道家養生修煉,首先要築基,如同蓋樓房,必先奠基,基礎穩定,結構紮實,然後才能一層層向上蓋。《天仙正理直論》說:“修仙而始曰築基。築基者,漸漸積累,增益之義。基者,修煉陽神之本根,安神定息之處所也。基必先築者,蓋謂陽神,即元神之所成就.純全而顯靈者,常依精氣而為用。精氣旺,則神亦旺,而法力大.。精氣耗,則神亦耗而弱,此理之所以如是也。欲得元神長住而長靈覺,亦必精氣長住,而長為有基也。自基未築之先,元神逐境外馳,則元氣散,元氣敗,基愈壞矣,所以不足為基。且精逐之于交感,年深歲久,戀戀愛恨,一旦欲令不漏,而且還氣,得乎?此無基也。氣之散于呼吸,息出息入,勤勤無已。一旦欲令不息,而且化神,得乎?此無基也。神之擾于思慮,時遞時遷,茫茫接物,--旦欲令長定,而且還虛,得乎?此無基也。古人皆言以精煉精,以氣煉氣,以神煉神者,正欲為此用也。是以必用精、氣、神三寶合煉,精補其精.氣補其氣,神補其神,築而成基。惟能合一則成基,不能合一則精、氣、神不能長旺,而基不可成。乃基築成,精則固矣,氣則還矣,永為堅固不壞之基,而長生不死。”這段話的意思闡明了築基的重要性。道家修煉築基是最根本的最基礎的,如果築基階段修煉不好.以後的内丹功法修煉起來就會出現障礙。
築基的方法有止念、入靜、聚性、網光、獨立、調息、吐納、咽津、導引等,其輔助方法還有煉法人道,即“居靜正坐,閉目冥心,定息住氣,手兜外腎,搓臍下,舉二足等方法。而道則無所不包,無所不通,不泥于伎藝之能,治疾病之功”。
道教養生修煉可以先從靜功開始。
《養生四要》中雲:“人之學養生,曰打坐,曰調息,正是主靜功夫。”打坐與調息都是通過人身肌體的凋整達到“靜”,從而使人之“神全”,實現養生的目的。靜功的修煉貫穿道家内丹修煉的始終,修煉過程的每一步功夫,都離不開靜功的作用。靜功在道家修煉功法之中,是最為基礎的入門功法。
一、靜功的動作要求
道家靜功修煉舒适自然是原則,并不要求姿勢統一一緻。能夠到上身挺直,呼吸自然就可以了。
練習靜功時的姿式,可以采取坐式、站式或卧式,也可在散步時練習。練習坐式時可以、平坐在椅子或沙發上,小腿垂直于地面,或者自然放置,還可以盤腿坐在床上,初學者可先在臀下放個枕頭,盤做是最好一個腿根在内抵住谷道(肛門),上肢姿勢是兩手相抱,虎口交叉,放置在丹田穴上(小腹肚臍下3時處,即一拳的距離),或者兩手融然撫在兩膝上。
采制站式姿勢修習靜功可以向然站立,雙膝微屈,兩手交叉平放在丹田上,或自然垂于體側。
采用卧式修習靜功,一般用側卧姿勢。比如右側卧,右手放在頭的下面,手掌平伸,虎口處騎在耳朵根上,以使耳竅開通,左手置于胯上,或放于丹田,左腿自然伸直,右腿呈半屈姿勢。左側卧時姿勢與右側卧正好相反。
散步時練習靜功,要選擇人少安靜、沒有噪聲的地方,比如公園或者自家的庭院之内,道路平坦,不易分心之處。放松下來,輕輕漫步,如飄雲端。散步時練靜功不要閉眼睛,可以用靜功之巾的聽息法。
選擇好一種練功姿式,做好之後就可以開始練功了。練功的要點如下:
1全身放松
排除雜念,心情放松才會全身放松。放松的做法關鍵是自然,雙肩要自然下沉。還耍保持練功的姿勢,以便經脈通暢和血液循環,不要為了保持資勢而變得僵直呆闆,不能放松自己的身心,亦會阻礙經脈的暢通。
2微閉雙目
微閉雙目是為了排除雜念,眼睛是人體獲取外部信息的主要器官,睜開眼睛容易被看到的景象所分神,甚至滋生雜念。但是全部閉上眼睛容易使人昏沉入睡,反而不利于煉功。雙目微閉的尺度就是眼簾自然下垂,保持一線之光,以能模模糊糊看到眼前的景物為準。
3舌頂上腭
舌頂上腭的做法是把舌尖反卷過來,以舌尖底面頂到上腭部位.而不是以舌尖直接頂到上颚部位。道家認為上腭有“天池穴”可以上通頭頂的“百會穴”,練功時上颚易漏神漏氣,練功時必須堵住,防止走氣漏神。
4呼吸自然
起初練功時要自然呼吸,忌憋氣、粗短和長歎氣。随着練習靜功程度的不斷深入,呼吸可以逐漸做到深長、均勻、細微。
5兩手抱訣
道家所謂的“太極八卦陰陽連環訣”、“太極訣”,就是指兩手抱決的方法,要求是男子左手抱右手,女子右手抱左手。因為道家認為男子左手為陽,女子右手為陽,故以陽手居外,而陰手居内。抱手時外面陽手的大拇指,須放在裡面陰手的虎口裡,這樣兩手拇指交叉,就形成一個“太極圖”的形狀。道家認為如此相抱,可使能人身陰陽相通,自然調合。
二、練習靜功的内在法門
1聽息
修習人靜就最要身心安靜下來。為了能夠入靜,必須去除一切雜念,這是靜功築基法最為關鍵的一個原則。
為了入靜,道家創造了許多修習方法,如聽息、坐忘、守一、數息等。聽息法是最有利于人靜的修習法門之一。聽息之法,在古代道書上面又稱“凋息”。
所有的入靜法門中,莊子的“聽息”法最為道家所推崇。莊子心齋法《莊子,人間世》記載:“顔回曰:敢問心齋?仲尼日: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聽止于耳,心止于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惟道集虛,虛者心齋也。”
這段話的意思是:顔回問“心齋”兩個字是什麼意思?孔夫子說,你應該把心裡的念頭集中在一處,不要胡思亂想;等到念頭歸一之後,就用“聽”字訣,但不是用耳聽,是用心聽;這還是粗淺的說法,就深一層功夫講,也不是用心聽,而是用氣聽;到了這樣境界,耳聽的作用早已停止了,神和氣兩者合而為一,心也不起作用了。氣的本質是虛的,它要等待一件東西來和它相集合,隻有“道”,這個東兩常和太虛之氣集合在一起,功夫如果做到心同太虛一樣,就算是心齋,顔回是孔子的學生,仲尼是孔子的外号。
所謂“聽息”,就是默默聽自己的呼吸之氣。靜功要求自然呼吸。聽息的方法,就是兩耳内聽,即摒除外界一切幹擾,如入萬籁俱寂之境,去聽自己的呼吸之氣。修習靜功之初,練習聽息隻用耳聽,不加任何意念。
“聽息”的要求是兩耳返聽于内,好像是聽呼吸出入之聲。修習靜功時呼吸出入要求均勻綱微。所言“聽息”的意思是為了精神内注,專心養靜;而不是必須聽到鼻内呼吸的聲音,也不是将意念集注予聽覺器官。聽息的正确做法是精神集中,随着一呼一吸的路線,慢慢似聽非聽地去做,隻要能夠覺得自己一吸一呼的下落,勿讓它瞞過去,就是正确的做法。聽息時呼吸的快慢、粗細、深淺、長短,都要順其自然變化,不要用意念去強行支配。聽息是為了排除雜念而人靜,練習聽息一陣後,神氣合一,雜念全無,連呼吸也幾乎忘記了,這樣也就逐漸達到了“入靜”的境界。
初學者修習聽息時可以分幾個步驟進行。
第一,注意力集中在一起。專一于練功,不要有雜念幹擾。如果不能夠把雜念排除,功夫很難做到好處。
第二,開始做功夫,運用“聽”字的口訣。起初練習就是聽鼻孔的呼吸之氣。雖然鼻孔呼吸不應發出聲音,但是自己卻能感覺得到鼻中的氣息一出一入,或快或慢,或粗或細。
笫三,聽息的功夫做得時間長久之後,“心”和“氣”已經相通,此即丹經所謂“心在氣中而不知,氣包心外而不曉”的一種境界。但尚未達到混融境界,還稍微有些知覺。繼續深入做下去,并不需要多少時間.自然就能做到完全無知無覺了。從有知覺到無知覺這一暫時的過渡階段,已經不再着意于聽,一切化為自然。
第四,初練靜功,關鍵在于注意力集中在一起的功夫。等到注意力集中在一起之後,就受注重“聽”字訣了。随着功夫程度的進嚷,最後要用“止”字訣,就是叫人不必着意于“聽”了。此時的功夫已經逐漸入于混沌境界,心與氣合為一體,心中的知覺已不起作用,心已合氣,氣五知覺,故心僅合氣,達到了“心氣合一”的地步。此時雖無知覺,還有自我;進步做到忘記自我,皆歸于“虛”,才是真正人靜,築基功夫到此完成。
2觀光
道緣養生家将靜功修煉法中的“聽息”和“觀光”稱為“同光調息”。《丘祖秘傳大丹直指》論述“回光調息”說“其法自兩眼角收心-處,收到兩眼中間,以一身心神,盡收此處,所謂‘乾坤欠地一起收來”是也.“觀光”之法,是道家秘傳的修煉法門,從前秘而不授,皆為師徒相傳。觀光的作用,就是為了煉性。吾人之性,原為虛空一光,在下生之前,來自宇宙。因此這是煉性的根本方法,謂之性功。有人以為道家所講的性”功就是道理,沒有功夫,是未得明師傳授性功之故。性之根,在于兩目中間之一竅。此竅來自吾人下生之前,因而稱為“祖竅”。
初先靜坐片刻,用前面所講的“聽息”法。身心人靜之後,即将兩目之光收回,似觀非觀,止于祖竅之前。這個“祖竅之前”,不在身内,亦不離身外,就在眼前約一寸二分的位置。
注意:所講“觀祖竅”之法,是為了聚起自己的元性。元性聚起,自然就會見光。但是這個境界是自然的,萬萬不可追求;
如果追求,也會見光,但為幻境.非為真性。許多煉氣功的人士,件往就在這裡進入魔境,不自覺察,真是差之毫厘,失之千裡,須要用“若有若無,似看非看”的意思,在無意有意之間,不可着意,又不可無意,自然而然。這就對了。
心神微微放于祖竅,就可能出現自己的性光。初則點點,飄移不定,其光微弱,不要管它;開始似乎由外而來。出現之後,此時以心神稍微照攝之、凝定之,即以真意照于白光中,此為聚性之功;繼之由點而漸漸凝聚成片,片片而來,由外歸内,慢慢聚起;再繼之則時聚時散,難以固定;如是則最後終于成勾一片,而無波動,如此真性漸聚矣,而吾人已人大靜。
光是性的表現,觀光即知自性的聚散。光散性即散,光聚性即聚。)光定性即定,光滿性即滿,光圓性即圓。王重陽祖師當初描摹其圓滿形狀曰:“圓陀陀,光灼灼。”圓者,是言其沒有不規則的形狀;灼者,是言其沒有黑色的漏洞。這樣才能到達“性光圓滿”的最高境界。進入這一境界,生死可以自主。但是,如果不足深入大定,而且具備極高功德,就不可能達到。
觀光的功夫,雖用“觀”法,而其實不是在觀,一切都是自然而然。修煉此功,須循序漸進,由光小而至光大,由光弱而至光強,從波動而至光定,從片片而至光聚。亦有人修煉多口,兩眼漆黑,而從來她光,故不可追求。
注意:以上所言,“聽息”與“觀光”之道,雖似有為,其實無為:無為之中,無所不為。雖曰聽息,其實無聽;雖日觀光,其實無觀,聽息無息,息聽于無:觀光無光,光觀于無。無息之息,謂之真氣;無光之光,謂之真性。由此參悟,方入真道。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