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下面鍊接:
經脈、關竅及其生理道家道教煉養家是通過以奇經八脈為中心的經絡系統以及相關的關竅,展開修煉實踐的。曆代丹家的實踐,發展了中醫學經典著述中關于經脈、關竅的認知,形成了對奇經八脈(又以任、督二脈為主)、諸關竅的獨特生理、病理認識;是内丹丹法作為可以具體操作技術的關鍵所在。其相關知識還被吸收到中醫學基礎理論之中,并産生了積極地影響。
1以任督為核心的奇經八脈
道教醫學的經脈以奇經八脈為核心,關于奇經八脈早在漢代中醫學經典著述作了系統的論述,雲:“有陽維,有陰維,有陽跷,有陰跷,有沖,有督,有任,有帶之脈。凡此八脈者,皆不拘于經,故曰奇經八脈也。”(《難經》)但運用與醫學養生學實踐則比較晚,而且要歸功于道教内丹煉養術。自唐代始,内丹煉養家才開始關注八脈的問題,梁丘子(即白履忠)才注意到“八脈”,雲:“《仙經》雲:肝膽為青龍,故曰隐龍。五髒九孔、八脈為内芝,故曰遁之。雲琅英,脾氣之津液。”(《雲笈七鑒·上清黃庭内景經》)同時代,稍後的司馬承祯通過闡述存思術最早确立了任督二脈為内煉之要,雲:“凡子之後午之前,食消而心空,可以漱可以咽,無計其數,意盡則止焉。于是五日為一候,焚香靜室,存想其身,從首至于足,自足至于丹田,泝上于脊脈,入于泥丸,所想黃氣紛然如雲,直貫于泥丸。想畢,則複漱咽焉。而以為左右手掩其耳,搭其腦,如鼓之聲者三七焉;伸其左右足,端坐俯首,極力直頸,左右手握固,叉于二肋之下,接于腰杴之骨旁;乃左右聳其肩,閉息頃刻,俟其氣盈,面赤則止。
行之者七,則氣從于脊脈上徹于泥丸矣。此修養之大綱也。”(《道樞·歸根篇》)雖然司馬承祯所論述的是存想之法,不屬狹義定義之内丹功法,但他所指稱的内氣運行路線卻有着重要的意義。所謂自“丹田溯上脊脈,入于泥丸”,就是督脈通道。司馬承祯還把它提高到“修養之大綱”的理論高度。這一内氣運行的路線對于其後内丹丹法建立氣通督脈的觀點無疑具有啟示的作用。
唐末丹家崔希範進一步明确把司馬承祯通督脈的觀點擴展為通任、督二脈,雲:“真精之氣,出則為人,不出則地根不漏,煉之斯名玉仙,于是下元不漏矣。宜之所以運用焉,逆流于雙關之道。雙關者,夾脊之二路也。運氣朝于上宮。上宮者,腦也。入于華池,煉之成霜,達于碧海。碧海者,丹田也。以興真火,鍛之斯為玄珠之胎焉。然則,玄珠者,元宮之真氣,聚而為精,精複為形,玄珠久煉則還童矣。此黃河逆流之道非常道也。”(《道樞·入藥鏡上篇》)崔世論述了任、督二脈通道中的部分主要關竅及其聚散精氣的作用,并以真精之氣逆運過夾脊雙關而入“上宮”(即泥丸宮),所通過的就是督脈路線;而又前經任脈之華池,回入碧海(丹田),從而煉為“玄珠之胎”。
唐末五代鐘呂道著作則确立了任、督二脈關竅的概念,并初步闡述了逆轉任、督二脈的理論内涵,雲:“靜室中披衣握固,盤膝,蹲下腹肚,須臾升身,前出胸而微偃頭于後,後閉夾脊雙關,肘後微扇一二,伸腰,自尾闾穴,如火相似,自腰而起,擁在夾脊,慎勿開關,即時甚熱氣氣壯,漸次開夾脊關,放氣過關,仍仰面,腦後緊偃,以閉上關,甚勿開之,即覺熱極氣壯,漸次開關入頂,以補泥丸髓海······曰肘後飛金晶,又曰抽鉛,使腎中氣生肝氣也。且人身脊骨二十四節,自下而上三節,為内腎;相對自上而下三節,名曰天柱;天柱之上,名曰玉京。玉京之下、内腎、相對尾闾穴之上,共十八節;其中曰雙關,上九下九。”(《靈寶畢法·肘後飛金晶第五》)又雲:“背後尾闾穴曰下關,夾脊曰中關,腦後曰上關。”《靈寶畢法·金液還丹第七》上文中督脈的重要關竅天柱、玉京、雙關以及三關的名臣及所在位置,都有了明确的界定。“肘後飛金晶第五”中還指出,真氣自尾闾逆入泥丸宮在于“補泥丸髓海”。這其實就是真氣逆轉任、督二脈而還精補腦的具體論述,可以說他是對任、督二脈功能在理論上的初步總結。
晚唐五代内丹家在中明卻指出了八脈是修仙下手之關鍵,雲:“人若修行,晝夜于十二時中,行日月之道,下手運時,功滿三千,炁行八脈,此是神仙下手處也。”(《太清元極緻妙神珠玉顆經》)。北宋張伯端(紫陽)在《八脈經》中進一步闡明了八脈作為修仙關鍵在于陰跷脈,指出:“八脈者,沖脈在風府穴下,督脈在臍後,任脈在臍前,帶脈在腰,陰蹻脈在尾闾前、陰囊下,陽蹻脈在尾闾後二節,陰維脈在頂前一寸三分,陽維脈在頂後一寸三分。凡人有此八脈,俱屬陰神,閉而不開。惟神仙以陽炁沖開,故能得道。八脈者,先天大道之根,一炁之祖,采之惟在陰跷為先。此脈才動,諸脈皆通。次督、任、沖三脈,總為經脈造化之源。而陰蹻一脈,散在丹經,其名頗多:曰天根,曰死戶,曰複命官,曰酆都鬼戶,曰生死根,有神之主,名曰桃康。······要之西南之鄉,乃坤地,尾闾之前,膀胱之後,小腸之下,靈龜之上,此乃天地逐日所生炁根,産鉛之地也,醫家不知有此。”
張伯端把八脈的阻滞閉塞歸因于“陰神”,由于陰性重注,會阻滞氣機的暢通。仙家能以“陽氣”(即先天真氣)沖開閉塞之八脈,而做到:“上通泥丸,下透湧泉,倘能如此,使真炁聚散,皆從此關竅,則天門常開,地戶水閉,尻脈周流于一身,貫通上下,和炁自然上朝,陽長陰消,水中火發,雪裡花開。所謂天根月窟閑來往,三十六宮都是春。得之者,身體輕捷,容衰返壯,昏昏默默,如醉如癡,此其驗也。”這種以真氣通八脈的觀點成為實際修煉的理論依據,也是成仙理論的關鍵所在。此後,内丹家開始更加深入探讨八脈的作用、功能和修煉方法,各家都有其獨特的發揮。
南宋南丹家李簡易在《修單秘訣》中對任督二脈及其關竅要旨做出了比較全面的歸納,從“一體玄關”、“三丹田”、“三寶分煉”、“陰海陽海二圖”四方面論述了任督其要義:
1 一體玄關外三關,上玉枕關,中夾脊關,下尾闾關。其名有數,儒名九曲明珠,釋名九重鐵鼓,道名九竅,又名九曲黃河。此乃化氣上鼎之正路,凡修仙道,先需開辟尾闾。此關若不開通,則陰陽升降何由而升降,神氣何由而周流,欲證先真,終不能達其造化,而去道遠矣。
2 三丹田上泥丸宮,中黃庭,下水晶宮,是也。若臍下一寸三分間,乃下丹田耶。一寸五分為氣海,即混元海也。頂為須彌,上有九宮,眼為青女,口為丹池,嗌咽管氣,為一二樓。心竅為绛,臍孔為生門,腰眼為秘戶,又為内腎,糞門為足道。前有玉爐穴,彼門為金阙,又為玄門。我命為外腎,腎柄為靈根,足心為湧泉穴。脊骨二十四節為銀河,又為上鵲橋,下鵲橋,漕溪路,根溪路,天根月窟,任督二脈非口口相傳,不得其旨矣。
3 三寶分煉上丹田,煉元神;中丹田,煉元氣;下丹田,煉元精。·····任脈者,乃為陰脈,總陰脈之海也,起以會陰,終以人中,上發際,循乎腹裡,則婦人得此脈為妊娠。故龜納鼻息,鶴養胎息,而緻于身之壽,所以通,通此脈也。其督脈者,乃為陽脈,督領陽之海也。起于龈交承漿穴,終于長強穴,循乎膚表,則男子得此脈可長生。故鹿運尾闾,還精補腦,而緻于上上之壽,所以通,通此脈也。世人修行,需要明此二脈,自然水火升降,八脈歸源,源源運行,即登仙道。
4 陰海陽海二圖《内丹要訣》雲:坎卦[?],外昏内明;離卦[?],外明内昏(《點校本》作:暗),任督二脈為一身陰陽[之海。五氣真元,此為機會,而龈交二穴在唇内齒上縫,為任督二脈之會,一身之]要。世人罕知之,至人漱煉,惟服此藥。《仙經》雲:一物含五彩,永作世人祿,言其背五行英華,總二脈之交會。自古真人,秘此一穴,訣在于口,不傳文字。《仙經》曰:若人恒腹空,平心閉目,握固(《點校本》作:掐圖),澄神、啄齒,漱煉口中玉液,滿口咽之,令人耳聰目明(《點校本》作:耳目聰明)。
上文所引述了任、督二脈的前後諸重要關竅(主要是督脈之三關與任脈之三田)的生理功能,特别揭示出内煉精氣神的秘密在于運通任督二脈,而運通任督二脈的關鍵在于“開辟尾闾”,交通任督二脈的關鍵在于“龈交”,并認為仙家之謎要即在于此。文中特别提到此秘旨“口口相傳”,雖然其說較為全面,但仍有所保留。這是祖國傳統醫學史上,自《内經》相關任、督二脈論述以後,較早揭示重要生理機智的文獻之一。其中,“陰海陽海”二圖的說明文字也出現在唐末五代至宋間成書的醫著《華佗玄門内照圖》之中。同樣,上文提及的張伯端《八脈經》“陰跷脈”之說由明代李時珍才得以傳出。丹家對内丹煉養術之關鍵秘要的保守程度,由此可見一斑。
2中黃之脈
中脈又稱中黃之脈,貫通中脈則稱為“中黃直透”;它是内丹煉養家關于經脈理論的一個重大發現,也是其獨傳之秘,至今尚未被中醫學所吸收。宋代以前對“中黃”之含義多所探讨,但均不涉及其運行線路、具體修理方式。至南宋,白玉蟾弟子彭耜在兩首詞中暗示了中脈之循行的路線,《金華沖碧丹經秘旨》“沁園春”:“要做神仙,煉金液,七返九還。但姹女歸乾,金公在坎。玉爐熾火,金鼎煙寒。鉛裹淘銀,砂中煉汞,神火華池上下間。中宮裡,有一條徑路,直透天關。”上文中“中宮”即是張伯端所謂“黃道”,而“天關”在内丹煉養術中有多種說法,有稱“頭”、有稱“口”,又有稱“喉頭”。
由于中氣往上通達泥丸,故此處應連接泥丸宮的關竅,此後的丹家著述對此中脈的論述并不多見,而大多集中在對任督二脈的闡述之上。對中黃之脈,最為明确的記載是清代丹家闵一得(1758-1836)所作出得。闵氏提出了真氣運轉除任督二脈外,尚存有“黃中”之通道,先天之氣在此結丹返還。“築基全憑橐龠”雲:“丹家理氣,原有三道,曰赤,曰黑,曰黃。赤乃任脈,道在前,心氣所由之路,心色赤,故曰赤道,而赤性炎上,法必制之使降,則心涼而腎暖,黑乃督脈,道在後,腎氣所由之路,腎色黑,故曰黑道,而黑性潤下,法必制之使升,則髓運而神安。
遠斯二道,精氣所由出入,物類以生存者,法故标曰人道,丹家醫家詳述如此。黃乃黃中,道介赤黑中縫,位在脊前心後,而德統二氣,為阖辟中主,境則極虛而寄,故所經駐,隻容先天,凡夫仙胎之結之圓皆在斯境。雖有三田之别,實則一貫,法故标曰仙道。(《洩天機》)又指出:“三道蹊徑如此,而其得名之由,世鮮知之,其實身心意三寶是也。心屬乾,乾之本位在離其色赤,故名赤道,實即我身之任脈也;任性炎上,學必使之下降。
身屬坤,坤之本位在坎,其色黑,故曰黑道,實即我身之督脈也;督性潤下,學必使之上升,此之謂颠倒陰陽。蓋以督陽而任陰也,曰督曰任者,義取乾建坤順焉爾。意屬土,其色黃,故曰黃道。成說則如此,個中玄義亦難盡說。即如經以赤黑曰人道,而以黃為仙道。其旨所在,何可勿悉?”(《上品丹法節次》)闵一得對中脈理論的貢獻在于明确的闡明了中脈的兩個特性:一、中脈的具體位置與内氣運行的具體路線;其二,指出運行于中脈之氣乃屬于先天之氣。闵氏從身心意三者論黃黑赤三道脈,以意屬黃脈;亦按《内經》五行五髒之脾屬意,色黃的配屬。與宋張伯端所論的黃道是一緻的。闵氏三道脈之論實為任、督二脈的擴展為用,亦有可能是引佛入道而做出這樣明确表述的。
中黃之脈的丹法實踐在内丹文獻上的記述及其罕見,但在清初祝如穹所傳承無生子的丹法之中,其中一個重要的階段完全是以“中黃直透”為功,“由内入内之功(此功第二年)”雲:
得手所喜,在内呼吸,然猶有出入,再由内者,無出入而有上下。蓋天地之所以長久,惟中氣不息。人秉中氣以生,因有官骸魂魄是為命。有生以後,能不失中氣,以合于天地之中氣,是為理。在開關時,此理入于髒腑肢竅而得極樂,為理與欲戰,欲不能勝理,久之而理著,又久之而理融。雖曰心死神生,然死者妄也,妄死而真生。真即為理,理即為神,即得真心,則萬化從心,心忘其心,惟有神行,而存于中,此“中”非中外之“中”,四維六合之“中”,中央之“中”,兩腎中間之“中”,心下腎上肺左肝右之“中”。鏡中觀照,内呼吸漸生漸長,漸融漸細,上至泥丸,下入海源,而以心領略其妙,無弗會于中宮。塵心雜念一毫不起謂之中,四大五行一毫不着謂之中。
吾神吾氣有持行之道,不可太過;有補虧之道,不可不及。故曰:寂然不動者,中之體;感而遂通者,中之用。就形以求之,心之上盡處為天,臍之下盡處為地,上盡處至下盡處計八寸四分,自上下四寸二分,自上下四寸二分之中為中,即玄門所謂規中也。規者,尺也。地之去天八萬四千裡,而以規合之,人處其中,為三才,人一身鹹備之,天地之中氣在人身也。無呼吸而有上下者,益融益細,每一氣從中而上,有五⊙送上,每一氣從中而下,有五⊙送下,上至于心盡之天,下至于臍盡之地。行之既久,自覺忘氣合神,欲盡理見。始也,精神魂魄意各安其居。中之兩頭,下上皆丨,或以上丨作頭,或以下丨作頭,分道而行,油然融然。期以上作頭者,丨貫上泥丸,從重樓直達而不由夾脊。
其以下作頭者,丨貫下湧泉,從氣海直達而不由胫骨。丨所到之處便是玄關,至此不複用訣⊙上下,隻以訣⊙安中處,如玄門存想法。是時受用,又非複開關時景象矣。其所以至此丨者,大道猶大路也。由内之路,不以路為路而以水為路,水路既足,任其上下,當在一年之後,糧泉足乎一千八十時也,若初入手開關即思行此,則未有水路,舟安從行?故曰:經營鄞鄞鄂體虛無,便把元神裡面居,息往息來無間斷,全胎成就合元初,全胎成就合元初。天地之中氣在此,人體天地之中氣以為氣在此,此天、生地。生人、生萬物之中氣霏不在此。
上述丹法程序,是“由外入内之功”(類似任督二脈已通小周天境界)進階;它是内丹煉養已經達到“塵心雜念一毫不起”、“四大五行一毫不着”而身心意融合之境,也即是所謂入“天心”。此時,真氣“所到之處便是玄關”,循中脈而直接上下運行而不必再循任督循環(當然,這隻是相對而言,因為真氣的任督循環也應同時進行);故雖無中黃直透之名,其實在行所謂中黃直透之實。
上一篇
經常熬夜吃什麼好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