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為道教醫學?依大“道”從簡的通俗理解,道教醫學是以自然療法為主要手段,讓人不生病、健康長壽的醫學。
道教醫學的形成與發展是以其對生命和宇宙的本質認識為基礎的,其認為人與天地萬物同源于氣。注重對“上藥三品,神與氣精”的把握。強調“不治已病治未病”,要求為醫者“不知年之所加,氣之盛衰,虛實之所起,不可為工”和“審查病機,勿失氣宜”。并把修練内丹的成就用于診治疾病,從而形成了龐大複雜的道教醫學體系。
道醫理論
一是醫學理論,包括“精、氣、神理論”、“經絡理論”和“髒腑理論”,其中以“精、氣、神理論”(見昨日文章)最為突出。
二是丹道理論,包括“丹道”理論派生出來的“性命雙修”理論、“後天返先天”理論、外丹制藥技術理論等。共同構成道醫祛病養生的理論基礎。
道醫的診治之術
道醫的診治始終不離“一陰一陽謂之道”範疇。一方面,在“氣”位上,把陰陽之氣的“開”、“合”、“樞”的調節與和諧作為入手處。尊重人體自身的自治機制,“寒者熱之,熱者寒之,審其陰陽,以别剛柔,陽病治陰,陰病治陽,定其血氣,各守其鄉,血實宜決之,氣虛宜擎引之”。不時地調整機體氣機,幫助其恢複自治的能力;而另一方面,在“神”位上,從陰陽未分處下手,直接進行靈性的調整,解除“因果鍊”對健康狀态的影響,使生命層次得到提升。這才是道醫無為而治的精妙之處。
在入手處,道醫始終把疾病與健康放在天地的大系統中整體考慮,遵循“審查病機,勿失氣宜”的原則。運用道醫技術使人體氣機的“生、長、收、藏”循行無滞,疾病自然不複存在。在氣機調節的“開、合、樞”方面,樞不靈則開合不利;在“生、長、收、藏”的四種狀态中更注重“藏”的功用,藏不強則生長不壯。
在“究竟”位,道醫注重的則是心靈的洗滌。通過忏悔,通過守一、内視、存思、存神、行氣、胎息、導引、按摩、辟谷、服食、房中術、調攝、外丹術、内丹術等措施。借助身體“練精化氣,練氣化神,練神還虛”,從而達到康者健,健者壽,壽者仙的境界。
道醫:疾病是健康的一個特殊狀态
道醫則認為:健康與疾病兩者同是生命活力的顯現。疾病是健康的特殊表現方式,是健康的一個特殊狀态。生命通過疾病與人類對話,警示人體及時收回外溢的能量自我調适。并通過疾病使生命層次在進化中不斷提升。所以,在道醫的眼裡沒有病人,隻有人的“氣立”與“神機”的不同狀态。因此從根本上避免走入人類對疾病“壓迫越深反抗越劇”的怪圈。
道教醫學與中醫
道教醫學的核心内容還是中醫藥學。可以說,道教醫學吸收和融會了中醫藥學的全部内容。曆代道醫以宗教虔誠和救死扶傷的人道主義精神,進行醫學實踐和理論探索,為中醫藥學作出了巨大貢獻。我國許多重要的中醫藥學著作,都收錄了大量道教醫方。
道醫與養生
實際上,道醫真正注重的不是治病,而是養生。養生就是對生命的滋養。涉及養生的機制也包含了兩方面的理論,
一方面是涉及導緻人體出現疾病狀況的原因、機制及其過程的理論;另一方面是涉及消除導緻人體疾病衰老死亡的原因,延緩和制止衰老死亡過程的方法及理論。其着眼點是正向的,是立足于人體内在的“精氣神”及其在宇宙氣運構架中的關系,對待疾病的态度隻是作為生命動态的一種辯證加以考慮。
道醫與食療
道醫還注重食療,所謂“食其時,百骸理”。中國有句俗語:藥補不如食補。古今中外飲食治大病、怪病者不乏其例。道醫善于運用食物的寒熱溫涼,汗清消補的食性進行調理,使人們在通過日常生活的飲食調節達到預防為主,自我保健,自然健康的良性循環狀态。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