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省略句
1.省略主語。
①鼓瑟希,铿爾,(曾皙)舍瑟而作。(《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②陽嘉元年,(張衡)複造候風地動儀。(候風地動儀)以精銅鑄成。(《張衡傳》)
③秦時(項伯)與臣遊,項伯殺人,臣活之。(《鴻門宴》)
2.省略謂語。
①擇其善者而從之,(擇)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述而》)
②問其人,本(為)長安娼女。(《琵琶行(并序)》)
③公之視廉将軍孰與秦王(威)。(《廉頗蔺相如列傳》)
④軍中無以為樂,請以劍舞(為樂)。(《鴻門宴》)
3.省略賓語。
①雖大風浪不能鳴(之)也。(《石鐘山記》)
②欲呼張良與(之)俱去。(《鴻門宴》)
③毋從(之)俱死也。(《鴻門宴》)
④為(我)擊破沛公軍。(《鴻門宴》)
4.省略介詞“于”或“以”。
①将軍戰(于)河北,臣戰(于)河南。(《鴻門宴》)
②今以鐘磬置(于)水中。(《石鐘山記》)
5.有時,在一個句子中,往往不隻省略一種成分。
(趙王)遂與秦王會(于)渑池。(《廉頗蔺相如列傳》)
二、倒裝句
1.主謂倒裝
古漢語中為了強調謂語,有些感歎句或疑問句把謂語置于主語之前。一般常用逗号将主謂隔開。
①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②渺渺兮予懷。(《赤壁賦》)
③美哉,我少年中國。(《少年中國說》)
2.狀語後置(介詞結構後置)
(1)介詞“以”帶賓語組成介詞結構作狀語,一般要狀語後置。
①驗之以事。(《張衡傳》)
②具告以事。(《鴻門宴》)
③飾以篆文山龜鳥獸之形。(《張衡傳》)
(2)介詞“于”或“乎”帶賓語組成介詞結構作狀語,一般要狀語後置。
①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勸學》)
②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勸學》)
③雖才高于世,而無驕尚之情。(《張衡傳》)
④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師說》)
3.賓語前置
所謂賓語前置,通常有兩種,一是動詞的賓語前置,二是介詞的賓語前置。無論是動詞的賓語前置,還是介詞的賓語前置,都存在以下三種形式。
(1)在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這個賓語一般放在動詞或介詞前面,構成賓語前置。
①大王來何操?(《鴻門宴》)
②沛公安在?(《鴻門宴》)
③不然,籍何以至此?(《鴻門宴》)
④何為其然也?(《赤壁賦》)
(2)在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這個賓語一般放在動詞或介詞前面,構成賓語前置。
①古之人不餘欺也。(《石鐘山記》)
②自書典所記,未之有也。(《張衡傳》)
③不吾知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④毋吾以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3)借助“之”将強調的賓語前置。
①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師說》)
②鈎黨之捕遍于天下。(《五人墓碑記》)
4.定語後置
通常定語應該放置于中心詞的前面,但文言語句中卻有很多句子将定語放在中心詞之後。如“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中的“利”“強”都是後置定語。文言文中的定語後置有以下幾種情況。
(1)中心詞+定語+“者”。
①求人可使報秦者,未得。(《廉頗蔺相如列傳》)
②客有吹洞箫者。(《赤壁賦》)
(2)中心詞+“之”+形容詞(定語)。
①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勸學》)
②四海之大,有幾人欤?(《五人墓碑記》)
③淩萬頃之茫然。(《赤壁賦》)
④無兄弟之親。(《報任安書(節選)》)
(3)中心詞+“之”+定語+“者”。
①石之铿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石鐘山記》)
②大閹之亂,缙紳而能不易其志者。(《五人墓碑記》)
(4)中心詞+數量詞或者數詞(定語)。
①我持白璧一雙,欲獻項王,玉鬥一雙,欲與亞父。(《鴻門宴》)
②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