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句子的裁剪 ——詩是省略寫作藝術

【省略】
其實省略不僅僅是詩中有所體現,古文言中也有大量的省略句,甚至于現代文中省略句也是極多的,
但由于詩受字數與句式的限制,所以省略在詩中是最常用的;
詩本就是省略寫作藝術,便如中國書畫中的留白,能夠給大家更大的想象空間。以下用一些例詩,看看省略的一些用法

春望杜甫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别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這首詩如果補上省略的詞語,
則是:“國破(但)山河在,城春(故)草木深。(因)感時(所以)花濺淚,(因)恨别(所以)鳥驚心。(因為)烽火連三月,(所以)家書抵萬金。(我)白頭搔更短,(已)渾欲不勝簪。”
詩中省去了起關聯作用的虛詞,把它一一補上後,就有點類似散文的語言。
由此,也便從一個側面明白“詩家語”和散文語言的差異。當然,這樣的省略是最簡單的,大家順口讀來,就也明了其意了。

這裡的簡單說的是這樣的省略,在現代語言習慣中也是有大量存在的。再看下面的一首

早梅(南朝)謝燮xiè
迎春故早發,獨自不疑寒。
畏落衆花後,無人别意看。

對這首詩的旨意,有人是這樣分析的:“突出的是堅強、不甘人後,但也沒引起人們重視,有懷才不遇之感。”

說詩表達了“不甘人後”的思想,那是對的,但說“有懷才不遇之感”,那就錯了。為什麼會錯呢?原來詩的前後兩聯之間,省略了關聯詞語,現在把它誤為了轉折關系。

加上這些關聯詞,想來應該是這樣的:
(之所以)迎春故早發,(并且)獨自不疑寒。(是因為)畏落衆花後,(導緻)無人别意看。
然後大家看詩的本意應該是什麼?原來本意在“早起的鳥兒有食吃”啊,或者如張愛玲說的“出名要趁早”的說;想來作者是想要早點成才,方可入仕。這兩首省略的是一些關聯詞,讀的人細細想來,還是可以明了其意的。 我們看下一首

如夢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
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這是一首詞,詩詞異曲同工,所謂詩家語,在詞中同樣如此。這首小令是詞人李清照的早期作品,一共六句話,卻似一幅圖。内容曲折而含蓄,語言深美而自然,筆調跌宕而有緻。
其中“綠肥紅瘦”一語最為清新,反映了經不起風吹雨打的小女子傷春之思。
這首詞隻是記叙詞人與卷簾人的一番問答,但是詞隻寫出卷簾人的答語,詞人問什麼被不着痕迹的省略了,為什麼?因為有後面的回答,讀者自然可以知道所問為何了,如果直接寫一問一答,反而有贅述之嫌了對吧?在看下面一個例子,省略的也不少

尋隐者不遇賈島
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
隻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

也是大家極為熟悉的一首。
松下問童子,(汝師何處去?)言師采藥去。(采藥在何處?)隻在此山中,(山中何所在?)雲深不知處。
還有的詩句,通篇沒有一個動詞,全用表示事物的名詞巧妙地排列而成,這在寫景抒情的詩作中,尤能産生奇妙的效果。

商山早行 溫庭筠
晨起動征铎,客行悲故鄉。
雞聲茅店月,人迹闆橋霜。

這首詩第三、四兩句,連用了六個名詞。
很明顯,詩作中省去了大量的詞語,如果不作省略,試試下面的寫法:
晨起動征铎,客行悲故鄉。月牙天邊挂,雄雞茅店唱。水流無聲息,闆橋有厚霜。行客匆匆過,足迹遍地上。
自然把這四句鋪陳做八句,略有不當。但這兒隻是作一個例子。這樣寫的話,詩句的語法結構是完整了,但是詩意卻消失殆盡。
可見詩歌中的省略,不隻是為了語言更精粹,也是為了形象更生動。
繼續看一些相對比較令人費解的省略,這需要仔細的閱讀。

還高冠潭口留别舍弟(唐)岑參
昨日山有信,隻今耕種時。
遙傳杜陵叟,怪我還山遲。
獨向潭上酌,無人林下棋。
東溪憶汝處,閑卧對鸬鹚。

讀這首詩,會讓人有點迷糊。從題目看,詩人好像有什麼急事,從外地匆匆趕回位于“高冠潭口”的家中同行的弟弟也許暫時不在身邊,他等不及了,于是寫了這首詩留給弟弟,說明不辭而别的情由。所以,這首詩應當是詩人對弟弟的說辭。
但是,除了第一、二句,其餘都看不出與題目有什麼關系,而且家中農耕再忙,也犯不着和弟弟不辭而别。
第三、四句忽然冒出個“杜陵叟”“怪我還山遲”,“杜陵叟”是誰?他為什麼“怪我”?沒頭沒腦的,不知所雲。至于下面“獨向溪上酌”四句又更是莫名其妙。“
“東溪憶汝處”中這個“汝”字好像是指他的弟弟,詩人是不是告訴“舍弟”,與他分别之後,自己會很孤獨,沒有人陪飲,也無人下棋,會經常想念他?但如此用讀散文的方法來讀這首詩,就覺得前言不搭後語。那麼我們如果補上一些詩中省略的文字會如何呢:

昨日山有信,隻今耕種時。
(并且)遙傳杜陵叟,怪我還山遲。
(為何怪我?是因為)獨向潭上酌,無人林下棋。

以至于)東溪憶汝處,閑卧對鸬鹚。

想來這樣大家會明了其意了吧,原來,後三聯中寫的是家書中提及的關于作者朋友。

以上用一些例子大緻說了一些關于詩語精警中的省略,其實大多的省略在讀前人詩的時候,大家都能明了其意,問題是在我們自己寫作的時候的運用,個人以為,不妨在練筆的時候先刻意的去省略一些你覺得可以省略的文字。
因為對于古人來說,這隻是他們的表達習慣,而對于現代人而言,由于文字寫作習慣的不同,大多是做不到不着痕迹的。但鍛煉的多了,未必就不能摸到詩語的門檻。習慣都是養成的,寫作習慣和語言習慣也是如此。

來源網絡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