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講乾卦《文言傳》的時候,給大家出了一副對子,上聯是:《周易》六四卦,唯乾坤中有文言。就是隻有乾卦和坤卦中有《文言傳》,其他六十二卦都沒有。好多聽衆對這個特别感興趣,對了一些下聯:中華五千年,獨太極道陰陽;中華五千年,看今朝中國夢……這些都是用心對的,但是對對子有一個講究,要求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不僅詞性要一樣,而且詞義要相近或相反。
這裡上聯是“《周易》六四卦”,《周易》是一個書名,所以下聯應該對一本書,上一講我已經公布标準答案了,就是用《論語》對《周易》,“二十篇”對“六四卦”是數字對數字,名詞對名詞。接着後面上聯是“唯乾坤中有文言”,下聯用“無”對“有”,所以是“獨鄉黨中無子曰”,這就非常完美了。
乾卦的《文言傳》把乾卦的卦爻辭解釋了四遍,而這裡坤卦的《文言傳》隻解釋了一遍,既解釋卦辭又解釋爻辭,我們先來看對卦辭的解釋:
《文言》曰:坤至柔而動也剛,至靜而德方,後得主而有常,含萬物而化光。坤道其順乎?承天而時行。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來者漸矣,由辯之不早辯也。
“坤至柔而動也剛”,坤卦是柔到極點的,它六根爻都是陰爻,但是動起來的時候最為剛強,這就是物極必反。
“至靜而德方”,陰柔的東西是安靜的,坤卦安靜到極點,所以它的品德是極為方正的,内心越穩重越安靜的人,表現出來的外在行為動作就越方正。
“後得主而有常”,坤卦的卦辭說“先迷後得主”,先要迷失方向,後來才找到主人,這就有了“常”,“常”就是永恒的,也就是天道,坤需要找到主人才能發揮出它柔順的品性,所以要順應天。
“含萬物而化光”,它含容萬物化生出來的就是一片光明,“光”可以作“光明”,也可以作“廣”,坤包容萬物,所以才極為廣大,就像大地承載萬物,所以是最廣大的。
“坤道其順乎”,坤之道大概就是非常柔順吧。“承天而時行”,因為它順應天道,按時而行。
然後是非常有名的兩句話,“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這兩句話引起一個事件:在西漢末東漢初,也就是距今2000年左右的時候,佛教傳入中國,剛開始中國人是不接受的,認為佛教講的“空”就是老子講的“無”,都是一回事。但是後來佛教的傳教士看到了這兩句話:“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發現這就是佛教講的因果啊,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時候一到一切即報,從此佛教就在中國大地生根開花結果,跟中國文化融合了。
一開始佛教說的三法印、四聖谛、八正道、十二因緣這些義理不被中國人尤其是上層知識分子接受,但是跟《易傳》一聯系,這是因果報應,一下就被中國人接受了,這是佛教中國化的關鍵。
這兩句話的意思是,積累善德的人家必定會有福報,而積累惡行的人家必定會遺留下災禍,古人是很少說“必”的,“必”就是一定,這就是因果報應,這種因果觀念就是從《周易》裡建立的。
“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來者漸矣,由辯之不早辯也”,臣子弑殺君主、兒子弑殺父親,并非一朝一夕的緣故,不是一時沖動,作惡是長期逐漸發展而來的,這是由于沒有早早地辨清初始的苗頭,“辯”通“辨”。
這句話,實際上是解釋“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的。所以坤卦講的就是一個順應過程,任何事物都是從小到大、從少到多,善行和福報是慢慢積累的,惡行也是慢慢積累的,最後大臣把君主殺了,兒子把父親殺了。這裡強調的就是要種因,不要求果,出現一個果,一定要去考察它的因。
還有一個胡雪岩的故事,他是徽州人,徽商的代表:胡雪岩在杭州開藥店,取名餘慶堂,就是出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可是後來發現跟别人重名了,胡雪岩就把餘慶堂改成慶餘堂,因為他姓胡,所以就叫胡慶餘堂,現在成為中國四大老藥号之一,運營得非常好。
下面我們來看《文言傳》對坤卦爻辭的解釋:
(初六)易曰,履霜堅冰至,蓋言順也。
【解釋】這說的是事物從小到大的過程,是有次序的。
(六二)直其正也,方其義也。君子敬以直内,義以方外,敬義立而德不孤。直方大,不習無不利,則不疑其所行也。
【解釋】“直”是正直,“直其正也”就是品德正直高尚;“方”是義,“義者宜也”,所以“方”是适宜的意思,“方其義也”就是行為要符合道義。“君子敬以直内”,君子恭敬勤勉可以促使内心正直;“義以方外”,适當的行為可以促使外形端正。“敬義立而德不孤”,内心恭敬、行為适宜就能使美德廣布而不孤立。“直方大,不習無不利”就是說有了正直、端方、大氣的品德,即使不學習也沒有什麼壞處,說明美德充沛,行為不必有疑慮。
這裡我想起了一個曾國藩跟左宗棠的故事:曾國藩在第一次打敗仗之後,情緒非常不好,一度想要跳水自殺,雖然他的官職比左宗棠高,但是因為這件事被左宗棠瞧不起。曾國藩以前都是秉持儒家向上、耿直、清高的思想,但是後來他看了一本宋本《道德經》,一下轉變了思想,決定求得左宗棠的支持,于是就去拜訪左宗棠。但是左宗棠瞧不起曾國藩之前的行為,拒絕見他,曾國藩走路過來,左宗棠派下人去看曾國藩是一個人來的還是好幾個人來的,發現曾是一個人來的;再看他穿的是便服不是官服,于是就讓曾國藩從邊門進來了。我們都知道,讓客人走邊門是很不尊敬的,但是曾國藩不氣不惱,進來之後跟左宗棠打招呼:季高兄啊,好久沒見啦!左宗棠愛理不理的,心想你肯定是來求我辦事的。這時曾國藩說:你的篆書寫的太好了,我這次來是想請你給我寫一副對聯:敬勝怠,義勝欲;知其雄,守其雌。上聯的“敬勝怠,義勝欲”就是取自六二爻《文言傳》的解釋——敬以直内,義以方外,恭敬勤勉可以勝過懈怠,正義的行為可以勝過邪惡。“知其雄,守其雌”出自《道德經》,知道陽剛的一面,但是一定要守住陰柔。左宗棠說你這對聯太消極了,我給你重新寫一副吧:集衆思,廣忠益;寬小過,總大綱。就是要集思廣益,寬容小的過錯,抓大事、抓大綱。這是諸葛亮說的,左宗棠非常崇拜諸葛亮,自稱“今亮”——當今的諸葛亮。這裡就是用了一個敬和義。
“德不孤,必有鄰”,這是《論語·裡仁篇》裡的話,孔子說的。就是說有道德的人一定不會孤單,一定會有一些志同道合的人來跟他做鄰居,跟他相伴。
(六三)陰雖有美,含之,以從王事,弗敢成也。地道也,妻道也,臣道也,地道無成,而代有終也。
【解釋】“陰雖有美,含之,以從王事,弗敢成也”。陰柔是美好的,但是一定要隐藏住,要跟随大王做事,不能自己有所成就。因為這就是“地道也,妻道也,臣道也”,大地的美德——大地順承天,妻子的美德——妻子順從丈夫,臣子的美德——臣子忠于君主。所以“地道無成,而代有終也”,雖然大地自己沒有成就,但是能夠一代一代地延續下去而得善終。
(六四)天地變化,草木蕃。天地閉,賢人隐。易曰,括囊無咎無譽,蓋言謹也。
【解釋】天地變化帶來了草繁衍茂盛,而天地昏暗了,賢人就要隐退。
(六五)君子黃中通理,正位居體,美在其中,而暢于四支,發于事業,美之至也。
【解釋】君子内在美好的品質好比“黃中通理”,就是黃色居于中位,因為六五爻在中位,是最好的位置;“通理”就是通達文理。“正位居體,美在其中”,身居正确的位置,美德才能蘊藏于内心,然後要把美德“暢于四支”,順暢地流布在四肢,“發于事業”,再進一步推廣到事業上,這就“美之至也”,也就是美到極點了。所以“黃裳元吉”是一種最美好的品德,先要蘊含在心中,然後一點一點發揮出來。
(上六)陰疑于陽必戰,為其嫌于無陽也。故稱龍焉。猶未離其類也,故稱血焉。夫玄黃者,天地之雜也,天玄而地黃。
【解釋】“陰疑于陽必戰”,陰氣凝聚到極點必然要和陽氣“戰”,這個“戰”不是打仗,是“采戰”——交合,因為坤卦無陽,所以一定要招來陽氣,就稱為“龍”,陽的東西就是龍。“猶未離其類也”,還未離開陰類,因為坤卦是屬陰的。“玄黃者,天地之雜也,天玄而地黃”,“玄黃”是青色與黃色交合的雜色,也是天地相交、陰陽相交時的顔色,天是青色,地是黃色。最後這個解釋就是說陰陽要相合,這就是《文言傳》對坤卦的解釋。
我們已經學習了乾卦和坤卦,這兩個卦就是中華民族的兩大精神,乾卦是陽剛,坤卦是陰柔。到後面春秋戰國時期,孔子發揮了乾卦的精神,老子發揮了坤卦的精神,這樣一乾一坤、一剛一柔、一白一黑、一儒一道,這兩者是融合的不是對立的,正因為有這兩大精神的融合,才形成了中華文化世代傳承的核心價值,一直到今天也沒有中斷。世界的未來一定是陰陽中和、乾坤并建的文化占主導地位,這樣才能帶來世界的和平發展。
那麼乾坤交合之後,又會發生什麼情況呢?我們下一講接着說,謝謝大家!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