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健康養生 > 正文

血痹湯的功效與作用

血痹湯:黃芪30克,白術10克,烏梢蛇10克,黨參15克,雞血藤15克,川芎10克,當歸10克,桂枝10克,白芍10克,甘草6克。

血痹湯的功效與作用

崔建軍副主任醫師

三甲 内蒙古林業總醫院 中西醫綜合科

血痹湯具有溫經散寒或祛瘀養血等功效。主要用來治療身體沖任虛寒、瘀血阻滞所引起的崩漏、月經不調、月經提前、淋漓不盡,或者一個月多次發生月經周期改變的臨床症狀。同時伴有不孕症、腹部寒涼、手腳冰涼等表現。

看見更大的世界

打開 App

血痹湯治療肢體麻木·四十年經驗方

李醫生

四肢麻木在臨床非常常見,也非常難于治愈,它的症狀和中醫學所說的“血痹”非常相似,是腦血管病、頸椎病、周圍神經系統病變的主要症狀和糖尿病的并發症。

楊師根據“氣虛則麻,血虛則木”的原理,宗《靈樞·邪氣髒腑病形篇》“陰陽形氣俱不足,勿施與針,而調以甘藥”之旨,自拟了“血痹湯”治療此證,療效滿意。

血痹湯組成:

黃芪30g,黨參15g,白術10g,當歸10g,川芎10g,桂枝10g,白芍10g,烏梢蛇10g,雞血藤15g,甘草6g,加生姜、大棗。

是在《傷寒論》黃芪桂枝五物湯的基礎上加益氣活血通絡之品而成。

功能:補氣生血、通絡治麻。

主要治療腦血管病、頸椎病、腰椎病、神經炎所緻的四肢麻木。

認為,中醫常說“氣虛則麻,血虛則木”,但實際在臨床很難将麻木截然分開,往往麻木同病。本方以黃芪、黨參、白術、甘草健脾益氣。“氣行則血行”,氣旺則可鼓舞血行;而“氣血同源”,氣旺則可以培植血液生化之源。當歸、白芍補血。桂枝辛溫通絡,鼓舞血行,與白芍同用,調和營衛,疏通絡脈。烏梢蛇搜風活絡,興奮神經,治頑麻血痹。雞血藤活血通絡,配當歸活血補血,使血流暢通而不傷新血。諸藥相合,可使氣血旺盛,經絡通暢,血流通利,營衛調和,麻木自除。

東城子村趙某,自述左側上肢麻木疼痛,常在睡夢中被麻醒,影響睡眠,白天活動後麻痛減輕。在縣醫院拍片診斷為頸椎骨質增生。多方求治,成效甚微。

1983年8月21日來到楊師處要求中藥治療。查患者面色萎黃,身體虛胖,體倦乏力,心悸氣短,稍勞則甚,食欲缺乏,舌淡苔白,脈沉細。四診合參,該患者系氣血不足,血行無力,左上肢絡脈痹阻之故。處方:黃芪60g,黨參15g,白術10g,當歸10g,川芎10g,桂枝10g,赤芍10g,白芍10g,羌活10g,威靈仙12g,青風藤10g,海風藤10g,烏梢蛇10g,雞血藤30g,甘草6g。服藥5劑而麻痛皆輕。繼以血痹湯原方,服藥5劑,麻木消除,食欲旺盛,面色好轉。

1992年楊師醫院醫生王某患腔隙性腦梗死後左半身麻木,活動不利,每日靜脈滴注脈通、維腦路通、脈絡甯、血塞通等,持續一個多月,療效甚微。因系本院同行,楊師向其介紹血痹湯一試,他遲疑不決,沒有服用,而是加了大活絡丹、華佗再造丸聯合應用。又過一周,還是不見成效,才勉強一試。沒想到才服藥3劑,麻木感明顯減輕。繼服5劑,豁然痊愈。他如獲至寶,臨床每遇肢麻一證,便欣然以此方治之。皆獲效驗。

本文選自《老中醫四十年懸壺手記一濟世良方》楊承岐口述

血痹的偏方

血痹這種疾病在我們正常人當中其實并不常見,但是現實中還是會有一些人因為勞累時出汗被風邪入侵身體所緻的血痹,發病時人的關節四肢一般多都疼痛,而且脈象也不穩定。但是由于這種血痹症比較少見,所以常規的醫治對于治療血痹并沒有多大的效果。所以很多患者在深受其害的同時,尋求一些治療血痹的偏方。

偏方一:脾腎陽虛

(1)治法:益氣溫經,和營通絡。

(2)方劑:黃芪桂枝五物湯加減。

(3)組成:黃芪30g,桂枝10g,白芍12g,丹參30g,細辛3g,炙甘草5g,生姜3片。

(4)備選方:右歸丸,适用于偏腎陽不足者,見遇寒則四肢冷甚,指趾皮膚顔色蒼白或青紫,肢體麻木疼痛,腰膝酸軟發涼,畏寒怕冷.舌質淡,苔白,脈沉細弱。

制附子6g,桂枝6g,淫羊藿10g,菟絲子10g,山茱萸15g,鹿角膠6g,枸杞子15g。

(5)加減:

若肌膚甲錯者,加紅花10g、地鼈蟲10g;皮膚潰瘍者,加蒲公英10g;

脾虛洩者加雲苓15g、白術15g健脾止瀉;

寒邪重者,加幹姜3g、小茴香6g以溫經散寒;

氣機阻滞,加木香6g、陳皮l0g理氣。

(6)臨證事宜:本證雖以陽氣虧虛為主,相當于疾病的早期,陽虛則鼓動無力,易緻氣機阻滞,血行遲緩,而使脈絡閉阻,可誘發或加重病情,故在溫經同時可酌加調理氣血之劑。

偏方二:陽虛寒凝

(1)治法:溫陽散寒,活血通絡。

(2)方劑:當歸四逆湯加減。

(3)組成:當歸15g,白芍15g,桂枝10g,細辛3g,通草5g,吳茱萸5g,甘草5g。

(4)備選方:

①若女性患者手足厥寒,指尖有如白蠟,繼則青紫,伴頭暈目眩,形寒怕冷,月經後期,量少,色淡,舌淡苔白,脈沉細者,多見于新陳代謝低下或身體虛弱的女性,可予溫經湯溫經散寒,祛瘀養血。

當歸9g,吳茱萸9g,白芍6g,川芎6g,人參6g,桂枝6g,丹皮10g,甘草6g。

②陽和湯加減,适用于肢端皮膚蒼白,發涼,伴冷痛麻木,而無發熱,口中不渴,舌淡苔白,脈沉細者。

(5)加減:

若寒重拘攣疼痛者,加川烏3g、蜈蚣10g以逐寒通絡;

手指疼痛者,加片姜黃10g、制乳沒各10g以活血止痛;

畏寒甚者,加附片3g、肉桂3g以溫經通陽;

疼痛明顯者,加延胡索6g、地龍10g。

(6)臨證事宜,本型以陽虛為本,寒邪阻絡為标,臨證時應注意标本兼治,扶正而不忘祛邪,祛邪亦不可傷正;雖以陽虛為本,但不宜純用辛熱之品溫陽祛寒,因此類證型多伴陰血之不足,故應以溫經散寒為其大要,使陽氣溫通,去經絡中寒邪;

另外要中病即止,不宜過劑。

偏方三.氣滞血瘀

(1)治法:理氣活血,化瘀通絡。

(2)方劑:血府逐瘀湯加減。

(3)組成:桃仁12g,紅花9g,當歸9g,川芎5g,赤芍6g,牛膝9g,柴胡3g,枳殼6g,延胡索3g,郁金6g。

(4)備選方:身痛逐瘀湯,适用于氣血痹阻經絡所緻的四肢痹痛,肢末端青紫,局部發涼,疼痛明顯者,舌質紫黯,苔薄白,脈弦遲或澀。

(5)加減:

伴有氣虛乏力,可加:黃芪15g、黨參15g補氣通絡;

病在下肢,以足趾為患者,加牛膝15g、益母草10g引藥下行;

血瘀肢痛較甚者,加乳香l0g、沒藥10g、血竭6g、丹參10g以加強活血通絡之力。

(6)臨證事宜:本型多因情緒波動或受寒而使得脈絡瘀滞加重,從而使病情加重,在治療時要注意有無誘因,若有誘因存在,應去除誘因而緩解病情;要注重理氣藥與祛瘀藥适當配伍,氣行則血行之故也;臨證時酌加引經藥,以使藥效達于病所,若痛在上肢,多予桔梗、桑枝等引藥上行,如痛在下肢,則加川牛膝、益母草等引藥下行。上面文章所介紹的三種關于治療血痹症的偏方,目前還沒有得到任何醫生的驗證,所以大家在使用這些偏方治療血痹的時候一定要特别小心。在使用偏方的同時最好同時接受醫生的常規治療,以保證身體不會受到太大的影響。如果有什麼不良反應的話最好就是立馬停止使用。

它是由熟地、白芍、川芎、白術、柴胡、五味子、川續斷、肉桂等組成,其中熟地、白芍具有滋腎斂陰的作用,白術具有健脾胃的作用,川芎具有理氣活血的作用,柴胡可以疏肝,川續斷可以益腎助陽,肉桂能夠暖宮,五味子能夠收斂止血,所以對于婦人的肝腎虛寒、經水後期、量多效果不錯。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