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太谷形意拳,還是祁縣心意拳,都是在各自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創新發展而形成的“傳承有序,拳理明晰,風格獨特,自成體系”的獨立拳種。可以說,在豐富多彩的中華武術寶庫中,形意拳與心意拳是兩顆閃爍着璀璨光芒的耀眼明珠。太谷形意拳一經誕生,由于其開放性的特點,博采衆長,很快便轟動武壇,跻身于中國四大名拳之列,流傳相當廣泛;而祁縣心意拳,因其“秘不外傳,秘不示人”的保守性,長期鮮為人知,傳遞範圍極小,尤顯神秘,也因此固守保留了河南心意六合拳原傳的古樸風貌,而更覺難能可貴。可以這樣說,形意拳由祁縣心意拳融華拳之特點于一體,演化而來。而祁縣心意拳則是在繼承意拳和心意六合拳的基礎上,融家傳的道家内丹術,吸取螳螂拳拳法,創新、變化而形成。簡單說,太谷形意拳是祁縣心意拳的變體。形意拳與心意拳,雖然都尊愛國名将嶽飛為鼻祖,但卻是同源、同理而不同流的拳種流派。兩拳曆經數代變化發展,都有新的獨到的創見。而且,一經細化,定向發揮,有了顯著的差别。自戴隆邦始形成了祁縣心意拳的傳承體系;自李洛能始形成了太谷形意拳的傳承體系,兩拳不僅拳名不同,創立人不同,就是練功方法、套路内容、技擊用法、理論基礎、傳承序列等也不相同。之所以不同,核心還是要看組成該拳法的功法、套路、技擊術有什麼不同。那麼,我們就從“拳”的角度,以筆者的淺見與手頭資料,簡要談談太谷形意拳與祁縣心意拳有何不同之處,供愛好者研究參考。不妥之處,敬請斧正。
一、思想基礎
祁縣心意拳“立于心,精于意”,講究“重神不重形,重内不重外”;而李洛能創立的形意拳,則強調“内外兼修,形神兼備”,并以“象形取意”為旨,練意、練形、練打,形成了“外形動作與内意高度統一”的協調和諧的拳學思想。
二、樁功有别
俗語雲“形、心之别,在于樁”,這也是兩拳區别,一看就知的不同點。不僅名稱各異,且架式不同。形意拳練樁功,是站三體勢(式);心意拳練樁功,是蹲猴猴(養丹田)。三體式站架高;蹲猴猴蹲勢低。
三、勁力特點
中華武術各拳種各流派,都視勁力為拳法的靈魂。無論形意拳還是心意拳,都是以心為始,以“六合”為法,練氣找勁,行氣練勁,使人體之本能拙力變為拳勁。太谷形意拳勁由腳起,以腰為軸,五弓合一,節節貫串,勁整剛猛,勁意一點,講究“明勁、暗勁、化勁”三部功夫。而祁縣心意拳則強調氣沉丹田,“重動、輕動、靈動”三步功。
四、演練風格
李洛能所傳形意拳,套路演練架大勢高,拳勢舒展大方,動作簡捷明快,手腳合一,節湊鮮明,勁力精巧,和順自然,樸實無華。而祁縣心意拳講究“以圓構型、架小勢低”、“身體束展幅度大”,運動如行雲,勁力連綿不斷,以柔為貴。兩拳中,名稱叫法一緻的五行拳就有明顯的不同。
劈拳:形意講“劈拳似斧,有劈物之意”,呈立圓走勢,喻為翻浪勁。而心意則認為“劈拳似斧,非斧也,有捧盤端碟之勢。”
鑽拳:形意講“鑽拳似閃,如泉水向上翻鑽,無孔不入,捉摸不定”;而心意則認為“鑽拳似閃,非閃也,有山倒嶺塌之勢”。
崩拳:形意講“崩拳似箭,有射物之意,拳勁直而速”;而心意則認為“崩拳似箭,非箭也,有舟行浪頭之勢”。
炮拳:形意講“炮拳似炮,出拳如炮發射,内含螺旋炸勁”;而心意則認為“炮拳似炮,非炮也,有江水拍岸之勢”。
橫拳:形意講“橫拳似彈,如彈滾之狀”;而心意則認為“橫拳似彈,非彈也,有輪行壕溝之勢”。
五、套路内容
祁縣戴氏心意拳,比較全面地繼承了姬氏心意六合拳,特别是保留了河南李政先生原傳拳法,除原傳十大真形,單把、雙把等之外,又融進了家傳的道家吐納導引術以及山東金世魁所傳的螳螂拳法,從而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拳功系列。
其主要内容有:
(一)丹田功:靜功,養丹田(樁功俗稱蹲猴猴);動功,搬、砸、射等多步丹田功法。
(二)套路練習:徒手套路有:五行拳、十大形、七小形、還有若幹小形形、三拳、四把、螳螂閘勢、七炮、七膀、十法摘要、連珠把等。後又增綜合心意拳套路如二十八勢等。
器械套路有:槍、刀、棍、劍、鐵筷子、峨眉刺、閉穴橛等。
我們再來看看李洛能形意拳一系的功法與套路内容。
(一)樁功的代表性功法為三體勢,也有渾元樁、虎形樁、托天樁等,另有輔助功法:洗髓經、易筋經、八段錦、吐納六字決、内功四經等。
(二)徒手套路:
1、單練:五行拳,十二形拳,進退連環、四把、雜勢捶、六合拳、八式、鴛鴦腳等,後又增綜合形意拳套路等。
2、對練:五花炮、五行炮、九拳、劈捶、九套環、五踩六捶、連環手、進退對打、十六把、十二連捶、挨身炮等。
3、器械套路:單練:翼德槍、六合槍、梅花槍等;六合劍、子午劍、龍形劍等;六合刀、六合雙刀、麟角刀、春秋大刀等;行者棍、三門棍、虎頭鈎、孫賓拐、七節鞭等等。對練:單刀擒槍、雙刀擒槍、棍擒槍、三截棍擒槍、雙手帶擒槍、空手奪槍、小刀子擒槍、六合對紮槍、大梢子破棍、小梢子破棍、對砍八卦刀、空手奪刀、對打通四棍、對打引手棍、對打六合棍、對劃大杆子等。
4、雜練其它類拳術,如彈腿、六腿勢、金剛拳、闖帳、掩手、太極拳、八卦掌等。
對于套路内容,無論太谷形意拳,還是祁縣心意拳,由于老師傳授不一,說法不一,筆者隻能摘其部分簡錄。特别是太谷形意門,因李洛能及其衆弟子車毅齋、郭雲深等,均有長拳類功底基礎,且思想開放、博采衆長,因此,大部分形意拳師都雜練其它類拳術及較多的演化套路,在此均未能一一錄入,還請見諒!
從兩拳套路内容分析,不難看出,李洛能所傳形意拳一系,無論從哪個角度講,都已構成了獨立的拳種體系。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模拟實戰的徒手對練和器械對練以及借晉商大院的平台進行撕扒實戰的訓練,更是體現出形意拳在晉商輝煌的時代所發揮的實戰性強的技擊價值及其做出的特殊貢獻。
六、技擊之道
武術的本質是技擊。當然,形意拳與心意拳也不例外。兩拳雖然都以貼身近打為主要特點,但是,也各有其獨到的長處與優勢。
太谷形意拳散打技擊,俗稱“撕扒”,手法多變,尤以“捎節擊人”見長。或虛虛實實,引上打下,或一手連三手,環環相扣,或一手管兩手,雙勁齊發,或後發先至,起手就有等等,從而也形成了“引進落空,智而取之”,“快打猛攻,亂而取之”的技擊技法。至今,民間仍流傳着一特點性說法,如“車二師傅的顧法,長有師傅的打法”,車毅齋的“遊鼍化險”,郭雲深的“連珠崩拳”,李複祯的“連環手法虎撲隻”,布學寬的“獅吞手變化法”等等,都是人們所津津樂道的實用技法特色。值得一提的是,太谷形意拳引進戳腳門的鴛鴦腳腿擊技法,使“放長擊遠”與“貼身近打”有機地結合起來,大大提高了實戰制勝的技擊價值。
祁縣心意拳,由于長期“秘不示人”的保守性,加之筆者孤陋寡聞,雖然與戴氏心意拳傳人有一些接觸,但未能理出技擊方面較為典型的說法。觀其一些拳師的技擊用法,我主觀認為,仍然是繼承和保留了原傳古拳法的特色。比較而言,不太重招式拳架的多寡,而以“内勁神化之功”為旨歸。其貼身近打,身法快,束展幅度大,尤以使用膀法為多為妙,以根節擊人見長。
七、傳承序列
戴隆邦創立的心意拳和李洛能開創的形意拳,自開宗立派以來,均是傳承有序,自成體系,兩拳在傳遞系統上都表現出明顯的獨立性。長期以來,形意拳與心意拳,兩拳是各有各的傳人,各有各的傳播地區和範圍。從不互相幹擾,過去,也很少交流。即使練這兩種拳的拳師在一起,也從不論資排輩。但是,山西太谷和河北形意拳傳人聚在一起,就會常常談論傳承輩序,互相客氣,互相尊稱。而太谷和祁縣雖然相鄰,隻一界之隔,卻從不談傳承輩分。甚至,李洛能河北一系傳人,長期以來,從來不知有戴文良(大闾)、戴文熊(二闾)及郭維漢等人。
據祁縣有關資料看,“戴氏心意拳傳播範圍小,傳人少。有瀕臨失傳之危險,也是事出有因。鹹豐年間,祁縣心意拳曾遭到‘血染家門’的大禍,從此封了拳門,戴家拳‘隻傳戴家人,不出祁縣城’。隻有族人戴良棟承接了戴家拳,傳于獨子戴魁,侄兒戴宏勳。後因戴魁娶妻三房未曾生兒育女,加之吸毒成瘾,窮困潦倒,遂于民國年間,始打破戴家‘秘不外傳’的陳規,于1931年破格收嶽蘊忠(小名貴甯)為徒。至此,戴家拳開始外傳,且培養出不少名聲頗著的心意拳師,諸如高升祯、嶽蘊忠、段錫福、馬二牛、王國安、王步昌、王映海、段仙等等,使戴氏心意拳走出家門,走向各地。可以說,戴魁是保留與傳衍祁縣心意拳承上啟下的有功之臣”。盡管民國年間,戴魁打破“門規”,使祁縣心意拳有了較大範圍的傳播,但依然有着明顯的保守特點。直到上世紀八十年代,全國武術挖掘整理工作之後,戴氏心意拳才較為普遍地公開傳練。值得一提的是,山西省形意拳協會舉辦的每年一次的“傳統武術錦标賽”,逐漸把戴氏心意拳專門單列為比賽項目,重點給予推廣普及,并于1999年協會換屆時,又增設了“山西戴式心意拳專業委員會”。從此,祁縣心意拳有了長足的發展。
就在清朝末年,祁縣心意拳封了拳門之後,太谷形意拳卻于鹹豐六年(1856年)後,以獨立的拳種開始廣為傳播。無論太谷形意拳師,還是河北形意拳師,紛紛被一些商賈富豪、官宦顯貴請為镖師,從事保镖護院,以武為業。期間,形意拳不僅在晉商輝煌的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功績,而且,形意拳因晉商的興盛,也得到了快速發展。社會的需要,拳史的發展,造就了形意拳的普及、成熟與完善。太谷形意拳一代宗師車毅齋及其弟子李複祯、王鳳翙、樊永慶、呂學隆、布學寬、劉儉等一批名師,随着晉商的足迹,也聲名遠揚。及至民國年間,冷兵器時代結束,形意拳又伴随着時代的進步而轉型發展,武術被視為國粹。民間武術社團得到空前發展,一些形意拳師受聘,或擔任領導,或擔任教練。特别是形意拳開始進入學校的體育課,著名的形意拳師紛紛受聘于各級各類學校,擔任國術教員。
如:劉文華在北洋法政學校,後到清華學校;李存義在南洋公學;布學寬在太谷九所學校及銘賢中學;耿繼善在河北趙縣中學……随着學校武術越來越受到重視,1936年南京國民政府教育部又頒布《暫行大學體育課程概要》教學大綱,明确将“少林、形意、太極、八卦及器械等列入大學的必修課”,使形意拳更加廣泛地傳播開來。從而,也形成了龐大的承傳體系。其主要流派又分為太谷車毅齋、宋世榮;河北郭雲深、劉奇蘭四大派系。而且,枝繁葉茂的分支,遍布全國各地,且遠播海外。為延續薪火,使傳承有譜可稽,從李存義、布學寬這一代起,商定了形意拳傳承輩序,“華、邦、維、武、尚、社、會、統、強、甯”十個字。僅先父布學寬先生一門,至今已傳七代,形意拳傳人甚衆,可謂興盛矣。
八、李洛能之貢獻
形意拳的創立,雖然時間短,至今僅有160年的曆史,但卻是一個獨立發展,影響很大的優秀拳種。筆者認為,李洛能在太谷18年時間,始創、首傳形意拳,開宗立派,創立與傳播形意拳的貢獻是值得肯定的,而且是任何人也無法取代的,所以,太谷作為形意拳的發源地,也是當之無愧的。
其一、始創形意拳功不可沒。李洛能所創形意拳一系,不僅有良好的健身價值,而且更有實戰技擊價值,這在晉商的輝煌時期有史可證。李洛能根據自己的練功體會,結合心意拳的拳理、拳法,對基本樁功與拳式套路進行了較大的改動。首先是蹲毛猴改為三體式,弓箭步改為三體式跟步、雙把則名之為虎形。五行拳也有别于戴氏五行拳。形意十形增為十二形,且有明顯的變化,并逐步增加了徒手與器械的對練套路。由此,心意拳在戴家演變發展的基礎上,李洛能又集前人之大成,謂之一大變。初傳拳時,雖亦名心意拳,但卻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拳藝風格,漸名為形意拳,成為一個獨立發展,自成體系的拳種。
其二,善于施教,重視人才培養。李洛能不僅追求真藝,博采衆長,而且,思想開放,廣為傳人。在儒家“有教無類”思想的指導下,凡有願向他學習的習武者,他都認真施教,且善于教化,所傳弟子個個藝高技精,德高望重。如車毅齋是一個貧苦出身的車夫,劉奇蘭是有一定地位的紳士,郭雲深是從小酷愛拳術的武士,李鏡齋是一位溫文儒雅的學者,宋世榮是開鐘表鋪的商人……而且,這些弟子又廣傳徒衆,門下名手輩出,形成了形意拳山西與河北兩大支派。由于李洛能重視人才培養,有廣闊胸懷以及武德育人的教育思想,所以,形意拳體系,代代名家不乏其人。無論其為人,其技藝,其論著,均為海内外人士所敬仰。業績之宏偉,在我國武術史上也極為少見。可以無愧地說,李洛能是一位卓越的武術教育家。
其三,形意拳廣泛傳播,名聞遐迩。在中國曆史上,心意拳一門,在李洛能之前,是非常保守,秘不外傳的。如河南馬氏心意六合拳,隻傳少數回民,不傳漢人;祁縣戴氏心意拳隻傳戴家人,不出祁縣城。而李洛能所創編的形意拳卻是廣泛傳播到全國各地,甚至流傳海外。特别是在河北深州、山西太谷更是普及推廣到學校及不少老百姓家。民國年間,則被譽為“中國武術四大名拳之一”,這與李洛能博大的胸懷,開放的思想是分不開的。形意拳的社會影響之大,流傳分布之廣,名家輩出之衆,武術地位之尊,在中國武術界都是人所共知的。綜上所述,充分證明,形意拳是一個至今發展勢頭仍然強勁的優秀的獨立拳種,這一點是不可否認的。
從以上分析比較,我們對太谷形意拳與祁縣心意拳有了一個概括的了解。然而,對于武術愛好者普遍關注的“戴家拳師承與李洛能學藝之說”自然又成為一個熱門話題。在我國“重文輕武”的封建社會,由于對武術曆史文獻記載極少,流傳故事頗多,有史以來,就存在着一種撲朔迷離的亂象,甚至有着“知道得越多,越難理出頭緒”的困惑。筆者認為,我們的武術史,如果用文獻記載來說,幾乎沒有什麼曆史可言;如果相信民間的傳說故事,街巷俚語,武術史也隻能是一部神秘的傳奇史。由于在江湖上有着一種“言祖不言師”的傳統習俗,因此,在武術師承問題上又明顯地表現出難以銜接的跳躍式的特點。無論祁縣心意拳還是太谷形意拳,衆說紛纭的承傳曆史,不僅交織成了一團亂麻,而且,在心意與形意的關系糾葛上又結成了一個個難解的疙瘩。其實,靜下心來客觀地分析,似乎也可以得出一個個比較合理而明确的結論。為探求本源,讓傳承曆史更接近事實,筆者又根據社會上普遍流傳的有關資料、口頭傳說和碑文石刻,本着“求實存真、嚴謹考證、秉筆直書”的原則,簡作梳理,再供愛好者研究參考。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