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敖在《深夜十堂》裡介紹他的讀書方法,認為讀書不一定要多,可是要很仔細地讀,要比較、求真,要做筆記。他讀完一本書後,基本上書就被他大卸八塊了,因為他将有用的知識點裁剪下來,分門别類放到資料庫中,如果一頁紙兩面都有可用之處,那麼就将其中一面複印下來,後來有錢了,就每次買兩本。
這種方法費書、費錢、費精力,但實際上更能有效利用到書的價值。李大師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記憶力再強,時間長了,年紀大了,還是會記憶失真,這是人的自然現象。
有人讀書像掰玉米,掰一根丢掉前面那根,最後帶走的隻是最後一根老玉米,前面的努力都白費了。這是因為記憶會慢慢淡化,看完一本,看第二本的時候,第一本書就離他遠了一點,看第三本的時候,前兩本又離他遠了一點,到了第十本,前面九本書,尤其是第一本已經離他十萬八千裡了。宋朝人管這個現象叫“漸行漸遠漸無書”,所以,光靠記憶,不去分門别類記載,看了等于沒看。
躺着看書,書看完幹幹淨淨地,等于沒看。看書一定要勤做剪切記錄整理的工作,看上去耗時耗力,實則事半功倍。
他會将同一類書擺在一起看,相比之下才知道哪本書該詳細看,哪本書該忽略,并且很容易在對比之下記住書的内容。他還說,要看一個人的全部著作,才能了解真相,才能全面深入地了解此人的思想。比如朱熹、蘇東坡都是大牛人,但他們的學問中有不少荒謬的地方。如果隻看某一部分,就不可能了解得全面,容易将人臉譜化。
蘇東坡讀漢書,讀好幾遍,每一遍就專門研究某一類學問,比如天文、地理、人物......上天下地地加以研究,所以每一個單項都讀得很精。這種方法很有意思,每讀一遍鎖定一個重點,就像富蘭克林在自傳裡寫的,每個禮拜養成一個習慣,比如頭一個禮拜少吃,第二個禮拜少說話,第三個禮拜少胡思亂想......每個禮拜都有一項修身工作要做,每個禮拜都鎖定一個主題,全部精神投入,最後就修煉了自己的人格。
李大師表示,蘇東坡的方法過時了,自己将書大卸八塊的做法更有效率,他說:“我李敖讀漢書的時候,剪刀、漿糊、剪貼的紙闆、資料夾全部出動,一邊讀,一邊剪,一邊分類,甚至一邊影印,立刻就将這本書五馬分屍了。有人物歸人物,有地理歸地理,有官制歸官制......我隻讀一遍,就把這本書...的内容全部儲藏起來。”要用的時候,從資料夾抽取相應的知識塊就行了,事半功倍,不需要太多死記,也不用反複讀多遍。
黃庭堅說,看書要主動。用李大師的話說,是老子看書,不是書看老子。自己不做主體,看完了書,很快就印象模糊了,隻知道看過,結果還是茫然。但即便是老子看書,如果不剪切下來進入資料庫,時間久了還是會茫然。
所以李大師說:他們的方法都不壞,但沒我的好,請大家向我李敖看齊。
總結起來,李敖的讀書方法有三點:
邊讀邊記錄;
同類書比較地讀;
了解一個人就讀他全部作品。
向大師看齊!!!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