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健康養生 > 正文

小兒藥證直訣

小兒藥證直訣 宋·錢乙 公元1032~ll13年
《小兒藥證直訣》,中醫兒科的奠基之作。又名《小兒藥證真訣》、《錢氏小兒藥證直訣》。3卷。宋代錢乙撰,由錢氏門人閻孝忠編集而成。書成于公元1119年。本書是中國早期内容比較完整,并載有病案的兒科重要專著。《小兒藥證直訣》有仿宋刊本及清武英殿聚珍本二種。前者是原書的複刻本,後者是輯佚本,内容略有出入。卷上為脈證治法,共載小兒診候及方論81篇;卷中詳記錢氏小兒病醫案23則;卷下諸方,論述兒科方劑的配伍和用法。書中簡要地記述了小兒病的診斷與治療,具有較高的臨床實用價值。卷首附有錢仲陽傳一篇 ,書後附有閻孝忠《閻氏小兒方論》1卷,董汲《小兒斑疹備急方論》1卷。1949年後有影印本。
原序 醫之為藝誠難矣,而治小兒為尤難。自六歲以下,黃帝不載其說,始有《顱囟經》,以占壽然小兒脈微難見,醫為持脈,又多驚啼,而不得其審,其難二也。脈既難憑,必資外證。而其骨氣未成,形聲未正,悲啼喜笑,變态不常,其難三也。問而知之,醫之工也。而小兒多未能言,言亦未足取信,其難四也。髒腑柔弱,易虛易實,易寒易熱,又所用多犀、珠、龍、麝,醫苟難辨,何以已疾?其難五也。種種隐奧,其難固多。餘嘗緻思于此,又目見庸醫妄施方藥而殺之者,十常四五,良可哀也!蓋小兒治法,散在諸書,又多出于近世臆說,汗漫難據,求其要妙,豈易得哉!太醫丞錢乙,字仲陽,汶上人。其治小兒,該括古今,又多自得,著名于時。其法簡易精審,如指諸掌。先子治平中登第,調須城尉識之。餘五六歲時,病驚疳癖瘕,屢至危殆,皆仲陽拯之良愈。是時仲陽年尚少,不肯輕傳其書。餘家所傳者,才十餘方耳!大觀初,餘筮仕汝海,而仲陽老矣。于親舊間,始得說證數十條。後六年,又得雜方。蓋晚年所得益妙。比于京師,複見别本。然旋着旋傳,皆雜亂。初無紀律,互有得失,因得參校焉。其先後則次之,重複則削之,訛謬則正之,俚語則易之。上卷脈證治法,中卷記嘗所治病,下卷諸方,而書以全。于是古今治小兒之法,不可以加矣。餘念博愛者,仁者之用心,幼幼者聖人之遺訓,此惠可不廣耶!将傳之好事者,使幼者免橫夭之苦,老者無哭子之悲,此餘之志也。因以明仲陽之術于無窮焉。

  宣教郎大梁閻季忠序
錢仲陽傳 錢乙,字仲陽。上世錢塘人,與吳越王有屬。納土,曾祖随以北,因家于郓。父颢,善針醫,然嗜酒喜遊。一旦匿姓名,東遊海上,不複返。乙時三歲。母前亡,父同産姑,嫁醫呂氏,哀其孤,收養為子。稍長讀書,從呂君問醫。呂将殁,乃告以家世。乙号泣,請返迹父。凡五六返,乃得所在。又積數歲,乃迎以歸。是時乙年三十餘。鄉人驚歎,感慨為泣下,多賦詩詠其事。後七年,父以壽終,喪葬如禮。其事呂君,猶事父。呂君殁,無嗣,為之收行葬服,嫁其孤女,歲時祭享,皆與親等。乙始以《顱囟方》着山東。元豐中,長公主女有疾,召使視之,有功,奏授翰林醫學,賜绯。明年,皇卷。夫當諸臣搜采之日,天下藏書之家,莫不争獻秘笈。卒未得是書真本,而今乃複見于世,豈非古人精氣有不可磨滅者欤?是書原刻閻名作“孝忠”,“真訣”作“直訣”,今未敢易也。“聚珍本”往往有閻氏方論誤入錢書者,今根據朱本,則各得其所矣。其藥味分量間有不同,今各注于本方之末。至《薛氏醫案》本已為薛氏所亂,不足引證雲。
光緒十七年辛卯長夏内閣中書周學海謹記
[卷上·脈證治法] 小兒脈法
脈亂不治,氣不和弦急,傷食沉緩,虛驚促急,風浮,冷沉細。
[卷上·脈證治法] 變蒸
小兒在母腹中,乃生骨氣,五髒六腑,成而未全。自生之後,即長骨脈,五髒六腑之神智也。變者,易也。(巢論雲∶上多變氣。)又生變蒸者,自内而長,自下而上,又身熱,故以生之日後,三十二日一變。變每畢,即情性有異于前。何者?長生腑髒智意故也。何謂三十二日十段而上之,十日百段。三十二日計三百二十段,為一遍。亦曰一蒸。骨之餘氣,自腦分入龈中,作三十二齒。而齒牙有不及三十二數者,由變不足其常也。或二十八日即至,長二十八齒,以下仿此,但不過三十二之數也。凡一周遍,乃發虛熱,諸病如是。十周則小蒸畢也。計三百二十日生骨氣,乃全而未壯也。故初三十二日一變,生腎生志。六十四日再變生膀胱。其發耳與KT冷。腎與膀胱俱主于水,水數一,故先變。生之九十六日三變,生心喜。
一百二十八日四變生小腸。其發汗出而微驚。心為火,火數二,一百六十日五變生肝哭。一百九十二日六變生膽。其發目不開而赤。肝主木,木數三。二百二十四日七變生肺聲。二百五十六日八變生大腸。其發膚熱而汗或不汗。肺屬金,金數四。二百八十八日九變生脾智。
三百二十日十變生胃。其發不食,腸痛而吐乳。此後乃齒生,能言知喜怒,故雲始全也。太倉雲∶氣入四肢,長碎骨于十變。後六十四日長其經脈,手足受血,故手能持物,足能行立也。經雲∶變且蒸,謂蒸畢而足一歲之日也。師曰∶不汗而熱者,發其汗,大吐者,微下,不可餘治。是以小兒須變蒸。脫齒者,如花之易苗。所謂不及三十二齒,由變之不及。齒當與變日相合也,年壯而視齒方明。
[卷上·脈證治法] 五髒所主
心主驚。實則叫哭發熱,飲水而搖(聚珍本作搐);虛則卧而悸動不安。
肝主風。實則目直,大叫,呵欠,項急,頓悶;虛則切牙,多欠氣。熱則外生氣;濕則内生氣。
脾主困。實則困睡,身熱,飲水;虛則吐瀉,生風。
肺主喘。實則悶亂喘促,有飲水者,有不飲水者;虛則哽氣,長出氣。
腎主虛,無實也。惟瘡疹,腎實則變黑陷。
更當别虛實證。假如肺病又見肝證,切牙多呵欠者,易治,肝虛不能勝肺故也。若目直、大補母,實則瀉子。
[卷上·脈證治法] 五髒病
肝病,哭叫,目直,呵欠,頓悶,項急。
心病,多叫哭,驚悸,手足動搖,發熱飲水。
脾病,困睡,洩瀉,不思飲食。
肺病,悶亂哽氣,長出氣,氣短喘息。
腎病,無精光,畏明,體骨重。
[卷上·脈證治法] 肝外感生風
呵欠,頓悶,口中氣熱。當發散,大青膏主之。若能食,飲水不止,當大黃丸微下之。餘不可下。
[卷上·脈證治法] 肝熱
手尋衣領及亂撚物,瀉青丸主之。壯熱飲水,喘悶,瀉白散主之。
[卷上·脈證治法] 肺熱
手掐眉目鼻面,甘桔湯主之。
[卷上·脈證治法] 肺盛複有風冷
胸滿短氣,氣急喘嗽上氣。當先散肺,後發散風冷。散肺,瀉白散、大青膏主之。肺不傷寒則不胸滿。
[卷上·脈證治法] 肺虛熱
唇深紅色,治之散肺。虛熱,少服瀉白散。
[卷上·脈證治法] 肺髒怯
唇白色,當補肺,阿膠散主之。若悶亂氣粗,喘促哽氣者,難治,肺虛損故也。
脾肺病久,則虛而唇白。脾者肺之母也,母子皆虛,不能相營,故名曰怯肺,主唇白。
白而澤者吉,白如枯骨者死。
[卷上·脈證治法] 心熱
視其睡,口中氣溫,或合面睡,及上竄切牙,皆心熱也。導赤散主之。
心氣熱則心胸亦熱,欲言不能而有就冷之意,故合面卧。
[卷上·脈證治法] 心實
心氣實則氣上下行澀,合卧則氣不得通。故喜仰卧,則氣得上下通也。瀉心湯主之。
[卷上·脈證治法] 腎虛
兒本虛怯,由胎氣不成,則神不足。目中白睛多,其顱即解,(囟開也,)面色白。此皆難養,縱長不過八八之數。若恣色欲多,不及四旬而亡。或有因病而緻腎虛者,非也。又腎氣不足,則下竄,蓋骨重惟欲墜于下而縮身也。腎水,陰也,腎虛則畏明,皆宜補腎,地黃丸主之。
[卷上·脈證治法] 面上證
左腮為肝,右腮為肺,額上為心,鼻為脾,颏為腎。赤者,熱也,随證治之。
[卷上·脈證治法] 目内證
赤者,心熱,導赤散主之。
淡紅者,心虛熱,生犀散主之。
青者,肝熱,瀉青丸主之。淺淡者補之。
黃者,脾熱,瀉黃散主之。
無精光者,腎虛,地黃丸主之。
[卷上·脈證治法] 肝病勝肺
肝病秋見。(一作日晡)肝強勝肺,肺怯不能勝肝,當補脾肺治肝。益脾者,母令子實故也。補脾,益黃散;治肝,瀉青丸主之。
[卷上·脈證治法] 肺病勝肝
肺病春見。(一作早晨)肺勝肝,當補腎肝治肺髒。肝怯者,受病也。補肝腎,地黃丸;治肺,瀉白散主之。
[卷上·脈證治法] 肝有風
目連紮不搐,得心熱則搐。治肝,瀉青丸;治心,導赤散主之。
[卷上·脈證治法] 肝有熱
目直視不搐,得心熱則搐。治肝,瀉青丸;治心,導赤散主之。
[卷上·脈證治法] 肝有風甚
身反折強直不搐,心不受熱也,當補腎治肝。補腎,地黃丸;治肝,瀉青丸主之。
凡病或新或久,皆引肝風,風動而上于頭目,目屬肝,肝風入于目,上下左右如風吹,不輕不重,兒不能任,故目連紮也。若熱入于目,牽其筋脈,兩俱緊,不能轉視,故目直也。若得心熱則搐,以其子母俱有實熱,風火相搏故也。治肝,瀉青丸;治心,導赤散主之。
[卷上·脈證治法] 驚痫發搐
男發搐,目左視無聲,右視有聲;女發搐,目右視無聲,左視有聲∶相勝故也。更有發時證。
[卷上·脈證治法] 早晨發搐
因潮熱,寅、卯、辰時身體壯熱,目上視,手足動搖,口内生熱涎,項頸急。此肝旺,當補腎治肝也。補腎,地黃丸;治肝,瀉青丸主之。
[卷上·脈證治法] 日午發搐
因潮熱,巳、午、未時發搐,心神驚悸,目上視,白睛赤色,牙關緊,口内涎,手足動搖。此心旺也,當補肝治心。治心,導赤散、涼驚丸;補肝,地黃丸主之。
[卷上·脈證治法] 日晚發搐
因潮熱,申、酉、戌時不甚搐而喘,目微斜視,身體似熱,睡露睛,手足冷,大便淡黃水。是肺旺,當補脾治心肝。補脾,益黃散;治肝,瀉青丸;治心,導赤散主之。
[卷上·脈證治法] 夜間發搐
因潮熱,亥、子、醜時不甚搐,而卧不穩,身體溫壯,目睛緊斜視,喉中有痰,大便銀褐色,乳食不消,多睡,不納津液。當補脾治心。補脾,益黃散;治心,導赤散、涼驚丸主之。
[卷上·脈證治法] 傷風後發搐
傷風後得之,口中氣出熱,呵欠,頓悶,手足動搖。當發散,大青膏主之。小兒生本怯者,多此病也。
[卷上·脈證治法] 傷食後發搐
傷食後得之,身體溫,多唾多睡,或吐不思食而發搐。當先定搐,搐退,白餅子下之,後服安神丸。
[卷上·脈證治法] 百日内發搐
真者不過三兩次必死,假者發頻不為重。真者内生驚痫,假者外傷風冷。蓋血氣未實,不能勝任乃發搐也。欲知假者,口中氣出熱也。治之可發散,大青膏主之,及用塗囟浴體法
[卷上·脈證治法] 急驚
因聞大聲或大驚而發搐,發過則如故,此無陰也。當下,利驚丸主之。
小兒急驚者,本因熱生于心。身熱面赤引飲,口中氣熱,大小便黃赤,劇則搐也。蓋熱盛則風生,風屬肝,此陽盛陰虛也。故利驚丸主之,以除其痰熱。不可與巴豆及溫藥大下之,恐蓄虛熱不消也。小兒熱痰客于心胃,因聞聲非常,則動而驚搐矣。若熱極,雖不因聞聲及驚,亦自發搐。
[卷上·脈證治法] 慢驚
因病後,或吐瀉脾胃虛損,遍身冷,口鼻氣出亦冷,手足時螈,昏睡,睡露睛。此無陽也,栝蒌湯主之。
凡急慢驚,陰陽異證,切宜辨而治之,急驚合涼瀉,慢驚合溫補。世間俗方,多不分别,誤小兒甚多。又小兒傷于風冷,病吐瀉,醫謂脾虛,以溫補之;不已,複以涼藥治之;又不已,謂之本傷風,醫亂攻之。因脾氣即虛,内不能散,外不能解。至十餘日,其證多睡露睛,身溫,風在脾胃,故大便不聚而為瀉。當去脾間風,風退則利止。宣風散主之。後用使君子丸補其胃。亦有諸吐利久不差者,脾虛生風而成慢驚。
[卷上·脈證治法] 五痫
凡治五痫,皆随髒治之,每髒各有一獸并,五色丸治其病也。
犬痫∶反折,上竄,犬叫,肝也。
羊痫∶目證,吐舌,羊叫,心也。
牛痫∶目直視,腹滿,牛叫,脾也。
雞痫∶驚跳,反折,手縱,雞叫,肺也。
豬痫∶如屍,吐沫,豬叫,腎也。
五痫重者死,病後甚者亦死。
[卷上·脈證治法] 瘡疹候
面燥腮赤,目胞亦赤,呵欠頓悶,乍涼乍熱,咳嗽嚏噴,手足梢冷,夜卧驚悸多睡,并瘡疹證,此天行之病也。惟用溫涼藥治之,不可妄下及妄攻發、受風冷。
五髒各有一證∶肝髒水;肺髒膿;心髒斑;脾髒疹;歸腎變黑。
惟斑疹病後,或發痫,餘瘡難發。痫矣,木勝脾,木歸心故也。若涼驚,用涼驚丸;溫驚,用粉紅丸。
小兒在胎十月,食五髒血穢,生下則其毒當出。故瘡疹之狀,皆五髒之液。肝主淚,肺主涕,心主血,脾為裹血。其瘡出有五名,肝為水,以淚出如水,其色青小。肺為膿,如涕稠濁,色白而大。心為斑,主心血,色赤而小,次于水。脾為疹,小次斑瘡,其主裹血,故赤色黃淺也。涕、淚出多,故膿、水皆大;血營于内,所出不多,故斑疹皆小也。病者,涕淚俱少,譬胞中容水,水去則瘦故也。
始發潮熱三日以上,熱運入皮膚,即發瘡疹,而不甚多者,熱留膚腠之間故也。潮熱随髒出,如早食潮熱不已,為水之類也。
瘡疹始發之時,五髒證見,惟腎無候,但見平證耳,KT涼、耳涼是也。KT、耳俱屬于腎,者,死病也。
凡瘡疹若出,辨視輕重。若一發便出盡者,必重也;瘡夾疹者,半輕半重也;出稀者輕,裡陷,昏睡,汗出不止,煩躁熱渴,腹脹,啼喘,大小便不通者困也。凡瘡疹當乳母慎口,不可令饑及受風冷。必歸腎而變黑,難治也。
有大熱者,當利小便;有小熱者,宜解毒。若黑紫幹陷者,百祥丸下之;不黑者慎勿下。更看時月輕重∶大抵瘡疹屬陽,出則為順,故春夏病為順,秋冬病為逆。冬月腎旺又盛寒,病多歸腎變黑。又當辨春膿,夏黑陷,秋斑子,冬疹子,亦不順也,雖重病猶十活四五。黑者無問何時,十難救一。其候或寒戰噤牙,或身黃腫紫,宜急以百祥丸下之。複惡寒不已,身冷出汗,耳KT反熱者,死病也。何以然?腎氣大旺,脾虛不能制故也。下後身熱氣溫,欲飲水者可治,以脾土勝腎,寒去而溫熱也。治之宜解毒,不可妄下,妄下則内虛多歸于腎。若能食而痂頭焦起,或未黑而喘實者,可下之。身熱,煩渴,腹滿而喘,大小便澀,面赤,悶亂,大吐,此當利小便;不差者,宜宣風散下之。若五七日痂不焦,是内發熱,熱氣蒸于皮中,故瘡不得焦痂也。宜宣風散導之,用生犀磨汁解之,使熱不生,必着痂矣。
瘡疹由内相勝也,惟斑疹能作搐。疹為脾所生,脾虛而肝旺乘之。木來勝土,熱氣相擊,動于心神,心喜為熱,神氣不安,因搐成痫。斑子為心所生,心生熱,熱則生風,風屬于肝,二髒相搏,風火相争,故發搐也。治之當瀉心肝補其母,栝蒌湯主之。
瘡黑而急瀉,便膿血并痂皮者順,水谷不消者逆。何以然?且瘡黑屬腎,脾氣本強,或舊服補脾藥,脾氣得實,腎雖用事,脾可制之。今瘡入腹為膿血及連痂皮得出,是脾強腎退,即病出而安也。米谷及瀉乳不化者,是脾虛不能制腎,故自洩也,此必難治。
[卷上·脈證治法] 傷風
昏睡口中氣熱,呵欠頓悶,當發散,與大青膏解。不散,有下證,當下,大黃丸主之。
大飲水不止而善食者,可微下。餘不可下也。
[卷上·脈證治法] 傷風手足冷
脾髒怯也,當和脾後發散。和脾,益黃散;發散,大青膏主之。
[卷上·脈證治法] 傷風自利
脾髒虛怯也,當補脾,益黃散;發散,大青膏主之。未差,調中丸主之。有下證,大黃丸下之。下後服溫驚丸。
[卷上·脈證治法] 傷風腹脹
脾髒虛也,當補脾,必不喘後發散,仍補脾也。去脹,塌氣丸主之;發散,大青膏主之
[卷上·脈證治法] 傷風兼髒
兼心則驚悸。
兼肺則悶亂,喘息哽氣,長出氣,嗽。
兼腎則畏明。
各随補母,髒虛見故也。
[卷上·脈證治法] 傷風下後餘熱
以藥下之太過,胃中虛熱,飲水無力也。當生胃中津液,多服白術散。
[卷上·脈證治法] 傷寒瘡疹同異
傷寒男體重、面黃;女面赤、喘急、憎寒。各口中氣熱、呵欠頓悶、項急也。瘡疹則腮、多噴嚏、悸動、昏倦、四肢冷也。傷寒,當發散之。治瘡疹,行溫平之功,有大熱者解毒。餘見前說。
[卷上·脈證治法] 初生三日内吐瀉壯熱
不思乳食,大便乳食不消或白色,是傷食。當下之,後和胃。下用白餅子;和胃用益黃散主之。
[卷上·脈證治法] 初生三日以上至十日吐瀉身溫涼
不思乳食,大便青白色,乳食不消,此上實下虛也。更有兼見證。
肺睡露睛、喘氣。
心驚悸、飲水。
脾困倦、饒睡。
肝呵欠、頓悶。
腎不語、畏明。
當瀉,見兒兼髒,補脾,益黃散主之。此二證。多病于秋夏也。
[卷上·脈證治法] 初生下吐
初生下,拭掠兒口中,穢惡不盡,咽入喉中故吐,木瓜丸主之。凡初生,急須拭掠口中,令淨,若啼聲一發則咽下,多生諸病。
[卷上·脈證治法] 傷風吐瀉身溫
乍涼乍熱,睡多氣粗,大便黃白色,嘔吐,乳食不消,時咳嗽,更有五髒兼見證,當煎入髒君臣藥,化大青膏,後服益黃散。如先曾下,或無下證,慎不可下也。此乃脾肺受寒,不能入食也。
[卷上·脈證治法] 傷風吐瀉身熱
多睡,能食乳,飲水不止,吐痰,大便黃水,此為胃虛熱渴吐瀉也。當生胃中津液,以止其渴,止後用發散藥。止渴多服白術散。發散大青膏主之。
[卷上·脈證治法] 傷風吐瀉身涼
吐沫,瀉青白色,悶亂不渴,哽氣,長出氣,睡露睛,此傷風荏苒輕怯,因成吐瀉。當補脾後發散。補脾,益黃散;發散,大青膏主之。此二證,多病于春冬也。
[卷上·脈證治法] 風溫潮熱壯熱相似
潮熱者,時間發熱,過時即退,來日根據時發熱,此欲發驚也。壯熱者,一向熱而不已,甚則發驚痫也。風熱者,身熱而口中氣熱,有風證。溫壯者,但溫而不熱也。
[卷上·脈證治法] 腎怯失音相似
病吐瀉及大病後,雖有聲而不能言,又能咽藥,此非失音,為腎怯,不能上接于陽故也。當補腎,地黃丸主之。失音乃猝病耳。
[卷上·脈證治法] 黃相似
身皮、目皆黃者,黃病也。身痛,膊背強,大小便澀,一身盡黃,面目指爪皆黃,如屋塵色,看物皆黃,渴者難治,此黃膽也。二證多病于大病後。别有一證,不因病後,身微黃者,胃熱也。大人亦同。又有面黃,腹大,食土,渴者,脾疳也。又有自生而身黃者,胎疸也。古書雲∶諸疸皆熱,色深黃者是也;若淡黃兼白者,胃怯、胃不和也。
[卷上·脈證治法] 夏秋吐瀉
五月十五日以後,吐瀉,身壯熱,此熱也。小兒髒腑,十分中九分熱也。或因傷熱乳食,吐乳不消,瀉深黃色,玉露散主之。
六月十五日以後,吐瀉,身溫似熱,髒腑六分熱四分冷也。吐嘔,乳食不消,瀉黃白色,似渴,或食乳或不食乳。食前少服益黃散;食後多服玉露散。
七月七日以後,吐瀉,身溫涼,三分熱七分冷也。不能食乳,多似睡,悶亂哽氣,長出氣,睡露睛,唇白多哕,欲大便,不渴。食前多服益黃散;食後少服玉露散。
八月十五日以後,吐瀉,身冷無陽也。不能食乳,幹哕,瀉青褐水。當補脾,益黃散主之。不可下也。
[卷上·脈證治法] 吐乳
吐乳,瀉黃,傷熱乳也。吐乳,瀉青,傷冷乳也。皆當下。
[卷上·脈證治法] 虛羸
脾胃不和,不能食乳,緻肌瘦。亦因大病或吐瀉後,脾胃尚弱,不能傳化谷氣也。有冷者,時時下利,唇口青白;有熱者,溫壯身熱,肌肉微黃。此冷熱虛羸也。冷者,木香丸主之。
夏月不可服,如有證則少服之。熱者,胡黃連丸主之。冬月不可服,如有證則少服之。
[卷上·脈證治法] 咳嗽
夫嗽者,肺感微寒。八九月間,肺氣大旺,病嗽者,其病必實,非久病也。其證面赤、痰盛、身熱,法當以葶苈丸下之。若久者,不可下也。十一月、十二月嗽者,乃傷風嗽也,風從背脊第三椎肺俞穴入也,當以麻黃湯汗之。有熱證,面赤、飲水、涎熱、咽喉不利者,宜兼甘桔湯治之。若五七日間,其證身熱,痰盛,唾粘者,以褊銀丸下之。有肺盛者,咳而後喘,面腫,欲飲水,有不飲水者,其身即熱,以瀉白散瀉之。若傷風咳嗽五七日,無熱證而但嗽者,亦葶苈丸下之,後用化痰藥。有肺虛者,咳而哽氣,時時長出氣,喉中有聲,此久病也,以阿膠散補之。痰盛者,先實脾,後以褊銀丸微下之,涎退即補肺,補肺如上法。有嗽而吐水,或青綠水者,以百祥丸下之。有嗽而吐痰涎、乳食者,以白餅子下之,有嗽而咯膿血者,乃肺熱,食後服甘桔湯。久嗽者,肺亡津液,阿膠散補之。咳而痰實,不甚喘,而面赤,時飲水者,可褊銀丸下之。治嗽大法∶盛即下之,久即補之,更量虛實,以意增損
[卷上·脈證治法] 諸疳
疳在内,目腫,腹脹,利色無常,或沫青白,漸瘦弱,此冷證也。
疳在外,鼻下赤爛,目燥,鼻頭上有瘡不着痂,漸繞耳生瘡。治鼻瘡爛,蘭香散。諸瘡,白粉散主之。
肝疳,白膜遮睛,當補肝,地黃丸主之。
心疳,面黃頰赤,身壯熱,當補心,安神丸主之。
脾疳,體黃腹大,食泥土,當補脾,益黃散主之。
腎疳,極瘦,身有瘡疥,當補腎,地黃丸主之。
筋疳,瀉血而瘦,當補肝,地黃丸主之。
肺疳,氣喘,口鼻生瘡,當補脾肺,益黃散主之。
骨疳,喜卧冷地,當補腎,地黃丸主之。
諸疳,皆根據本髒補其母及與治疳藥,冷則木香丸,熱則胡黃連丸主之。
疳皆脾胃病,亡津液之所作也。因大病或吐瀉後,以藥吐下,緻脾胃虛弱亡津液。且小兒病疳,皆愚醫之所壞病。假如潮熱,是一髒虛一髒實,而内發虛熱也。法當補母而瀉本髒則愈。假令日中發潮熱,是心虛熱也,肝為心母,則宜先補肝,肝實而後瀉心,心得母氣則内平,而潮熱愈也。醫見潮熱,妄謂其實,乃以大黃、牙硝輩諸冷藥利之。利既多矣,不能禁約而津液内亡,即成疳也。又有病癖,其疾發作,寒熱飲水,脅下有形硬痛。治癖之法,當漸消磨,醫反以巴豆、砂輩下之。小兒易虛易實,下之既過,胃中津液耗損,漸令疳瘦。
又有病傷寒,五六日間有下證,以冷藥下之太過,緻脾胃津液少,即使引飲不止,而生熱也。熱氣内耗,肌肉外消,他邪相幹,證變諸端,因亦成疳。
又有吐瀉久病,或醫妄下之,其虛益甚,津液燥損,亦能成疳。
又有肥疳,即脾疳也,身瘦黃,皮幹,而有瘡疥。其候不一,種種異端,今略舉綱紀∶目澀或生白膜,唇赤,身黃幹或黑,喜卧冷地,或食泥土,身有疥瘡,瀉青白黃沫,水利色變,易腹滿,身耳鼻皆有瘡,發鬓作穗,頭大項細極瘦,飲水,皆其證也。
大抵疳病當辨冷熱肥瘦。其初病者為肥熱疳,久病者為瘦冷疳。冷者木香丸,熱者黃連丸主之。冷熱之疳,尤宜如聖丸。故小兒之髒腑柔弱,不可痛擊,大下必亡津液而成疳。
凡有可下,量大小虛實而下之,則不至為疳也。初病津液少者,當生胃中津液,白術散主之。惟多則妙。餘見下。
[卷上·脈證治法] 胃氣不和
面白無精光,口中氣冷,不思食,吐水。當補脾,益黃散主之。
[卷上·脈證治法] 胃冷虛
面白色弱,腹痛不思食。當補脾,益黃散主之。若下利者,調中丸主之。
[卷上·脈證治法] 積痛
口中氣溫,面黃白,目無精光,或白睛多,及多睡,畏食,或大便酸臭者。當磨積,宜消積丸;甚者,當白餅子下之。後和胃。
[卷上·脈證治法] 蟲痛
(虛實腹痛附)面白,心腹痛,口中沫及清水出,發痛有時,安蟲散主之。小兒本怯者,多此病。
積痛、食痛、虛痛,大同小異。惟蟲痛者,當口淡而沫自出,治之随其證。
[卷上·脈證治法] 蟲與痫相似
小兒本怯,故胃虛冷,則蟲動而心痛,與痫略相似,但目不斜,手不搐也。安蟲散主之
[卷上·脈證治法] 氣不和
口頻撮,當調氣,益黃散主之。
[卷上·脈證治法] 食不消
脾胃冷,故不能消化。當補脾,益黃散主之。
[卷上·脈證治法] 腹中有癖
不食,但飲乳是也。當漸用白餅子下之。
小兒病癖,由乳食不消,伏在腹中,乍涼乍熱,飲水或喘嗽,與潮熱相類,不早治,必成疳。以其有癖,則令兒不食,緻脾胃虛而熱發,故引飲水過多,即蕩滌腸胃,亡失津液,脾胃不能傳化水谷,其脈沉細,益不食,脾胃虛衰,四肢不舉,諸邪遂生,鮮不瘦而成疳矣。餘見疳門。
[卷上·脈證治法] 虛實腹脹
(腫附)腹脹由脾胃虛,氣攻作也。實者悶亂喘滿,可下之,用紫霜丸白餅子。不喘者虛也,不可下。若誤下,則脾氣虛,上附肺而行,肺與脾子母皆虛。肺主目胞腮之類,脾主四肢,母氣虛甚,即目胞腮腫也。色黃者,屬脾也。治之用塌氣丸漸消之。未愈漸加丸數,不可以丁香、木香、橘皮、豆蔻大溫散藥治之。何以然?脾虛氣未出,腹脹而不喘,可以散藥治之。使上下分消其氣,則愈也。若虛氣已出,附肺而行,即脾胃内弱,每生虛氣,入于四肢面目矣。
小兒易為虛實,脾虛不受寒溫,服寒則生冷,服溫則生熱,當識此勿誤也。胃久虛熱,多生疸病,或引飲不止。脾虛不能勝腎,随肺之氣上行于四肢,若水狀;腎氣浸浮于肺,即大喘也。此當服塌氣丸。病愈後面未紅者,虛衰未複故也。
治腹脹者,譬如行兵戰寇于林。寇未出林,以兵攻之,必可獲;寇若出林,不可急攻,攻必有失,當以意漸收之,即順也。
治虛腹脹,先服塌氣丸;不愈,腹中有食積結糞,小便黃,時微喘,脈伏而實,時飲水,能食者,可下之。蓋脾初虛而後結有積。所治宜先補脾,後下之,下後又補脾,即愈也。補肺恐生虛喘。
[卷上·脈證治法] 喜汗
濃衣卧而額汗出也,止汗散主之。
[卷上·脈證治法] 盜汗
睡而自汗出,肌肉虛也,止汗散主之。遍身汗,香瓜丸主之。
[卷上·脈證治法] 夜啼
脾髒冷而痛也,當與溫中藥,及以法禳之,花火膏主之。
[卷上·脈證治法] 驚啼
邪熱乘心也,當安心,安神丸主之。
[卷上·脈證治法] 弄舌
脾髒微熱,令舌絡微緊,時時舒舌。治之勿用冷藥及下之,當少與瀉黃散,漸服之。亦或飲水,醫疑為熱,必冷藥下之者,非也。飲水者,脾胃虛,津液少也。又加面黃肌瘦,五心煩熱,即為疳瘦,宜胡黃連丸輩。大病未已,弄舌者兇。
[卷上·脈證治法] 丹瘤
熱毒瓦斯客于腠理,搏于血氣,發于外皮,上赤如丹,當以白玉散塗之。
[卷上·脈證治法] 解顱
年大而囟不合,腎氣不成也,長必少笑。更有目白睛多,白色瘦者,多愁少喜也。餘見腎虛。
[卷上·脈證治法] 太陽虛汗
上至頭,下至項,不過胸也,不須治之。
[卷上·脈證治法] 胃怯汗
上至項,下至臍,此胃虛,當補胃,益黃散主之。
[卷上·脈證治法] 胃啼
小兒筋骨血脈未成,多哭者,至小所有也。
[卷上·脈證治法] 胎肥
生下肌肉濃,遍身血色紅。盈月以後,漸漸肌瘦,目白睛粉紅色,五心熱,大便難,時時生涎,浴體法主之。
[卷上·脈證治法] 胎怯
生下面色無精光,肌肉薄,大便白水,身無血色,時時哽氣多哕,目無精彩,當浴體法主之。
[卷上·脈證治法] 胎熱
生下有血氣,時叫哭,身壯熱如淡茶色,目赤,小便赤黃,糞稠,急食乳,浴體法主之。更别父母肥瘦,肥不可生瘦,瘦不可生肥也。
[卷上·脈證治法] 急欲乳不能食
因客風熱入兒臍,流入心脾經,即舌濃唇燥,口不能乘乳,當涼心脾。
[卷上·脈證治法] 龜背龜胸
肺熱脹滿,攻于胸膈,即成龜胸。又乳母多食五辛亦成。兒生下客風入脊,逐于骨髓。
即成
[卷上·脈證治法] 腫病
腎熱傳于膀胱,膀胱熱盛,逆于脾胃,脾胃虛而不能制腎,水反克土,脾随水行,脾主四肢,肺為心克,故喘。或問曰∶心刑肺,肺本見虛,今何喘實?曰∶此有二,一者肺大喘,此五髒逆;二者腎水氣上行,傍浸于肺,故令大喘。此皆難治。
[卷上·脈證治法] 五髒相勝輕重
肝髒病見秋,木旺肝強勝肺也,宜補肺瀉肝。輕者肝病退,重者唇白而死。
肺病見春,金旺肺勝肝,當瀉肺。輕者肺病退,重者目淡青,必發驚。更有赤者,當搐,為肝怯,當目淡青色也。
心病見冬,火旺心強勝腎,當補腎治心。輕者病退,重者下竄不語,腎虛怯也。
腎病見夏,水勝火,腎勝心也,當治腎。輕者病退,重者悸動當搐也。
脾病見四旁,皆仿此治之。順者易治,逆者難治。脾怯當面赤黃,五髒相反,随證治之
[卷上·脈證治法] 雜病證
目赤兼青者,欲發搐。
目直而青,身反折強直者,生驚。
切牙甚者,發驚。
口中吐沫水者,後必蟲痛。
昏睡善嚏悸者,将發瘡疹。
吐瀉昏睡露睛者,胃虛熱。
吐瀉昏睡不露睛者,胃實熱。
吐瀉乳不化,傷食也。下之。
吐沫及痰或白、綠水,皆胃虛冷。
吐稠涎及血,皆肺熱,久則虛。
瀉黃、紅、赤、黑皆熱,赤亦毒。
瀉青白,谷不化,胃冷。
身熱不飲水者,熱在外;身熱飲水者,熱在内。
口噤不止則失音。遲聲亦同。
長大不行,行則腳細。
齒久不生,生則不固。
發久不生,生則不黑。
血虛怯為冷所乘,則唇青。
尿深黃色,久則尿血。
小便不通,久則脹滿,當利小便。
洗浴拭臍不幹,風入作瘡,令兒撮口,甚者,是脾虛。
吐涎痰熱者,下之;吐涎痰冷者,溫之。
先發膿,後發斑子者,逆。
先發膿,後發疹子者,順。
先發水,後發疹子者,逆。
先發膿,後發水多者,順;少者,逆。
先水,後斑子多者,逆;少者,順。
先疹子,後斑子者,順。
凡瘡疹隻出一般者,善。
胎實面紅,目黑睛多者,多喜笑。
胎怯面黃,目黑睛少,白睛多者,多哭。
凡病先虛,或下之,合下者先實其母,然後下之。假令肺虛而痰實,此可下。先當益脾,後方瀉肺也。
大喜後食乳食,多成驚痫。
大哭後食乳食,多成吐瀉。
心痛吐水者,蟲痛。
心痛不吐水者,冷心痛。
吐水不心痛者,胃冷。
病重,面有五色不常;不澤者,死。
呵欠面赤者,風熱。
呵欠面青者,驚風。
呵欠面黃者,脾虛驚。
呵欠多睡者,内熱。
呵欠氣熱者,傷風。
熱證疏利或解化後,無虛證,勿溫補,熱必随生。
[卷上·脈證治法] 不治證
目赤脈貫瞳仁。
囟腫及陷。
鼻幹黑。
魚口氣急。
吐蟲不定。
瀉不定精神好。
大渴不止,止之又渴。
吹鼻不噴。
病重口幹不睡。
時氣唇上青黑點。
頰深赤如塗胭脂。
鼻開張。
喘急不定。
卷中·記嘗所治病二十三證
李寺丞子,三歲,病搐,自卯至巳。數醫不治,後召錢氏視之。搐目右視,大叫哭。李曰∶,發搐時無聲,右視有聲;女發時,右視無聲,左視有聲。所以然者,左肝右肺,肝木肺金,男目右視,肺勝肝也;金來刑木,二髒相戰,故有聲也。治之,瀉其強而補其弱。心實者,亦當瀉之,肺虛不可瀉。肺虛之候,悶亂哽氣,長出氣,此病男反女,故男易治于女也。
假令女發搐目左視,肺之勝肝,又病在秋,即肺兼旺位,肝不能任,故哭叫。當大瀉其肺,然後治心續肝。所以俱言目反直視,乃肝主目也。凡搐者,風熱相搏于内,風屬肝,故引見之于目也。錢用瀉肺湯瀉之,二日不悶亂,當知肺病退。後下地黃丸補腎,三服後,用瀉青丸、涼驚丸各二服。凡用瀉心肝藥,五日方愈,不妄治也。又言∶肺虛不可瀉者何也?曰∶設令男目右視,木反克金,肝旺勝肺,而但瀉肝,若更病在春夏,金氣極虛,故當補其肺,慎勿瀉也。
廣親宅七太尉,方七歲,潮熱數日欲愈。錢謂其父二大王曰∶七使潮熱方安,八使預防驚搐急搐。召錢治之,三日而愈。蓋預見目直視而腮赤,必肝心俱熱,更坐石機子,乃欲冷,此熱甚也。肌膚素肥盛,脈又急促,故必驚搐。所言語時者,自寅至午,皆心肝所用事時。治之,瀉心肝補腎,自安矣。
李司戶孫病,生百日,發搐三五次。請衆醫治,作天釣或作胎驚痫,皆無應者。後錢用大青膏如小豆許,作一服發之。複與塗囟法封之,及浴法,三日而愈。何以然?嬰兒初生,肌骨嫩怯,被風傷之,子不能任,故發搐。頻發者,輕也。何者?客風在内,每遇不任即搐。搐稀者,是五内發病,不可救也。搐頻者。宜散風冷,故用大青膏。不可多服,蓋兒至小,易虛易實,多即生熱,止一服而已,更當封浴,無東都王氏子,吐瀉,諸醫藥下之,至虛,變慢驚。其候,睡露睛,手足螈而身冷。錢曰∶醫留八正散等,數服不利而身複冷。令錢氏利小便。錢曰∶不當利小便,利之必身冷。王曰∶已身冷矣,因抱出。錢曰∶不能食而胃中虛,若利大小便即死。久即脾胃俱虛,當身冷而閉目,幸胎氣實而難衰也。錢用益黃散、使君子丸,四服,令微飲食。至日午果能飲食。所以然者,謂利大小便,脾胃虛寒,當補脾,不可别攻也。後又不語,諸醫作失音治之。錢曰∶既失音,開目而能飲食。又牙不緊,而口不緊也,諸醫不能曉。錢以地黃丸補腎。所以然者,用清藥利小便,緻脾腎俱虛,今脾已實,腎虛,故補腎必安。治之半月而能言,一月而痊也。
東都藥鋪杜氏,有子五歲,自十一月病嗽,至三月末止。始得嗽而吐痰,乃外風寒蓄入肺丸、半夏丸、褊銀丸諸法下之,其肺即虛而嗽甚。至春三月間尚未愈,召錢氏視之。其候面也。春三月者,肝之位也,肺衰之時也。嗽者,肺之病。肺之病,自十一月至三月,久即虛痿。又曾下之,脾肺子母也,複為肝所勝,此為逆也,故嗽而喘促,哽氣,長出氣也。錢急與瀉青丸,瀉後與阿膠散實肺。次日面青而不光,錢又補肺,而嗽如前,錢又瀉肝,瀉肝未已,又加肺虛,唇白如練。錢曰∶此病必死,不可治也。何者?肝大旺而肺虛熱,肺病不得其時而肝勝之。今三瀉肝而肝病不退,三補肺而肺證猶虛,此不久生,故言死也。此證病于秋者,十救三四;春夏者,十難救一。果大喘而死。
京東轉運使李公,有孫八歲,病嗽而胸滿短氣。醫者言肺經有熱,用竹葉湯、牛黃膏各二曰∶醫已用竹葉湯、牛黃膏。錢曰∶何治也?醫曰∶退熱、退涎。錢曰∶何熱所作?曰∶肺經熱而生嗽,嗽久不除生涎。錢曰∶本虛而風寒所作,何熱也?若作肺熱,何不治其肺而反調心?蓋竹葉湯、牛黃膏,治心藥也。醫有慚色。
東都張氏孫,九歲,病肺熱。他醫以犀、珠、龍、麝、生牛黃治之,一月不愈。其證∶嗽喘他醫用涼藥攻之,一月尚無效。錢曰∶涼藥久則寒不能食。小兒虛不能食,當補脾,候飲食如故,即瀉肺經,病必愈矣。服補脾藥二日,其子欲飲食。錢以瀉白散瀉其肺,遂愈。張曰∶何以不虛?錢曰∶先實其脾,然後瀉其肺,故不虛也。
睦親宮十太尉,病瘡疹,衆醫治之。王曰∶疹未出。屬何髒腑?一醫言謂大熱,一醫言傷寒髒也?醫曰∶在脾胃。錢曰,既在脾胃,何以驚悸?醫無對。錢曰∶夫胎在腹中,月至六七則已成形,食母穢液,入兒五髒。食至十月,滿胃脘中,至生之時,口有不潔。産母以手拭淨,則無疾病。俗以黃連汁壓之,雲下臍糞及涎穢也。此亦母之不潔,餘氣入兒髒中,本先因微寒入而成。瘡疹未出。五髒皆見病症,内一髒受穢乍熱,手足冷痹,面腮燥赤,咳嗽時嚏,此五髒證俱也。呵欠頓悶,肝也;時發驚悸,心也;乍涼乍熱,手足冷,脾也;面目腮頰赤,嗽嚏,肺也。惟腎無候,以在腑下,不能食穢故也。凡瘡疹乃五髒毒,若出歸一證,則肝水、肝膿、心斑、脾疹,惟腎不食毒穢而無諸證。瘡黑者屬腎,由不慎風冷而不飽,内虛也。又用抱龍丸數服愈。其别無他候,故未發出,則見五髒證,已出則歸一髒也。
四大王宮五太尉,因墜秋千發驚搐,醫以發熱藥,治之不愈。錢氏曰∶本急驚,後生大熱,當先退其熱。以大黃丸、玉露散、惺惺丸,加以牛黃、龍、麝解之。不愈。至三日,肌膚上熱。錢曰∶更二日不愈,必發斑瘡。蓋熱不能出也。他醫初用藥發散,發散入表,表熱即斑生。本初驚時,當用利驚藥下之,今發散乃逆也。後二日,果斑出。以必勝膏治之,七日睦親宅一大王,病瘡疹,始用一李醫,又召錢氏。錢留抱龍丸三服,李以藥下之。其疹稠密可下也。但當用平和藥,頻與乳食,不受風冷可也。如瘡疹三日不出,或出不快,即微發之;微發不出即加藥,不出即大發之。如大發後不多,及脈平無證者,即瘡本稀,不可更發也。有大熱者,當利小便;小熱者,當解毒,若出快,勿發勿下,故止用抱龍丸治之。瘡痂若起,能食者,大黃丸下一二行即止。今先下一日,瘡疹未能出盡,而稠密甚,則難治,此誤也。縱得安,其病有三∶一者疥,二者癰,三者目赤。李不能治,經三日黑陷,複召錢氏。
曰∶幸不發寒而病未困也。遂用百祥丸治之,以牛李膏為助。若黑者,歸腎也。腎主勝脾,土不克水,故脾虛寒戰則難治。所用百祥丸者,以瀉膀胱之腑,腑若不實,髒自不盛也。何以不瀉腎?曰∶腎主虛,不受瀉。若二服不效,即加皇都徐氏子,三歲,病潮熱,每日西則發搐,身微熱而目微斜,反露睛,四肢冷而喘,大便斜露睛?曰∶搐則目斜。何肢冷?曰∶冷厥必内熱。曰∶何喘?曰∶搐之甚也。曰∶何以治之?曰∶嚏驚丸鼻中灌之,必搐止。錢又問曰∶既謂風病,溫壯搐引,目斜露睛,内熱肢冷,及搐甚而喘,并以何藥治之?李曰∶皆此藥也。錢曰∶不然,搐者肝實也,故令搐。日西身微熱者,肺潮用事。肺主身,溫且熱者,為肺虛。所以目微斜、露睛者,肝肺相勝也。肢冷者,脾虛也。肺若虛甚,用益黃散、阿膠散。得脾虛證退後,以瀉青丸、導赤散、涼驚丸治之。後九日平愈。
朱監簿子,五歲,夜發熱,曉即如故。衆醫有作傷寒者,有作熱治之,以涼藥解之不愈。其白術散末煎一兩,汁三升,使任其意取足服。朱生曰∶飲多不作瀉否?錢曰∶無生水不能作瀉,縱蕩不足怪也,但不可下耳。朱生曰∶先治何病?錢曰∶止渴治痰,退熱清裡,皆此藥也。至晚服盡。錢看之曰∶更可服三升。又煎白術散三升,服盡得消愈。第三日又服白術散三升,其子不渴無涎。又投阿膠散,二服而愈。
朱監簿子,三歲,忽發熱。醫曰∶此心熱,腮赤而唇紅,煩躁引飲。遂用牛黃丸三服,以,黃沫如何?曰∶胃氣正,即瀉自止,此虛熱也。朱曰∶醫用瀉心湯何如?錢曰∶瀉心湯者,黃連性寒,多服則利,能寒脾胃也。坐久衆醫至,曰實熱。錢曰虛熱。若實熱,何以瀉心湯下之不安,而又加面黃頰赤,五心煩躁,不食而引飲?醫曰∶既虛熱,何大便黃沫?錢笑曰∶便黃沫者,服瀉心湯多故也。錢後與胡黃連丸治愈。
張氏三子病,歲大者,汗遍身;次者,上至頂,下至胸;小者,但額有汗。衆醫以麥煎散,治之不效。錢曰∶大者與香瓜丸;次者與益黃散;小者與石膏湯。各五日而愈。
廣親宅四大王宮五太尉,病吐瀉不止,水谷不化。衆醫用補藥,言用姜汁調服之。六月中服,并服之。衆醫皆言∶吐瀉多而米谷不化,當補脾,何以用涼藥?王信衆醫,又用丁香散三服。錢後至曰∶不可服此。三日外必腹滿身熱,飲水吐逆。三日外一如所言。所以然者,謂六月熱甚,伏入腹中而令引飲,熱傷脾胃,即大吐瀉。他醫又行溫藥,即上焦亦熱,故喘而引飲,三日當死。衆醫不能治,複召錢至宮中,見有熱證,以白虎湯三服,更以白餅子下之。一日減藥二分,二日三日,又與白虎湯各二服,、腦子、牛黃、天竺黃、茯苓,以朱砂為衣,與五丸馮承務子,五歲,吐瀉,壯熱,不思食。錢曰∶目中黑睛少而白睛多,面色白,神怯黑睛少,腎虛也。黑睛屬水,本怯而虛,故多病也。縱長成,必肌膚不壯,不耐寒暑,易虛易實,脾胃亦怯。更不可縱酒欲,若不保養,不過壯年,面上常無精神光澤者,如婦人之失血也。今吐利不食,壯熱者,傷食也,不可下。下之虛入肺則嗽,入心則驚,入脾則瀉,入腎則益虛。此但以消積丸磨之,為微有食也。如傷食甚則可下,不下則成癖也。實食在内,乃可下之,畢,補脾必愈。随其虛實,無不效者。
廣親宮七太尉,七歲,吐瀉。是時七月,其證全不食而昏睡,睡覺而悶亂,哽氣,幹哕,大便或有或無,不渴。衆醫作驚治之,疑睡故也。錢曰∶先補脾,後退熱。與使君子丸補脾;退熱,石膏湯。次日又以水銀、硫黃二物下之,生姜水調下一字。錢曰∶凡吐瀉,五月内,九分下而一分補;八月内,十分補而無一分下。此者是脾虛瀉。醫妄治之,至于虛損,下之即死。當即補脾。若以使君子丸即緩。錢又留溫胃益脾藥止之。醫者李生曰∶何食而哕?錢曰∶脾虛而不能食,津少即哕逆。曰∶何瀉青褐水?曰∶腸胃至虛,冷極故也。錢治而愈。
黃承務子,二歲,病瀉。衆醫止之,十餘日,其證便青白,乳物不消,身涼,加哽氣、昏睡。醫謂病困笃。錢氏先以益脾散三服,補肺散三服。三日,身溫而不哽氣。後以白餅子微下之,與益脾散二服,利止。何以然?利本脾虛傷食,初不與大下。置十日,上實下虛,脾氣弱,引肺亦虛,補脾肺,病退即溫,不哽氣是也。有所傷食,仍下之也,何不先下後補?曰∶便青為下髒冷,先下必大虛,先實脾肺,下之則不虛,而後更補之也。
睦親宮中十大王,瘡疹,雲瘡疹始終出,未有他證,不可下,但當用平和藥,頻與乳食,不受風冷可也。如瘡疹三日不出,或出不快,即微發之。如瘡發後不多出,即加藥;加藥不出,即大發之。如發後不多,及脈平無證,即瘡本稀,不可更發也。有大熱者,當利小便。
小熱者,當解毒。若不快,勿發勿下攻,止用抱龍丸治之。瘡疹若起能食者,大黃丸下一二行即止。有大熱者,當利小便;有小熱者,宜解毒。若黑紫幹陷者,百祥丸下之;不黑者,甚,勿下。身熱煩躁,腹滿而喘,大小便澀,面赤悶亂大吐,此當利小便。不瘥者,宣風散下之也。若五七日痂不焦,是内發熱氣,蒸于皮中,故瘡不得焦痂也。宜宣風散導之,用生犀角磨汁解之,使執不生必着痂矣。
辛氏女子,五歲,病蟲痛。諸醫以巴豆、幹漆、砂之屬,治之不效。至五日外,多哭仰睡卧不安,自按心腹,時大叫。面無正色,或青、或黃、或白、或黑,目無光而慢,唇白吐沫。至六日,胸高而卧轉不安。召錢到,錢詳視之。用蕪荑散三服,見目不除青色,大驚曰∶此病大困,若更加瀉,則為逆矣。至次日,辛見錢曰∶夜來三更果瀉。錢與瀉盆中看,如藥汁,以杖攪之,見有丸藥。錢曰∶此子肌濃當氣實,今證反虛,不可治也。辛曰∶此子肌濃當氣實,今證反虛,不可治也。辛曰∶何以然?錢曰∶脾虛胃冷則蟲動,而今反目青,此肝乘脾,又更加瀉,知其氣極虛也。而丸藥随糞下,即脾胃已脫,兼形病不相應,故知死病。後五日昏笃,七日而死。
段齋郎子,四歲,病嗽,身熱,吐痰,數日而咯血。前醫以桔梗湯及防己丸,治之不愈。涎上攻,吐、喘不止。請錢氏,下褊銀丸一大服,複以補肺湯、補肺散治之。或問∶段氏子咯血肺虛,何以下之?錢曰∶肺雖咯血,有熱故也。久則虛痿,今涎上潮而吐,當下其涎,若不吐涎,則不甚便。蓋吐涎能虛,又生驚也。痰實上攻,亦能發搐,故以法隻宜先下痰,而後補脾肺,必涎止而吐愈,為順治也。若先補其肺,為逆耳!此所謂識病之輕重先後為治鄭人齊郎中者,家好收藥散施。其子忽髒熱,齊自取青金膏,三服并一服,餌之。服畢三更瀉五行,其子困睡,齊言子睡多驚,又與青金膏一服,又瀉三行,加口幹身熱,齊言尚有微熱未盡,又與青金膏。其妻曰∶用藥十餘行未安,莫生他病否?召錢氏至,曰∶用藥十餘行未安,莫生他病否?召錢氏至,曰∶已成虛羸。先用前白術散,時時服之,後服香瓜丸,十三日愈。
  曹宣德子,三歲,面黃,時發寒熱,不欲食而飲水及乳。衆醫以為潮熱,用牛黃丸、麝,不愈。及以止渴幹葛散,服之反吐。錢曰∶當下白餅子,後補脾。乃以消積丸磨之,此乃癖也。後果愈。何以故?不食,但飲水者,食伏于管内不能消,緻令發寒,服止渴藥吐者,以藥沖故也,下之即愈。
[卷下·諸方] 大青膏
治小兒熱盛生風,欲為驚搐,血氣未實,不能勝邪,故發搐也。大小便根據度,口中氣熱,當發之。
天麻(末一錢)白附子(末生一錢五分)青黛(研一錢)蠍尾(去毒生末)烏蛇梢肉(酒浸焙幹取末各一錢)朱砂(研)天竺黃(研)上同再研細,生蜜和成膏,每服半皂子大至一皂子大。月中兒粳米大。同牛黃膏、溫薄荷水化一處服之。五歲以上,同甘露散服之。
學海案∶“聚珍本”蠍尾、蛇梢肉各五分,有麝香研,同朱砂、竺黃各一字匕。方末雲《閻氏集寶生信效方》内小兒諸方,言皆得于汝人錢氏,其間大青膏無天麻,有大青生研一分,其餘藥味,分料和制,與此皆同。其方下證治雲∶治小兒傷風,其候伸欠頓悶,口中氣熱,惡風脈浮,比此為詳。隻用薄荷湯下。
[卷下·諸方] 涼驚丸
治驚疳。
草龍膽防風青黛(各三錢)鈎藤(二錢)黃連(五錢)牛黃麝香龍腦(各一字)面糊丸粟米大,每服三五丸,金銀花湯下。
[卷下·諸方] 粉紅丸
(又名溫驚丸)天南星(臘月釀牛膽中百日,陰幹,取末四兩别研,無釀者,隻锉炒熟用)朱砂(一錢五分研)天竺黃(一兩研)龍腦(半字别研)坯子胭脂(一錢研,乃染胭脂。)上用牛膽汁和丸,雞頭大,每服一丸,小者半丸,沙糖溫水化下。
[卷下·諸方] 瀉青丸
治肝熱搐搦,脈洪實。
當歸(去蘆頭切焙秤)龍腦(焙秤)川芎山栀子仁川大黃(濕紙裹煨)羌活防風(去蘆頭切焙秤)上件等分為末,煉蜜和丸,雞頭大,每服半丸至一丸,煎竹葉湯同沙糖溫水化下。
學海案∶“聚珍本”方後附錄雲,王海藏斑疹改誤雲,東垣先生治斑後風熱毒,翳膜氣暈遮睛,以此劑瀉之,大效。初覺易治。
[卷下·諸方] 地黃丸
治腎怯失音,囟開不合,神不足,目中白睛多,面色白等方。
熟地黃(八錢)山萸肉幹山藥(各四錢)澤瀉牡丹皮白茯苓(去皮各三錢)上為末,煉蜜丸,如梧子大,空心,溫水化下三丸。
[卷下·諸方] 瀉白散
(又名瀉肺散)治小兒肺盛氣急喘嗽。
地骨皮桑白皮(炒各一兩)甘草(炙一錢)上锉散,入粳米一撮,水二小盞,煎七分,食前服。
學海案∶“聚珍本”甘草作半兩。
[卷下·諸方] 阿膠散
(又名補肺散)治小兒肺虛氣粗喘促。
阿膠(一兩五錢麸炒)黍粘子(炒香)甘草(炙各二錢五分)馬兜鈴(五錢焙)杏仁(七個去皮尖炒)糯米(一兩炒)上為末,每服一、二錢,水一盞,煎至六分,食後溫服。
[卷下·諸方] 導赤散
治小兒心熱,視其睡,口中氣溫,或合面睡,及上竄切牙,皆心熱也。心氣熱則心胸亦熱,欲言不能,而有就冷之意,故合面睡。
生地黃甘草(生)木通(各等分)上同為末,每服三錢,水一盞,入竹葉同煎至五分,食後溫服。一本不用甘草,用黃芩
[卷下·諸方] 益黃散
(又名補脾散)治脾胃虛弱及治脾疳,腹大,身瘦。
陳皮(去白一兩)丁香(二錢,一方用木香)诃子(炮去核)青皮(去白)甘草(炙各五錢)上為末,三歲兒一錢半,水半盞,煎三分,食前服。
[卷下·諸方] 瀉黃散
(又名瀉脾散)治脾熱弄舌。
藿香葉(七錢)山栀子仁(一錢)石膏(五錢)甘草(三兩)防風(四兩去蘆切焙)上锉,同蜜酒微炒香為細末,每服一錢至二錢,水一盞,煎至五分,溫服。清汁,無時學海案∶“聚珍本”山栀仁一兩,甘草三兩雲一作三分。方後有附論石膏文雲,南方以石為石膏,以石膏為寒水石,正與京師相反,乃大誤也。蓋石膏潔白,堅硬有牆壁,而寒水石則軟爛,以手可碎,外維青黑,中有細文,方書中寒水石則火鍛用之。石膏則堅硬不可入火,如白虎湯用石膏,則能解肌熱,破痰,治頭痛。若用寒水石則誤矣。又有一等,堅白全類石膏,而方敲之,亦皆成方者,名方解石也,可代石膏用之。南人有不信此說者,季忠嘗相與同就京師大藥肆中,買石膏、寒水石、方解石三種,又同詣惠民和劑局,及訪諸國醫詢之,皆合此說,乃信季忠頃編《保生信效方》,已為辨論,恐小兒尤不可誤,故複見于此。
[卷下·諸方] 白術散
治脾胃久虛,嘔吐洩瀉,頻作不止,精液苦竭,煩渴躁,但欲飲水,乳食不進,羸瘦困劣,因而失治,變成驚痫,不論陰陽虛實,并宜服。
人參(二錢五分)白茯苓(五錢)白術(五錢炒)藿香葉(五錢)木香(二錢)甘草(一錢)葛根(五錢,渴者加至一兩)上咀,每服三錢,水煎,熱甚發渴,去木香。
學海案∶“聚珍本”葛根二兩,餘并一兩。
[卷下·諸方] 塗囟法
麝香(一字)薄荷葉(半字)蠍尾(去毒為末,半錢,一作半字)蜈蚣末牛黃末青黛末(各一字)上同研,用熟棗肉劑為膏,新綿上塗勻,貼囟上,四方可出一指許,火上炙手頻熨,百日内外小兒,可用此。
[卷下·諸方] 浴體法
治胎肥、胎熱、胎怯。
天麻末(二錢)全蠍(去毒為末)朱砂(各五錢)烏蛇肉(酒浸焙幹)白礬(各二錢)麝香(一錢)青黛(三錢)上同研勻,每用三錢,水三碗,桃枝一握、葉五七枚,同煎至十沸,溫熱浴之,勿浴背
[卷下·諸方] 甘桔湯
治小兒肺熱,手掐眉目鼻面。
桔梗(二兩)甘草(一兩)上為粗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滓,食後溫服。加荊芥、防風,名如聖湯。熱甚加羌活、黃芩、升麻。
[卷下·諸方] 安神丸
治面黃頰赤,身壯熱,補心。一治心虛肝熱,神思恍惚。
馬牙硝(五錢)白茯苓(五錢)麥門冬(五錢)幹山藥(五錢)龍腦(一字研)寒水石(五錢研)朱砂(一兩研)甘草(五錢)上末之,煉蜜為丸,雞頭大,每服半丸,砂糖水化下,無時。
[卷下·諸方] 當歸湯
治小兒夜啼者,髒寒而腹痛也。面青手冷,不吮乳者是也。
當歸白芍藥人參(各一分)甘草(炙半分)桔梗陳皮(不去白各一分)上為細末,水煎半錢,時時少與服。又有熱痛,亦啼叫不止,夜發,面赤唇焦,小便黃赤,與三黃丸,人參湯下。
[卷下·諸方] 瀉心湯
治小兒心氣實,則氣上下行澀,合卧則氣不得通,故喜仰卧,則氣上下通。
黃連(一兩去須)上為末,每服五分,臨卧取溫水化下。
[卷下·諸方] 生犀散
治目淡紅,心虛熱。
生犀(二錢锉末)地骨皮(自采佳)赤芍藥柴胡根幹葛(锉各一兩)甘草(炙五錢)上為粗末,每服一、二錢,水一盞,煎至七分,溫服,食後。
[卷下·諸方] 白餅子
(又名玉餅子)治壯熱。
滑石末(一錢)輕粉(五錢)半夏末(一錢)南星末(一錢)巴豆(二十四個,去皮膜,用水一升,煮幹研細)上三味,搗羅為末,入巴豆粉,次入輕粉,又研勻,卻入餘者藥末,如法令勻,糯米粉如綠豆大,量小兒虛實用藥。三歲以下,每服三丸至五丸,空心,紫蘇湯下。忌熱物,若三五歲兒,壯實者不以此為,加至二十丸,以利為度。
學海案∶“聚珍本”巴豆二十四粒,餘并二錢。
[卷下·諸方] 利驚丸
治小兒急驚風。
青黛輕粉(各一錢)牽牛末(五錢)天竺黃(二錢)上為末,白面糊丸,如小豆大,二十丸,薄荷湯下。一法煉蜜丸,如芡實大一粒,化下
[卷下·諸方] 栝蒌湯
治慢驚。(學海案∶《本草綱目》引此雲,治慢驚帶有陽證者。白甘遂即蚤休也。)栝蒌根(二錢)白甘遂(一錢)上用慢火炒焦黃色,研勻,每服一字,煎麝香薄荷湯調下,無時。凡藥性雖冷,炒焦用之,乃溫也。
[卷下·諸方] 五色丸
治五痫。
朱砂(五錢研)水銀(一兩)雄黃(一兩)鉛(三兩,同水銀熬)珍珠末(一兩研)上煉蜜丸,如麻子大,每服三四丸,金銀、薄荷湯下。
學海案∶“聚珍本”金銀下有“花”字。金銀能鎮心肝,安魂魄,正治驚痫,今人多以金銀器煎湯下藥,斯乃古義。“花”字衍也。前涼驚丸方下,亦有“花”字并衍。
[卷下·諸方] 調中丸
人參(去蘆)白術幹姜(炮各三兩)甘草(炙減半)上為細末,丸如綠豆大,每服半丸至二、三十丸,食前溫水送下。
[卷下·諸方] 塌氣丸
治虛脹如腹大者,加蘿蔔子名褐丸子。
胡椒(一兩)蠍尾(去毒五錢)上為細末,面丸粟米大,每服五七丸至一、二十丸,陳米飲下,無時。一方有木香一錢
[卷下·諸方] 木香丸
治小兒疳瘦腹大。
木香青黛(另研)槟榔豆蔻(去皮各一分)麝香(另研一錢五分)續随子(去皮一兩)蝦蟆(三個燒存性)上為細末,蜜丸綠豆大,每服三、五丸至一、二十丸,薄荷湯下,食前。
[卷下·諸方] 胡黃連丸
治肥熱疳。
川黃連(五錢)胡黃連(五錢)朱砂(一錢另研)以上二物為細末,入朱砂末,都填入豬膽内,用淡漿水煮,以杖于铫子上,用線釣之,底,候壹炊久取出,研入蘆荟、麝香各一分,飯和丸如麻子大,每服五、七丸至二、三十丸,米飲下,食後。(一方用蝦蟆半兩不燒)
[卷下·諸方] 蘭香散
治疳氣,鼻下赤爛。
蘭香葉(菜名,燒灰二錢)銅青(五分)輕粉(二字)上為細末,令勻,看瘡大小幹貼之。
[卷下·諸方] 白粉散
治諸疳瘡。
海螵蛸(三分)白芨(三分)輕粉(一分)上為末,先用漿水洗,拭幹貼。
[卷下·諸方] 消積丸
治大便酸臭。
丁香(九個)縮砂仁(二十個)烏梅肉(三個)巴豆(二個,去皮油心膜)上為細末,面糊丸黍米大。三歲以上三、五丸;以下三、二丸。溫水下,無時。
[卷下·諸方] 安蟲散
治小兒蟲痛。
胡粉(炒黃)槟榔川楝子(去皮核)鶴虱(炒各二兩)白礬(鐵器熬一分)幹漆(炒煙盡二分)雄黃(一分)巴豆霜(一分)上為細末,每服一字,大者半錢。溫米飲調下,痛時服。
學海案∶“聚珍本”無幹漆、雄黃、巴豆霜。
[卷下·諸方] 紫霜丸
治消積聚。
代赭石(醋淬七次)赤石脂(各一錢)杏仁(五十粒去皮尖)巴豆(三十粒去皮膜心出油)上先将杏仁巴霜入乳缽内,研細如膏,卻入代赭、石脂末,研勻,以湯浸蒸餅為丸,如粟米大。一歲服五丸,米飲湯下;一二百日内兒三丸,乳汁下。更宜量其虛實加減,微利為度。
此藥兼治驚痰諸證,雖下不緻虛人。
學海案∶“聚珍本”無赤石脂。
[卷下·諸方] 止汗散
治六陽虛汗,上至頂,不過胸也,不須治之。喜汗,濃衣卧而額汗出也,止汗散止之。
上用故蒲扇灰,如無扇,隻将故蒲燒灰研細,每服一、二錢,溫酒調下,無時。
[卷下·諸方] 香瓜丸
治遍身汗出。
大黃瓜(黃色者一個,去穣)川大黃(濕紙裹煨至紙焦)胡黃連柴胡(去蘆)鼈甲(醋炙黃)蘆荟青皮黃柏上除黃瓜外,同為細末。将黃瓜割去頭,填入諸藥置滿,卻蓋口,用杖子插定,漫火内,面糊丸,如綠豆大。每服三、二丸,食後,冷漿水或新水下;大者五、七丸至十丸。
學海案∶“聚珍本”更有黃連,又雲各等分。
[卷下·諸方] 花火膏
治夜啼。
燈花(一棵)上塗乳上,令兒吮之。
[卷下·諸方] 白玉散
治熱毒瓦斯客于腠理,搏于血氣,發于外皮,上赤如丹,是方用之。
白土(二錢五分,又雲滑石)寒水石(五錢)上為末,用米醋或新水調塗。
[卷下·諸方] 牛黃膏
治驚熱。
雄黃(小棗大,用獨莖蘿蔔根水并醋,共大盞煮盡)甘草(末)甜硝(各三錢)朱砂(半錢匕)龍腦(一錢匕)寒水石(研細五錢匕)上同研勻,蜜和為劑,食後,薄荷湯溫化下半皂子大。
學海案∶“聚珍本”無朱砂,有郁金末、綠豆粉。分量亦别∶雄黃、甘草、甜硝各一分,寒水石一兩,郁金、腦子各一錢,綠豆粉半兩。
[卷下·諸方] 牛黃丸
治小兒疳積。
雄黃(研水飛)天竺黃(各二錢)牽牛(末一錢)上同再研,面糊為丸,粟米大,每服三丸至五丸。食後,薄荷湯下。并治疳消積,常服尤佳,大者加丸數。
[卷下·諸方] 玉露丸
(又名甘露散)治傷熱吐瀉黃瘦。
寒水石(軟而微青黑,中有細紋者是)石膏(堅白而牆壁手不可折者是好,各半兩)甘草(生一錢)上同為細末,每服一字或半錢、壹錢,食後,溫湯調下。
[卷下·諸方] 百祥丸
(一名南陽丸)治瘡疹倒壓黑陷。
用紅芽大戟,不以多少,陰幹,漿水軟去骨,日中曝幹,複内汁中煮,汁盡焙幹為末,水丸如粟米大。每服一、二十丸,研赤脂麻湯下,吐利止,無時。
[卷下·諸方] 牛李膏
(一名必勝膏)治同前方。
牛李子上杵汁,石器内密封,每服皂子大,煎杏膠湯化下。
[卷下·諸方] 宣風散
治小兒慢驚。
槟榔(二個)陳皮甘草(各半兩)牽牛(四兩半生半熟)上為細末,三二歲兒,蜜湯調下五分,以上一錢,食前服。
[卷下·諸方] 麝香丸
治小兒慢驚、疳等病。
草龍膽胡黃連(各半兩)木香蟬殼(去劍為末,幹秤)蘆荟(去砂秤)熊膽青黛(各一錢)輕粉腦麝牛黃(各一錢,并别研)瓜蒂(二十一個為末)上豬膽丸如桐子及綠豆大。驚疳髒腑,或秘或瀉,清米飲或溫水下,小丸五、七粒至一十粒。疳眼,豬肝湯下;疳渴,豬湯下亦得。驚風發搐,眼上,薄荷湯化下一丸,更水研一丸滴鼻中。牙根瘡、口瘡,研貼。蟲痛,苦楝子或白蕪荑湯送下。百日内小兒,大小便通,水研封臍中。蟲候,加幹漆、好麝香各少許,并入生油一兩點,溫水化下。大凡病急則研碎,緩則浸化,小兒虛極、慢驚者勿服,尤治急驚痰熱。
學海案∶“聚珍本”分腦麝為龍腦、麝香二味,無青黛、輕粉、蘆荟、熊膽四味。
[卷下·諸方] 大惺惺丸
治驚疳百病及諸壞病,不可具述。
辰砂(研)青礞石金牙石(各一錢半)雄黃(一錢)蟾灰(二錢)牛黃龍腦(各一字别研)麝香(半錢别研)蛇黃(三錢,醋淬五次)上研勻細,水煮,蒸餅為丸,朱砂為衣,如綠豆大。百日兒每服一丸,一歲兒二丸,薄荷溫湯下,食後。
[卷下·諸方] 小惺惺丸
解毒,治急驚,風痫,潮熱及諸疾虛煩,藥毒上攻,躁渴。
臘月取東行母豬糞(燒灰存性)辰砂(水研飛)腦麝(各二錢)牛黃(一錢各别研)蛇黃(西山者,燒赤,醋淬三次,水研飛,幹用半兩)上以東流水作面糊丸,桐子大,朱砂為衣,每服二丸,鑰匙研破,溫水化下。小兒才生,便宜服一丸,除胎中百疾,食後。
學海案∶“聚珍本”腦麝分為二物。雲∶豬糞、辰砂各半兩,龍腦、麝香各二錢。
[卷下·諸方] 銀砂丸
治涎盛,膈熱實,痰嗽,驚風,積,潮熱。
水銀(結砂子三皂子大)辰砂(研二錢)蠍尾(去毒為末)硼砂粉霜(各研)輕粉郁李仁(去皮焙秤為末)白牽牛鐵粉好臘茶(各三錢)上同為細末,熬梨汁為膏,丸如綠豆大。龍腦水化下一丸至三丸。亦名梨汁餅子,及治大人風涎,并食後。
學海案∶“聚珍本”好臘茶作“好蠟”,恐誤。又蠍尾、硼砂、郁李仁、粉霜、牽牛、輕粉作各一錢,鐵粉、好蠟作各三錢。
[卷下·諸方] 蛇黃丸
治驚痫。因震駭、恐怖、叫号、恍惚是也。
蛇黃(真者三個,火醋淬)郁金(七分一處為末)麝香(一字)上為末,飯丸桐子大。每服一、二丸,煎金銀磨刀水化下。
[卷下·諸方] 三聖丸
化痰涎,寬膈,消乳癖,化驚風、食痫、諸疳。小兒一歲以内,常服極妙。
[卷下·諸方] 小青丸
青黛(一錢)牽牛(末三錢)膩粉(一錢)并研勻,面糊丸,黍米大。
[卷下·諸方] 小紅丸
天南星(末一兩生)朱砂(半兩研)巴豆(一錢取霜)并研勻,姜汁面糊丸,黍米大。
[卷下·諸方] 小黃丸
半夏(生末一分)巴豆霜(一字)黃柏(末一字)并研勻,姜汁面糊丸,黍米大。以上百日者各一丸,一歲者各二丸,随乳下。
學海案∶“聚珍本”小青丸作青黛一分,牽牛末三分,膩粉二錢。小紅丸巴豆作二錢。
小黃丸黃柏作半錢。
[卷下·諸方] 鐵粉丸
治涎盛,潮搐,吐逆。
水銀砂子(二分)朱砂鐵粉(各一分)輕粉(二分)天南星(炮制去皮臍,取末一分)上同研,水銀星盡為度,姜汁面糊丸,粟米大,煎生姜湯下,十丸至十五丸、二三十丸
[卷下·諸方] 銀液丸
治驚熱,膈實嘔吐,上盛涎熱。
水銀(半兩)天南星(二錢炮)白附子(一錢炮)上為末,用石腦油為膏。每服一皂子大,薄荷湯下。
學海案∶“聚珍本”有龍腦半錢,輕粉一錢,蠍尾甘一枚炙去毒,上同研勻,石腦油丸如綠豆大。每服二、三丸,乳香湯下,大者稍加,無時。
[卷下·諸方] 鎮心丸
治小兒驚痫,心熱。
朱砂龍齒牛黃(各一錢)鐵粉琥珀人參茯苓防風(各二錢)全蠍(七個焙)上末煉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一丸,薄荷湯下。
[卷下·諸方] 金箔丸
治急驚涎盛。
金箔(二十片)天南星(锉炒)白附子(炮)防風(去蘆須焙)半夏(湯浸七次,切焙幹秤各半兩)雄黃辰砂(各一分)生犀末(半分)牛黃腦麝(各半分。以上六物研)上為細末,姜汁面糊丸,麻子大,每服三、五丸至一、二十丸,人參湯下。如治慢驚,去龍腦,服無時。
學海案∶“聚珍本”作牛黃、龍腦、麝香各半錢,雄黃、辰砂(各二分)。餘同。
[卷下·諸方] 辰砂丸
治驚風涎盛潮作,及胃熱吐逆不止。
辰砂(别研)水銀砂子(各一分)天麻牛黃(五分)腦麝(别研五分)生犀末白僵(酒炒)蟬殼(去足)幹蠍(去毒炒)麻黃(去節)天南星(湯浸七次,焙切,幹秤各一分)上同為末,再研勻,熟蜜丸如綠豆大,朱砂為衣,每服一二丸或五七丸,食後服之,薄荷湯送下。
學海案∶“聚珍本”天麻一分,龍腦、麝香、牛黃各五錢。餘同。
[卷下·諸方] 剪刀股丸
治一切驚風,久經宣利,虛而生驚者。
朱砂天竺黃(各研)白僵蠶(去頭足炒)蠍(去毒炒)幹蟾(去四足并腸,洗炙焦黃蟬殼(去劍)五靈脂(去黃者為末各一分)牛黃龍腦(并研各一字)麝香(研五分)蛇黃(五錢燒赤,醋淬三五次,放水研飛)上藥末共二兩四錢,東流水煮,白面糊丸,桐子大。每服一丸,剪刀環頭研,食後薄荷湯化下。如治慢驚,即去龍腦。
[卷下·諸方] 麝蟾丸
治驚涎潮搐。
大幹蟾(秤二錢,燒另研)鐵粉(三錢)朱砂青礞石(末)雄黃(末)蛇黃(燒取末各二錢匕)龍腦(一字)麝香(一錢匕)上件研勻水浸,蒸餅為丸,如桐子大,朱砂為衣。薄荷水下半丸至一丸。無時。
學海案∶“聚珍本”鐵粉作輕粉。
[卷下·諸方] 軟金丹
治驚熱痰盛,壅嗽膈實。
天竺黃輕粉(各二兩)青黛(一錢)黑牽牛取頭末半夏(用生姜三錢同搗成曲,焙幹,再為細末,各三分)上同研勻,熟蜜劑為膏。薄荷水化下,半皂子大至一皂子大,量兒度多少用之。食後。
學海案∶“聚珍本”竺黃、輕粉各半兩,一作二兩,青黛作一分。餘同。
[卷下·諸方] 桃枝丸
疏取積熱及結胸,又名桃符。
巴豆霜川大黃黃柏(末各一錢一字)輕粉砂(各五分)上為細末,面糊丸,粟米大。煎桃枝湯下。一歲兒,五、七丸,五七歲,二、三十丸。
桃符湯下亦得。未兒,三、二丸,臨卧。
學海案∶“聚珍本”黃柏下雲各一分一字。
[卷下·諸方] 蟬花散
治驚風,夜啼,切牙,咳嗽,及療咽喉壅痛。
蟬花(和殼)白僵蠶(直者酒炒熟)甘草(炙各一分)延胡索(半分)上為末,一歲一字,四、五歲半錢。蟬殼湯下。食後。
[卷下·諸方] 鈎藤飲子
治吐利,脾胃虛風,慢驚。
鈎藤(三分)蟬殼防風(去蘆頭切)人參(去蘆頭切)麻黃(去節秤)白僵蠶(炒黃)天麻蠍尾(去毒炒各半兩)甘草(炙)川芎(各一分)麝香(一分别研入)上同為細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煎至六分,溫服,量多少與之。寒多加附子末半錢學海案∶“聚珍本”麝香作一錢,按上稱三分、一分,“分”字皆讀去聲,今宜改作錢字。麝香一分,“分”字如字讀乃合。方後加附子末半錢,加于二錢劑中也。
[卷下·諸方] 抱龍丸
治傷風、瘟疫,身熱昏睡,氣粗,風熱痰寒壅嗽,驚風潮搐,及蠱毒、中暑。沐浴後并可服,壯實小兒,宜時與服之。
天竺黃(一兩)雄黃(水飛一錢)辰砂麝香(各别研半兩)天南星(四兩,臘月釀牛膽中,陰幹百日,如無,隻将生者去皮臍,锉炒幹用)上為細末,煮甘草水和丸,皂子大,溫水化下服之。百日小兒,每丸分作三、四服;五、二丸;大人三、五丸。亦治室女白帶。伏暑,用鹽少許,嚼一、二丸,新水送下。臘月中,雪水煮甘草和藥尤佳。一法用漿水或新水浸天南星三日,候透,軟煮三、五沸,取出乘軟切去皮,隻取白軟者,薄切焙幹炒黃色,取末八兩,以甘草二兩半,拍破,用水二碗浸一宿,慢火煮至半碗,去滓,旋旋灑入天南星末,慢研之,令甘草水盡,入餘藥。
[卷下·諸方] 豆卷散
治小兒慢驚。多用性太溫及熱藥治之,有驚未退而别生熱症者;有病愈而緻熱症者;有急驚者甚多。當問病者幾日?因何得之?曾以何藥療之?可用解毒之藥,無不效,宜此方。
大豆黃卷(水浸黑豆生芽是也,曬幹)闆藍根貫衆甘草(炙各一兩)上四物同為細末,每服半錢至一錢,水煎去滓服,甚者三錢,漿水内入油數點煎。又治吐蟲,服無時。
[卷下·諸方] 龍腦散
治急慢驚風。
大黃(蒸)甘草半夏(湯洗薄切,用姜汁浸一宿,焙幹炒)金星石禹餘糧不灰木青蛤粉銀星石寒水石上各等分,同為細末,研入龍腦一字,再研勻,新水調一字至五分,量兒大小與之。通毒,本舊方也,仲陽添入甘松三兩枝,藿香葉末一錢,金芽石一分,減大黃一半,治藥毒吐血,神妙。
[卷下·諸方] 治虛風方回生散
治小兒吐瀉或誤服冷藥,脾虛生風,因成慢驚。
大天南星(一個,重八、九錢以上者良)上用地坑子一個,深三寸許,用炭火五斤,燒通赤,入好酒半盞在内,然後入天南星,卻用炭火三、二條,蓋卻坑子,候南星微裂,取出刺碎,再炒勻熟,不可稍生,候冷為細末,每服五分或一字,量兒大小,濃煎生姜、防風湯,食前調下,無時。
[卷下·諸方] 又方梓樸散
半夏(一錢,湯洗七次,姜汁浸半日曬幹)梓州濃樸(一兩細锉)上件米泔三升,同浸一百刻,水盡為度,如百刻水末盡,加火熬幹,去濃樸,隻将半夏研為細末。每服半字、一字,薄荷湯調下。無時。
[卷下·諸方] 褊銀丸
治風涎,膈實,上熱及乳食不消,腹脹喘粗。
巴豆(去皮油心膜研細)水銀(各半兩)黑鉛(二錢半,水結砂子)麝香(五分另研)好墨(八錢研)上将巴豆末并墨再研勻,和入砂子、麝香,陳米粥和丸,如綠豆大捏褊。一歲一丸,二歲二、三丸,五歲以上五、六丸,煎薄荷湯放冷送下,不得化破。更量虛實增減,并食後。
[卷下·諸方] 牛黃膏
治熱及傷風疳熱。
雄黃(研)甘草末川甜硝(各一分)寒水石(生飛研一兩)腦子(一錢)綠豆粉(半兩)上研勻,煉蜜和成膏,薄荷水化下,半皂子大,食後。
學海案∶“聚珍本”寒水石作一分,一作一兩,有郁金末一錢,此與前牛黃膏小異。“聚珍本”作生黃膏。
[卷下·諸方] 五福化毒丹
治瘡疹餘毒上攻口齒,躁煩,亦咽幹,口舌生瘡,及治蘊熱積,毒熱,驚惕,狂躁。
生熟地黃(焙秤各五兩)玄參天門冬(去心)麥門冬(去心焙秤各三兩)甘草(炙)甜硝(各二兩)青黛(一兩半)上八味為細末,後研入硝、黛,煉蜜丸如雞頭大。每服半丸或一丸,食後,水化下。
[卷下·諸方] 羌活膏
治脾胃虛,肝氣熱盛生風,或取轉過,或吐瀉後為慢驚,亦治傷寒。
羌活(去蘆頭)川芎人參(去蘆頭)赤茯苓(去皮)白附子(炮各半兩)天麻(一兩)白僵蠶(酒浸炒黃)幹蠍(去毒炒)白花蛇(酒浸取肉焙幹各一分)川附子(炮去皮臍)防風(去蘆頭切焙)麻黃(去節秤各三錢)豆蔻肉雞舌香(即母丁香)藿香葉木香(各二錢)輕粉(一錢)珍珠麝香牛黃(各一錢)龍腦(半字)雄黃辰砂(各一分以上七味各别研入)上同為細末,熟蜜和劑旋丸,大豆大。每服一、二丸,食前,薄荷湯或麥冬湯溫化下。
實熱、驚急勿服,性溫故也。服無時。
學海案∶“聚珍本”白花蛇下雲各一兩;木香上有沉香一味。後附辨雞舌香文雲∶古今舌香同異紛紛,或以為番棗核,或以為母丁香,互相排抵,竟無定說。季忠以為最為易辨。
所以久無定說者,惑于其名耳!古人名藥,多以其形似者名之,如烏頭、狗脊、鶴虱之類是。番棗核、母丁香本是二物,皆以形似雞舌,故名适同。凡藥同名異實,如金櫻、地錦之類,不足怪也。如雞舌二類,各有主療。番棗核者,得于乳香中,今治傷折藥多用之。母丁香即丁香之老者,極芳烈,古人含雞舌香,乃此類也。今治氣溫中藥多用之。所謂最易辨者如
[卷下·諸方] 郁李仁丸
治襁褓小兒,大小便不通,驚熱痰實,欲得溏動者。
郁李仁(去皮)川大黃(去粗皮取實者锉,酒浸半日,控幹,炒為末,各一兩)滑石(半兩研細)上先将郁李仁研成膏,和大黃、滑石,丸如黍米大。量大小與之,以乳汁或薄荷湯下,
[卷下·諸方] 犀角丸
治風熱痰實面赤,大小便秘澀,三焦邪熱,腑髒蘊毒,疏導極穩方。
生犀角末(一分)人參(去蘆頭切)枳實(去瓤炙)槟榔(半兩)黃連(一兩)大黃(,酒浸切片,以巴豆去皮一百個,貼在大黃上,紙裹飯上蒸三次,切炒令黃焦,去巴豆不用上為細末,煉蜜和丸,如麻子大。每服一二十丸,臨卧熟水下,未動,加丸。亦治大人,孕婦不損。
[卷下·諸方] 異功散
溫中和氣,治吐瀉,不思乳食。凡小兒虛冷病,先與數服,以助其氣。
人參(切去頂)茯苓(去皮)白術陳皮(锉)甘草(各等分)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生姜五片,棗兩個,同煎至七分,食前,溫量多少與之
[卷下·諸方] 藿香散
治脾胃虛有熱,面赤,嘔吐涎嗽,及轉過度者。
麥門冬(去心焙)半夏曲甘草(炙各半兩)藿香葉(一兩)上為末,每服五分至一錢,水一盞半,煎七分,食前溫服。
學海案∶“聚珍本”有石膏半兩。
[卷下·諸方] 如聖丸
治冷熱疳瀉。
胡黃連白蕪荑(去扇炒)川黃連(各二兩)使君子(一兩去殼秤)麝香(别研五分)幹蝦蟆(五枚锉酒熬膏)上為末,用膏丸如麻子大,每服人參湯下。二、三歲者,五、七丸;以上者,十丸至十五丸。無時。
[卷下·諸方] 白附子香連丸
治腸胃氣虛,暴傷乳哺,冷熱相雜,瀉痢赤白,裡急後重,腹痛扭撮,晝夜頻并,乳食黃連木香(各一分)白附子(大二個)上為末,粟米飯丸,綠豆大或黍米大,或服十丸至二、三十丸,食前,清米飲下,日夜各四五服。
[卷下·諸方] 豆蔻香連丸
治洩瀉,不拘寒熱赤白,陰陽不調,腹痛腸鳴切痛,可用如聖。
黃連(炒三分)肉豆蔻南木香(各一分)上為細末,粟米飯丸,米粒大。每服米飲湯下,十丸至二、三十丸,日夜各四五服,食
[卷下·諸方] 小香連丸
治冷熱腹痛,水谷利,滑腸方。
木香诃子肉(各一分)黃連(半兩炒)上為細末,飯和丸綠豆大。米飲下十丸至三五十丸,頻服之,食前。
[卷下·諸方] 二聖丸
治小兒髒腑或好或瀉,久不愈,羸瘦成疳。
川黃連(去須)黃柏(去粗皮各一兩)上為細末,将藥末入豬膽内,湯煮熟,丸如綠豆大。每服二、三十丸,米飲下。量兒大小加減,頻服,無時。
[卷下·諸方] 沒石子丸
治洩瀉白濁,及疳痢、滑腸、腹痛者方。
木香黃連(各一分,一作各二錢半)沒石子(一個)豆蔻仁(二個)诃子肉(三個)上為細末,飯和丸麻子大,米飲下。量兒大小加減,食前。
[卷下·諸方] 當歸散
治變蒸有寒無熱。
當歸(二錢)木香官桂甘草(炙)人參(各一錢)上咀,每服二錢,水七分盞,姜三片,棗一枚去核,同煎服。
[卷下·諸方] 溫白丸
治小兒脾氣虛困,洩瀉瘦弱,冷疳洞利,及因吐瀉,或久病後成慢驚,身冷螈。
天麻(生半兩)白僵蠶(炮)白附子(生)幹蠍(去毒)天南星(锉湯浸七次,焙各一分)上同為末,湯浸,寒食面和丸,如綠豆大,圓了仍與寒食面内,養七日取出。每服五、七丸至二、三十丸,空心煎生姜米飲,漸加丸數,多與服。
[卷下·諸方] 豆蔻散
治吐瀉煩渴,腹脹,小便少。
豆蔻丁香(各半分)舶上硫黃(一分)桂府白滑石(三分)上為細末,每服一字至半錢,米飲下,無時。
[卷下·諸方] 溫中丸
治小兒胃寒瀉白,腹痛腸鳴,吐酸水,不思食,及霍亂吐瀉。
人參(切去頂焙)甘草(锉焙)白術(各一兩為末)上姜汁面和丸,綠豆大。米飲下一、二十丸,無時。
[卷下·諸方] 胡黃連麝香丸
治疳氣羸瘦,白蟲作方。
胡黃連白蕪荑(去扇各一兩)木香黃連(各半兩)辰砂(另研一分)麝香(锉研一上為細末,面糊丸綠豆大。米飲下五、七丸至十丸;三五歲以上者,可十五丸、二十丸。無時。
[卷下·諸方] 大胡黃連丸
治一切驚疳,腹脹,蟲動,好吃泥土生米,不思飲食,多睡,吼,髒腑或秘或瀉,肌膚黃瘦,毛焦發黃,飲水,五心煩熱,能殺蟲,消進飲食,治瘡癬,常服不瀉痢方。
胡黃連黃連苦楝子(各一兩)白蕪荑(去扇半兩,秋初三分)蘆荟(另研)幹蟾頭(燒存性另研各一分)麝香(一錢另研)青黛(一兩半另研)上先将前四味為細末,豬膽汁和為劑,每一胡桃大,入巴豆仁一枚置其中,用油單一重,蒸熟,去巴豆,用米一升許蒸,米熟為度,入後四味為丸。如難圓,少入面糊丸,麻子大。每服十丸、十五丸,清米飲下,食後、臨卧、日進三兩服。
[卷下·諸方] 榆仁丸
治疳熱瘦瘁,有蟲,久服充肥。
榆仁(去皮)黃連(去頭,各一兩)上為細末,用豬膽七個,破開取汁,與二藥同和入碗内,甑上蒸九日,每日一次,候日,研麝香五分,湯浸一宿,蒸餅同和成劑,丸如綠豆大。每服五七丸至一、二十丸,米飲下
[卷下·諸方] 大蘆荟丸
治疳殺蟲,和胃止瀉。
蘆荟(研)木香青橘皮胡黃連黃連白蕪荑(去扇秤)雷丸(破開,白者佳,赤者殺人,勿用)鶴虱(微炒,各半兩)麝香(二錢另研)上為細末,粟米飲丸綠豆大。米飲下二十丸,無時。
[卷下·諸方] 龍骨散
治疳,口瘡,走馬疳。
砒霜蟾酥(各一字)粉霜(五分)龍骨(一錢)定粉(一錢五分)龍腦(半字)上先研砒粉極細,次入龍骨再研,次入定粉等同研,每用少許敷之。
[卷下·諸方] 橘連丸
治疳瘦,久服消食和氣,長肌肉。
陳橘皮(一兩)黃連(一兩五錢去須,米泔浸一日)上為細末,研入麝香五分,用豬膽七個,分藥入在膽内,漿水煮,候臨熟以針微紮破熟為度,取出,以粟米粥和丸,綠豆大。每服十丸至二、三十丸,米飲下,量兒大小與之,
[卷下·諸方] 龍粉丸
治疳渴。
草龍膽定粉烏梅肉(焙秤)黃連(各二分)上為細末,煉蜜丸,如麻子大。米飲下一、二十丸,無時。
[卷下·諸方] 香銀丸
治吐。
丁香幹葛(各一兩)半夏(湯浸七次,切焙)水銀(各半兩)上三味,同為細末,将水銀與藥同研勻,生姜汁丸,如麻子大。每服一、二丸至五、七丸,煎金銀湯下,無時。
[卷下·諸方] 金華散
治幹濕瘡癬。
黃丹(一兩)輕粉(一錢)黃柏黃連(各半兩)麝香(少許)上為末,先洗,次幹摻之,如幹癬瘡,用臘月豬脂和敷,如無,用麻油亦可,加黃芩、
[卷下·諸方] 安蟲丸
治上、中二焦虛,或胃寒蟲動及痛。又名苦楝丸方。
幹漆(三分,杵碎炒煙盡)雄黃巴豆霜(一錢)上為細末,面糊丸,黍米大,量兒大小與服,取東行石榴根煎湯下,痛者煎苦楝根湯下,或蕪荑湯下五、七丸至三、二十丸,發時服。
[卷下·諸方] 蕪荑散
治胃寒蟲痛。
白蕪荑(去扇秤)幹漆(炒各等分)上為細末,每服一字,或五分、一錢,米飲調下,發時服。
上方杜壬養生必用方同。杜亦治胃寒蟲上。
[卷下·諸方] 膽礬丸
治疳,消癖進食,止瀉和胃,遣蟲。
膽礬(真者一錢為粗末)綠礬(真者二兩)大棗(十四個去核)好醋(一升)以上四物同煎,熬令棗爛和後藥。
使君子(二兩去殼)枳實(去穣炒三兩)黃連诃黎勒(去核各一兩,并為粗末)巴豆(二七枚,去皮破之)以上五物同炒令黑,約三分幹,入後藥。
夜明砂(一兩)蝦蟆灰(存性一兩)苦楝根皮以上三物再同炒,候幹,同前四物杵羅為末,卻同前膏和入臼中,杵千下。如未成更旋棗肉,亦不可多,恐服之難化。太稠,即入溫水,可圓即丸,如綠豆大。每服二、三十丸,米飲溫水下,不拘時。
[卷下·諸方] 真珠丸
取小兒虛中一切積聚、驚涎、宿食、乳癖。治大小便澀滞,療腹脹,行滞氣。
木香白丁香(真者)丁香(末五分)巴豆仁(十四個,水浸一宿,研極膩)輕粉(各五分,留少許為衣)白滑石(末二錢)上為末,研勻,濕紙裹燒,粟米飯丸麻子大。一歲一丸,八九歲以上至十五歲服八丸,炮皂子煎湯放冷下。挾風熱難動者,先服涼藥一服;乳癖者,減丸數,隔日臨卧一服。
[卷下·諸方] 消堅丸
消乳癖及下交奶,又治痰熱膈實,取積。
HT砂末巴豆霜輕粉(各一錢)水銀砂子(兩皂子大)細墨(少許)黃明膠(末五錢)上同研勻,入面糊丸,如麻子大。倒流水下,一歲一丸,食後。
[卷下·諸方] 百部丸
治肺寒壅嗽,微有痰。
百部(三兩炒)麻黃(去節)杏仁(四十個去皮尖,微炒,煮三五沸)上為末,煉蜜丸如芡實大,熱水化下,加松子仁肉五十粒,糖丸之,含化大妙。
[卷下·諸方] 紫草散
發斑疹。
鈎藤鈎子紫草茸(各等分)上為細末,每服一字,或五分、一錢,溫酒調下,無時。
[卷下·諸方] 秦艽散
治潮熱,減食,蒸瘦方。
秦艽(去蘆頭切焙)甘草(炙各一兩)幹薄荷(半兩勿焙)上為粗末,每服一二錢,水一中盞,煎至八分,食後溫服。
[卷下·諸方] 地骨皮散
治虛熱潮作,亦治傷寒壯熱,及餘熱方。
地骨皮(自采佳)知母銀州柴胡(去蘆)甘草(炙)半夏(湯洗十次,切焙)人參(切去頂焙)赤茯苓(各等分)上為細末,每服二錢,姜五片,水一盞,煎至八分,食後溫服,量大小加減。
[卷下·諸方] 人參生犀散
解小兒時氣寒壅、咳嗽,痰逆喘滿,心忪驚悸,髒腑或秘或洩,調胃進食。又主一切風熱,服尋常涼藥即瀉而減食者。
人參(切去蘆三錢)前胡(去蘆七錢)甘草(炙黃二錢)桔梗杏仁(去皮尖略爆幹為末,秤各五錢)上将前四味為末,後入杏仁,再粗羅羅過。每服二錢,水一盞,煎至八分,去滓溫服,食後。
[卷下·諸方] 三黃丸
治諸熱。
黃芩(半兩去心)大黃(去皮濕紙裹煨)黃連(去須各一錢)上同為細末,面糊丸綠豆大或麻子大。每服五七丸至十五丸、二十丸,食後,米飲送下
[卷下·諸方] 治囟開不合、鼻塞不通方
天南星大者,微炮去皮為細末,淡醋調,塗绯帛上,貼囟上,火炙手頻熨之。
[卷下·諸方] 黃散
治虛熱盜汗。
牡蛎()黃生地黃(各等分)上為末,煎服,無時。
[卷下·諸方] 虎杖散
治實熱盜汗。
上用虎杖锉,水煎服。量多少與之,無時。
[卷下·諸方] 撚頭散
治小便不通方。
延胡索川苦楝(各等分)上同為細末,每服五分或一錢,撚頭湯調下,量多少與之。如無撚頭湯,即湯中滴油數點,食前。
[卷下·諸方] 羊肝散
治瘡疹入眼成翳。
上用蟬蛻末,水煎,羊子肝湯調服二三錢。凡痘瘡才欲着痂,即用酥或面油不住潤之,可揭即揭,若不潤及遲揭,瘡硬即隐成瘢痕。
[卷下·諸方] 蟬蛻散
治斑瘡入眼,半年以内者,一月取效。
蟬蛻(去土取末一兩)豬懸蹄甲(二兩,罐子内鹽泥固濟,燒存性)上二味研,入羚羊角細末一分拌勻。每服一字;百日外兒五分;三歲以上一、二錢。溫水或新水調下,日三、四,夜一、二,食後服。一年以外難治。
[卷下·諸方] 烏藥散
治乳母冷熱不和及心腹時痛,或水瀉,或乳不好。
天台烏藥香附子(破用白者)高良姜赤芍藥上各等分為末,每服一錢,水一盞,同煎六分,溫服。如心腹疼痛,入酒煎。水瀉,米飲調下。無時。
[卷下·諸方] 二氣散
治冷熱驚吐反胃,一切吐利,諸治不效者。
硫黃(半兩研)水銀(二錢半研,不見星,如黑煤色為度)上每服一字至五分,生姜水調下或同炒,結砂為丸。
[卷下·諸方] 葶苈丸
治乳食沖肺,咳嗽、面赤、痰喘。
甜葶苈(隔紙炒)黑牽牛(炒)漢防己杏仁(炒去皮尖各一錢)上為末,入杏仁泥,取蒸陳棗肉和搗為丸,如麻子大,每服五丸至七丸,生姜湯送下。
[卷下·諸方] 麻黃湯
治傷風發熱、無汗、咳嗽、喘急。
麻黃(去節三錢,水煮去沫,漉出曬幹)肉桂(二錢)甘草(炙一錢)杏仁(七個去皮尖麸炒黃研膏)每服一錢,水煎服。以汗出為度,自汗者不宜服。
[卷下·諸方] 生犀磨汁
治瘡疹不快,吐血衄血。
生犀磨汁學海案∶“聚珍本”有生犀散雲,消毒瓦斯,解内熱。用生犀磨濃汁,微溫飲一茶腳許,乳食後,更量大小加減之。與此方同而治異。
[卷下·諸方] 大黃丸
治諸熱。
大黃黃芩(各一兩)上為末,煉蜜丸如綠豆大。每服五丸至十丸,溫蜜水下。量兒加減。
[卷下·諸方] 使君子丸
治髒腑虛滑及疳瘦下利,腹脅脹滿,不思乳食。常服,安蟲補胃,消疳肥肌。
濃樸(去粗皮姜汁塗焙)甘草(炙)诃子肉(半生半煨)青黛(各半兩,如是兼驚及帶入此味,如則變疳不調,不用此味)陳皮(去白一分)使君子(去殼一兩,面裹煨熟,去面上為末,煉蜜丸,如小雞頭大,每服一丸,米飲化下。百日以上、一歲以下,服半丸。
乳汁化下。
[卷下·諸方] 青金丹
疏風利痰。
蘆荟牙硝青黛(各一錢)使君子(三枚)硼砂輕粉(各五分)蠍稍(十四個)上末,磨香墨拌,丸麻子大。每三丸,薄荷湯下。
[卷下·諸方] 燒青丸
治乳癖。
輕粉粉霜HT砂(各一錢)白面(二錢)玄精石(一分)白丁香(一字)定粉(一錢)龍腦(十字)上同一處,研令極細,滴水和為一餅,以文武火燒熟勿焦,再為末,研如粉面,滴水和丸如黃米。每服七丸,漿水化下。三歲以下服五丸,量兒大小,加減服之。此古方也。
[卷下·諸方] 敗毒散
治傷風、瘟疫、風濕,頭目昏暗,四肢作痛,增寒壯熱,項強睛疼,或惡寒咳嗽,鼻塞聲重。
柴胡(洗去蘆)前胡川芎枳殼羌活獨活茯苓桔梗(炒)人參(各一兩)甘草(半兩)上為末,每服二錢,入生姜、薄荷煎,加地骨皮、天麻,或咀,加蟬蛻、防風。治驚熱可加芍藥、幹葛、黃芩;無汗加麻黃。
  學海案∶“聚珍本”方末無加地骨皮。以下有雲,此古方也。錢氏加甜葶苈半兩,薄荷葉半兩,名羌活散,蓋閻氏注也。
附方 學海案∶“聚珍本”較此本少涼驚丸(名同方異)、粉紅丸、阿膠散、塗囟法、浴體法、湯、利驚丸、消積丸、花火膏、百祥丸、牛李膏、宣風散、蛇黃丸、鎮心丸(名同方異)、抱龍丸、五福化毒丹、當歸散、安蟲丸、蕪荑散、人參生犀散、羊肝散、葶苈丸、生犀磨汁、使君子丸、青金丹(名同方異)、燒青丸,共二十六方,而别有木瓜丸、青金丹、生犀散(與生犀磨汁,方同治異)、龍腦膏、栀豉飲子、白虎湯、大黃丸(名同方異)、鎮心丸、鈎藤膏、魏香散、涼驚丸、獨活飲子、三黃散、人參散、槟榔散、黃散(名同方異)、地骨皮散(名同方異)、蘭香散、敷齒立效散、蚵皮丸共二十方。其間龍腦膏、栀豉飲子、白虎湯、鈎藤膏、魏香散五方,已見閻氏書中,餘十五方,未知何出?附錄于此,以備習是業者有所采焉。
[附方] 木瓜丸
止吐。
木瓜末麝香膩粉木香末槟榔末(各一字)上同研,面糊丸,如小黃米大。每服一、二丸,甘草水下,無時服。
[附方] 青金丹
青黛(研)雄黃(飛研)胡黃連(各半兩)白附子(炮制二錢)水銀(一錢與膩粉同研)粉(水銀同研)熊膽(用溫水化入)蘆荟(研)蟾酥(研入各一分)麝香(半分)龍腦(研)朱砂(飛研)鉛霜(研各一字)上為細末,令勻,用熬過豬膽汁浸,蒸餅和丸,如黃米大。退驚治風,化蟲殺疳,除百進乳食,治一切驚風天釣,目睛上視,手足搐搦,狀候多端。用藥一丸,溫水化滴鼻中,令嚏噴三五次,更用薄荷湯下二丸即愈。如久患五疳,腹脹頭大,四肢瘦小,好吃泥土,不思乳食,愛咬提甲,時眉毛,頭發稀疏,肚上青筋,及又患瀉痢,并用米飲下二丸。如鼻下赤爛,口齒疳蟲并口瘡等,用乳汁研二丸,塗在患處。疳眼雀目,白羊肝一枚,以竹刀子批開,入藥二丸在内,以麻縷纏定,用淘米泔煮熟,空腹食之。仍令乳母常忌魚腥、大蒜、雞、鴨、豬肉等。此藥若隔三二日一服,永
[附方] 生犀散
消毒瓦斯,解内熱。
生犀(凡盛物者,皆經蒸煮,不堪用,須生者為佳)上一物,不拘多少,于澀器物中,用新水磨濃汁,微溫飲一茶腳許,乳食後,更量大小加減之。
[附方] 大黃丸
治風熱裡實,口中氣熱,大小便閉赤,飲水不止,有下證者,宜服之。
大黃(一兩,酒洗過,米下蒸熟,切片曝幹)川芎(一兩锉)甘草(一分锉炙)黑牽牛(半兩半生熟炒)上為細末,稀糊和丸,如麻子大。二歲每服十丸,溫蜜水下,乳後服,以溏利為度;未利加丸數再服。量大小虛實用之。
[附方] 鎮心丸
涼心經,治驚熱痰盛。
甜硝(白者)人參(切去蘆末)甘草(炙取末)寒水石(燒各一兩)幹山藥(白者)白茯苓(各二兩)朱砂(一兩)龍腦麝香(各一錢,三味并研碎)上為末,熟蜜丸雞頭大。如要紅,入坯子胭脂二錢,即染胭脂是也。溫水化下半丸至一、二丸,食後。
[附方] 涼驚丸
硼砂(研)粉霜(研)郁李仁(去皮焙幹為末)輕粉鐵粉(研)白牽牛末(各一錢)好臘茶(三錢)上同為細末,熬梨為膏,丸綠豆大。龍腦水化下一丸至三丸。亦名梨汁餅子。及治大人風涎,并食後服。(一本無白牽牛末)
[附方] 獨活飲子
治腎疳臭息候良方。
天麻木香獨活防風(各一錢)麝香(少許研細末和入)上每服一錢匕,小者半錢,麥門冬熟水調下。
[附方] 三黃散
治腎疳硼砂候良方。
牛黃大黃生地黃木香青黛(各等分為末)上每服一錢匕,熟水調服。
[附方] 人參散
治腎疳潰槽候良方。
肉豆蔻(炮)胡黃連人參杏仁(炒)甘草(炙,各等分為末)上每服一錢匕,小者半錢,溫熟水調服。
[附方] 槟榔散
治腎疳宣露候良方。
木香槟榔人參黃連甘草(炙,各等分為末)上每服一錢,小者半錢,熟水調服。
[附方] 黃散
治腎疳腐根候良方。
黃(蜜炙)牛黃人參天麻蠍(去毒)杏仁(炒)白茯苓川當歸生地黃(洗)熟幹地黃(洗各等分為末)上每服小者半匕,煎天門冬熟水調服,麥門冬亦得。
[附方] 地骨皮散
治腎疳,龈牙齒肉爛腐臭,鮮血常出良方。
生幹地黃(半兩)真地骨皮細辛(各一分)五倍子(炒令焦二錢)上為末,每用少許敷之,頻與功效,多不妨。議曰∶本經所載,疳證有五,謂五髒所受得其名。今述腎疳一髒,有五證候者,最為要急,不可同常。此疾具陳有五種,候傳迅疾可畏,乃知走馬之号不誣。初發之時,兒孩口臭,上幹胃口,氣息臭郁;漸進損筋,龈肉生瘡,或腫或爛,其齒焦黑;又進,從牙槽内發作瘡,破潰膿爛;又進,熱逼入脈,常血出,其熱注久,牙龈腐壞,槽寬齒脫,六七歲孩落盡,不複更生,豈可治療!今以妙方,宜速與随其傳變而理,不待疾作而後藥也。
[附方] 蘭香散
治小兒走馬疳,牙齒潰爛,以至硼砂出血齒落者。
輕粉蘭香(末各一錢)密陀僧(半兩,醋淬為末)上研如粉,敷齒及龈上,立效。議曰∶嬰孩受病,症候多疳,良由氣郁三焦,疳分五髒有腎經,常虛得疳,名之曰急,以走馬為喻,治療頗難。此等證∶初作口氣,名曰臭息;次第齒黑,名曰硼砂;盛則龈爛,名曰潰槽;又盛血出,名曰宣露;重則齒自脫落,名曰腐根。其根既腐,何由理之?嗟乎!豪家育子,哺以甘肥,腎堂受之虛熱,或因母在難月,恣食濃味,令兒所招,俱非偶然而作。今将秘方述于後。
[附方] 敷齒立效散
鴨嘴膽礬(一錢匕,紅研)麝香(少許)上研勻,每以少許敷牙齒龈上。又一方用蟾酥一字,加麝香和勻敷之。議曰∶血之流行也,氣之循環者衛也。變蒸足後,飲食之間,深恐有傷于榮衛而作衆疾。其或氣傷于毒,血傷于熱,熱毒攻之。虛髒所受,何髒為虛?蓋小兒腎之一髒常主虛,不可令受熱毒,攻及腎髒,傷乎筋骨。惟齒受骨之餘氣,故先作疾,名曰走馬,非徐徐而作。所宜服藥,甘露飲地黃膏、化毒丹、消毒飲。其外證以前件立效散、及麝酥膏敷之。切忌與食熱毒之物。此疳不同常證,醫宜深究保全為上。若用常方,難于痊愈。
[附方] 蚵皮丸
治小兒五疳,八痢,乳食不節,寒溫調适乖違,毛發焦黃,皮膚枯悴,腳細肚大,顱解,漸覺羸,時發寒熱,盜汗,咳嗽,腦後核起,腹内塊生,小便泔濁,膿痢澱青,眉咬指,吃土甘酸,吐食不化,煩渴并頻,心神昏瞀,鼻赤唇燥,小蟲既出,蛔蟲咬心,疳眼雀目,名曰丁奚。此藥效驗如神。
  蚵皮(酒浸去骨焙)白蕪荑(去皮)黃連(去須)胡黃連(各一兩半)青黛(半兩為衣)上件研為細末,豬膽汁面和丸,如粟米大。每服三十丸,用飯飲吞下,食後,臨卧,日進三服。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