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斷句(解析版)
【考點穿透】
什麼叫“斷句”?
古代沒有标點符号,所以文章中并無停頓的标志,讀時需要在理解的基礎上自己處理停頓,也就是所說的“句讀”,這分析停頓的過程叫斷句。
明辨句讀,要綜合運用古代漢語字詞句及古代曆史文化等方面的知識。中考對斷句的考查,從題型來講有兩種:一是客觀題,一是主觀題。從材料的來源來看,有的出自所選文段,有的出自其他典籍,還有的出自教材後的補充文段。從所選語句的特點來看,有的句式整齊,有的有明顯的标志。從考查重點來看,側重于語法停頓而非語音停頓,一般不考具體的标點,隻要求用斜線斷開。
文言文斷句五大規律
規律一:找名詞(或代詞),定句讀。
和現代漢語一樣,名詞或代詞一般也常常作句子的主語和賓語,因此找出文中反複出現的名詞或代詞,就可以确定停頓的位置。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現時往往用全稱,以後再出現就隻提名不提姓了。
例1、匡衡勤學而無燭鄰舍有燭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光映書而讀之。
匡衡勤學而無燭/鄰舍有燭而不速/衡乃穿壁引其光/以光映書而讀之。
規律二:找虛詞,定句讀。
古人寫文章,不用标點符号,他們明辨句讀,虛詞就成了重要的标志。
(1)句首的語氣詞:“其、蓋、凡、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斷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對獨立的歎詞,如嗟夫、嗟乎、鳴呼等,前後都可斷句;
(2)句末語氣詞:“也、矣、欤、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後面可斷句;
例2:天下事有難易乎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人之為學有難易乎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
天下事有難易乎/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人之為學有難易乎/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
規律三:察對話,定句讀
文言文中對話、引文常常用“日”“雲”“問”等為标志,兩人對話,一般在第一次問答出現人名,以後就隻“曰”,而把主語省略。
例3、上常從容與信言諸将能不/各有差/上問曰/如我/能将幾何/信曰/陛下不過能将十萬/上曰/于君何如/E/臣多多而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為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為陛下禽也。
規律四:依修辭,定句讀
頂真、排比、對偶、反複是文言文中最常見的修辭方法。這一特點,又為斷句提供了方便。
(1)找頂真,定句讀頂真是文言文中常見的形式。句子前後相承,前一句作賓語的詞,在後一句中又作了主語。
例4:秦王坐章台見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傳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萬歲。
秦王坐章台見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傳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方歲。
(2)據排偶,定句讀
排比、對偶是文言文常見的修辭方法,句式整齊,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點。這一特點,又為我們斷句提供了方便。
例: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裡;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骐骥一躍,不能十步;驽馬十駕,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3)察反複,定句讀
反複,特别是間隔反複,在文言文中是相當常見的修辭方法。
例5向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向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向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規律五:借句式 定句讀
記住文言文的一些習慣句式,如:“何...有”(宋何罪之有?);“如.”(如太行:屋何?);“唯."(唯餘馬首是瞻;“非唯…抑亦”(非唯天時,抑亦人謀。);“不亦…乎”(不亦說乎?);.....”(秦則無禮,何施之為?);“無.....乎(無乃不可乎?);“可得....”(可得聞軟?);“得無....乎”(得無異乎)等,可以幫助斷句。
小結:文言斷句的方法
1、找名詞(或代詞),定句讀。
2、找虛詞,定句讀。
3、察對話,定句讀。
4、依修辭,定句讀。
5、借句式,定句讀。
實際操作中要綜合運用
【典例在線】
【1-2022年江蘇省宿遷市中考語文真題】文言文閱讀。
王輿,合淝人。輿初為小校,從周本攻危全諷①。臨戰,本視賊水栅②,部分諸将,指旁山頭一小營,謂輿曰;“爾往為我取彼。”輿唯唯③,而色不欲行。本曰:“爾憚往耶?”輿曰:“公必不以輿為不武,請得此柵破之,舍而趨彼何為?”本大喜曰:“爾亦知此為必争之地耶?吾本自行,今為爾功,勞而遣之。”輿乘輕舟,襲破其前鋒,遂排栅入,諸軍繼址,賊大潰。
與監軍甄廷堅不相得,會廷堅被誣告有貳志,烈祖④遣使械⑤廷堅。輿刺知之,密告廷堅,因為謀曰:“今獨可即日乘輕舟,歸阙待罪,毋與中使⑥遇。”廷堅恐懼,不暇為他謀,即從其計。至金陵,遇赦得免。
輿少從軍攻潤州,為巨弩所射,中右耳。矢自左耳出,又中旁一人,猶立死。輿扶歸營,卧百餘日複起耳至老不聩亦無瘢痍⑦。攻颍州,倚營門,仗劍驅士卒登城。城上機石發,中營門及铠之半,皆糜碎,而輿不傷,莫不異之。
(選自陸遊《南唐書》,南京出版社,有删節)
【注】①周本、危全諷;均為人名。②栅:設置水寨時插在水中的木樁。③唯唯;應答聲。④烈祖:指南唐皇帝李昇(biàn)。⑤械:特指枷鎖、鐐铐一類的刑具。此處作動詞。⑥中使:皇帝派出的使者。⑦瘢痍(bān yí):創傷後留下的瘢痕。
7. 文中畫浪線句子的斷句,文博拿不準,請你用“/”标出來。(限三處)
卧 百 餘 日 複 起 耳 至 老 不 聩 亦 無 瘢 痍
【答案】卧百餘日/複起/耳至老不聩/亦無瘢痍
【解析】
本題考查文言斷句。此句句意為:躺了一百多天,又起來,耳朵到老了也不聾,也沒有留下瘢痕。“卧”字的主語是“王輿”,“百餘日”是補語,結構完整,其後應斷開;“複”為狀語修飾“起”,其後應斷開;後句轉換主語為“耳”;“亦”字為明顯的斷句标志,其前應斷開。據此正确的斷句應為:卧百餘日/複起/耳至老不聩/亦無瘢痍。
【點睛】參考譯文:
王輿是合淝人。王輿起初擔任小軍官,跟從周本攻打危全諷。臨近戰鬥,周本查看敵軍的水栅,部署安排各位将領,指着旁邊山頭的一座小營地,對王輿說:“你前去替我攻下那裡。”王輿唯唯應答,但從臉色上看不想前去。周本說:“你害怕前去嗎?”王輿說:“您一定不認為我不勇武,請允許我前去攻破這個水栅,舍棄這樣做卻去攻打山頭為了什麼呢?”周本大喜說:“你也知道這裡是兵家必争之地嗎?我本來是自己前去攻打,現在就把它作為你的功勞,勞煩派遣你前去。”王輿乘着輕便船隻,突襲攻破敵軍的前鋒部隊,于是排除水栅進入敵營,各路人馬相繼進軍,敵軍大敗潰逃。
王輿和監軍甄廷堅關系不和,恰逢甄廷堅被誣告有反叛之心,南唐烈祖李昪派使者用枷鎖把甄廷堅抓回去。王輿探詢知道了這件事,秘密告訴了甄廷堅,趁機為他謀劃說:“你如今隻有在今天乘坐輕便船隻,回到朝廷等待治罪,不要和使者碰上。”甄廷堅感到害怕,沒有閑暇制定其它謀略,就聽從了他的計策。到了金陵,遇到赦免得以免罪。
王輿年少時跟随軍隊攻打潤州,被巨大的弓弩射傷,射中右邊耳朵。箭從左邊耳朵射出,又射中旁邊一個人,尚且立刻死去。王輿被攙扶着回到營地,躺了一百多天,又起來,耳朵到老了也不聾,也沒有留下瘢痕。進攻穎州,王輿倚着營門,拿着劍驅使士兵登城。城上發射石塊,射中營門以及一半的铠甲,都碎爛了,而王輿沒有受傷,沒有人不對此感到驚異。
【2-2022年黑龍江省牡丹江市中考語文真題】閱讀《一錢太守》,完成下面小題。
一錢太守
劉寵任會稽太守,除苛政,禁非法,郡中大治,朝廷征為将作大匠①,山陰縣有五六叟,自若耶②谷間出,人赍③百錢以送寵,曰:“山谷鄙人,未嘗識朝政。他守時,吏索求民間,至夜不絕,或狗吠竟夕,民不得安,自明府④來狗不夜吠民不見吏;年老值聖明,故相扶而送。”寵曰:“吾之政何能及公言邪?父老辛苦!”叟奉以錢,寵不能辭,遂各選一錢受之。
(選自《資治通鑒》,有删改)
注釋:①将作大匠:主管土木工程的官員,②若耶:山名,③赍(jī):攜帶,④明府:對太守的尊稱。
15. 請用“/”給下面語句劃出兩處停頓。
自 明 府 來 狗 不 夜 吠 民 不 見 吏
【答案】自明府來/狗不夜吠/民不見吏
【解析】
此題考查文言文語句的斷句。
解答此類試題,要在整體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礎上,先對句子做簡單翻譯,理解句子大意,然後根據基本的古文語法規則進行句讀,同時善于利用虛詞的作用,如一些句首句末的語氣詞,句中的助詞等。
句意:自從您到任以來,狗在夜裡不叫了,百姓看不到官吏。
句中的主語分别是”“狗”“民”,前面的“自明府來”充當狀語,故分别在“狗”和“民”前面斷句。
斷句為:自明府來/狗不夜吠/民不見吏。
【點睛】參考譯文:
劉寵擔任會稽的太守,他廢除煩瑣的規章制度,禁止部屬擾民等不法行為,郡中非常太平。朝廷征召他為将作大匠。山陰縣有五六個老人,從若邪山谷之間走了出來,每人帶着一百枚銅錢要送給劉寵,說:“我們是山谷裡見識少的人,沒有見過太守。别的太守在任時,官吏向百姓勒索,到了晚上也不停止,有時狗叫了整夜,百姓不得安甯。自從您到任以來,狗在夜裡不叫了,百姓看不到官吏。我們年紀大了遇到清廉愛民的太守,因此互相攙扶的來送行。”劉寵說:“我的政績怎麼能比得上你們所說的那樣好呢?你們辛苦了啊!”老人捧着錢,劉寵推辭不掉,就從每個老人那拿了一枚銅錢收下了。
【3-2022年江蘇省連雲港市中考語文真題】古詩文閱讀
“曠達豪放蘇東坡”專題學習活動,老師選擇了蘇轼的三篇作品進行專題閱讀,請完成下面小題。
【甲】
和董傳留别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詩書氣自華。
厭伴老儒烹瓠葉,強随舉子踏槐花。
囊空不辦尋春馬,眼亂行看擇婿車。
得意猶堪誇世俗,诏黃新濕字如鴉。
【乙】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寝,相與步于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記承天寺夜遊》)
【丙】
臣自穎移揚,過濠、壽、楚、泗等州,所至麻麥如雲。臣每屏去吏卒,親入村落。訪問父老,皆有憂色,雲:“豐年不如兇年。天災流行,民雖乏食,縮衣節口,猶可以生。若豐年舉催積欠,胥徒在門,枷棒在身,則人戶求死不得。”言訖淚下,臣亦不覺流涕。又所至城邑,多有流民……
臣聞之孔子曰:“苛政猛于虎。”昔常不信其言以今觀之殆有甚者。水旱殺人,百倍于虎;而人畏催欠,乃甚于水旱。臣竊度之,每州催欠吏卒,不下五百人。以天下言之,是常有二十餘萬虎狼散在民間,百姓何由安生?朝廷仁政何由得成乎?
(節選自《蘇轼文集》中華書局1986年版)
8. 用斜線(/)給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斷句,限兩處。
昔常不信其言以今觀之殆有甚者
【答案】昔常不信其言/以今觀之/殆有甚者
【解析】
本題考查斷句。一般來說,主謂之間應該有停頓,領起全句的語氣詞後應該有停頓,幾個連動的成分之間也應該有停頓。所以劃分句子節奏時,除了要考慮句子的意思,還要考慮句子的結構。句讀時要注意古漢語的語法和句式,句讀不能出現“破句”的現象。
本句話的意思:過去我常常不信這話,根據現在(情形)看,大概比這更嚴重。“昔常不信其言”與“以今觀之/殆有甚者”有轉折之意。“以今觀之”的結果是“殆有甚者”。故斷句為:昔常不信其言/以今觀之/殆有甚者。
【點睛】參考譯文:
(甲)生活當中身上包裹着粗衣劣布,胸中有學問氣質自然光彩奪人。不喜歡陪伴着老儒一塊清談過“烹瓠葉”那樣的苦日子,決定随從舉子們參加科舉考試。口袋裡沒有錢不置辦那“看花”的馬,但會看取令人眼花缭亂的“擇婿車”。考試得中仍然可以向世俗的人們誇耀,诏書上如鴉的黑字新寫着俺的名字。
(乙)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準備脫衣入睡,恰好看到這時月光從門戶照進來,于是高興地起身出門。考慮到沒有和我一起遊樂的人,就到承天寺尋找張懷民。張懷民也還沒有入睡,就一同在庭院裡散步。月光照在庭院裡像積滿的清水一樣澄澈透明。水中水藻、水草縱橫交錯,原來是院中竹子和柏樹的影子。哪一個夜晚沒有月亮?又有哪個地方沒有竹子和柏樹呢?隻是缺少像我們兩個這樣清閑的人罷了。
(丙)我從颍州到揚州,經過濠、壽、楚、泗等地方,所到之處遍地都是麻和麥子(豐收景象)。我常常摒退身邊的人,親自進入村莊。(我)詢問父老鄉親,(他們)臉上都有憂慮的神色,說:“豐收的年頭還不如災荒的年頭。天災流行,百姓雖然缺少糧食,儉省吃穿用度,還可以活下去。如果是豐收的年頭,(官府)催繳積累的欠債,一群官府小吏上門,枷棒打在身上,一家人求死不能。”說完流下眼淚,我也忍不住落淚。(我)又到别的地方,看到很多流亡的百姓……
我聽過孔子說:“苛酷的統治比老虎還兇猛。”過去我常常不信這話,根據現在(情形)看,大概比這更嚴重。水災旱災傷害百姓,比老虎兇猛百倍;然而百姓害怕催繳欠債,竟然比畏懼水災旱災更厲害。我私下揣測,每州催繳欠債的士卒,不少于五百人。拿整個天下的情況來說,這就是有二十多萬的虎狼散落在民間,百姓怎麼能夠安心生活呢?朝廷的仁政怎麼能夠實現呢?
【4-2022年四川省德陽市中考語文真題】文言文閱讀
蔬食
(清)李漁
聲音之道,絲不如竹,竹不如肉,為其漸近自然。吾謂飲食之道,脍①不如肉,肉不如蔬,亦以其漸近自然也。草衣木食,上古之風。人能疏遠肥膩,食蔬蕨而甘之,是猶作羲皇②之民,鼓唐虞之腹,與崇尚古玩同一緻也。所怪于世者棄美名不居而故異端其說謂佛法如是是則謬矣。吾輯《飲馔》一卷,後肉食而首蔬菜,一以崇儉,一以複古;至重宰割而惜生命,又其念茲在茲,而不忍或忘者矣。
論蔬食之美者,曰清,曰潔,曰芳馥,曰松脆而已矣。不知其至美所在,能居肉食之上者,隻在一字之鮮。此種供奉,惟山僧野老躬治園圃者,得以有之。不論城市山林,凡宅旁有圃者,旋摘旋烹,亦能時有其樂。
(選自《閑情偶寄》,有制改)
[注]①脍:細切的肉。②羲皇:指伏羲。後文中的“唐虞”指唐堯與虞舜,都是上古時候的賢王。
17. 給文中畫線句子斷句正确的一項是( )
A. 所怪于世者/棄美名不居/而故異端其說/謂佛法如是/是則謬矣
B. 所怪于世者棄美名/不居而故/異端其說謂/佛法如是/是則謬矣
C. 所怪于世者/棄美名不居/而故異端其說謂/佛法如是/是則謬矣
D. 所怪于世者棄美名/不居而故/異端其說/謂佛法如是/是則謬矣
【答案】A
【解析】
考查文言文斷句。根據文言斷句判斷标準:主語和謂語之間,謂語和賓語、補語之間一般要作停頓,謂語中心語和介賓短語之間要停頓。這句句子的意思是:這被世人覺得奇怪,放棄美名而不要,卻認為這種說法是異端邪說,認為像佛法一樣,這是很錯誤的啊。“者”後一般要斷開,“而”在句中,一般在前面斷開,“而故異端其說”的意思是卻認為這種說法是異端邪說,意思完整,應在“說”後面斷開。第一個“是”是賓語,第二個“是”是主語,斷開。故這個句子正确的斷句為:所怪于世者/棄美名不居/而故異端其說/謂佛法如是/是則謬矣。
故選A。
【點睛】參考譯文:
聲音的基本理念,是彈弦不如吹奏,吹奏不比歌唱,這是因為它一步步更加合乎天地萬物自在生長的道理。吾認為飲食的基本原則,是脍不如肉,肉不如蔬,也是因為它一步步更加合乎天地萬物自在生長的道理。以草為衣,以木為食,上古的風俗。人能疏遠肥膩的食物,隻吃蔬菜而感到甘甜,不使腹中的蔬菜受肉腥踐踏。這就如同做了伏羲氏時代的百姓,像唐堯、虞舜時代那樣吃飽肚子,這與崇尚古玩是同樣的趣味。這被世人覺得奇怪,放棄美名而不要,卻認為這種說法是異端邪說,認為像佛法一樣,這是很錯誤的啊。我編輯了《飲馔》一卷,認為肉食在其次,而蔬菜為首選,一是為了崇尚節儉,一是為了恢複古風;至于看重宰割(牲畜)而珍惜生命,又因為想着這一點,而不忍心或忘掉了啊。
要講到蔬菜的美味,就是清淡、幹淨、芳香、松脆這幾樣。人們不知蔬菜的美味是在肉食之上,可以用鮮這個字來形容。這種享受,隻有山裡的和尚、野外的人家和那些親自種植的人才能夠得到。不管是城市還是山林,隻要住所旁邊有菜圃的人家都可以種,随時摘随時吃,也可以享受這種樂趣。
【5-2022年四川省泸州市中考語文真題】閱讀下列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丙】
問說(節選)
清 劉開
君子之學必好問。問與學,相輔而行者也。非學無以緻疑,非問無以廣識;好學而不勤問,非真能好學者也。理明矣,而或不達于事;識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細,舍問,其奚決焉?
賢于己者,問焉以破其疑,所謂“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問焉以求一得,所謂“以能問于不能,以多問于寡”也。等于己者,問焉以資切磋,所謂交相問難,審問而明辨之也。《書》不雲乎?“好問則裕。”孟子論:“求放心”,而并稱曰“學問之道”,學即繼以問也。子思言“尊德性”,而歸于“道問學”,問且先于學也。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學有未達強以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則終身幾無可問之事。賢于己者,忌之而不願問焉;不如己者,輕之而不屑問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問焉,如是,則天下幾無可問之人。
智者千慮,必有一失。聖人所不知,未必不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聖人之所不能也。理無專在,而學無止境也,然則問可少耶?《周禮》,外朝以詢萬民,國之政事尚問及庶人,是故貴可以問賤,賢可以問不肖,而老可以問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
孔文子不恥下問,夫子賢之。古人以問為美德,而并不見其有可恥也,後之君子反争以問為恥,然則古人所深恥者,後世且行之而不以為恥者多矣,悲夫!
8. 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完完正确的一項是( )
A.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學有未達強/以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則終身幾無可問之事
B.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學有未達/強以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則終身幾無可問之事
C.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學有未達/強以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則終身/幾無可問之事
D.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學有未達強/以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則終身/幾無可問之事
【答案】B
【解析】
本題考查斷句。
根據文言文斷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層次,然後斷句,反複誦讀加以驗證。句意為:認為自己對,别人不對,(這是)世俗人的共同毛病,學習有未貫通(不理解的地方),(卻)偏偏以為理解,(所持的)道理有不穩妥(的地方),(卻)胡亂地憑主觀猜測,像這樣,就終生幾乎(都)沒有(什麼)可問的事(了)。根據句意可直接斷句為: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學有未達/強以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則終身幾無可問之事。
故選B。
【丙】一個有見識的人,他做學問必然喜歡向别人提問請教。“問”和“學”是相輔相成地進行的,不“學”就不能提出疑難,不“問”就不能增加知識。喜愛學習卻不多問,不是真的喜愛學習的人。道理明白了,可是還不能應用于實際,認識了那些大的(原則、綱領、總體),可是還可能不了解那些細節,(對于這些問題)除了問,怎麼能解決問題呢?
(對于)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人,向他們問,借以破除那疑問,(這就是孔子)所說的到有道德有學問的人那裡去匡正自己。(對于)不如自己的人,向他們問,借以求得一點正确的見解,(這就是曾子)所說的以高才能向低才能(的人)問,以道德高知識多向道德低知識少(的人)問。(對)同自己水平相等的人,向他們問,借以共同研究,(這就是《中庸》)所說的互相诘問,詳細地考察,明确地分辨它。《尚書》不是說嗎?“喜愛問(的人,學問知識)就豐富。”孟子論述:“找回自己的放縱散漫的心”(的時候),并提“學問之道”,“學”之後(就)緊跟着“問”。子思談“重視品德修養”(時),歸結到要(好)問(勤)學,(在他的提法中)“問”并且在“學”的前面。
認為自己對,别人不對,(這是)世俗人的共同毛病,學習有未貫通(不理解的地方),(卻)偏偏以為理解,(所持的)道理有不穩妥(的地方),(卻)胡亂地憑主觀猜測,像這樣,就終生幾乎(都)沒有(什麼)可問的事(了)。(對)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人,(就)妒忌他,不願意向他問,(對)不如自己的人,(就)輕視他,(認為)不值得向他問,(對)同自己水平相同的人,抱着嬉戲的态度而不敬重他,不甘願向他問,像這樣,就天下幾乎沒有可以問的人了。
聰明的人考慮一千次,(也)一定會出現一次錯誤。聖人所不了解(的事物),普通的人不一定也不了解;普通的人所能做的,聖人不一定能做。真理不專門存在于某人,學習是沒有止境的,那麼,“問”可以少得了嗎?《周禮》(說),朝堂之外(要)詢問百姓(對朝政的意見),國家的大事還問到平民。所以地位高的人可以問身份低的人,道德才能高的人可以問道德才能低的人,老人可以問年輕的人,隻考慮道德學問方面的成就罷了。
孔文子不以向比他低下的人請教為恥辱,孔子認為他道德學問高。古人把“問”作為美德,而并不認為它是可恥的,後代的君子反而争先把“問”當作恥辱,那麼古人所深深地(感到)羞恥的(事),後代人卻做着而不以為恥的(就)多了,可悲啊!
【6-2022年四川省眉山市中考語文真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李氏山房藏書記
蘇轼
自孔子聖人,其學必始于觀書。當是時,惟周之柱下史①老聃為多書。韓宣子适魯,然後見《易象》與《魯春秋》。季劄聃②于上國③,然後得聞《詩》之風、雅、頌。士之生于是時,得見《六經》者蓋無幾,其學可謂難矣!而皆習于禮樂,深于道德,非後世君子所及。自秦漢以來,作者益衆,紙與字畫日趨于簡便,而書益多,士莫不有,然學者益以苟簡,何哉?餘猶及見老儒先生,自言其少時,欲求《史記》《漢書》而不可得,幸而得之,皆手自書,日夜誦讀,惟恐不及。近歲市人轉相摹刻,諸子百家之書,日傳萬紙。學者之于書,多且易緻如此,其文詞學術,當倍蓰④于昔人,而後生科舉之士,皆束書不觀,遊談無根,此又何也?
餘友李公擇,少時讀書于廬山五老峰下白石庵之僧舍。公擇既去,而山中之人思之,指其所居為李氏山房。藏書凡九千餘卷。公擇既已涉其流,探其源,采剝其華實,而咀嚼其膏味,以為已有,發于文詞,見于行事,以聞名于當世矣。而書固自如也,未嘗少損。将以遺來者,供其無窮之求,而各足其才分之所當得。是以不藏于家,而藏于其故所居之僧舍,此仁者之心也。
餘既衰且病無所用于世惟得數年之閑盡讀其所未見之書而廬山固所願遊而不得者,蓋将老焉。盡發公擇之藏,拾其餘棄以自補,庶有益乎?而公擇求餘文以為記,乃為一言,使來者知昔之君子見書之難,而今之學者有書而不讀為可惜也。
(節選自《蘇轼全集校注》,有删節)
(注)①柱下史:掌管王室藏書的官。老聃曾任東周王室柱下史。②季劄聃:人名。③上國:中原地區的諸侯國,此指魯國。④倍蓰:超過數倍。
8. 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确的一項是( )
A. 餘既衰且病/無所用于世/惟得數年之閑盡讀/其所未見之書/
B. 餘既衰且病/無所用于世/惟得數年之閑/盡讀其所未見之書/
C. 餘既衰/且病無所用/于世惟得數年之閑/盡讀其所未見之書/
D. 餘既衰/且病無所用于世/惟得數年之閑/盡讀其所未見之書/
【答案】B
【解析】
考查文言文語句的句讀。解答此類試題,要在整體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礎上,先對句子作簡單翻譯,初步了解大意,然後根據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進行句讀;同時利用虛詞來輔助句讀。句子“餘既衰且病無所用于世惟得數年之閑盡讀其所未見之書”的意思是:我既衰弱又生病,沒有什麼可給世人用,希望能有數年的空閑,全部讀完那些未曾見過的書。根據句意,正确的句讀是:餘既衰且病/無所用于世/惟得數年之閑/盡讀其所未見之書。
“餘既衰且病”中“衰”和“病”是并列關系,可知CD錯誤。
“盡讀其所未見之書”表示要将李公擇的書讀完,“盡讀”後應有賓語,可知A項錯誤。
故選B。
【點睛】參考譯文:
從孔子開始,聖人的學習一定從讀書開始。在這個時候,隻有周朝的柱下史老聃掌管很多書。韓宣子到魯國,然後見到《易象》和《魯春秋》。季劄聃被中原諸侯國邀請,然後才能聽到《詩經》的風、雅、頌。讀書人生在這個時代,能見到《六經》的大概沒有多少,他們的學習可說是很困難的。然而他們對禮樂都很熟悉,道德修養都很深厚,不是後代的君子所能趕上的。從秦漢以來,寫文章的人更多,造紙方法和文字筆畫一天比一天趨向簡便,而書也更多,世人沒有誰不擁有,然而學習的人愈加地馬虎不認真,什麼原因呢?我還趕上看見老儒先輩,自稱他們年輕時,要想求取《史記》《漢書》而不能得到,僥幸得到了,都親手抄寫,日夜誦讀,惟恐來不及讀。近年書商輾轉翻刻,諸子百家的書,一天要流傳一萬張紙。書對學習的人來說,多而且容易獲取到這樣的地步,他們的文章學術,理應超過前人好多倍,然而年輕的科舉士子,都把書捆起來不讀,談吐沒有根底,這又是什麼道理呢?
我的朋友李公擇,年輕時在廬山五老峰下白石庵的僧房中讀書。公擇離開後,山中人懷念他,把他住過的僧房命名為“李氏山房”。藏書共九千多卷。公擇涉獵其流,探索其源以後,吸取它們的精華,咀嚼它們的韻味,而轉化為自己的學養,表述在文章上,落實在行動上,而在當代出名了。然而書還是和先前一樣,未曾稍有損壞。他将它贈送給後來之人,供他們無窮無盡地索求,而滿足不同才分的人各自相應的需求。因此不把書藏在家中,而藏在先前所居的僧房。這是仁者的心思啊!
我既衰弱又生病,沒有什麼可給世人用,希望能有數年的空閑,全部讀完那些未曾見過的書。而本來想去廬山遊覽但不能成行,(如能成行)大概我将終老在那裡了。我将全部打開公擇的藏書,拾取他丢棄的書來充實自己,或許有益吧?公擇要求我寫篇文章以作藏書記,我于是替他寫了幾句,讓後來的人知道從前君子讀書的困難,而現在求學的人有書卻不讀是可惜的。
【7-2022年四川省自貢市中考語文真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乙】
諸葛孔明千載人,其用兵行師,皆本于仁義節制①,自三代以降,未之有也。蓋其操心制行,一出于誠,生于亂世,躬耕隴畝,使無徐庶之一言,玄德之三顧,則苟全性命,不求聞達必矣。其始見玄德,論曹操不可與争鋒,孫氏可與為援而不可圖,唯荊、益可以取,言如蓍龜②,終身不易。二十餘年之間,君信之,士大夫仰之,夷夏③服之,敵人畏之。上有以取信于主,故玄德臨終,至雲“嗣子不才,君可自取”;後主雖庸懦無立,而舉國聽之而不疑。下有以見信于人,後主左右奸辟側佞充塞于中而無一人有心害疾者魏盡據中州,乘操、丕積威之後,猛士如林,不敢西向發一矢以臨蜀,而公六出征之,使魏畏蜀如虎。司馬懿案行其營壘處所,歎為天下奇才。
——(節選自洪邁《容齋随筆·諸葛公》)
【注】①節制:節度法制。②蓍龜:指蔔筮。③夷夏:指少數民族和中原人。
17. 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确的一項是( )
A. 後主左右奸辟側佞/充塞于中而無一人/有心害疾者
B. 後主左右奸辟/側佞充塞/于中而無一人有心害疾者
C. 後主左右奸辟側佞/充塞于中/而無一人有心害疾者
D. 後主左右奸辟/側佞充塞于中/而無一人有心害疾者
【答案】C
【解析】
本題考查文言文斷句。要根據句意和句子結構進行斷句。
句意:後主左右奸佞之臣充塞宮中,卻沒有一個人有嫉恨暗害諸葛亮之心。“後主左右奸辟側佞”是主語;“充塞于中”是謂語;“而無一人有心害疾者”意思轉折,表示結果。據此可斷為:後主左右奸辟側佞/充塞于中/而無一人有心害疾者。
故選C。
【點睛】參考譯文:
諸葛孔明是千載偉人,他用兵行軍,指揮作戰,都以仁義之道為本,這是自夏商周三代以來未曾有過的。他的思慮行為,全都出于(對劉備和恢複漢室事業的)忠誠,他生在亂世,親自耕田謀生,假如沒有徐庶一句話的推薦,劉玄德三顧茅廬的熱忱,那麼他苟且保全性命,不求揚名顯達就是一定的。諸葛亮在隆中第一次會見劉玄德,縱論天下大勢時,就提出不可和曹操較量高低,對孫權也隻能互相支援,不可圖謀,隻有荊州、益州可以奪取。這些論斷像占蔔一樣準确,終其一生的政治經曆看,真是不容變更之論。在二十多年的時間裡,國君信任他,士大夫仰慕他,漢族與少數民族的百姓都信服他,敵人畏懼他。對上,他以忠誠取得信任,所以劉備臨死時甚至對他說:“如果我的兒子确實不具備做國君的才能,你可以自取帝位。”即使後主劉禅平庸懦怯,無所建樹,也把整個國家交給諸葛亮而毫無懷疑。對下,他的才德威望為部屬所信服,後主左右奸佞之臣充塞宮中,卻沒有一個人有嫉恨暗害諸葛亮之心。當魏國完全占領中州之地以後,還挾有曹操、曹丕父子生前的積威,軍中勇猛的将士如林,卻不敢派一兵一卒發一支箭到蜀國,而諸葛亮卻率領大軍六出岐山、讨伐魏國,緻使魏國上下畏懼蜀國如同畏虎。敵帥司馬懿仔細考察諸葛亮軍營壁壘後,歎服他是天下奇才。
【8-2022年湖南省懷化市中考語文真題】文言文閱讀(16分)
【乙文】
醒心亭記(節選)
曾鞏
滁州之西南,泉水之涯①,歐陽公作州之二年,構亭曰“豐樂”,自為記,以見其名義。既又直②豐樂之東幾百步,得山之高,構亭曰“醒心”,使鞏記之。
凡公與州之賓客者遊焉,則必即豐樂以飲。或醉且勞矣,則必即醒心而望,以見夫群山之相環,雲煙之相滋,曠野之無窮,草樹衆而泉石嘉,使目新乎其所睹耳新乎其所聞則其心灑然而醒,更欲久而忘歸也,故即其事之所以然而為名,取韓子退之《北湖》之詩雲。
噫!其可謂善取樂于山泉之間,而名之以見其實,又善者矣。
雖然,公之作樂,吾能言之。吾君③優遊而無為于上,吾民給足而無憾于下。天下之學者,皆為才且良;夷狄鳥獸草木之生者,皆得其宜。公樂也,一山之隅,一泉之旁,豈公樂哉?乃公所寄意于此也。
慶曆七年八月十五日記。
【注】①涯:水邊的陸地。②直:直接,徑直。③君:君主,皇帝。
20. 用/給文中畫線句子斷句(限兩處)。
使 目 新 乎 其 所 睹 耳 新 乎 其 所 聞 則 其 心 灑 然 而 醒。
【答案】使目新乎其所睹/耳新乎其所聞/則其心灑然而醒。
【解析】
本題考查文言斷句。解答此類試題,要在整體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礎上,先對句子作簡單翻譯,初步了解大意,然後根據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進行句讀;同時利用虛詞來輔助句讀。
“使目新乎其所睹耳新乎其所聞則其心灑然而醒”句意為:所見到的美景使人眼花缭亂,所聽到的泉聲使人為之一振。于是心胸頓覺清爽、灑脫而酒醒。“使目新乎其所睹”兼語短語,應在“睹”後停頓;“耳新乎其所聞”主謂結構,應在“聞”後停頓;因此,斷句為:使目新乎其所睹/耳新乎其所聞/則其心灑然而醒。
【點睛】參考譯文
【乙文】在滁州的西南面,一泓泉水的旁邊,歐陽公任知州的第二年,建造了一個名叫“豐樂”的亭子,并親自作記,以表明這個名稱的由來。不久以後,又在豐樂亭的東面幾百步,找到一個山勢較高的地方,建造了一個叫“醒心”的亭子,讓我作記。
每逢歐陽公與州裡的賓客們到這裡遊覽,就肯定要到豐樂亭喝酒。有時喝醉而且疲勞的時候,就一定要登上醒心亭眺望。來看那裡群山環抱、雲霧相生、曠野無垠、草木茂盛、泉水嘉美,所見到的美景使人眼花缭亂,所聽到的泉聲使人為之一振。于是心胸頓覺清爽、灑脫而酒醒,更想久留而不返回了。所以就根據這個緣故給亭命名為“醒心亭”,是取自韓退之的《北湖》詩。啊,這大概可以稱得上是善于在山水之間尋找快樂,又用所見到的美景來給它命名吧,這就更有水平了。
盡管這樣,我是能夠說出歐陽公真正的快樂的。我們的皇帝在上悠然自得,無為清靜;我們的百姓在下豐衣足食,心無不滿;天下的學者都能成為良材;四方的少數民族以及鳥獸草木等生物都各得其宜。這才是歐陽公真正的快樂啊!一個山角落,一汪清泉水,哪裡會是歐陽公的快樂所在呢?他隻不過是在這裡寄托他的感想啊!
宋仁宗慶曆七年八月十五日記。
【9-2022年江蘇省揚州市中考語文真題】文言文閱讀
麹祥,字景德,永平人。永樂①中,父亮為金山衛百戶。祥年十四,被倭掠。國王知為中國人,召侍左右,改名元貴。遂仕其國,有妻子,然心未嘗一日忘中國也。屢諷王入貢。宣德②中,與使臣偕來。上疏言:“臣夙遭俘掠,抱釁痛心,流離困頓,艱苦萬狀。今獲生還中國,夫豈由人。伏乞賜歸侍養,不勝至願。”天子方懷柔遠人,不從其請,但許給驿暫歸,仍還本國。
祥抵家,獨其母在,不能識,曰:“果吾兒,則耳陰有赤痣。”驗之信,抱持痛哭。未幾别去至日本啟以帝意。國王允之,仍令入貢。祥乃複申前請,诏許襲職歸養。母子相失二十年,又有華夷之限,竟得遂其初志,聞者異之。
(選自《明史·孝義》)
[注]①永樂,明第三帝成祖朱棣年号。②宣德,明第五帝宣宗朱瞻基年号。
12. 用“/”為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斷句。(限兩處,2分)
未 幾 别 去 至 日 本 啟 以 帝 意
【答案】未幾别去 / 至日本/ 啟以帝意
【解析】
本題考查文言文斷句。根據文言文斷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層次,然後斷句,反複誦讀加以驗證。本句的意思是:不久(麹祥)告别(母親)離開,到了日本,(向倭國國王)陳述明朝皇帝的意思。根據句意,正确的斷句應為:未幾别去 / 至日本/ 啟以帝意。
【點睛】參考譯文:
麹祥,字景德,永平人。永樂年間,他的父親麹亮擔任金山衛百戶。在麹祥十四歲的那年,麹祥被倭寇擄走。倭國國王知道他是中原人,诏令他在身邊侍奉,把他改名元貴。于是他在倭國做了官,有了妻子和兒女,但(麹祥)内心沒有一天忘記自己是中原人。(他)多次勸谏倭國國王(讓他)到中原進貢。宣德時期,(他)與倭國使臣一起到明朝來。向皇帝上疏說:“我曾經遭到倭寇的擄掠,處于嫌疑危難之中自責心痛,流離失所困頓不堪,非常艱苦。現在能夠活着回到中原,怎麼還能任由别人安排。我請求您讓我回家侍奉父母,(我)沒有比這更大的願望了。”皇帝正用恩德使遠處的人來歸附,不恩準他的請求,但是然他回驿站後可暫且歸家,(然後)仍然返回倭國。
麹祥回到家裡,隻有母親在家,(母親)已不認識他,說:“果真是我的兒子,就是(他)耳後有赤痣。”驗證以後果然有,(母子)抱頭大哭。不久告别(母親)離開,到了日本,(向倭國國王)陳述明朝皇帝的意思。倭國國王應允了他,仍讓他進貢。麹祥就再次(向朝廷)請求之前的願望(侍奉母親),皇帝下诏允許他承襲父親的職位歸養家中。他和母親失散二十多年,又有華夏和蠻夷的限制,最終能夠實現他當初的意願,聽到的人都認為這件事很奇異。
【10-2022年山東省泰安市中考語文真題】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錢金玉官松江千總①,性剛果。道光壬寅鴉片釁起,錢方假歸省親,聞訊,即束裝起行。其戚友尼②之曰:“軍事方急,禍福不可知,君方在假,上官又未有文檄趣③君往,何急急為?”錢不聽。既至吳淞從守西炮台與部卒同飲食卧起以力戰相勖④。及東炮台陷,彈丸鹹集于西炮台。錢奮勇督戰,喋血數小時,左臂中三彈,曾不少卻。其近卒泣陳:“公有老母在,不可死。”笑謝曰:“焉有食國之祿,而逃其難者乎?幸勿為吾母慮也!”未幾,一彈來,中左乳,遂仆。彌留之際,猶大呼“賊奴誤國”不置⑤。
(選文有删改)
【注】①千總:清朝武官名稱。②尼:阻止。③趣:促。④勖(xù):勉勵。⑤置:停。
20. 用“/”給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斷句,限3處。
既 至 吳 淞 從 守 西 炮 台 與 部 卒 同 飲 食 卧 起 以 力 戰 相 勖。
【答案】既至吳淞/從守西炮台/與部卒同飲食卧起/以力戰相勖。
【解析】
本題考查文言斷句。
根據文言文斷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層次,然後斷句,反複誦讀加以驗證。本句句意為:回到吳淞口後,就跟從軍隊守衛西炮台,和士兵一起吃飯睡覺,一起行動,他們用努力作戰的話相互勉勵。故斷句為:既至吳淞/從守西炮台/與部卒同飲食卧起/以力戰相勖。
【點睛】參考譯文:
錢金玉做松江縣的千總官,性情剛毅果敢。道光壬寅年間(1842年)鴉片戰争爆發。錢金玉正在休假回鄉探親,聽到消息,立即收拾行裝動身。他的親友阻止他說:“戰事正緊急,是禍是福不可知曉,您正當休假,上級官員又沒有文件催促您前去,為什麼急急忙忙地回去呢?”錢金玉不聽,回到吳淞口後,就跟從軍隊守衛西炮台,和士兵一起吃飯睡覺,一起行動,他們用努力作戰的話相互勉勵。到了東炮台陷落後,槍彈炮彈全都落到西炮台。錢金玉奮勇指揮戰鬥,浴血奮戰幾個小時,左臂中了三彈,竟然毫不後退。他身邊的士兵哭着說:“您有老母親在,不能死。”錢金玉笑着辭謝說:“哪裡有享受國家俸祿卻在國家有難時逃避的道理呢?希望你不要為我母親擔心。”不久,一顆槍彈飛來,擊中了錢金玉的左胸,他于是倒下了。在臨死的時候,他還不停地大呼“賣國賊害了國家”。
【11-2022年湖南省衡陽市中考語文真題】閱讀下面兩篇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戴嵩①畫牛
蘇轼
蜀中有杜處士②,好書畫,所寶③以百數。有戴嵩《牛》一軸尤所愛錦囊玉軸常以自随。一日曝書畫,有一牧童見之,拊④掌大笑曰:“此畫鬥牛也。牛鬥,力在角,尾搐⑤入兩股間。今乃掉尾而鬥,謬矣!”處士笑而然之。
古語有雲:“耕當問奴,織當問婢。”不可改也。
(選自《唐宋八大家散文鑒賞》)
【注釋】①戴嵩(sōng):唐代著名畫家。②處士:有才德而不願做官的人。③寶:珍藏。④拊(fǔ)掌:拍手。⑤搐(chù):緊縮。
14. 下列對文中劃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确的一項是( )
A. 有戴嵩《牛》一軸/尤所愛/錦囊玉軸/常以自随
B. 有戴嵩/《牛》一軸/尤所愛錦囊/玉軸常以自随
C. 有戴嵩《牛》/一軸尤所愛/錦囊玉軸常/以自随
D. 有戴嵩/《牛》一軸尤所愛/錦囊玉軸常/以自随
【答案】A
【解析】
考查文言文語句的句讀。解答此類試題,要根據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進行句讀;同時利用虛詞來輔助句讀。語句“有戴嵩《牛》一軸尤所愛錦囊玉軸常以自随”的意思是:有戴嵩畫的《鬥牛圖》一幅,(他)特别喜愛,用錦緞作畫套,又用玉裝飾卷軸,并經常随身攜帶。“有戴嵩《牛》一軸”是交代畫作;“尤所愛”是寫主人對畫作的态度;“錦囊玉軸”是對畫作的描寫;“常以自随”是主人對畫作的具體行為。根據句意,正确的句讀是:有戴嵩《牛》一軸/尤所愛/錦囊玉軸/常以自随。故選A。
【點睛】參考譯文:
(二)蜀中有一位杜處士,喜好書畫,珍藏的書畫作品有數百件。其中有戴嵩畫的《鬥牛圖》一幅,他特别喜愛,于是用錦緞作畫套,又用玉裝飾卷軸,并經常随身攜帶。有一天,他晾曬書畫,一個牧童看到了這幅畫,拍手大笑,說道:“這畫上畫的是角鬥的牛嗎?牛在互相争鬥時,力量用在角上,尾巴夾在兩條後腿中間,但這幅畫卻畫成牛搖着尾巴互相争鬥,錯了。”杜處士笑了笑,認為牧童的話是對的。
古人說:“種田要問耕種的農民,織布要問織絹的婢女。”這個道理是不變的。
【12-2022年湖南省邵陽市中考語文真題】古文閱讀(16分)
【乙】
齊宣王見孟子于雪宮①,王曰:“賢者亦有此樂乎?”孟子對曰:“有。人不得則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為民上②而不與民同樂者,亦非也。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選自《孟子·梁惠王下》)
【注】:①雪宮:齊宣王玩樂的郊外别墅。②上:統治者
11. 下列對文中劃波浪線語段的斷句,正确的一項是
A. 人不得/則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
B. 人不得/則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
C. 人不得則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
D. 人不得則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
【答案】A
【解析】
本題考查文言斷句。解答此類試題,要在整體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礎上,先對句子作簡單翻譯,初步了解大意,然後根據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進行句讀;同時利用虛詞來輔助句讀。
“人不得則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句意為:他們要是得不到這種快樂,就會非議他們的統治者的。得不到快樂就講統治者的壞話,固然不對。“人不得”主謂結構,應在“得”後停頓;“則非其上矣”動賓結構,應在“矣”後停頓;“不得而非其上者”偏正結構,應在“者”後停頓;因此,斷句為:人不得/則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
故選A。
【點睛】參考譯文
【乙】
齊宣王在他的别墅雪宮裡接見孟子。齊宣王問道:“賢能的人人也有這種快樂嗎?” 孟子答道:“有的。他們要是得不到這種快樂,就會非議他們的統治者的。得不到快樂就講統治者的壞話,固然不對;作為老百姓的統治者有快樂而不與老百姓一同享受,也是不對的。把老百姓的快樂當作他自己的快樂的,老百姓也會把他的快樂當作自己的快樂;把老百姓的憂愁當作自己的憂愁的,老百姓也會把他的憂愁當作自己的憂愁。以天下萬民之樂為樂,以天下萬民之憂為憂,這樣還不能使天下歸服于他的,是從來不曾有的事。”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