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新聞網訊(記者 劉亞男)山西享有全國“面食之鄉”的美譽。如果說面食是山西的名片,那麼王張龍可堪稱山西面食的名片。他不是娛樂藝人,卻登上過十幾家央視、衛視主流綜藝節目獻藝;他不是外交工作人員,但他參加過國内外大大小小的幾十項外事活動,聯合國秘書長都見過他的表演。
采訪中,鏡頭下的王張龍更像是一個雜技演員,他腳踩獨輪車,蒙着雙眼表演頭頂削面;他将一塊面團揉了幾下,就開始往裡吹氣,面團像個氣球一般就越吹越大;他表演拉面的絕活,拉出的面像龍須一樣,足可以穿過一根縫衣針的針鼻。他是一位山西面食表演者。
王張龍翻開手機相冊,裡面滿滿都是他去世界各地進行面食表演拍下的照片:
2004年跟随山西省烹饪協會面食藝術表演團,在人民大會堂為多位國家領導人進行現場表演;
2008年5月2日參加中央電視台《挑戰群英會》并榮獲“挑戰英雄”的稱号;
2009年3月在中國第六屆山西第五屆的“全國烹饪大賽”上榮獲“五項全能特金獎”和“山西省十佳面點大師”的稱号,同時在山西省總工會五一勞動競賽中榮獲一等功,同年登上了湖南衛視“快樂大本營”的舞台;
2010年5月19日應邀參加了上海世博會山西活動月的開幕式表演,同年的5月29日代表中國遠赴韓國首爾濟州島參加了中韓文化交流月的活動;
2011年6月份參加中央電視台“星光大道”,并榮獲二等獎的優異成績;
2012年9月21日,遠赴澳門在第三屆餐飲博覽會上用8斤面吹出直徑為1.8米的面氣球,成為迄今為止世界上最大的面氣球吉尼斯紀錄的保持者。
2014年5月王張龍參加了在美國紐約聯合國總部舉行的“中國•山西美食走進聯合國”活動,并為潘基文秘書長和193個國家代表做了山西面食文化表演;
2015年錄制中央電視台《遠方的家》《是真的嗎?》以及央視12頻道《社會與法》節目,同時在安徽衛視代表9000多萬王姓家族錄制了《中華百家姓》節目。
2016年随山西省人民政府省商務廳“山西品牌絲路行”赴韓國、澳大利亞、印度、非洲毛裡求斯進行山西面食文化推廣和宣傳。
2018年春節期間,王張龍首次将山西面食文化搬上了《中央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和《2018首屆中國非遺春節聯歡晚會》的舞台,并被譽為“山西面食文化的宣傳使者”。
這份履曆足夠光鮮,光是央視就有十多個欄目曾邀請過他做表演。黃河新聞網采編組認為他可堪為“山西榜樣”,并非因為他見過諸多大明星,上過各種大舞台,而是因為王張龍背後的故事足夠勵志,可堪為年輕人的榜樣。
如今,在山西的不少外事活動都能看見王張龍的身影。随着王張龍龍飛鳳舞般的精湛表演,不少觀衆在啧啧稱奇之餘,更對山西面食文化的淵源深厚産生興趣。山西面食給全國甚至海外食客留下深刻印象,離不開王張龍這樣的面藝表演者。
王張龍說,自己是一名地道的山西人,如今已在面食行業中度過了20個年頭。
說起經曆,王張龍也是“苦出身”。1998年,十六歲的王張龍離開家鄉到省城打工。他說最初選擇進餐飲行業的原因很簡單,“飯店都包吃住”。由此,王張龍就和面食結下了不解之緣。在所有的小工裡,他是最勤快的,别人不願意做的他都做,别人做的他就要做好。早上六點就起來打掃餐廳,擦桌、切菜、配菜……他的勤快被師傅看在眼裡,漸漸地師傅開始教他一些面案方面的知識。
師傅講了技術自然需要練習,但店裡的面都是要做成飯菜出售的,老闆并不許他拿來練手。那時候的幫廚小工一個月隻有幾十塊不超過一百塊的工資,但為了能練好面案上的技能,王張龍從微薄的工資裡擠出錢買了一袋面,白天按時做工、幫忙、學技術,晚上店裡打烊之後,王張龍就拿這些面粉開始反複練習,經常練到深夜12點。
短短幾年過後,勤學刻苦的王張龍的手藝有了很大提高,師傅時常誇他基本功練得紮實,面食做的好。單是掌握了做面條、包子、饅頭之類的技藝并不能使王張龍滿足,他開始琢磨一些新的花樣。
到了2003年,山西第一次組織了全省面食大賽。因為頗受媒體關注,“到時候還要上電視”,于是組委會對王張龍和一些選出的選手做了一些面食表演方面的培訓。這下可點醒了王張龍,他決定要在面食表演上狠下些功夫,搞出些名堂。
一次偶然的機會,王張龍在電視上看到一個騎着獨輪車表演踢碗的雜技節目。于是他突發奇想,他演踢碗我可以演頭頂削面啊。于是,他下定決心要練成“獨輪車頭頂刀削面”。
對于此前從未有過雜技表演基礎的人來說,如何在獨輪車上保持穩定、平穩駕馭都是很難的事情,更遑論還要在頭頂放一塊面,表演刀削面藝。因為沒有老師指點,隻能靠自己揣摩,王張龍說自己走了很大的彎路,半年過去才學會怎麼駕馭獨輪車。
1980年出生的王張龍說,自己老被人說“長得着急了點”,其實就是那時候練頭頂刀削面練得。頭頂上放了面團,需要微微低下頭才容易削面。可最初練習時,他需要擡起眼睛來盯着鏡子,天長日久導緻額頭上留下了幾道深深的皺紋。除了皺紋,王張龍還無數次從獨輪車上摔下來,幾次都把腳踝摔腫,不能走路。功夫不負有心人,王張龍最終還是練成了。
接着,王張龍又自己創新出了“高跷呼啦圈剪刀面”“舞蹈扯面”“面氣球”“甩餅”等面食雜技表演。
2006年,懷揣獨門技藝的王張龍來到一家以山西本幫菜為特色的知名餐飲飯店,他想着在這他可以展現他的“獨輪車頭頂刀削”“舞蹈扯面”“面氣球”等拿手好技,他想大家一定喜歡!
沒想到,彼時的市場對餐飲的需求主要還是“好不好吃”,餐飲文化還是個比較新鮮的詞兒,所以,要在吃飯的時候再花錢看一項表演的市場接受度并不算高。很少的客人會喜歡,大部分客人會拒絕,有的還會對王張龍說“滾”。一盆盆涼水把剛剛練成技藝,本來熱情高漲的王張龍心裡澆了個透涼。
為了打開市場,王張龍想出了“先表演後給錢”的方式,如果客人覺得不好可以不付錢。憑着精湛的技藝,王張龍還是很快打開了市場,獲得食客的認可。随着表演的增多,王張龍的技藝也日益精益,甚至有食客會慕名前來,點名要看王張龍的表演。随着面食表演市場的需求大增,現在王張龍已經帶出百餘優秀的面食表演師傅。
王張龍說,隻有過硬的技術才是立足行業的根本,否則我們将很難得到别人的認可。簡單的事情重複做,重複的事情用心做,正是憑着這種“幹一行,愛一行,用心做極緻,成就自己的信念,才使他在面食表演的道路上不斷前進,屢獲佳績。
“我還要繼續學習,對山西面食鹵料等進行進一步創新,同時挖掘更多的山西本土面食,讓山西面食發揚光大,真正地走向全世界。”王張龍說。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