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詩人李商隐的詩作《蟬》想必很多讀者都看過,其中第四句一樹碧無情,被很多熱愛詩詞的人們評價為神句。這句詩句究竟神在哪裡呢?
清代詩詞評論大家錢良擇認為,這句話先不談神不神,如果不反複琢磨,似乎都有點不通道理。
他還真不是瞎說,我們來看看,這句詩句的結構很奇怪。前三個字一樹碧已經是個完整的意思,涵義也已經表達充分。然而突然又冒出無情兩個字,這不禁讓讀者疑惑,給人以十分跳躍和突然的感覺。
但詩句就是詩句,它并不是孤立理解的。我們要結合上下文來理解這句話。這句話的前面詩人描述了一隻蟬,在高高的樹幹上,卻沒有辦法喂飽自己的肚子,以至于這隻可憐的昆蟲反複啼叫,但是卻沒有一個人抱以同情。這句話,實際上就是作者借物詠志,他借這隻可憐的蟲兒來表達自己生活的困頓,盡管自己才高八鬥,但也不願意和那些庸俗媚俗的人來往,讓生活遇到困難
自己才高八鬥卻因為有志氣,沒有願意幫忙,也沒人同情,這就是前文的意思。
接下來,作者繼續寫道到了五更天的時候,這隻可憐的蟲兒叫了一夜,本來就饑渴交加,現在更是沒有一點力氣叫了。但是,這棵高大、充滿生機的大樹卻沒有一點同情心。然而,作者為什麼要寫大樹碧綠呢?這也是錢良擇所說不太容易想的明白的地方。
我們結合現實來推斷,即使蟬兒餓死了,大樹是不會又任何反應的,大樹和蟬兒本來就沒有那麼密切的關系。
作者這樣寫,是有着他獨特的考慮的,聯想到他自己,如果那棵他生命中的大樹稍微有點感情,他是不會同蟬一樣結局悲慘的。
當時,他多年的好朋友令狐绹就是詩中的大樹,令狐绹曾經給予他很多幫助,卻在後來李商隐與令狐绹家族的政敵通婚,這讓好朋友轉眼就成為陌路人,不再對他有任何幫助,李商隐從此在仕途上走得極為不順。
我們這樣解釋就很好理解了,結合詩人的曆史背景和上下文,我們就可以感覺這句話的過人之處了。
詩人接着又描述自己的困頓生活,他說自己官場不得志,混到如今還隻是個小官兒,居無定所、老家難回,他說煩君最相警,就是希望蟬兒的啼叫能夠讓他回到現實,再次看看自己難堪的生存狀态。
到了這裡,詩人才漸漸想通,雖然大樹很無情,但其實有情、無情都是相對的,本來蟬和大樹就沒有什麼關系,何必奢求大樹有情,這種願望讓自己痛苦,還不如蟬兒那樣明白通透,能夠看到現實,不為過高的期望所累。
這首詩,看起來是寫蟬兒,實際上還是寫詩人的心理曆程,寫他的坎坷人生,表達他的郁郁不得志,但最終詩人通過蟬兒悟透了人生、讀懂了官場,這才讓這首詩有了更高的境界。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