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美食 > 正文

鐵鳥黃皮醬,那是家鄉的味道

鐵鳥黃皮醬也是很多南甯人日常飲食必不可少的醬料,“我們這邊的人隻要出遠門都要帶上一瓶黃皮醬,用來當蘸料就是家鄉的味道……”

鐵鳥黃皮醬,那是家鄉的味道

鐵鳥黃皮醬,那是家鄉的味道

鐵鳥黃皮醬,那是家鄉的味道

用心釀好味,南甯人記憶中的老味道

據史料文獻記載及老職工口口相傳,鹹豐年間廣東南海人李億萬、梁迪臣合資在南甯沙街開設了南甯最早的醬園鋪,取名“大盛祥醬園”(鐵鳥前身)。

鐵鳥大事記

宋代

▶ 1032年,李元昊繼夏國公位,創建鐵鹞子軍;

▶ 1036年,鐵鹞子軍的賞罰規定十分詳盡,将醢(讀作hǎi,有史可查的最早的醬)賜予軍中有功者;

▶ “慶曆和議”後,西夏與宋的榷場貿易重開,多由鐵鹞子軍駐守;

▶ 北宋末期(1100-1127年),榷場貿易頻繁。西夏人購買醬料必去榷場,去榷場又必經“鐵鹞子”,“鐵鹞子”在當地幾成醬料的代名詞;

▶ 西夏天盛年間(1149-1170年),孔子被推到了“帝”的高位。夏神宗效仿其“不得其醬不食”,推動當地醬料發展;

▶ 夏襄宗在位時(1206-1211年),在長期互市貿易中出現了蔬菜醬、黃豆醬等;

▶ 南宋中後期(1220-1261年),醬汁開始風靡。

元代

▶ 元中統三年(1262年),夏神宗曾孫李恒命家廚新釀秋油,改善了豆腥味重、苦澀等缺點。

▶ 元七年(1270年),李恒率鐵鹞子及新軍萬戶從攻襄樊。

▶ 延祐年間(1314-1320年),李恒之子李世安任江西行省平章政事,将此法傳入江浙,引食店迅速仿制。

▶ 李世安之子李屺告老後重回廣東,購置良田,親種黃豆,改良原“醬油法”。

▶ 李屺病故,所有田産及制醬器具交于堂兄、廣東鹽商李嵘,李嵘常年忙于鹽倉綱運,制醬中斷。

明代

▶ 明代初期(1368-1464年),鹽貨運輸長期實行開中制,李嵘後人通過交糧來換取鹽引,家族日漸繁盛,醬料生産逐步恢複。

▶ 成化年間(1465-1487年),李嵘後人運輸鹽到廣西,見有鹽商以次充好,遂在南甯府當地創辦商鋪天盛号,期盼能像西夏的“太平盛世”: 天盛年間的醬料一樣興盛發展。

▶ 嘉靖年間(1522-1566年),當地鹽吏貪腐,鹽稅年年劇增,将天盛号的鹽務專賣證免除。天盛号積鹽甚多,改做醬園生意。因祖輩當年均去“鐵鹞子”駐守的榷場購買醬料,“鐵鹞子”幾成醬料的代名詞,天盛号遂将所産醬料起名“鐵鹞子”,自制自賣;

▶ 萬曆年間(1572-1620年)天盛号豆油法發展純熟;1618年,周履靖篆刻“鐵鹞子”圖相贈,作為醬園标志傳承百年,回鄉後将鐵鹞子醬油與柳葉韭拌食,更加鮮美,在重編《山家清供》時更新該節;

▶ 明代末期(1621-1639年),鐵鹞子醬料頻頻出現在靈川大圩、橫縣橫州、費縣縣市等廣西著名集市,遠近聞名。

清代

▶ 順治年間(1638-1661年),用指天椒和辣椒研碎入豆醬,解決了醬易生蟲的問題;約1640年,永曆皇帝“入滇第一吃”廣南岜夯雞,就是用鐵鹞子醬油烹制,永曆帝覺“鐵鹞子”一詞頗為拗口,經大臣瞿式耜等人提議,就此改名為鐵鳥;

▶ 康熙年間(1662-1722年),品種增多,逐漸将醬油的提取命名為“抽”;其中本色稱“生抽”;增色、醬味變濃者稱“老抽”;鐵鳥醬料開始供給官府及當地黃氏家族等名門望族;

▶ 乾隆年間(1736-1796年),與當地廣東籍人士興建新會書院;1749年之後,東北黃豆逐步開放輸出到各地,促進了天盛号生産規模的擴張,醬油銷往江浙一帶;

▶ 嘉慶年間(1796-1820年),嘗試為醬油增香,加少許姜絲、蔥段等,成為後來“鐵鳥姜蔥醬油”等拳頭産品的原型;

▶ 1840年後,南甯商埠開辟,鐵鳥醬料銷往海外;

▶ 鹹豐年間(1851-1861年),天盛号重裝開業,招牌上的紅布遮住了“天”字上面一橫,人們便稱其為“大盛”,後改為“大盛祥”,年産醬油40萬公斤,醬料5-8萬公斤,是當地的醬園鋪龍頭,也銷往廣州、上海和東南亞地區;

▶ 同治年間(1862-1875年),在南倫街購地建新加工廠,随後還在民生路和德鄰路(今解放路)上分别開設鐵鳥醬園;為方便出口貿易,“TIENIAO”的拼寫出現在品牌标志上;

▶ 1900年左右,醬園連開6家分店,員工90多人,銷售額在南甯城約占60%,外銷為40%。

1909-1969年

▶ 1932年,德鄰路(今解放路)拓寬改建,大盛祥醬料雜貨店被改建為商鋪;

▶ 城内不少木闆房常有火災,醬園專門組織消防隊并購置消防器材,寫有醬園名稱,奔赴火場;

▶ 1943年,李、梁兩姓拆股,李姓與他人合資續營醬園;

▶ 1956年,與十個制醬工場合并,組成公私合營大盛祥等三個加工廠,年産醬料200餘噸;

▶ 1958年,改為南甯市公私合營醬料廠;

▶ 60年代,遷址更名為國營南甯醬料廠,注冊鐵鳥牌商标。

1970-1999年

▶ 70年代中後期,學習掌握了低鹽固體發酵、水浴保溫的先進生産新工藝;采用米曲黴3.042菌株生産醬油,産量穩定,質量上乘;

▶ 1982年,成功研發木茹釀醋新工藝;

▶ 國家商業部投資80萬元,建成自治區最大的、機械化程度較高的、年産6000噸的醬油車間;

▶ 1984年,傳統醬料生産技術,提高機械化程度;

▶ 1985-1987年,生曬王醬油、酸梅醬、姜蔥醬油榮獲南甯市技術進步最佳食品獎;

▶ 1988年,“鐵鳥”商标榮獲廣西著名商标;

▶ 1990年,生産醬油10191噸,酸醋1371噸,各色醬料549噸,産值924.55萬元,被确定為調味品企業生産菌種保藏供應中心;

▶ 1991年,姜蔥醬油、特級黃皮醬、生抽王醬油榮獲全國優質保健産品金獎;

▶ 1997年,開發生産白醬油,填補了當時廣西同類産品的空白,被南甯市政府列為八大名牌産品之一;

▶ 1999年,鐵鳥黃皮醬被列入1998年度廣西優質産品名單。

2000年-2010年

▶ 2002年,榮獲南甯市第四次民族團結進步先進集體;

▶ 2003年,進行了國有制轉股份制的改革;

▶ 2004年,醬油銷量6800噸,在廣西市場占有率達50.26%;

▶ 2005年,通過了ISO9001 : 2000質量管理體系認證、食品安全管理體系(HACCP)認證;鐵鳥牌醬油、食醋榮獲産品質量免檢證書;在廣西市場占有率超過60%,銷往北京、山東、河北、河南、廣東、海南等地,出口至越南等東盟國家。

▶ 2006年,成為當時廣西唯一一家國家指定的鐵強化醬油定點生産企業,投入60多萬元配合推廣啟動會和公益廣告宣傳,給全區各地學校、醫院、企業飯堂和鄉村農民無償提供鐵強化醬油,時間長達6個月;

▶ 2007年,醬料廠擴建,有員工250餘人,直營店4家;

▶ 2010年,因市政府“136”工程舊城改造,2010年10月起暫時停産。

2011年至今

▶ 2011年,鐵鳥獲國家商務部授予“中華老字号”榮譽稱号;南甯經濟技術開發區新廠落成,投資6000萬元,廠房44畝,年産30000噸;

▶ 2012-2013年,恢複生産,“鐵鳥”黃皮醬制作工藝被收錄為廣西非物質文化遺産目錄,每月銷量高達120000瓶;南甯市政府為鐵鳥醬料制定了5年保護計劃,興甯區政府每年撥5萬元予以扶持;榮獲 “廣西老字号”,年産醬油40000噸,食醋4000噸;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南甯鐵鳥醬料制作技藝”傳承基地揭牌儀式舉行;

▶ 2015年榮獲“廣西食品行業優秀企業”,亮相中國-東盟博覽會旅遊展;

▶ 2016年,在廣西民族地方特色美食大賽中,鐵鳥姜蔥醬油、瓦缸頭抽醬油、幹撈拌面醬榮獲特金獎,鐵鳥黃皮醬、純米醋、姜汁料酒榮獲金獎,冰梅醬、黃豆醬榮獲銀獎;

▶ 2017年,獲得食品出口資格證;

▶ 2018年,參展南甯·東南亞國際旅遊美食節;

▶ 2019年,創立廣西大盛祥調味品有限責任公司(今廣西鐵鳥調味品有限公司),“鐵鳥”、“老友”、“大盛祥”等商标轉其名下;

▶ 2020-2022年,持續規劃開發新品,不斷擴充産品品類體系;鐵鳥品牌VI系統完成升級。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