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福建史志 | 琅岐的味道


琅岐閩江大橋

閩江從武夷山脈涵養、生成,沿途收納溪流泉河,奔流入海。

就在閩江口,閩江遇到琅山的挽留,一心向海的閩江,隻好水分左右雙流繞行,中間漸漸沖積成洲。被閩江分流擁抱的山和洲,就是閩江口最大的島嶼——琅岐。

清新的琅岐。

從天空俯瞰,琅岐如鑲嵌在閩江口的一方碧玉,翡翠滿綠。

琅岐島的西部,稱作“蘆沙口”。遙想當年,這塊閩江下遊沖積沙洲,在村落未形成之前是原生态的河口濕地,蘆葦茂密、河汊縱橫、雁鷗翺翔……每當漁舟唱晚,洲頭夜泊,無數漁火映着江水,浮光躍金。不妨讀讀出生閩江源頭崇安的柳永創作的《歸朝歡》:“别岸扁舟三兩隻。葭葦蕭蕭風淅淅。沙汀宿雁破煙飛,溪橋殘月和霜白。漸漸分曙色……”也許,他當年四處奔走,謀求前程時,到過這裡,睹景傷情,填成此詞。确實,蘆沙口附近就是“雁行洲”。

閩江的觸角伸進琅岐島,以雁行江的名義, 蜿蜒向前,把淡水送到島内的田園、村落。母親河偉大啊,她滋潤大地,哺育百姓,為琅岐的水稻瓜果和五禽六畜帶來生命之水。

琅岐的清新,是上蒼賜給的。島嶼的岸線有灘塗、沙灘,是鳥類的天堂,是遊魚的走廊,是蛏蛤螺蟹的天然家園。

琅岐向海這個地方,是個由風刮起來的沙丘,寸草不生。不知什麼時候,有一大群遷徙的海鳥,歇腳在這裡。鳥群飛走後,一地亂羽和鳥屎。春天,人們驚喜地發現,這裡長起一片樸樹苗。原來,是飽食樸樹果實的鳥群,留下了種子。不知道鳥群是否有意選擇這喜光耐陰、喜濕潤耐幹旱、不畏鹽堿的樸樹?或者是老天随意安排?反正綠開了。為保護這天然防沙林,鄉規民約不許人畜進入,嚴禁砍伐破壞,同時配上當地風水和鬼神報應之說,效果頗佳,成就一個天人合一的綠色傳奇。

清新的琅岐,是天然生态,也是人們用心護理的生态。置身琅岐,行走其間,好一派田園風光。長形方形的稻田,被田埂黏合。高高低低的田園,盛産瓜果蔬菜。條條河港和湖汊在田園中,如流動的旋律,歡快地奏響田園詩般的清新交響曲。

清甜的琅岐。

在琅岐,你會呼吸到非常清甜的空氣。陶醉之餘,你會突然感到奇怪:這不是在島上嗎?怎麼沒有那種海島特有的鹹濕氣息?

原來,琅岐雖然是東臨海洋的島嶼,但它卻三面臨江,它是被閩江母親的溫暖手臂抱在懷裡。

閩江是琅岐的母親河。作為母親,她用生命之水哺育了琅岐的萬物。作為母親,她更用人文精神涵養了曆代的琅岐人。閩江水帶給琅岐的是綿綿不絕的中原文化,是濃郁而悠久的書香。

琅岐地方不大,人口不多,但是儒風習習,書香盈島。柳永是否到過琅岐,隻是猜想。柳永的同村,約比他晚生百年的朱熹,據說來過琅岐。朱熹在琅岐辦紫陽書院,講學授課。據《清嘉慶十七年重建朱子祠碑記》載:“閩東南濱海所謂海濱鄒魯也,而琅岐一鄉,大海之支,其人士尤敦崇古道,守朱子之學,舊有紫陽祠……”那是朱子走後,人們将書院改為紫陽祠,亦稱朱子祠。再後來就作為羅峰書院,培養琅岐子弟。

要形象地看到中原文化在琅岐的傳承,就去琅岐鎮的那條老街走走吧。這裡沿街排列着朱、董、江、陳四姓的宗祠。順路先走進董氏宗祠。來自涿州範陽随王審知入閩的董純永,是宋太祖欽賜朝奉大夫董宗本的九世孫,于南宋紹興年間來到琅岐,衍傳41 世。董氏一族功名豐碩、文聲廣播。明朝武英殿大學士、兵部尚書黃道周為之撰楹聯:“衣冠清節傳三世,辭賦聲名著兩都。”

那朱氏宗祠,大門兩側就镌刻着《朱子家訓》《朱伯廬治家格言》,大廳壁鑲嵌有朱熹手迹與“忠、義、節、孝”人物石雕,楹聯曰:“漢室忠臣旌折檻,理學心源憶考亭。”

忠孝傳家久,詩書繼世長。自宋朝以來,琅岐出過進士20 多人、中舉30 多人。到琅岐吳莊的林氏宗祠,可以聽到“十八把白扇”的文人雅集韻事,而董氏祠堂的楹聯“揚我宗風登斯堂能無愧否?繩吾祖武履此地可勿思乎”,頗讓人感受到中原文化及其宗祠文化的正能量。

琅岐董氏祠堂

鮮美的琅岐。

琅岐是一個獨特的江環海抱的河口島嶼。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條件,使琅岐的自然物産和風土人情具有個性化的風味,有别于其他地方。

琅岐出産的大米、番薯、柑橘、西瓜、葡萄、枇杷、甜瓜、蓮藕和無公害蔬菜,味道非常甜美;琅岐灘塗的缢蛏、文蛤、紅蟳、蘆蝦、鲈魚、鲻魚、花跳魚、淡水魚等更是特别鮮美。例如青蟹,是琅岐的精靈,緣于生命繁衍的沖動, 青殼中積蓄滿腹紅膏,華麗轉身成了紅蟳。琅岐紅蟳“好吃”,衆所周知,就是源于這裡的水土——鹹淡活水百般纏綿處。

殊不知,一個特别的地域文化,因此風生水起。沿江而來的中原文化,在這裡邂逅臨海而生的海洋文化,産生獨特的閩都文化。

濱海的琅岐近一半居民在海外,是著名的僑鄉。鄉愁刻骨銘心的華僑華人,尤其重視家鄉的宗祠和祠堂。柳永那阙《歸朝歡》正是鄉愁柔腸百轉的吟唱:“……路遙山遠多行役。往來人,隻輪雙槳,盡是利名客。一望鄉關煙水隔。轉覺歸心生羽翼。愁雲恨雨兩牽萦,新春殘臘相催逼。歲華都瞬息。浪萍風梗誠何益。歸去來,玉樓深處,有個人相憶。”

閩江和東海交彙、沖擊,島嶼和大陸相連又間水,形成不同性格的雜交混合,不同思維方式的交鋒和包容。

福州,作為沿海開放城市,在改革開放的潮頭浪尖躍進。琅岐,猶如福州的一枚閑章,居然十分平靜。清華、北大的學子,在硯池湖,用賽艇,犁開一道道和諧競争的航線。

開發、投資的競争,在琅岐之外,悄悄決定着琅岐的發展命運。

——跟香港面積一樣大的琅岐,如果運氣好一點,“琅岐特區”也許就會載入史冊。

——高優農業示範區、現代化蔬菜副食品基地和田園風光特色旅遊休閑度假區、集高新技術産業和旅遊度假為一體的宜業宜居現代化新城、旅遊綜合體、中非海洋漁業合作基地、綜合性國際港務經濟區、自由貿易島……都如陽光、風和雨一樣,接踵拜訪琅岐島。一個個高端設計,在多少人的心頭,引起無數的期盼和遐想。

在時代匆匆的腳步聲中,在城鄉開發建設的滾滾熱潮中,在幾近全方位全時空的旅遊時尚中,在這裡,居然還能找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園風光,拾到一份難得的甯靜和淡定……

于是,又一個鮮美的夢想,悄悄裹住了琅岐。

(摘自《閩都文化》2016第五期)

綜合編輯 | 小仙

圖文來源 | 閩都文化研究會,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