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從0歲到100歲,古人對年齡的稱謂,原來這麼美

大和九年,杜牧寫下《贈别二首》,其中提到:“娉娉袅袅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而豆蔻就是形容女子13到15歲的代詞。

其實從0歲到100歲,我國古人對每個階段的年齡稱謂都不盡相同,而古人對年齡的稱謂都很美,那麼古人對各個階段的年齡稱謂都是什麼呢?

從0歲到100歲,古人對年齡的稱謂,原來這麼美

幼年時期的稱謂

首先是5歲以下的孩子,他們有許多稱謂,一般常用的有“孩提”“襁褓”“赤子”等。如果特指出生那天,古人會用“初度”指代。

孩子出生兩三日後一般父母會做東請親朋好友吃飯,也叫作“湯餅宴”。所以兩三天的嬰兒也被稱為“湯餅之期”。

從0歲到100歲,古人對年齡的稱謂,原來這麼美

至于“襁褓”這個稱呼,一般會沿用到孩子學會走路。而“孩提”和“襁褓”的意思也差不多,“襁褓”指的是裹着嬰兒的布,“孩提”将字反過來後就是“提孩”,也可以和襁褓一詞做相同解釋。

童年、青年時期的稱謂

等孩童長到了7、8歲就開始進入換牙期,這段時間可以叫“龆(tiao而聲通髫)龀(chen四聲)”,意思就是垂髫換齒之年。有些地方則叫“始龀”、“童龀”,“龀”的意思就是換牙或是童齒,意為剛剛開始換牙的兒童。

從0歲到100歲,古人對年齡的稱謂,原來這麼美

另外,在此期間的孩童也可以用“總角”來稱呼,這個詞的來源是古時候父母習慣将孩子的頭發從中間分開,并且紮成兩個角。一般15歲以下孩童都可以用“總角”來稱呼,《詩經》中也有“總角之宴,言笑晏晏”的記載。

10歲以下的孩子還可以用“黃口”來指代,這就是為什麼古代人經常罵人會罵道“黃口小兒”意思就是侮辱對方還不如一個10歲的孩子。

從0歲到100歲,古人對年齡的稱謂,原來這麼美

而10歲以上的孩子就可以用“幼學”來稱呼,過了這個年齡男女的叫法就分開了。

女子12歲稱為“金钗”,13到15歲稱為“豆蔻”,豆蔻就是出自開頭提到的“豆蔻梢頭二月初”。而15歲女子因為要将頭發紮起來,以笄貫之。故被稱為“及笄”。

15歲及笄的女性就到了可以出嫁的年齡,在古代算是成年女性了。古時候常說的“小女年方二八”,并不是28歲,而是16歲。

從0歲到100歲,古人對年齡的稱謂,原來這麼美

16歲的女子則稱為“碧玉之年”。因為《碧玉歌》中提到“碧玉破瓜時,相為情颠倒”。所以“碧玉之年”也被稱為“破瓜之年。”

等女子到了20歲,便會被稱為“桃李年華”,這個詞出自《又啟嚴公》中的“誓将收桑榆之效,以毋贻桃李之羞。”我們現在也經常用桃李來指代青春年少。

從0歲到100歲,古人對年齡的稱謂,原來這麼美

24歲的女子則是“花信年華”,範成大在《元夕後連陰》中寫道,“誰能腰鼓催花信”,以表達自己對春天的向往,而女子24歲正是大好年華,後來人們便漸漸開始用“花信年華”指代24歲的女子。

而在這之後就沒有專門稱呼女性的代詞了,因為過了24歲的女子基本已經全部出嫁,過問年齡是一種冒犯的行為。

從0歲到100歲,古人對年齡的稱謂,原來這麼美

至于男子,從10歲開始後,年齡可以用“舞勺之年”“志學之年”“舞象之年”等代稱。“舞勺”指的是13-15歲的男童學習舞勺(一種舞蹈),而15歲則稱為“志學之年”。

此時的男童已經到了專心學習的時候,所以稱之為“志學之年”。“舞象之年”的“舞象”同樣是一種古舞名,古代的男孩到歲數後都需要學習。

從0歲到100歲,古人對年齡的稱謂,原來這麼美

等男子到了20歲,就到了“加冠之年”,也叫“弱冠之年”。此時的男子宣布成年,應舉行加冠禮,行過加冠禮後男子則徹底宣布成年。

童年和青年時期的稱呼較為複雜,因為此時人正在經曆快速成長和發育的過程。男女的叫法也各自不一,但成年之後的叫法就又統一了。

從0歲到100歲,古人對年齡的稱謂,原來這麼美

30-100歲的稱呼

30歲被稱為“而立之年”,也被稱為“始室”和“克壯”,一般古人都認為30歲就應該有自己的一份事業了,做事業要有所成就,做學問也要有自己的一套體系。始室可以理解為始成家室或始有屋室,克壯則是強大宏大的意思。

40歲被稱為“不惑之年”,不惑的字面意思就是不困惑。意思是人到40應該可以分得清是非,遇事可以明辨而不惑。陶淵明的《飲酒》中也出現了“行行向不惑,淹留遂無成”的句子。

從0歲到100歲,古人對年齡的稱謂,原來這麼美

50歲被稱為“知天命”,關于知天命有兩種說法,一種是上了年紀的人大多都有風濕,每逢陰天下雨之時雨還沒落身上就先疼了起來。所以稱之為知天命。

另一種說法是50歲的人應該知天命而不信天命。即使是知道自己的一生已經注定,也不應自暴自棄,會繼續為了實現理想而奮鬥。但此時的奮鬥卻不是為了結果,而是為了過程,也就是既已知天命難違,仍要全力一試。

從0歲到100歲,古人對年齡的稱謂,原來這麼美

60歲被稱為“耳順之年”,“花甲之年”。也被稱為“杖鄉”,耳順的意思是人活60已經修行成熟,對外界事情也早已看淡,能做到寵辱不驚,即使是謾罵自己的逆耳之言也聽得進去,所以稱之為耳順。

而花甲之年中的花是交錯的意思,天幹地支紀年法中60年為一個甲子,所以60歲就是花甲。而關于花甲的另一種說法是人的指甲下面有白色的痕迹,人老到60歲痕迹就會消失,因此稱之為“花甲”。杖鄉則意為拄杖還鄉,和我們現在的退休類似。

從0歲到100歲,古人對年齡的稱謂,原來這麼美

70歲則稱為“古稀之年”,“懸車之年”,“從心之年”。古稀一詞出自杜甫《曲江》中的“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

古代人的壽命較短,确實是人活70古來稀。而懸車之年意思是“廢車不用”指的是人70歲告老還鄉辭官在家,也自然用不上車,所以叫做懸車之年。

從心之年直接從字面意思理解就可以了,人活一世本就不易,活到70更是要随心所欲。

從0歲到100歲,古人對年齡的稱謂,原來這麼美

80歲的人稱為“傘壽”,因為草書的傘字和八十字形酷似,所以稱之傘壽。88歲的老人則稱之為“米壽”,因為米字拆開就正好是“八十八”。而八九十歲的人還有一個統稱就是“耄耋”。

99歲的老人被稱為“白壽”因為比“百”字少“一”,所以稱為白壽。

140歲的老人是“雙稀”,意思是兩個古稀之年。不過雖然古人有規定140歲的年齡特指詞,但古代能夠活到100歲的老人都少之又少,更别提140歲了。

從0歲到100歲,古人對年齡的稱謂,原來這麼美

但不管怎麼說,由這些詞可以看出古人對年齡的稱謂有多美,一提到襁褓我們就能想起尚在懷中的嬰兒,提到總角我們就能想到紮着兩個朝天辮,穿着肚兜滿地亂跑的孩童。

而豆蔻、碧玉等詞一出我們就知道描寫的是一位妙齡少女,一看到古稀耄耋我們就知道描述的對象是一位頭發花白的老人。不得不說中華文化确實是博大精深,在稱呼上都有如此學問。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