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健康養生 > 正文

精妙!這三味常用藥,有人用來化贅瘤

本文純屬學習體會。

說起對付奇形怪狀的疾病,還是祖國醫學方法多。隻要病機病理診合,用藥入理,效如浮鼓。

明朝名醫韓懋編有《韓氏醫通》書。裡面記述了他發明的三子養親湯,專治痰氣喘嗽,胸滿懶食,李時珍十分認同,記入《本草綱目》。韓懋用這個湯去痰已經到了“随試随效”的靈活程度。其實這個湯主要作用是去寒痰,不傷氣,方中僅有白芥子、蘿蔔子、紫蘇子三種藥,即便宜也易購買。很受後世醫家歡迎。

因為方中的白芥子是一味去痰的要藥,也是治療陰疽的要藥。據查,明朝陳實功發明(有一說是清朝的王洪緒發明)的陽和湯用于治陰疽、貼骨疽等因為體質陰寒而生的疽積,其中就是用到白芥子作為重要的化痰藥。

顯然,醫家們認為,陰疽之物與寒痰有密切的聯系。如陽和湯有被醫家用于乳癌。現代有個案例,用三子湯化遍身漸突起贅瘤,讓人拍案驚奇。

該病例記載于1998年的《古方妙用續》,是名醫杜貴森的一個醫案。下面一起欣賞一下:

李某,女,17歲。1976年春遍身漸突起贅瘤,從軀幹蔓延至四肢。除頭面及手足掌外,無處不生。夏秋之季(濕氣重),逐漸變大。經中西醫診治未效。

望其形體瘦削,面色萎黃,贅生之肉瘤大者如奶頭,小如豆粒,軀幹密集多于四肢。以手扪之,柔軟下垂,不癢不痛。疲倦乏力,胸悶氣促,腹部微脹。脈象濡弱無力,苔微白膩。

根據上述情況,該醫案判斷為:脾虛不能為胃行其津液,于是聚而成濕,停而成疾,痰濕積聚日久,滲透于皮裡膜外,贅生而出。夏秋之季,屬長夏濕土司氣,脾因濕困而更虛,緻使贅瘤變化長大。

既然認為痰是罪魁禍首,那麼就想辦法化痰。實際上中醫裡能化痰的藥太多了,半夏、天南星等等都是。關鍵是痰都跑出體表來了,用什麼好呢。翻看諸多本草古籍,化這個部位的痰,莫過于用白芥子了。清代的醫家無一不認為白芥子是“痰在脅下及皮裡膜外,非此不能達“,這些成瘤的”痰“不正是在皮裡膜外嗎?

從患者”脈象濡弱無力,苔微白膩“看,不正是寒的表現嗎?正是切中寒痰一證,所以醫案中開出大劑量三子養親湯。處方為:白芥子60克 萊菔子40克 紫蘇子30克。

神奇怪的是,竟然有了效果,醫案記載”服藥5劑,肉瘤萎縮,胸悶氣促消失,腹僅時覺微脹,消化力增強“,中醫講這種情況為”中病“,即對證了。于是再拟原方合陳皮湯加味。白芥子40克,萊菔子30克,蘇子18克,法夏9克,茯苓15克,蒼術6克,厚樸12克,陳皮9克,赤芍9克,甘草6克。醫案又記載”又服5劑,贅瘤已消大半,腹脹完全消失,并有易饑感,仍以三子養親湯合健脾化痰的六君子湯。白芥子24克,萊菔子20克,蘇子18克,黨參15克,白術9克,法夏9克,茯苓15克,陳皮9克,當歸9克,赤芍9克,甘草6克。服7劑後,症狀消失,皮膚尚留有皺紋痕迹。後以健脾的六君子湯加減10餘劑鞏固療效。“

後來醫案講到,半年後皮膚痕迹基本消失。惟贅生肉瘤處膚色微黯黑。

看來這個三子養親湯在這裡功不可沒,當然杜師的辯證更功不可沒。這個案例給我們的啟示就是:贅瘤屬于中醫痰核、癥瘕、積聚的範疇。可以考慮從消散化痰,先治其标,待肉瘤稍消後,則标本兼治的思路來解決問題,方藥對證,故頑痰自除。這樣的思路十分符合傷寒論的除表安裡治則。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