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說1973
1973年1月27日,越戰結束,越美簽訂越南和平協議。而僅僅過了9個月不到的時間,1973年10月6日,第四次中東戰争爆發,随後,嚴重的石油危機事件爆發。
在危機爆發之前,世界經濟還處于1973年的黃金水平時期。當時,世界人均收入的年增長速度為4.5%。按照這一速度,個人收入水平在16年内就能翻倍,在32年内能翻兩番。世界人民滿心歡喜,期待着日子會越過越好,迎來一個光明的未來。
然而,好時光突然就一去不複返了。多變和動蕩成為常态,穩定反而成了例外。在歐洲、拉丁美洲和日本,直到20世紀末,平均收入的增長速度還無法達到1973年之前的一半,生活水平也無法得到顯著的提高。在非洲的大部分地區,收入水平幾乎沒再提高,北美的情況也大同小異。
專家政治論
20世紀70年代被重新解讀為經濟史上的一個關鍵時期。突然的崩塌讓人們對繁榮的共同體驗很快褪去,通貨膨脹到處肆虐,人們對于政府改善生活水平的信心也開始動搖。
而在這之前,一直都有一種“專家政治論”,即過去人們對政府的信心源于背後強大的智囊團,囊括了經濟學家、戰略規劃家、運籌學專家等等,似乎很多的政策都是建立在他們的理論基礎和數據推導之下的。
就像我們在投資過程中,也會一味地覺得,通貨膨脹貨币貶值,就一定會加息一樣,政策有時候也不一定就有效。
三駕馬車“投資、消費、進出口”,不一定哪一個都能堅挺。
經濟學家席勒提供了一種不同的視角。他堅持認為,經濟是“一個理性的整體”。政府的工作不是運行經濟,而是運用它的稅收和購買力來進行調整,以使其達到最佳狀态。要實現這一目标,就要使用投入産出法這樣的工具,對政府出資修建高速公路如何影響經濟進行分析,還需要利用線性規劃來揭示減免哪個稅種能創造最多的就業機會。掌握最新的統計分析工具訓練有素的經濟學家,能夠通過分析數據來得出關鍵的結論。
經濟如何運行
在我們投資裡,一直都說5年一個小周期,10年一個大周期,經濟就像軸輪上的齒輪一般,波動循環。
經濟需要産生交易的行為,而人性的複雜性導緻了交易行為的複雜性,形成經濟運行的動力主要是三個部分:
第一,生産率的提高;
第二,短期債務周期;
第三,長期債務周期。
1973年中東石油戰争爆發,石油成了稀缺資源,而在工業化時代,工廠的運行都離不開能源。工廠停工、工人失業、消費力疲軟。也出現了《大轉折》一書中描述的現象:星期天,在街道上,王妃的車子都停在公園的一角,這是一個特殊的“無車日”。
這年,日本的出口越來越大,可是越出口,虧得越多,日元彙率如現在俄烏戰争後一樣,崩了。。。。。。産品競争力減弱,出口貿易萎縮,1973年是被動的,而今年卻是為了賣出産品主動貶值。
淘汰舊産業,迎來新經濟
環保與經濟建設正在較量。
1971年,以色列那會兒還是一個相對貧困的國家,當時以色列外交官說:“全世界三分之一的人口位于發達國家,他們已經陷入了享樂主義的深潭,他們崇尚消費,追求象征着社會地位的符号被層出不窮的現代小發明所奴役,卻将人類的精神價值抛諸腦後。”
傳統落後的産業在市場經濟的催化下,逐漸倒閉了一波,剩下來的工廠升級轉型,變得更為強大。如同現在我們強調的碳達峰,現在的新能源産業。科技行業等,盡管生産率的提高和科技的創新是漫長的,但是新經濟的發展必定會創造新的利潤。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