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綜合 > 正文

漢唐服飾秀、戲曲展演……全國上百優秀非遺品牌齊聚廣州

漢唐服飾秀、戲曲展演……全國上百優秀非遺品牌齊聚廣州

漢唐服飾秀、戲曲展演……全國上百優秀非遺品牌齊聚廣州

廣輝彩瓷工作室(永慶坊)。

漢唐服飾秀、戲曲展演……全國上百優秀非遺品牌齊聚廣州

廣州市文化館新館中心閣-曲藝園-海珠湖。

漢唐服飾秀、戲曲展演……全國上百優秀非遺品牌齊聚廣州

廣州市文化館新館品牌長廊。

漢唐服飾秀、戲曲展演……全國上百優秀非遺品牌齊聚廣州

廣州市文化館新館新媒體展示“武館”。

文化和旅遊部近日召開第一季度例行新聞發布會,公布“2023非遺品牌大會”将于3月23日至3月25日在廣州市文化館新館舉辦。本次非遺品牌大會以“堅持守正創新 擦亮非遺品牌”為主題,由文化和旅遊部、廣東省人民政府主辦。

文化和旅遊部非物質文化遺産司副司長李曉松介紹,2018年至2021年,廣東省文化和旅遊廳、廣州市文化廣電旅遊局共同舉辦了四屆“非遺品牌大會”,取得了良好社會反響。

目前,我國共認定了1557項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其中426項是傳統技藝和傳統美術項目,約占27%;3057名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中,890名屬于傳統技藝和傳統美術的國際級非遺傳承人,約占29%。

2022年,文化和旅遊部等十部門印發的《關于推動傳統工藝高質量傳承發展的通知》,明确提出“實施傳統工藝品牌扶持計劃,支持相關企業培育具有地域和民族特色的自主品牌,定期通過非遺品牌大會等活動對社會效益突出、經濟效益良好、具有社會影響力的品牌予以發布,提升傳統工藝品牌知名度和影響力”。

“非遺品牌大會”活動将凝聚各方力量,深入研究非遺品牌建設的新方法,共同探索非遺傳承、發展的新路徑,推動實現傳統工藝高質量發展的新目标。

李曉松表示,在廣州舉辦“非遺品牌大會”,将為粵港澳大灣區人文交流合作提供平台,香港、澳門與廣東地緣相近、文脈相通,三地有着許多相同或相近的非遺項目;将鼓勵更多香港、澳門的非遺品牌參與活動,共同推動粵港澳非遺保護,共同培育大灣區文化品牌,增強大灣區文化自信和文化認同,共建人文精神濃厚、多元文化交融、文化繁榮興盛、國際影響力強勁、和諧美麗的“人文灣區”。

記者了解到,大會将配套諸多互動活動,如非遺市集展演、互動體驗打卡、漢唐服飾秀、戲曲展演等,使大家能在濃厚的傳統文化氛圍中進行非遺互動,親身體驗非遺手作魅力。

亮點

1

一場視聽盛宴

打造“非遺之夜”

3月23日晚,大會聯合各地優秀表演團隊,以“非遺之夜”為主題打造一場視聽盛宴,屆時諸多精彩節目将輪番登場,展現傳統非遺項目與當代舞台藝術融合發展的豐碩成果。

2

二個堅持

堅持守正、堅持創新

李曉松表示,守正是要保護好、傳承好非遺及其中蘊含的中國人特有的哲學思想、價值觀念、審美品格、科學智慧,要本着對曆史負責、對民族負責、對人民負責的精神,把這份遺産保護好、傳承好。創新是基于守正的創新。非遺世代相傳,在适應環境以及與自然和曆史的互動中,不斷地被再創造并發揮時代功用。文化當随時代,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精神,每個時代也都有每個時代的價值觀念。這就需要順應時代發展,把握非遺傳承規律,在傳承的基礎上,還要把非遺保護與發展現實文化緊密結合起來,推動非遺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以古人之規矩,開自己之生面”,實現在傳承中發展、在發展中傳承。

3

三個方面

一體化工作機制和頂層設計

廣東省文化和旅遊廳副廳長張奕民介紹,廣東省主要做好三方面工作,包括廣泛征求意見,充分研究論證總體方案;探索開放辦展,吸納各地資源積極參與,以品牌大會平台為主導,充分發揮各非遺品牌積極性,廣泛調動全國優勢資源參與辦會,促進活動品牌與非遺品牌同頻共振、産生協同效應;通過大會提升品牌内涵和市場形象,同時以品牌影響力擴大“非遺品牌大會”的帶動作用。

本次大會設置“非遺之夜”、主旨發言、圓桌論壇、全國非遺品牌展等四大闆塊,對35家傳統工藝品牌進行展覽展示;研培計劃成果展對研培計劃孵化出的36個傳統工藝創新品牌及作品進行集中展示;非遺工坊品牌展重點展示30家非遺工坊品牌及相關成果。

4

四個首次

建立非遺傳承重要平台

廣州市文化廣電旅遊局局長劉瑜梅介紹,2023非遺品牌大會将實現“四個首次”,包括首次升格為全國性大型非遺活動,本屆非遺品牌大會提升由文化和旅遊部、廣東省人民政府主辦,參會、參展主體擴展到全國範圍;首次将企業品牌作為宣傳展示主體内容,本屆大會首次将非遺品牌及其産品納入宣傳展示的重要部分,以激發企業參與非遺傳承保護的積極性,擴大品牌影響力;三是首次組織非遺企業代表現場簽約,将提升非遺企業的市場主體地位,彰顯非遺品牌市場價值,引領帶動行業高質量發展;其四是首次舉辦非遺專場展演,将舉辦“非遺之夜”展演活動,充分展示非遺與當代舞台藝術融合的獨特魅力。大會吸引來自全國各地的非遺品牌于廣州展示、展銷,帶動非遺+演藝、非遺+科技、非遺+旅遊、非遺+文創等文化新業态融合發展,為廣州這座“千年商都”注入新動能、增添新活力、帶來新氣象,助力實現老城市新活力和“四個出新出彩”。

5

五展齊開

近距離“看”非遺

發揮廣州市文化館新館“嶺南水鄉園林”的場地優勢,“2023非遺品牌大會”将在館内分别設置中國傳統工藝品牌展、中國非遺傳承人研修培訓計劃成果展、中國非遺工坊品牌展、非遺+科技體驗展、“海絲·灣區廣作華章”展覽等五大展覽,對來自全國上百個優秀非遺品牌及傳承人的創新作品進行集中展示。

數據

非遺名錄體系日益豐富 建檔與研究成果豐碩

迄今,廣州市已認定八批市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和七批代表性傳承人,共有市級非遺代表性項目216項(含擴展項目),其中人類非遺代表作2項,國家級項目21項,省級項目95項;現有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225名,其中國家級傳承人19名,省級傳承人92名。在全省率先開展非遺工作站建設,并已認定21個市級非遺工作站,成功申報1個省級非遺工作站。認定3批次市級非遺傳承基地,其中2021-2023年度傳承基地為100個。成功創建了廣府文化(越秀)生态保護實驗區和粵劇粵曲文化(荔灣)生态保護實驗區2個省級文化生态保護區,加強文化遺産整體保護。

目前廣州市已對所有的市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和代表性傳承人分門别類建立檔案,同時以數字化手段進行搶救性保護。自2012年至今,已經拍攝制作了六批49部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口述曆史資料片,為廣州非遺傳承傳播和研究提供了珍貴的資料。依托豐富的高校和研究機構資源,保持非遺理論研究處于全國前沿,出版了全國首部非遺志《廣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産志》、首本城市非遺藍皮書《廣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發展報告(2016)》、兩批次《廣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圖典》《羊城遺韻——廣州非物質文化遺産故事100》《粵劇傳統排場研究》《廣州非遺校園讀本》等多部專著。開展了“非遺在社區”與人類學的社區研究、廣州非遺知識産權保護現狀調查研究、廣繡傳統針法與圖案研究等多項具有引領性、前瞻性的課題研究。

聚焦

近年的工作實踐中,廣州非遺保護與創新傳承成績斐然,實現着助力一線城市高質量發展、滿足人民群衆美好生活升級需求、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服務國家重大戰略的非遺保護新作為;總結出活化利用、“非遺+”、非遺“五在”等富有特色的新經驗。

廣州非遺常态化傳播:打造“依時而作的廣式生活”

廣州經驗:重視活化利用

早在2016年廣州推出的首部地市非遺藍皮書《廣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發展報告》中,就已經提出“重視活化利用”的廣州經驗,這一提法在當時已走在全國前列。如今,廣州市全面啟動廣州非遺活化利用工程,秉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理念,開展廣繡傳統圖案轉化應用、廣式家具餘料創新利用、車陂龍舟“八個一”(一館、一節、一劇、一曲、一視頻、一項目、一電影和一動漫)活化等,取得顯著成果。

特别是非遺文創商品的開發,如廣東醒獅傳承人趙偉斌創立了南國醒獅系列文創,開發挂飾、玩具、絲巾、杯碟等200多款醒獅文創産品;廣彩傳承人譚廣輝開發出具有現代審美的茶壺茶杯系列,翟惠玲、周承傑開發出廣彩家具、廣彩婚慶系列用具等;廣州榄雕傳承人曾憲鵬開發出榄雕U盤、耳墜、項鍊、書簽、香皂、香薰等不同用途的生活用品;廣式硬木家具制作技藝傳承人們開發出微縮趟栊門、榫卯玩具、木雕茶托等文創産品;廣州琺琅制作技藝傳承人楊志峰和灰塑傳承人邵成村共同開發灰塑琺琅挂畫,新生代傳承人楊承燊開發出琺琅系列首飾等。

早在2018年,廣州市就在全國首先發布了《廣州非遺+文化資源與交易合作手冊》。當前,廣州正在快速推動“非遺+各行業”融合發展,如非遺+時裝、非遺+教育、非遺+旅遊、非遺+休閑、非遺+演藝、非遺+電影、非遺+交通、非遺+科技、非遺+遊戲、非遺+新媒體等,更加充分地發揮着非遺服務當代、造福人民的作用。比如,“非遺+演藝”方面,大型舞劇《醒·獅》将民族舞蹈與廣東獅舞相融合,于2019年榮獲第十一屆中國舞蹈“荷花獎”舞劇獎;“非遺+電影”方面,廣州粵劇院出品的粵劇電影《南越宮詞》用電影語言彰顯粵劇之美,于2021年底一舉斬獲第34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戲曲片獎;“非遺+交通”方面,廣州非遺屢次亮相于地鐵、機場、公交、珠江遊輪等交通設施,“搭地鐵 賞國學”、地鐵首條全國非遺示範線、客輪非遺專項珠江水上巡展等成為非遺傳播有效載體;“非遺+科技”方面,于2022年5月推出首款廣繡數字藏品;“非遺+遊戲”方面,與遊戲公司聯手将洪拳項目植入國産排名第一的遊戲《鬥羅大陸》;“非遺+新媒體”方面,“抖音廣州非遺館”已有61個項目96名傳承人進駐,抖音話題“#遇見廣州非遺”播放次數已達1900萬次。

廣式生活:非遺常态化傳播模式

據廣州市文化館非遺保護部副部長董帥介紹,未來将持續運營非遺體驗品牌“非遺課來了”,以“依時而作的廣式生活”為集中呈現方式,打造廣州非遺常态化傳播模式。

除了開展非遺數字化建設之外,廣州還将持續運營、維護和提升廣州非遺常設展《花城百花開——廣州非物質文化遺産展》,力争将其打造為國内一流的非遺常設展覽;建設“非遺主題雕塑園”,拓展非遺展陳的空間和内容。

還将利用與文化和旅遊部恭王府博物館合作共建的國家非遺展覽展示研究中心(華南展示基地)的機會,适時在兩地舉辦“廣作華章系列展覽”“錦繡中華——中國非遺服飾秀”等活動;同時與其他有影響力的機構合辦非遺專題特展。

在廣州非遺工作的計劃中,還将打造一系列的展演活動:“留光溢彩—廣州非遺系列展演”,如古琴、廣東音樂、粵劇、太極、武術、醒獅等,聯合社會各界優質資源,擴大影響力和輻射面;打造非遺研學及旅遊品牌活動。連通沙灣古鎮、廣州非遺街區(永慶坊)、廣州非遺街區(北京路)、廣州塔“嶺南之窗”文旅融合創新示範區等城市非遺地标;發揮粵港澳文脈相親的優勢,舉辦“粵港澳青年非遺研學遊”,探索共建粵港澳大灣區非遺保護責任共同體。

廣州非遺工作的藍圖規劃中,以高标準為目标,包括建設具有引領性的非遺研究高地,如建設中國傳統工藝振興計劃(廣州)協同創新中心,加強傳統工藝知識體系和轉化應用的研究,開展關于廣作傳統工藝的專題研究和衍生品開發,形成傳統工藝知識體系和轉化應用的“廣州模式”;圍繞國家重大戰略、重大文化工程中涉及非遺的重大問題等,建設多學科研究平台,與各類學術機構合作共建基地;培育“廣州非遺+”新業态的資源融創中心,開展廣州非遺資源活化利用,将相關資源轉化為文化産品和服務,培育“非遺+服裝”“非遺+文創”“非遺+IP開發”等“非遺+”新業态,開發旅遊紀念商品、影視動漫作品、紀錄片、舞台劇、短視頻、文化創意産品等,提供觀賞、體驗等文化服務;孵化廣作新生非遺專業志願服務隊,培育一批服務于廣州非遺的跨界人才和跨界志願服務項目。

采寫:南都記者 肖陽 通訊員 穗文廣旅宣

圖片:通訊員 穗文廣旅宣提供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