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第130屆廣交會閉幕了,這幾天關于廣交會的新聞熱搜也不斷湧現。
等待了500多個日夜的廣交會,是全球率先恢複的最大規模線下展會。
建築面積110萬平方米的廣交會展館,被譽為“中國第一展”。
都說“廣交會就是中國貿易的晴雨表”,其實這句還有個前提“廣州就是中國的南大門”。
地處珠江入海口的廣州,一直都是中國南方的門面擔當。
尤其在經濟發展領域,“東西南北中,發财到廣東”的俗語,吸引大量外來人口湧入廣州。
廣州作為中國經濟改制的一個縮影,更是改革開放的前沿,給中國帶來了經濟增長和市場活力。
但近些年來,大衆對于廣州的關注記憶點,要麼是坐擁十棟出租屋、賣鴨仔飯的石牌橋老闆、要麼是人字拖大褲衩、手提布袋的包租婆包租公,以至于給人形成一種錯覺:廣州是不是除了有錢,沒有其他的了?
早些年我們聽到的“北上廣”,再如今的“上北深廣”。這麼多年過去了,廣州一直都是處于一線城市的末端位置,難免顯得有些低落。
難道真的說:除了發财,廣州這片土地是不是太“貧瘠”了?
在給出答案之前,你有沒有想過這樣的一個問題:假如沒有廣州,會怎麼樣?
商業,素來是廣州的名片。被稱為“中國經濟脈搏”的廣州,不隻表現在改革開放之後的當代中國,曆史上的鼎盛王朝,也少不了廣州的影子。
唐朝時,廣州就有“天子南庫”之稱,作為“通海夷道”的起點,鼎峰時期,廣州一港的貿易量,占到全國的98%。
宋廷在廣州設立市舶司( 相當于現今的海關) ,雖然同時期的泉州才是那個時候的“東方第一大港”,可到了明朝時,泉州沒落,廣州逐漸開始獨領風騷。
于1685年(康熙二十四年)成立的粵海關,在鴉片戰争前,這裡就誕生過世界首富——廣州十三行的怡和行伍秉鑒,其财富帝國的邊疆,甚至涉足到了美國的鐵路生意。
圖2 | 廣州十三行的怡和行伍秉鑒
僅嘉慶年間,廣州十三行的收入就超過全國田賦收入的50%。
廣州的影響力有多廣?在早期的美國史上,不少州都有一個叫Canton的城市,Canton就是廣州的獨有稱呼。
中國制造,是中國經濟的重要根基。到了新世紀的中國,廣州一直是“中國制造”走向世界的前沿陣地,無數中國企業在廣交會上開始走向全球。最開始廣交會的年成交額隻有8700萬美元,到疫情前,已經增長到590億美元,漲了近680倍。
也許有人會問,為什麼是廣州?
答案其實很簡單,因為重農抑商。在長達幾千年的農業文明時代,商業一直是排在末流,重農抑商一直是鎖住中國往工業文明前進的一道枷鎖。
雍正皇帝就曾寫下禦批:“在廣東本土之人,唯知貪财重利,将地多種龍眼、甘蔗、煙草、青靛之屬,以緻民富而米少。”
所以地處偏遠的廣州,對于封建王朝來說,正如商業在農業文明的地位,不是那麼的重要,如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但廣州人民沒有放棄,在這裡,你會懂得真正的商業文明。它不是歐美那種通過殖民擴張的商業文明,而是一種獨立、開放、包容、共赢的姿态。
這點,從廣州本土滋生的嶺南文化就可知曉。
圖 | 三六度張 ©
素來以“經濟強盛”聞名的廣州,一直被默認為“文化荒漠”。
但其實,這裡的嶺南文化也是中華文化的重要部分,它是以中原文化為主體,兼容了土著文化、海外文化等,是一個多元文化的綜合體,絕不是沒什麼文化底蘊。
廣州的建築,就是吸收了不少外來的宗教文化、科學技術而演變而來。
沙面曾經是英法租界,島上的150多座歐式建築,涵蓋了領事館、銀行、郵局、醫院、酒店、俱樂部等。
圖1 | 所謂悳_堅強 ©
圖2 | Steve_Neo ©
八角形宮殿式建築的中山紀念堂,運用了建築力學的結構原理,跨度達71米的的空間内不設一柱。還有首座鋼筋混凝土結構的高層建築——南方大廈。
圖1 | 三六度張 ©
圖2 | Atrxxxx © —— 中山紀念堂
廣州的語言,也是融合了不少海外文化。比如廣州的便利店一般都叫“士多”,就是從以前對洋煙紙店為“士多”(store)演變來的。
還有廣州的祠堂文化,作為一線城市,廣州保留了很多村,哪怕是在寸土寸金的珠江新城,也有村的存在。
每一個村都有祠堂,甚至有些不止一個祠堂。祭祀祖先,要在祠堂舉行,哪怕是結婚,也一定要在本村祠堂擺下酒席。
每一座祠堂,都承載着一個家族故事。有史書文獻記載是文化厚重的一種體現,同時深入骨子裡的文化傳承,也是文化厚重的體現。
看見祠堂,就是看見了曆史,也就看見了廣州。
嶺南文化到底是什麼樣的?
茅盾文學獎得主劉斯奮認為,嶺南文化是一種異軍突起、自帶一股“雄直之氣”的文化。
廣州沒有中原地方那種傳統意義的“高門望族”,很多人來廣州,其實就是為了“穩餐飯食”,無非是為了生活。
從這個角度出發, 就能理解廣州的務實、包容、開放的重商精神。
雖然廣州是最早與海外接觸的,但卻沒有崇洋媚外的思想,這就是雄直之氣。
廣州有很多高樓大廈,集購物、美容、娛樂等于一體的繁華喧嚣,可當夜幕降臨,你會發現廣州的底色不是高樓大廈,而是大街小巷的煙火人間,非常接地氣。
相當多的廣州民衆并不怎麼關注高檔餐廳,而是喜歡去茶樓大牌檔,相對于國際大牌,人字拖、褲衩背心是他們的最愛。
白天穿着拖鞋上班,晚上在大排檔談笑人生,這是廣州市井骨子裡的傲氣。
也是這股雄直之氣,廣東完成了“革命策源地”的曆史使命。
中國與西方的首次正面交鋒,就是在廣州。
民族英雄林則徐在粵禁煙後,廣州就遭到西方列強的炮火轟擊。
1841年5月,占據炮台的英軍到三元裡搶掠财物、強暴婦女。
相對于清政府的腐朽不堪,廣州人民奮起反抗,三元裡附近103個鄉的群衆,就包圍被英軍占領的四方炮台,若非廣州知府強行解散了抗英隊伍,恐怕肆無忌憚的西方列強斷不會像後來那般肆無忌憚地蠶食中國。
後來,以孫中山為代表的革命派,在廣州發動了數十次起義,其中最著名的,莫過于1911年“三·二九”廣州起義。
起義失敗後,廣州的人民群衆冒着生命危險,收斂安葬了起義烈士的遺體,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墓是最好的證明。
在近代史的革命道路上,廣州不斷掀起反帝反封、争取民族解放的運動,一直都是抛頭顱灑熱血,甘為革命寫春秋。
隻是這背後,是悲壯的身影。
近代史一直是我們難以啟齒的屈辱史,讀來字字血淚,句句含悲 。
很難想象,若不是廣州,那個被列強任意欺淩踐踏的時代,還要多久才結束?
那個被八國聯軍欺壓,簽下人均賠一兩的《辛醜條約》會不會再次上演?
還記得今年五月,讓人聞風喪膽的德爾塔變異病毒株第一次出現在中國,就是在廣州。
作為一座管理服務人口超過2200萬、流動人口超過1000萬的超大城市,廣州卻未發生一例省外溢出,成功守住了中國的“南大門”。
連鐘南山院士都感慨道:“毒株傳得這麼快,但我們頂住了!”
在疫情嚴重期間,九成的全國入境人員,都在廣東,而其中的大部分都去了廣州。
有人說為什麼不關閉入境輸入?網上的批評聲也有不少。
可廣州正如其名,以廣納百州的姿态,接納世間萬物、人情百态。
如果你在廣州生活過,你就能理解廣州了。
如果要用一個詞來形容中國的一線城市。北京是厚重的,上海是魔幻的,深圳是年輕的,廣州則是溫情的。
四大一線城市裡,隻有廣州最親民。
廣州的魅力在于,各種收入階層的人都能在這裡過上體面幸福的生活。
從婀娜多姿的廣州塔,到五條人樂隊的石牌橋,除了成功人士,廣州也接納經濟能力稍微弱的人群。
城中村,就是廣州的親民氣。也許城中村看起來很爛,可要是把城中村都拆了,都建成高大上的公寓住宅,又有多少個人能住得起?
在快速發展的時代浪潮中,有不少人跟不上步伐,被逐漸抛在後面,而廣州是記得底層人群的一線城市,老城深處的市井氣息,城中村的喧嚣吵鬧,都能看到那些掉隊了的人的身影。
同時,全球首個線上線下結合的廣交會,廣交會上的西裝革履,都在預示着這座城市未來的開拓進取,以及無限可能。
這就是廣州,背靠南嶺、珠江出海,勤勞務實,聰明靈活,有情有義——看似平凡,其實一點都不平凡。
圖 | 三六度張 ©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