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1月21日報道(文/瓦萊麗·德聖皮埃爾) 你最近也決定“斷”點什麼嗎?随便是什麼:糖、咖啡、乳糖、肉。醒來一睜眼就打開的Instagram,睡前的推特,周末的“火種”網站,無時無刻不在刷的臉書。藥、飛機、拖延症、半永久美甲。對所有人說“好好好”,跟撞到你的人說“不好意思”,别人對你苛刻你卻說“謝謝”。你如果不是這樣,就是個例。你如果是這樣,那麼歡迎加入日益壯大的強迫症“斷舍離者”隊伍。
如今,似乎我們的生活已經由多少有些嚴重的上瘾堆疊而成,有生理上的,也有精神上的,需要好好整理一番。你是否意識到,現在我們的對話中談到了太多或許令人震撼的轉變故事?34歲的娜塔莎最近開始了她的“葡萄糖革命”,她說:“斷糖之後,我感覺好了太多,沒有那麼咄咄逼人了,也沒有那麼抑郁了,簡直絕了!”這種斷舍離故事比比皆是,比如47歲的路易嚴重沉迷熬夜,他說:“我從沒想到能這麼沉迷奈飛,很難一下子就斷掉,必須把平闆電腦留在辦公室。”
到處都是對斷舍離的安利。64歲的索菲是一位白發蒼蒼的網紅,她說:“你也應該别再染發了,這是奴役!先看看你老公也染發嗎?”
一些大型集體活動也為這種全民忏悔氣氛助興:11月的無煙月(但這是個真正的公共健康話題),如今有延續到全年趨勢的1月無酒月,3月20日世界無肉日,大城市無車日,社交網絡上的30天無垃圾挑戰……
我們現在生活中的“無”日是不是會比“有”日還多?心理學家瑪麗·羅貝爾說:“我們可以想想為什麼我們的‘停止’比‘開始’多。當代人對斷舍離的迷戀與我們對頓悟和奇迹的熱愛成正比。我們喜歡告訴自己,舍棄一些東西,會讓人生更通透,呈現另一層光芒。矛盾的是,雖然可以寬慰自己,卻在逃避應對更加形而上的問題。我們進入一個看重象征意義和病理的時代,用這種方式去解釋我們的痛苦,讓痛苦變得合乎邏輯,有條理。”
這種讓“斷舍離”沖淡了其他往往更關乎自身存在的人生觀,與2010年代初出現的排毒概念有關。雖然科學從未證實過排毒療法,而且法國科學信息協會2015年就證明“人體不需要通過五花八門的無效技術來清洗或清除多餘的物質”,但是排毒概念逐漸傳播。就這樣從健康領域擴展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數字産品斷舍離,買衣服斷舍離),還有心理排毒。現在還有不再說對不起的道歉斷舍離,以及不再對他人和自己說三道四的評判斷舍離。
瑪麗·羅貝爾表示這種一再出現的斷舍離反映了我們受到的些許極權主義誘惑:“我們的集體叙事和宗教觀念建立在善與惡和以善感化惡的基礎上。我們想在對的一邊!所以我們把時間花在确定邊界上,确定那些陰影區的邊界,必須重新照亮這裡。或許因為很難去想我們隻是混雜了一切的人,就像我們的五髒六腑一樣,從來都不是完全純淨的空無一物的。這種不純淨讓很多人難受,盡管是我們的細菌讓我們活下來。或許應該提醒大家,完全淨化等同于消失。”
瑪麗·羅貝爾認為,斷舍離看似被視為解脫,其實“反而是控制的絕對體現。這是在框定、分隔并操控人生。我認為真正的放下是讓它來,充分接受人生中那些目眩神迷的不确定性”。
瑪麗·羅貝爾最近在Instagram上總結道:“或許我們可以順其自然,不必強制、逼迫、取消什麼,而是傾聽即将來臨的聲音。這樣,我們也許就會理解那些藏在我們的糖、咖啡和抱怨中的需求和低語。”(趙可心譯自法國《費加羅報》網站2022年12月10日文章,原題為《斷糖、斷乳糖,斷屏幕……如果真的斷掉一切呢?》)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