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被名字所累的李商隐 李商隐與商山四皓

和大多數唐代詩人一樣,李商隐的一生也同樣沒有逃脫掉仕途的坎坷。畢竟李商隐是有才的,他在文學上的造詣似乎暗淡了他在仕途上的不幸,其作品還是很受後世人偏愛的。“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當我們還在孩童時候就知道這詩名句,盡管尚不明白他的意思,但至少是記住了李商隐這個人。

被名字所累的李商隐 李商隐與商山四皓

李商隐一生尤以無題詩見長,他的詩意境超越了時代,是中國最早的朦胧詩,以至很多人,甚至古人剛開始接觸他的詩的時候,隻是覺得詩句很美,但卻不明白他在說什麼。那麼,李商隐為何又是被名字所累的呢?他的名字有着怎樣的玄機?而又與著名的商山四皓有何關系呢?

被名字所累的李商隐 李商隐與商山四皓

李商隐,字義山。商隐是取“商山隐者”之意,後來取字義山,字與名關聯,寓意着商山隐者之高義。“商山隐者”又是何人?這裡面所說的商山隐者,就是指傳說中的“商山四皓”。商山距離長安并不遠,這一帶原本不是隐士居住的地方,而是哪些渴望功名富貴的士子們聚集的地帶。商山的名氣來自于商鞅變法,商鞅因為有功,被封于此地,後被稱商鞅或商君。我們再來說說商山四皓的來曆。

秦始皇稱帝後,選拔了七十名飽學之士并授予博士之職,以資顧問。及至秦末大亂,其中有四名博士避世隐遁,隐居于商山之上,靠采摘野果野菜充饑。因為四人皆年愈八旬,且白發皓皓,故被世人稱為“商山四皓”。漢初,劉邦曾數次派人去請,四人均未應允出山,後應張良之謀,助太子劉盈鞏固了太子之位,然後又飄然而去,回山繼續過起了隐居生活,至此名聲大震。

被名字所累的李商隐 李商隐與商山四皓

這就是李商隐名字中“商隐”的出處和含義。士人之家,每一個孩子的名字都蘊含着父親的無盡期望,李商隐的父親也是一樣。李嗣似乎期望兒子平居之時可以高義,國家的關鍵時刻能夠挺身而出為帝王之佐,光宗耀祖。

那時的士人對于“出處”二字看得是十分重。出,即踏入仕途,安邦定國;處,即躬耕林下,潔身自好。孔子為士人定下的出處綱領是“天下有道則仕,無道則隐”,這就意味着士人在清明的時代,當勇于進取,要以天下為己任;在污濁的時代裡應當急流勇退,時刻保持讀書人的氣節,絕對不可以為了私利而同流合污。

被名字所累的李商隐 李商隐與商山四皓

李嗣給兒子取名“商隐”,飽含了一個父親的期待,他本意并非是要兒子學做隐士,而要其仕途順利,能夠出将入相,但在道德上須以商山四皓為榜樣,不可于濁世中污了自己的清名。然而,也正是他的這個期待,也正是這個名字卻累了李商隐一生。在中唐哪個政治不是很清明的時代,李商隐一直受着進退抉擇的困擾,時時在入仕和退隐的矛盾裡糾結,在朝廷與藩鎮的矛盾裡糾結,在藩鎮與藩鎮的矛盾裡糾結,在家庭與黨派的矛盾裡糾結。

李商隐在每一個抉擇的關頭,都不肯辜負自己的名字,不肯辜負父親的期望。于是,在時人的眼裡,乃至現代人的眼裡,他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失敗者,而他的悲劇生涯也确實是為名字所累了。如果李嗣知道了兒子的一生,不知是否會後悔給兒子取了“商隐”這個名字?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