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中國人的“火爐”;臨汾,中國人的“老家”;晉中,山西的“心髒”。山西大地,正在遭遇一場極端降雨。
據山西省氣象局消息,從10月2日20時到10月6日20時,山西忻州南部、呂梁、太原、陽泉、晉中、臨汾、長治累計雨量突破100毫米,其中臨汾北部、晉中西南部等地更是突破200毫米,遠超往年均值。山西常年均降雨量在400-500毫米之間,也就是說,降雨極端地區在4天内就下了近半年的雨。
短時間、高強度 的降雨,導緻山西多地出現内澇等地質災害:農田被毀,村莊被淹,鐵軌路基被沖走,平遙古城部分城牆坍塌,汾河山西新绛段發生決口險情。然而,在網絡上卻沒有得到足夠關注,有山西網友調侃說是“無人問晉”。
而就在前段時間,中國多地電煤告急,山西一馬當先站出來,以一己之力保14省煤炭供應,護航衆多家庭這個冬季的取暖。我們不能不關注山西,這個中國人的大“火爐”。 也許,許多人對山西的了解停留在煤炭之上,然而,從更廣闊的視角來看,山西汾河流域還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也是中國曆史上輻射最廣、影響最大的移民發源地。從某種角度說,這裡最像是中國人“老家”的模樣。
汾河之畔,是中國人的“老家” 展 開山西地圖, 716千米的汾河 , 由北向南浩蕩而下,幾乎縱貫山西大半個版圖,彙入黃河。 攝影 / 薛俊 汾河流域的地形很特别,大體上呈現出“兩山夾一河”的地理格局。如果按照古人挑選住宅時“背山面水”的眼光來看,這裡幾乎處處都是“風水寶地”。 山是呂梁、太行 。如果自省會太原向南望去,“左手一指太行山,右手一指是呂梁”,這兩道南北走向的磅礴山脈,在汾河兩翼遙遙對峙,在古代為平原上的居民提供了天然的屏障,在今天則使得山西坐擁了富饒的礦産。 而作為黃河第二大支流,發源自晉北的汾河,一路向南縱貫大半個山西,在兩山之間的黃土地帶沖積出一片狹長的平原,包括太原盆地和臨汾盆地在内,皆是土壤肥沃、良田千裡,極利于農業的發展。 除了山提供的天然屏障,水灌溉的平原沃野,這裡還坐擁古代最精貴的鹽——有學者認為,上古時期定都蒲坂(今運城永濟蒲州鎮)的炎帝,和以鄭州為大本營的黃帝,就是因為鹽池的歸屬而爆發了阪泉之戰,而戰場正是在今天的運城。
汾河之水天上來 ,落到人間,猶如一條綴連着明珠的綢帶,串聯起忻定、太原、臨汾、運城四大盆地,在今天養育着全省近四成的人口,塑造了黃土高原上的“天府之國”。 因而在這片土地上,早早出現了文明的痕迹——在國内已發現的七八十個舊石器時代遺址中,山西占了二十幾個,有不少就分布在汾河流域,僅襄汾一地,就坐擁舊石器時代的“丁村遺址”,和新石器時代的“陶寺遺址”,前者上承北京猿人,下啟山頂洞人,連貫了近30萬年的漫長歲月。
按照譚其骧先生的觀點,古史中唐堯、虞舜、夏禹等人活動的範圍主要就在山西南部,“堯都平陽”(今臨汾),“舜都蒲坂”(今運城永濟蒲州),“禹都安邑”(今運城夏縣),三代賢君明主相繼開啟了中華文明的“孩提時代”,而汾河流域,也承載了中國的“童年記憶”,從這個維度說,她的确算是中國人的“老家”之一。
然而真正使之成為無數中國人“老家”的,還是那株枝繁葉茂的大槐樹。 汾河流域 像是一個自給自足的城池,然而卻存在着一個大問題——平原面積太小了。太原盆地和臨汾盆地的面積加起來,也不過1萬平方公裡,隻有關中盆地的四分之一、四川盆地的二十六分之一。 因此當人口激增時,土地資源的緊張使得山西人隻能走出老家,踏上征途。間接上成就了“山西洪洞大槐樹”的根祖文化,也成就了晉商買賣天下的傳奇。 “問我故鄉在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 這兩句流傳了數百年的民謠,在 華北的老一代 中幾乎人盡皆知。 而随着華北人口繼續遷徙,移民的後裔又擴散到了全國各地, 據學者考證, “洪洞古大槐樹移民” 分布在全國 11個省、市 的 227個縣 。 因而很多人問起“祖先之謎”時,得到的往往是同一個答案:“我們家是從山西洪洞縣大槐樹下搬來的。”
“白銀谷”曾把控中國金融命脈 如果說大槐樹移民們是出于“國家政策”,那麼晉商的輝煌,則是山西人自己打拼出來的。晉商聚居的榆次、祁縣、太谷、平遙等晉中縣區,曾經是山西乃至整個中國的商業中心所在,對中國的經濟發展産生過不可估量的影響。
明清時期,山西的手工業和制造業已然初具規模,在面對“地少人多”的現狀時,大批山西人開始主動走出老家,進入商海浮沉。 在明代,他們的活動範圍主要在黃河、長江流域;随着清代版圖擴張,晉商們的步伐也跨過長城,邁向東三省、内外蒙古乃至俄羅斯。 朔州的 殺虎口 作為對蒙貿易的 西口,是晉商向西經商的必經之路,大名鼎鼎的 “走西口” 正是來源于此。
而晉中,因居“山西之中”,成為南北往來的重要經濟中心。晉中人借此地利,逐漸發展壯大,到清代前期時成為晉商的中流砥柱。他們從汾河東岸出發,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幾輩努力之後,終于将這裡變為山西乃至整個中國最富庶的地方。
由于晉商的征途太遠,随身攜帶現金頗為不便,彙兌業應運而生,成就了響當當的“山西票号”。1824年,中國第一家票号日升昌在平遙成立,執全國金融之牛耳,開全國金融之先河,上海外灘和北京金融街都是“晚輩”。
到晚清時期,全國票号共51家,山西“獨占八鬥”共有43家,位于平遙古城的就有22家之多,基本上控制全國金融命脈。
随着晉中人“商業帝國版圖”的擴張,一車車金銀從四面八方源源不斷運回祁縣、太谷、榆次、介休、平遙等縣,一座座晉商大院在晉中拔地而起,連屋接巷,“矗不知其幾千萬落”。
《喬家大院》、《大紅燈籠高高挂》、《白銀帝國》等影視劇的傳播,使人們在銀幕上得以一窺晉商宅院建築與晉商的生活。前兩部影視劇的取景地都是祁縣喬家大院,喬家是晉中首屈一指的富商巨賈。
晉中,成了名副其實的“白銀谷”。
中國最多最好的古建築在山西
悠久的文化、富庶的經濟 ,造就了輝煌的山西古代曆史,也為當今留存了大量珍貴文物。或許你聽說過這樣一句話:“地下文物看陝西,地上文物看山西”, 山西是一部中國 古建築百科全書 。 從數量來看,山西擁有531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穩居全國第一。山西目前已發現宋、遼、金以前的木結構古建築100多座,全國僅存的3座完整唐代建築全在山西,哪怕把不完整的都算上,山西也占據半數之多。全國五代時期建築隻有6座,山西有4座之多。元明清建築,更是不計其數。 從質量看,山西有世界文化遺産雲岡石窟,是中國衆多石窟的模闆。山西五台縣的南禅寺,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木結構建築,建于唐建中三年(公元782年)。上世紀30年代,日本學者關野貞曾宣稱中國已無千年以上的木建築,要看得去日本,被梁思成、林徽因發現的佛光寺,打破了這一傲慢的論斷。 五台山有中國最大的佛教建築群,香火依然鼎盛。而平遙古城是中國僅存的一座完整古縣城,仿佛把時光定格在了古代。晉城、長治、運城、臨汾等衆多廟宇中,依然保存着中國古代各時期絢爛多彩的壁畫彩塑,品質在全國首屈一指,堪稱國寶。
如果山西是一幅彩繪,那麼黑色的是煤炭和醋,黃色的是壺口瀑布、黃土高原,紅色和綠色則是遍布山西各地、紅牆綠瓦的古建築。
而在這次極端降雨導緻的災害中,平遙古城的部分城牆就遭受到了坍塌風險,好在這麼重要的文物有工作人員及時搶修。而更多分布在山西各地,或者村鎮,或者田間地頭,或者不那麼“重量級”的古建築們,還好嗎?希望身處雨災之中的山西人們都平安,我們一起渡過這個難關,加油山西!
山西暴雨牽動着全國人民的心 根據山西防災服務台志願者核實 急需救援物資彙總如下 ↓↓↓
來源:人民日報公衆号。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