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綜合 > 正文

撫順監獄做了什麼,徹底感化了969名日本戰犯?養雞隻是第一步

1950年,一批神秘的“客人”在蘇聯紅軍的押解下被送往我國遼甯省撫順戰犯管理所。這批神秘的“客人”是被蘇聯紅軍俘獲的969名日本侵華戰犯。在雙方協商下,蘇聯政府正式将其交付中國政府處理。經過改造,在1956年中國特别軍事法庭的庭審現場,這些戰犯竟奇迹般地坦白自己往日犯下的罪行,有的犯人甚至悔恨到聲淚俱下。他們歸國後,非但沒有反咬中國一口,還自發建立起“中國歸還者聯絡會”,為中日和平友好事業四處奔走。在這6年的改造中,這些曾經堅定的軍國主義分子究竟經曆了什麼,思想上才會發生如此徹底的變化?

一、善主惡客

日本在宣布無條件投降後,命令駐紮在中國東北的日軍向蘇聯人投降。幾十萬日軍俘虜在天寒地凍的西伯利亞勞動幾年後,開始被蘇聯陸續遣返。1949年12月,蘇方主動提出要将部分俘虜交由中國處理。于是在1950年7月19日, 在綏芬河處中蘇雙方對969名日本戰犯完成交接。這些侵略者将在撫順戰犯管理所接受勞改生活。

将日本戰犯安置在撫順,可以說是人道主義精神的體現。因為撫順戰犯管理所是由原撫順監獄改造而成,撫順監獄占地4萬平方米,各項基礎設施齊全。中央又對其直接撥款進行擴建改造,将牢房中的窗戶擴大,提高牢房的采光,并添設理發室、面包房、娛樂室和衛生所來提高犯人的生活水平。考慮到東北地區天氣寒冷,每間牢房都貼心地安裝了暖氣。此時的撫順戰犯管理所的規格在全國監獄中已經算得上頂尖水平了。

管理所不僅硬件厲害,軟件上也實力雄厚。這裡由遼甯省公安廳直接領導。所長由撫順市公安局局長孫明齋擔任,副所長則是關東高等法院勞改處處長曲初。工作人員有近一半都是大學文化程度,多來自東北公安部、衛生部和司法部。這樣的配置放在當時的環境來看算得上是高配 。

孫明齋(左)

之所以準備如此高規格的監獄,是因為這些新客人實在比較棘手。這900多人都是軍國主義的死硬分子,大多出身軍隊,其中還夾雜着數位高官。比如日軍59師團中将師團長滕天茂、117師團中将師團長鈴木啟久、僞滿國務院總務廳長官武部六藏以及次長古海忠之等人。

二、改造工作很難開展

日本戰犯前往中國前,蘇聯人怕他們鬧事,便忽悠說此行是要将他們遣返日本。當戰犯們到達寬敞明亮的撫順戰犯管理所後,還以為是歸國路上的中轉站。住了幾天後,一個會中文的日本人看到公共區域牆上的《監房規則》,才發現自己是在中國東北的戰犯管理所。這個消息在日本人之間迅速傳播,并引起了很大恐慌。因為他們的身份是戰俘,如果此次能順利歸國,最起碼能保證人身安全。但如果以戰犯的身份被關押在中國,根據國際法,他們肯定是要被法庭審判清算的。罪行嚴重的話甚至小命不保。氣急敗壞的戰犯們開始騷動起來,他們叫罵着,瘋狂撞擊着牢房的鐵栅欄,直到獄警火速前來鎮壓才漸漸平息。

自此之後,一些戰犯深知日本人不能坐以待斃。撫順曾長時間被日本重點經營,即使到了20世紀 50年代,這裡仍居住着不少日本僑民,管理所内也有聘請僑民兼職維修電器。有些戰犯出身黑龍會,人際關系廣泛,便偷偷聯系這些僑民希望提供越獄幫助。可令人啼笑皆非的是,一天,越獄主謀者和室友下棋時發生争執并扭打起來,室友一氣之下竟然大聲舉報其越獄陰謀。聽聞消息後,管理所迅速采取措施将越獄策劃者們單獨關押、重點監管,使這場滑稽的越獄還沒開始就胎死腹中。

越獄的失敗并沒有讓戰犯們屈服,日本人眼看硬的不行那就來軟的惡心你。在得知朝鮮戰争爆發,美軍悍然越過三條線後,這些戰犯開始憧憬着美軍可以一路高歌拿下東北,好救他們于水火之中。抗拒改造的情緒在犯人中間不斷蔓延。就算管理所每天朗讀《人民日報》上的戰争進程,戰犯們也根本不信。在他們的觀念中,日本都打不過美國,你中國更不可能。這種對抗情緒極大地影響了管理所安排的改造學習活動。在閱讀課上,有人會突然高呼“天皇萬歲”,并朝日本方向行跪拜禮。更狠的是,有些頑固的軍國主義分子害怕自己被廣播洗腦,就用筷子插破自己的耳膜,以查明志。

在審訊中戰犯們更是謊話連篇、颠倒黑白。僞滿州國的副縣長島村三郎說:“我在職期間是站在農民的立場上的,也向滿洲國政府做出了抵抗。如果讓我回去走一趟,百姓們一定夾道歡迎。”日軍中的軍官和士兵也在互相推诿責任。一個士官說:“來中國打仗,并非個人自願。國家和長官逼迫的,我是無辜的。”他的上級59師團旅團長長島勤卻說:“那些罪行都是下面人做的,他們沒向我彙報,我并不知情。”

被審判的日本戰犯

三、勞動改造和思想學習讓戰犯們洗心革面

日本戰犯之所以如此猖狂,一方面是從心底對中國人的蔑視,另一方面長期侵略者的身份讓他們無法對飽受苦難的中國人民産生同理心。勞動改造在這時就顯得非常必要。

起初撫順方面考慮到這些日本戰犯剛在蘇聯幹過苦工,身體素質比較差,便隻安排他們做些雜務,像幫忙送飯,打掃走廊之類的。後來,管理所購買了幾千隻雞仔,在一片空地上設立了養殖場,鼓勵犯人來擔任養殖員。在監獄這種枯燥的環境下,養雞說是勞動倒不如說是解悶。鈴木啟久這個曾經侵華戰場上的師團長,如今每天開心地圍着小雞跑,他們甚至還編唱了《養雞勞動歌》。

在勞動之餘,勞改所也十分重視對他們的思想教育。開車帶着他們參觀撫順新修的水庫,觀摩鞍山的鋼鐵基地。一路上戰犯們深受震撼,在戰敗前他們明明将許多設施都摧毀殆盡了,可為何短短兩三年功夫中國人就能重建,甚至産量更高?更讓他們疑惑的是,為什麼如此高效率的生産,中國工人臉上卻看不到憤恨和不滿。這和他們印象中資本主義下的工業生産截然不同。

在之後管理所組織的理論學習中,戰犯們終于弄得了一切。在管理所輔導老師帶領下,他們學習了《社會發展史》、《日本資本主義發展史》,了解到日本侵略戰争的本質。另外還發揚了我軍傳統,成立了犯人學習小組,讓他們聯系自身悲慘遭遇來交流學習感受。

在勞動改動和精神教育下,大批日本戰犯洗心革面,在1956年中國特别軍事法庭上坦然承認了自己犯下的侵華罪行,情節嚴重的被判處一到二十年有期徒刑。而更多的日本戰犯免受起訴被遣送回國。1957年9月,這些歸還者在東京成立了中國歸還者聯絡會。在日後反對右翼修改教科書和中日建交等事件上都發揮了積極作用。

文史君說

這批日本戰犯在中國的改造可以說是深入到靈魂的。1984年10月,原撫順戰犯管理所的工作人員組成代表團訪問日本。在經過東京、大阪、京都等地時,得到了中國歸還者聯絡會的夾道歡迎,其中不乏已經六七十歲的老人。他們還湊了1000多萬日元來招待代表團。時間流逝也無法将這份情誼和經曆抹去。2002年,由于大多成員已經離世,日本“中歸聯”宣布解散。可他們的精神并沒有就此散去。成員的子女秉承父輩的遺志成立了“撫順奇迹繼承會”,繼續為反戰和中日友好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李鑒晔:《撫順戰犯管理所對日本戰犯的改造》,東北師範大學2009年碩士論文。

金源等:《從戰争狂人到朋友——改造日本戰犯的成功之路》,群衆出版社1986年出版。

(作者:浩然文史·天上白玉京)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