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土高原是我國四大高原之一,位于中國中北部,在蒙古高原以南,海拔800到3000米,
分為廣義高原和狹義高原兩種說法。廣義高原就是所有的黃土區,由鄂爾多斯、隴中、陝甘、山西四大高原和河套平原組成,總面積有63.5萬平方公裡,是世界上最大的黃土覆蓋區。
狹義高原是指長城以南、秦嶺以北,太行以西、祁連以東的廣大地區,包括青海,山西,陝甘甯的部分地區,面積約30萬平方公裡。
黃土高原是中華文化的發祥地之一,傳說上古時期的黃帝就是活動在陝北黃土高原一帶,之後黃帝吞并了炎帝部落,擊敗了蚩尤,統一了中原,成為華夏始祖。
黃土高原地下蘊含極其豐富的煤炭,石油、稀土等資源,也是我國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黃土高原處于中原腹地,四通八達,這樣的地理位置也利于能源的對外輸送,因此可以說是中華寶地。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寶地,卻曾因其惡劣的地理環境和氣候,被稱為“苦甲天下”,更是被聯合國糧食開發署,定為“最不适宜人類生存的地區”。
那麼,從遠古時期一個人類發源的宜居之地,到後來環境惡劣的不毛之地,黃土高原到底發生了什麼呢?造成黃土高原成為不毛之地的罪魁禍首首先就是水土流失,黃土高原氣候幹旱,夏季多暴雨,又沒有植被的保護,使得水土流失嚴重,而造成水土流失的原因,除了自然因素,人為破壞也是重要方面。
黃土高原高原,地勢高緩,而且起伏較大,氣候幹旱,降水少,一年的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以暴雨形式出現。黃土本身結構松散,存在很大裂隙,被暴雨沖刷自然就留不住了。
也許有人會說,黃土高原沒有森林樹木嗎?對,還真沒有,不過也不是一直沒有。曾經的黃土高原也是郁郁蔥蔥,森林遍地,但是從秦漢開始,經曆了三次大規模的濫砍濫伐,森林植被被破壞殆盡。
第一次秦漢時期,邊防駐軍和移民合力開墾森林,大規模的“屯墾”和“移民實邊” 破壞了晉陝北部的森林。第二次是明朝的“屯墾”,明政府給邊防官兵強制下達“墾荒”任務,這次以軍隊為組織,規模空前的毀林開荒,嚴重破壞了黃土高原北部的生态環境。第三次則是清朝,這次的規模更大,範圍更廣,不但毀壞樹木,草原也不能幸免,鄂爾多斯百萬畝的草原被改成農田,造成的結果就是土地大面積沙化,水土流失加劇。
也許有人會問,黃土高原這麼多的黃土都流失去了哪裡,答案就是黃河,黃河有幾段都是流經黃土高原的,被雨水沖刷的黃土随河流彙入了黃河,黃土就這樣被黃河帶走了,帶走多少,我們用數字直觀描述。
70年代三門峽水文站曾做過統計,黃河一年的輸沙量是16億噸,換算成1立方米為單位的土帶,16億噸的長度可以繞地球赤道72圈,這16億噸的黃沙裡有90%來自黃土高原,而這僅僅是一年的量。
新中國成立之後,面對千瘡百孔的黃土高原,國家采用多種手段措施進行治理。在坡地上建立林草防護帶,以減少水土流失。同時在溝壑中建攔土壩,擋住流失的泥土。經過幾十年的不懈的努力,治理工作取得了巨大成績。
2000年之後,為了更好的展開治理工作,國家調整了治理戰略,逐漸由工程治理變成生物治理。退耕還林還草,利用樹保水、草固沙來改變生态環境。同時封山禁牧,牲畜舍養,退耕農作物,種植果樹,為了增加農民的積極性,補償退耕的損失。我們以紅色聖地延安為例,綠化面積從46%到81.35%,從衛星地圖上也可以看出來,延安周邊溝壑萬千的黃土坡全都變綠了。從延安一直延伸到關中,全部被大面積的綠色占領。
而整個的黃土高原,2000年以來也發生了巨大變化,降水量增加了10到30毫米,綠化覆蓋率、土壤保持率都保持上漲趨勢。通過一系列的措施,黃土高原尤其是陝北高原,不再是環境惡性循環,實現了“整體好轉,局部良性循環”的偉大曆史性轉變。
2017年再測黃河的輸沙量,是一年2億噸,相比70年代的一年16億噸,黃土高原治理效果如何,一目了然。如今的黃土高原,山青水綠,瓜果飄香,人民的生活直線上升,這是人民群衆不懈努力的結果,相信在不久的将來,黃土高原會更加的生機勃勃,還原數千年前的黃土高原原貌,
成為名副其實的中華民族發源地。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