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的孩子被人欺負了怎麼辦?
是教他勇敢地打回去,還是大度的寬容對方?
最近在一檔兒童觀察類的節目中,就有兩個孩子因小事動起了手。
當時一群孩子坐在場地休息,老師叫大家集合,準備上課,孩子們便紛紛起身前去。
一個叫“小薯條”的孩子在經過同學“維尼”的時候,想叫他一起去集合,便用手揪了一下對方的頭發。
可維尼會錯了意,以為小薯條是在挑釁,二話不說就把小薯條拽了一個大跟頭。
小薯條趴在地上哇哇大哭,實習教官王弢看到了以後馬上跑過來安慰:
“沒事,不哭不哭。他欺負你你倒是還回去啊!”
接着教官又鼓勵小薯條:
“别怕,他欺負你,你就還回去!”
然後拉着小薯條的手就朝維尼打了回去。
這段節目一經播出就在網上引發了熱議。
我看了一下,發現網上的聲音主要分為兩派。
一些家長認為教官的做法不夠妥當,暴力解決不了任何問題,還是應該冷靜對待。
同學之間有矛盾了要去溝通,實在不行就躲得遠一點,惹不起還躲不起嗎。
另外一種聲音則支持教官,認為孩子被欺負了就應該打回去,隻有學會“以暴制暴”,别人才不敢欺負自己。
“忍下來”和“打回去”,兩種方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也是大多數家長都會采取的方式。
但是凡事都有兩面,任何一種極端的做法背後,都有巨大的隐患。
美國權威雜志Am J Psychiatry曾做過一項長達幾十年的研究,他們對8000個曾有過“被欺淩”經曆的人進行了跟蹤調查。
結果表明:
那些童年被人欺淩,又經常隐忍,退讓的人心理健康會遭受不同程度的負面影響,比如容易焦慮,患抑郁症可能性更高。
同時研究還發現,這些人的性格大體分為兩類:
一類是軟弱型人格,她們自卑,沒有活力,對很多事都逆來順受;
另外一類是仇恨型人格,他們敏感,易怒,願意記仇,會因為小事而發火,在對待弱者時會更加苛刻。
軟弱和仇恨,兩種性格都存在明顯的缺陷。
所以通過這個調查我們就可以明白:
如果孩子受到欺淩時總是示弱的話,之後就可能出現一系列的心理健康問題。
那應該教孩子敢于反抗,用武力解決問題可以嗎?
前段時間,沈陽的一位父親就是這麼教育孩子的。
沈陽的一個小男孩在學校被人欺負了,回家後他的爸爸是這麼教育他的:
“為什麼不敢打人?來,你用這隻手打我。”
“兒子我告訴你,我如果再聽說他打你了你沒還手,那爸爸肯定發脾氣。”
“如果你要打赢了爸爸就獎勵,你要什麼我就給你買什麼。”
留言中有很多人認同這種教育方式,支持孩子打回去。
但大家有沒有想過,如果視頻中的孩子真的聽了爸爸的話會怎麼樣?
他回學校把别的孩子打了,爸爸就獎勵一個遊戲機、一個小汽車。
那孩子就會得到一種信号:
打人是好事,隻要我打人了就能得到獎勵。
那麼在這種教育之下,孩子會越來越習慣于用暴力去解決問題,将來很可能做出更過分的舉動。
那時候,再說什麼就都晚了。
其實孩子之間發生争執,甚至大打出手都是成長過程中再平常不過的事情了。
然而,家長的态度,卻會十足地影響孩子的處事方式,甚至未來人生的走向。
所以我覺得一味教孩子崇尚暴力,或是過度忍讓都是不可取的。
如果我們真的想把孩子教育成一個進退有度的人,當孩子被人欺負時就應該這麼做。
(1)充分地理解孩子
當聽到孩子被欺負了之後,千萬不要對孩子說“打回去啊,怕什麼。”
或是“他怎麼不欺負别人就欺負你?”之類的話。
這會給孩子帶來巨大的壓力,讓他更加難過和自責。
在聽完孩子的遭遇後,我們要做的第一件事應該是:表示理解。
讓孩子知道,爸爸媽媽明白你的感受:
你不還手不是因為你軟弱,而是因為你是個善良的小孩,不想用暴力傷害别人。
你不吵架不是因為你理虧,而是因為你是個有素質的小孩,不願意和别人計較太多。
多說一些這樣的話來安撫孩子,這樣他才可以盡快讓情緒穩定下來。
(2)不要過多參與,尊重孩子的決定
其實很多時候造成孩子之間矛盾的都是小事,可能是一句話、一次遊戲、或是一支筆這麼簡單。
但我們不能因為是小事,就不當一回事。
因為家長的任何一個舉動,都可能對孩子造成巨大的影響。
比如我前段時間帶孩子出去玩,看到兩個孩子打架。
倆家的家長本來在一旁聊天,看到孩子打起來了趕忙跑過來制止。
那個欺負人家長道歉的話還沒說出口,被打的孩子家長就說:“哎呀小孩子鬧着玩怎麼還動手了,趕快住手。”
接着又說:“我家孩子皮厚,打兩下沒事,你們也别罵孩子。”
在此過程中,那個被打的小孩就站在一旁,淚水在眼裡打轉,一聲不吭。
仿佛他才是那個犯了錯的孩子。
看到這一幕,我真的很心疼那個被欺負的小孩。
被欺負的是他,被安慰的卻是别人。
如果他這時候提出不滿,還可能會被大人們說成不聽話的小孩。
不知道當時那個孩子是什麼心情,憤怒,委屈,自卑,還是失望?
又或者是這些情緒全部都有?
當遇到孩子被欺負的情況時,家長不要過多去幹涉,更不要自作主張地為孩子去做一些決定。
受委屈的人是孩子,那沒有人可以替他原諒别人。
在這種時候我們應該充分尊重孩子的想法,這其實也是一個很好地培養孩子獨立自主能力的機會。
我們隻要幫孩子穩定住情緒,然後為他梳理一下事情的脈絡即可。
(3)為孩子做最堅強的“後盾”
造成一些孩子性格軟弱的最大原因,就是不自信。
所以越是在孩子困難的時候,我們越是要讓孩子知道,無論什麼時候,我們都會和他站在一起。
告訴孩子,如果其他同學的哪種行為讓你不舒服了,要明确表達自己的感受。
可以這麼對同學說:
“我很珍惜你這個朋友,但你的做法讓我不舒服了,希望你下次不要這樣了好嗎。”
甚至可以再強硬一點,直接說:
“你這樣做是不對的,如果你再打我,我一定會還手的!”
想告訴别人“自己不是好欺負的”不一定要用手,還可以用自己強硬的态度。
如果對方也把你當做朋友,自然會重視你的話;如果對方覺得你多事,那麼就離他遠一點。
他要是糾纏不休,還來找你麻煩,那麼你告訴媽媽,我會去找老師和對方的家長來解決這個問題。
當家長用實際行動,去向孩子證明會永遠保護他的時候。
孩子自己也會受到鼓舞,在下一次遇到其他同學的不友善行為時,也就有了保護自己的勇氣和決心。
對孩子來說,被欺負不是最可怕的。
最可怕的是,當他受人欺淩、一肚子委屈想要去找父母傾訴的時候,換來的卻隻是一句:“真丢人,隻會被打”。
其實不管是在面對欺淩也好,面對生活中會經曆的其他困難也罷。
一味地教孩子“打回去”或是“忍下去”都是不可取的,重要是永遠和孩子站在一起,讓他擁有一顆不卑不亢的心。
做到遇事“不沖動,不妥協”,不主動惹事,但也絕不怕事。
隻有這樣,孩子才能夠有底氣迎接來自生活的風和雨,闖出屬于自己的一片天。
最後,希望大家能點個“在看”,也願每個孩子都能在爸爸媽媽的守護下,擁有一個安穩、快樂的童年。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