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芊的人間理想
聚焦成長中的兩大基石:
認知思維&知識框架,活出強勁的自己。
敏芊的第
50篇原創文章
标簽:強勁人生
關于接觸新領域的5000圖文巨獻
希望能幫你徹底理清楚
什麼是可遷移能力
《錢從哪裡來》的作者香帥從金融視角下,很直觀的把将來的職業,分成了兩個類型: “滾雪球型”和“推石頭型”。
書中認為,不久的将來,社會一定會出現這樣的趨勢,随着互聯網技術和人工智能的發展,那些”可編碼型”的工作(有明确的任務目标、有海量數據儲備、工作内容程序化的工作。)一定會被機器人取代。
也就是說,我明天去上班,所面臨的競争對手也許不再是小張,小王,而是不知疲倦、從不出錯、進步飛快的機器人。
太恐怖了!這到底都包括哪些工作呢?
李開複給“可編碼型”工作下了一個定義:如果一項工作,隻需要5秒鐘思考和決策,就能提供相應解決方案的,那麼這種工作就會被人工智能所取代,而這些工種,也屬于“推石頭型”。
比如,收銀員,高速公路收費員,銀行的櫃員、流水線上的工人等,年複一年,日複一日的做着相同的動作,幾乎沒什麼人力資本的積累。
而另外一種,是對應巴菲特那句著名的論斷:人生就像滾雪球,重要的是發現很濕的雪和很長的坡。
比如高級律師、醫生、互聯網公司的高階運營、高階産品經理等,這些“越老越吃香”的工作,都有一個共性:
他們的知識、技能的累積速度超過更新的速度,而且随着年齡的增長,專業技能和經驗不斷的叠代,因此他們的人力資本是“滾雪球式”的複利積累。
這樣就為我們學習、奮鬥提供了線索。 那麼這幫人到底是靠什麼快速積累、叠代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呢?
答案是他們
為自己打造了一個可以自運轉的「知識框架」,能夠持續不斷的提供價值、并且按照環境不斷變化和叠代的系統。
01
什麼是自運轉的
知識框架?
我們知道萬事萬物就是各式各樣的系統,比如一個城市,一棟房子,一套營銷理論,管理理論等等都是一個系統。 那麼問題來了,如何才能更好的了解這些系統的運轉機制呢?
專家們給出的指導性意見是
先要把握系統的“框架”,因為“框架”是對系統構成元素以及元素間有機聯系的簡化體現。 比如房子這個系統最簡單的框架就是屋頂、牆壁和地闆組成。
再比如,下面一組數字: 8,6,7,4,2,0,3,1,5,9,3、6、4、5 你能在3秒鐘内記住嗎?我相信乍一看,一定是懵圈了。
但如果這麼改變一下呢? 0,1,2,3,4,5,6,7,8,9,6,5,4,3 我相信1秒都不到,都記住了,為什麼兩組同樣的數字,這樣就好記了呢?
原因是我們的大腦會自動把信息組合成「框架」,這樣大腦的記憶就會很愉悅,很輕松。
你看我們每個人其實都具備「框架型思維」,隻是在處理複雜事情的時候,沒有啟用,或者根本沒有認真的去尋找這種系統框架之間的“聯系”,這個聯系就是“規律”。
說到底,還就是懶,誰的大腦不都想挑輕松的事情做,那麼也行呀,用别人總結好的「框架」解決問題。
比如: 我們表達時,經常碰到想說的一下子說不出來,說出來的,又感覺說了一大堆廢話,根本不是自己内心真實想表達的内容。
如果碰到客氣的還會直接問你:你到底想說什麼?不客氣的啥也不說,而我們呢或許直接丢了面試或者一次晉升的機會。
這個時候,如果有人告訴你,其實表達,也是有一個『金字塔框架』的,如圖:
表達前,先用爬金字塔的方式,自下而上的梳理一下自己想表達的内容; 而表達時,再用溜金字塔的方式,自上而下先表達結論、目的,再解釋分析過程。
這樣一來,是不是就輕松駕馭了,尤其适用于向沒有耐心的領導彙報工作,結論先行,領導有時間聽,再解釋詳細内容; 再或者開會時,臨時被叫起來談談想法的時候,也不會一下子懵圈。
因此萬事萬物都有“規律”可尋,要麼啟用大腦中的「框架型思維」找規律,要麼拿來主義,去學别人已經總結好的「知識框架」。
無論哪種方式,
學習的本質是要
搭建一個符合自己個性化工作需求的,能為個人産生效益的,并且無論『遷移』到哪裡都能持續輸出價值的「個人知識體系框架」。
通過這個「個人知識體系框架」,我們就能把亂七八糟的事情搞的明明白白,理的清清爽爽。比如上文的數字遊戲,和不知道說什麼的“表達”。
因此
「框架型思維」,是我們系統的思考問題和表達的思維方式——《思維力》
當然
「框架型思維」也是咨詢公司能快速、處理,解決問題的秘密武器—《麥肯錫工作法》
所以,如果我們具備了「框架型思維」就能對萬事萬物中的任何一個系統更全面的、更深入的觀察和理解,而我們搭建某一個領域的「個人知識體系框架」也就意味着,我們能處理和解決這個領域帶給我們的問題。
而
構建「個人知識體系框架」的方法就是對應某一個系統的理論,連接衆多的知識點,并在知識點和知識點之間建立一個固定「連接」,逐步積累,就建造起此系統理論的知識大廈。
這樣幹的好處,就是當我們面臨這個系統中的問題時,提取了一個知識點,那麼連接的另外一個知識點也被激活了。
好,理論讨論完了,下面我們就來具體的實施搭建——
02
如何搭建知識體系框架
01
基于工作流程搭建框架:
開始搭建知識框架時,我的經驗是先從個人職位目标、工作的應用場景出發,因為這樣你
所獲取的知識都是指向一個應用目标,不但便于學習和管理知識,而且
能迅速啟用「框架」,解決工作中的問題,加速在職場中的晉升。
這個過程就是: 先搭框架→再學習→實踐→吸收新知識→再實踐→升級叠代
公式總是冰冷的,如何變得有溫度,還是舉例子:
比如,我開始工作的時候,是一個初級銷售員,那麼對應初級銷售,我的「知識框架」就應該根據銷售的流程構建,如圖:
當然這個不用花太多時間,一進公司,師父就會教。
好,那麼根據以上的銷售流程,我們很容易就構建一個知識體系框架:
但是所謂的生活、工作的本質就是問題疊着問題,知識框架是搭好了,話術也熟記于心了。 好,開始下市場,見客戶了:
“我性格内向,一看到客戶,就有心理障礙,準備充分的資料,說了個亂七八糟”。
“客戶倒是很耐心聽完,但客戶一句話都不說,隻是微笑,我感覺自己就像一隻鹦鹉....”。
“客戶提了一個專業問題,我就傻了,感覺自己孤陋寡聞,一大堆産品知識根本沒用上.......”。
一圈兜下來,不但碰到各種問題,而且挫敗感油然而生,隻覺得自己哪哪都是漏洞,哪裡都要補缺。
于是着急慌忙的去學産品知識,看見網上有情商課,報了個班;看到有表達課,又報了個班;同事推薦“用戶心理需求”的書,又買了本.......。
還暗暗下決心,隻要努力就沒有攻不破的難關,加油!!!
結果呢,學了一大堆,業績也沒見怎麼提升,客戶也得罪的差不多了,還把自己搞的異常焦慮、迷茫.......。
最後告訴自己,原來是我不适合做銷售哈,于是放棄了......。
其實不僅僅是銷售,稍微有點挑戰性的工作,隻要不是“推石頭型”的工作,我們所面臨的問題和困難,都大同小異。
而這種學習方式,就是我們上一篇讨論的低效學習,大量吸收碎片信息,然後囤積在大腦中,不去加工生産,把大腦變成一個倉庫,等到要用的時候,卻不知道如何提取,因此這種“集郵式”的輸入是無效的。 用一張圖回顧一下:
那麼真正高效的學習是什麼? 是要調用我們大腦中的「框架型思維」,構建一套有序、良好的處理流程,把得到的信息拆散重組,再根據自己的理解去輸出、實踐、落地,讓每一個輸入都走一遍大腦加工的流程。如圖:
而這個生産知識的“加工流程”,不僅可以避免“知識焦慮症”,而且也是我們構建「知識體系框架」的基礎。
所以說,師父教的雖然沒錯,但隻是共性化的模闆框架,真正的「個人知識體系框架」構建,不是這麼玩的。
而
是依
據上圖中銷售的
流程,自己加工生産
,隻有這樣,才
是「可遷移的能力」。
那麼如何加工呢? 打個比方,如果你的銷售工作是賣保險,想學習“用戶需求分析”,這個時候不是先去報一個班,或者立馬去聽課,而是先搭一個「框架」,有了框架,你才能知道學什麼?怎麼學?用在哪裡?
用戶需求分析,最簡單的框架: who?誰是我的用戶? what?什麼是用戶的需求”? why?用戶為什麼有這個需求? How?如何滿足用戶需求?
然後帶着問題去找答案,此時再去買書,聽課,把書上看來的、聽課聽來的知識打散,圍繞着這四個問題重組。
當然在剛剛建立的時候,可能不夠全面,但不要着急,「知識框架」都是逐步豐滿起來的,而且以後的學習過程中,還可以不斷的補充和叠代,關鍵是要有第一步「框架」。
你看到紅字标識的“需求洞察”,建立框架的時候,我也不清楚購買保險的用戶需求到底是什麼?
也是通過保險公司的培訓,網上搜集、看書、咨詢基金公司銷售同行等等,不斷的補充添加,形成下一張符合保險産品的用戶需求「知識框架」:
這張圖後面的+号,就不展開了,不僅太大,而且所有的字體都看不清楚。
(有保險方面興趣朋友,可以給我留言)。
我從一個啥都不懂的保險銷售小白,開始學保險知識到實操落地賣出将近300萬保單,不到4個月時間。
說這個,不是說我賣保險多牛逼,這不是本文的重點,重點是很多人跟我說入行一個新的領域,真的好難,沒有一年二年搞不定。
其實真的不是很難,隻是“很多人”不懂得用「框架型思維」去學習,不懂得如何搭建「知識體系框架」。
所以上手時摸不到邊,在外圍兜圈子,等到掌握這個系統領域的基本框架,以及各元素之間的聯系和規律時,也許已經失去了競争優勢,換句話說估計黃花菜都涼了。
以上就是基于工作流程搭建的「個人知識體系框架」,如果你具備這樣的「框架」,我相信你跟我一樣,不久就能從一個銷售小白躍升為金牌銷售,甚至是一名優秀的中基層執行者。
當然我們人生的目标不能就止步于此,如果你是職場内的一名銷售,至少要跟我當年的目标一樣吧,向着營銷總監、市場總監挺進。
如果你的确建立起這樣的職業目标,那麼隻有工作流程的框架是不夠的,我們還需要搭建一個:
02
基于業務領域的『專業知識框架』
構建這個知識框架,首先要找到專業知識背後相通的本質規律,按照本專業領域主要的原理和定律來組織知識。 不僅如此,還要滿足兩個要求:
1、我們自己的核心素質(比如性格特征、習慣)、與專業無關的通用能力(如思維能力、人脈鍊接能力)。
2、要求所有的核心素質、通用能力、專業技能、必備知識圍繞着我們的職業目标(市場總監)整合一個有機的整體。
并且個人能力知識體系的搭建,還要随着實際職位目标的改變,以及職位的晉升,逐步學習,補充,修正這個能力知識體系,讓它變得更完整、更有遷移性。
如圖:
學習的本質就是「經驗的遷移」,有了上面基于工作流程搭建「個人知識體系框架」的基礎。 到了這一步,你隻要找到行業内的參照物,那些牛人、牛咖,多看他們寫的書,多分析他們做的事情,用『逆向思維』總結他們失敗的經驗教訓。
并且在工作中,不斷的搶活幹,實踐,總結,用能力框架中的「處理關系」搞定同事,搞定上司,搞定老闆; 用「底層核心能力」幫老闆解決問題;如此一來,你的晉升之路就能一馬平川。
這個我在兩篇文章都有詳細的探讨,可以移步看看。
而下圖,就是我按照以上路徑,一步一步走向創業之後,搭建的關于新零售領域「營銷體系框架」,如果展開,就是一張新零售的營銷地圖,當然也是我營銷職業生涯的十幾年的沉澱和積累。
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關注本号,後台回複“地圖”,獲得完整清晰版。
03
應對不确定世界的
可遷移能力 用了三篇文章,詳細讨論構建「認知體系」和「知識框架」,目的,就是想闡述一個事實:世界的不确定性;一個觀點:「可遷移能力」是我們的生存之道——
自互聯網誕生至今的30多年來,我們經曆了多少次社會變遷,未來的30~40年,這種變遷隻會越來越快。
文章開始也表達了,在未來5~10年,大多數傳統行業重新洗牌是個大概率事件。
未來一切可被編程化的腦力工作——如會計、人事、初級律師、BI分析師、英語培訓老師、圍棋教練、政府低級職能人員,一定會被機器取代,而且機器肯定會做得比人類更好。
因此,無論你現在從事的是哪個行業,都無法保證未來5~10年内這個崗位還會存在。
每個70後、80後、90後的人,都會面臨至少3~4次的職業變遷。在這個呈指數級變化的時代,不具備知識和技能遷移能力的人,很大概率會成為被社會淘汰的人。
而那些高手,就是為自己打造了一個自運轉的「知識框架」,無論崗位如何變動,公司如何變動,他們都可以運用已有的知識和技能,處理和完成也許跟之前經驗發生情境大相徑庭的問題或任務。
因為他們的「可遷移的能力」,可以快速調整和勝任,并持續不斷的提供價值。
比如:同樣做市場策劃活動,積累的經驗不僅僅是活動的策劃步驟和工具,更包括如何挖掘客戶需求這個本質。 因此,以後無論是跨行做産品經理,還是做互聯網運營都可以幹得很好,甚至創業自己幹,都無所畏懼。
我從一個銷售小白爬到公司的營銷總監,随後跳槽到另一家公司任市場總監,又曆經自己創業,就是一個結果的認證。
崗位可以變動,公司可以變動,行業甚至都可以不同,所有的不确定性,都不會讓我焦慮和迷茫,因為「可遷移的能力」已經内化為我的肌肉,滲透入我的骨髓。
總結一下:
高手之所以能在不确定的世界中,始終立于不敗之地,因為: 1、碰到問題,擁有自己的「認知體系」能快速的識别、還原問題背後的真相,直擊本質。 參考文章:
2、超強的學習能力及「框架型思維」能快速的了解、入門一個新的知識或行業領域。 參考文章:
3、擁有「可遷移的能力」能夠快速調整、勝任、滿足新的職業需求。
給新朋友的一份簡介: 我是敏芊 本号專注于認知思維及知識框架
前某公司股東,做過營銷教練,曾任兩家公司市場總監
現在從事文化和教育
本公衆号每周三更新,文章可能比較長,但我相信有價值
願與你一起認知叠代,探索思維之美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