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造力的來源,是每天用20%的時間,在你的領域進行“刻意吸收”。
1. 技能分為兩種,一種是低端技藝,進入門檻比較低學起來很容易,比如外賣、快遞等等;一種是高端技藝,進入門檻比較高學起來也很難,比如說相聲、講評書、編程序等等。高端技藝的難體現在它不是依靠知道和不知道進行區分的,它需要天賦、刻意練習和文化自覺。天賦和刻意練習都好理解,文化自覺是個硬功夫。
2. 表面上,售貨員是個低端技藝,用不了幾個小時就能成為熟練工;但是,如果你對自己賣的東西足夠的了解,如同百科全書一般,就有了高端的價值。你會成為顧客的顧問,你把賣東西變成了影響力。早年間在錄像店結賬的售貨員泰德·薩蘭多斯(Ted Sarandos),因為對電影的了解,成了那個時代來租電影的顧客的搜索引擎。人們甚至為了和他聊上幾句願意花時間排長隊,會根據他的推薦來選擇看什麼。後來,他成了著名的網飛Netflix 公司的首席内容官。泰德的本事,是很多有創造力人物的共性,這個叫做“cultural awareness”,費孝通先生有個類似的概念,叫做“文化自覺”。
3. 過去,中國把工作分為兩種,一種叫工人,一種叫做幹部。更通俗的叫法是體力工作者和腦力工作者,或者是藍領和白領。彼得·德魯克将後者稱之為知識工作者。不過,現在已經很少有這種明顯的區分了,結合“手藝”的工作,也往往需要大量的腦力。送外賣也要有數學知識,先送哪個再送哪個整體的時間最優。文化自覺是知識工作者的一項軟能力。
4. 文化自覺不是品味。品味是自己的事情,是你認為什麼更好,是幫助你提升生活質量的能力;文化自覺說的是你對這個領域整體的感知,你知道現在流行什麼,别人喜歡什麼,别人需要什麼,這可以幫助你開創事業。
5. 說白了,打造自己的文化自覺,就是要對自己所在的領域有足夠的了解,這就需要你進行“刻意吸收”。所謂刻意,就是主動;所謂吸收,就是學習。《創造曲線》(The Creative Curve)的作者艾倫·甘尼特(Allen Gannett),采訪了很多有創造力的人物,他的發現是這些人每天用大概20%左右的時間,在自己的領域内進行“刻意吸收”。如果你是科幻小說作家,你需要每天有4個小時左右的時候去看别人的作品;如果你是一位銷售,你也需要每天花20%的時候,去研究新的銷售策略、技能和工具。你得去了解你的客戶,比如Z世代的客戶都有哪些新的決策特點。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