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來,經常有灸友向我們咨詢一些“奇怪”的病症,其實這些倒也不是什麼大病,就是疾病疑似難辨,且症狀反複發作,怎麼也好不了。即便前往醫院,醫生也很難明确診斷。
截止到目前,這些疑似難辨之症,我們已經接手了不下一百例,也總結了不少方法。其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疑病多郁,就找膽經。
一、疑病多郁,根在膽經
中醫有一種說法:疑病多郁,難病多毒,怪病多痰,久病多瘀,急為風火。
可見,中醫認為,疑似難辨之症多與精神、心理因素相關,應當以“郁”為切入點。
說到“郁”,我們最為熟悉的就是“肝郁”,肝氣郁結在哪裡呢?就在膽經。
膽經本就是少血多氣的經絡,一旦堵塞,就會加劇肝氣郁結,繼而出現各種怪病,比如——
膽經瘀滞,肝氣上沖于心,就會心煩悸動;
膽經瘀滞,肝氣反侮于肺,就會嗆咳不已;
膽經瘀滞,肝氣下奪于腎,就會耳聾耳鳴。
此外,氣郁還易化火、動風,表現為眩、暈、麻、痙、顫、類中風。時間長了,還會脈絡瘀阻,氣不布津,繼而聚液成痰,痰随氣上下,無處不到,内及髒腑,外流骨節經絡,表現出不同的髒腑經絡病變,使臨床疑似症狀百出,複雜難辨。
說白了,當身體出現怪病,怎麼調理都沒有效果時,建議從膽經入手,首辨氣郁,兼而考慮到化火、生風、夾痰、夾瘀等症,從而在疑難雜症辨治中實現“大道至簡”的目的。
二、“五朵金花”,必須灸透!
膽經穴位衆多,左右兩側各有44個穴位,可謂群英荟萃。其中有“五朵金花”,更是重中之重,必須灸透!
1、風池——讓風邪沒有藏身之地!
風池,“風”指風邪,“池”是淺水塘。
風池為風邪窩積之處,凡是和風沾邊的病症,大都與這個穴位有關。故而,經常艾灸此穴,風邪就沒有藏身之所,可防治由風邪引起的衆多疾病,如感冒頭痛、小兒抽動症、帕金森症等。
此外,人的頭面五官疾病,如鼻炎、眼疾、耳鳴、牙痛、面部神經麻痹等,也可以通過艾灸風池得到改善,尤其青少年的近視眼,此穴為特效穴。
風池還是奇經八脈中陽跷脈的終止穴,陽跷脈起于足跟,主管下肢運動,所以風池還是調理足跟痛的要穴。
2、肩井——有四通八達之象!
肩井之“井”,從字形可以看出其“四通八達”之象,其意正是如此。
肩井最善通經活絡,消腫散結,善調“不通則痛”之症,對偏頭痛、胃脘痛、乳房痛有即時緩解之效。
肩井還能調理牙痛,若與合谷同時按壓,通常在30秒内止痛效果就很明顯。
另外,艾灸肩井還可緩解坐骨神經痛,正所謂“下病上治”,若能同時艾灸膽經的環跳,效果更佳。
3、風市——安眠大穴!
風市是風邪的“市場”。此穴也善調各種風症,與風池有近似功效,也可治頭痛眩暈,耳鳴耳聾,對三叉神經痛也有輔助作用。在此穴刮痧,還有祛風止癢之功效。
此外,風市還有安神之功效,艾灸此穴可助人産生睡意,對改善失眠有很好的效果。
4、中渎——中焦的“排污通道”!
中,指中焦(包括脾胃肝膽);渎,本是污水溝的意思。顧名思義,中讀就是中焦的“排污通道”。
中焦有一個地方經常堵塞瘀滞,就是膽囊及膽管,因此中讀是調理膽結石、膽囊炎及膽絞痛的要穴。
5、陽陵泉——對口苦之症有特效!
陽陵泉為膽經之合穴,善治膽囊之病,對口苦之症有特效。
此穴還為筋之會穴,凡與筋有關的病症,皆可通過刺激陽陵泉來改善,如小兒抽動症、肋間神經痛、肩肘關節痛、急性腰扭傷等。
陽陵泉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功能,那就是調和肝脾。因為:陽陵泉為膽經合穴,膽經屬木,氣通于肝,合穴屬土,血貫于脾,此穴正是調節肝脾功能之樞紐。對于婦女月經不順、内分泌失調、甚至更年期綜合征,艾灸刺激陽陵泉,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
注:有些人剛剛艾灸膽經時,會出現頭痛頭暈的情況,這是因為膽經濁氣外排通道不順,上逆沖頭所緻。這種情況下,建議多多按摩頭部+推腹+艾灸陽陵泉,就能很好地疏導,解決濁氣上擾的問題。
三、兩則醫案帶來的思考
【醫案一】
灸友甲睡眠質量很差,一般都要淩晨1點往後才能睡着,而且睡到3、4點就會醒來,再也難以入睡。結緣艾灸後,她每天艾灸神門、湧泉等穴位,但睡眠改善并不明顯。後來,老師了解到她有偏頭痛的毛病,便建議她加灸膽經的風市穴。結果,堅持半個多月後,她就基本能在晚上11點前入睡,并且能睡到5、6點。
【解析】
我們來看一下:灸友甲為啥睡眠質量差?
一句話:與她膽火過旺有關!
膽氣以下降為順,陽氣借助膽氣的引導下沉,從而溫養髒腑,平衡陰陽。若膽經瘀滞,膽氣不降反升,就會“氣逆化火”,膽火就升起來了。古人将膽火稱為“賊火”,就是說它像“小賊”一樣四處亂竄,人自然就睡不着了。
此外,從膽經的循行圖我們可以發現:膽經在頭部來回繞了3趟,所以灸友甲的偏頭痛也肯定與膽經不通脫不了關系。晚上11點到1點,正值膽經當令,此時它的氣血最盛,偏頭痛會表現得特别明顯,所以人就難以入睡,都要拖到淩晨1點往後才能睡着。
上文已經講了風市穴的作用,灸透風市穴後,膽經氣血循環通暢,膽氣下降了,陽氣借助膽氣的引導下沉了,髒腑得到溫養,陰陽得以平衡,自然就會安然入睡了。
【醫案二】
灸友乙總是消化不良,最初,她認為消化不良需要健脾,便每天艾灸中脘、足三裡等穴,但灸了好久,也沒有明顯改善。咨詢老師時,老師詳細問清了她的症狀,發現她是典型的“上熱下寒”體質,動辄長痘、潰瘍,雙腳卻總是冰涼,最明顯的特征是她的肚子又大又硬。随後,老師建議她加灸中渎穴,艾灸3周後,肚子軟了,消化不良的症狀明顯改觀了,“上熱下寒”的症狀也減輕了。
【解析】
在這則醫案中,老師從“上熱下寒”的症狀,推斷出灸友乙有中焦不通的毛病。
此前,我們講過,當中焦不通導緻上下焦出了問題時,中醫多半會建議從脾胃治療。因為中焦的脾升胃降維持着上焦心肺和下焦肝腎的能量交換——脾氣升則下焦腎水升騰,胃氣降則上焦心火下降,心火腎水就能交于中焦。
不過,從根源上來說,心腎不交也與膽有關。清代名醫陳士铎在《辨證錄》中指出:“心之氣由少陽以交于腎,腎之氣亦由少陽以交于心。”說白了,就是心與腎并不能直接相交,它們需要一個“中轉站”,這個“中轉站”就是膽。膽為少陽經,其經在半表半裡之間,故而是心腎相交之所。
上文講了中渎穴的作用,作為中焦的“排污通道”,隻要把它灸透,就能把密布在腹部裡的濁氣、濁水、濁物等疏通排出,這樣,肚子就慢慢變軟了,消化不良,“上熱下寒”等問題也随之解決了。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