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育 > 正文

研考也分“大小年”,明年是什麼年?考生要想清楚,别耽誤自己

2023年研考悄然将至,考生已經投入到考前最後的準備階段,雖然宣布國考被延期了,有考生擔心研考也會被延期,但是,現在看來研考延期的可能性并不大。

近些年,大學生們需要面對緊張的就業形勢,為了能找到更好的工作,越來越多的學生畢業後會選擇先考研,希望上岸後能通過學曆的提升,以此來獲得更好的工作機會。

研考的考試難度,就像是橫在大學生們面前的“障礙物”,然而,很少有考生知道研考也分“大小年”,和高考的難易程度有相似之處,想提升上岸概率,還是要盡可能多了解研考。

考研逐漸成了一種趨勢,研考的“大小年”,也會影響學生們上岸的概率

相信關注過高考的人都知道,高考的考試難度會用“大小年”區分,通常情況下,小年的考試難度會簡單一些,反之,考試難度會高出很多,因此,考生和家長都會格外關注。

關于“大小年”的說法在研考中同樣适用,在考生之間流傳出“偶難奇易”,主要是針對研考中數學這門學科的難易程度,偶數年可能數學的考試難度會更高一些。

但是,根據2023年研考的報考人數,再加上各大院校實行的政策調整,即便今年的研考是奇數年,但是研考難度卻并沒有有所降低,反而,當下的研考局勢不容樂觀。

要知道考生們身處近520萬的考生隊伍中,任何一點小錯誤都可能導緻滿盤皆輸,考研逐漸成了一種趨勢,大學生們畢業後主要的發展方向,不見得就是更好的選擇。

廣大考生和家長之所以關注考研難度,還是為了把握一切優勢,能争取到上岸的資格,以當下的研考局勢來說,顯然需要考生們拿出決心和定力,才有可能被錄取。

上岸的名額,完全要靠考生個人努力的成果,而不是僅憑“大小年”

有很多考生總是習慣性将重心放在外界因素上,比如考量研考是大年還是小年,殊不知上岸的名額,要靠考生個人努力去争取,和研考的難易程度沒有太大關系。

了解過研考的人都清楚,備考的全過程考生們都指望不上學校,幾乎沒有大學會給學生提供研考的相關課程,學生想要考研全憑個人意願備考。

在整個過程中,就需要考生有足夠的自制力,還有力争上岸的決心,如果做不到約束自己認真備考,直接就失去了大半的競争力,最後隻能淪落成陪跑。

還有一些考生是跟風考研的,隻因身邊人都在準備考研的相關事宜,這些跟風的大學生會存在憂患意識,潛意識地認為自己不考研,就會被整個社會淘汰。

然而,盲目跟風報考研究生考試,往往最後隻有被淘汰的結果,根本就沒想清楚為什麼考研的學生,又怎麼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備考當中,結果自然不言而喻了。

有哪些大學生不适合考研,勉強報考就是在為難自己,别到最後耽誤自己

相信很多大學生會在臨近畢業時,在考研和參加工作之間搖擺不定,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不可逆性,大多數學生一旦離開校園參加工作,就很難在投入到考研當中。

并不是說參加工作後就不能考研,而是工作勢必要分割出大部分時間和精力,如果再想考研,很難抽出更多的時間備考,最後的結果可能工作、備考都做不好。

實際上還有一些大學生并不适合考研,比如所學專業的發展前景,對學曆要求并不高的大學生,完全沒必要因為考研,拖慢了參加工作的時間,畢業後直接工作即可。

比如一些自制力較差的大學生,根本沒辦法在自主備考的情況下,完成相關知識的學習,這樣一來,即便參加研考也很難考出優異的成績,不如直接參加工作來得實際。

再比如家境普通的大學生,需要和父母商定之後再做決定,如果學生選擇考研,父母勢必要多承擔至少三年的研究生學費、住宿費和雜費等,這是一筆不小的數目。

【文章的結尾】

希望大學生選擇考研,都是經過深思熟慮後的結果,而不是盲目地跟風報考,對于沒有想清楚學曆重要性的學生來說,考研、讀研會成為一種限制。

每個臨近畢業的大學生,都已經是成年人了,要懂得為自己的決定負責,不能因為一時沖動,最終影響了自己的決定,耽誤的還是考生自己。

今日話題:你認為研考的“大小年”,對考生的影響大嗎?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