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和生命的關系;
身體的基礎和中心:在肚臍;
靜坐和生理的關系:靜坐如何調整内髒和新陳代謝;
靜坐和生理的關系:精神對于肉體的影響。
1.靜坐前後的準備:
2.靜坐的姿勢:
l 腿部姿勢:
雙盤:左腳放右大腿再右腳放左大腿上,最端正。但不必勉強。
單盤,左腳放右大腿上,或右腳放左大腿上。
現代,也常提倡散盤,兩小腿前後平放地面。
l 身體姿勢:
蔣維喬先生強調:
(1)胸部微向前俯,使心窩下降。
(2)臀部宜向後稍稍凸出,使脊骨不曲。
(3)腹之下部宜鎮定。專注一念于臍下一寸三分之地位,重心自然鎮定。
l 兩手姿勢
(1)輕輕交握,貼于小腹之前,垂置小腿上。交握法,兩手四指上下疊,兩拇指相抵。
(2)或以左手握右手,右手握左手,均各随意。
l 頭部和呼吸
(1)頭頸正直,面向前。
(2)兩耳宜如不聞。
(3)眼宜輕閉。
(4)口閉,舌抵上腭。
(5)呼吸用鼻,不可開口。
3.靜坐時之心境
(1)宜一切放下,勿起妄念。(其實就是放松)
(2)用返照法,使妄念自然不生。(返照,就是觀察妄念)
(3)靜坐可增進健康,然此等要求宜屏棄勿思。
(4)純任自然,勿求速效;如一葉扁舟漂河中,不去管它。
(5)外界聲響生妄念,宜收視返聽,雖有音,置諸罔聞。
(6)靜坐者有效與否,全視信心。
4.靜坐的呼吸法
蔣維喬先生推薦兩種呼吸法:自然呼吸(順腹式呼吸)和正呼吸(逆腹式呼吸)。
自然呼吸:
(1)呼氣,臍下腹部收縮,橫膈膜向上,肺底濁氣擠出。
(2)吸時,自鼻徐入新空氣,充滿肺部,橫膈膜向下,腹部外凸。
(3)呼息吸息,均漸漸深長,達于下腹,腹力緊而充實。
(4)呼吸漸漸入細,出入極微,反複練習,久之不覺,宛如無呼吸。
正呼吸
(1)呼氣宜緩而長,臍下腹部膨脹,其結果腹力滿而堅。
(2)吸息宜深而長,空氣滿胸,胸自膨脹,此時臍下腹部收縮。
(3)肺部氣滿下壓,腹部收縮上抵,橫膈膜上下受壓逼,運動更靈敏。
(4)胸膨脹時,腹部雖縮而非空,無論呼氣吸氣,重心常安臍下,使充實。
(5)呼氣吸氣,宜細宜靜,以靜坐時自己亦不聞其聲為合。
以上細節,請各位看官注意。如何緩慢而深細。
蔣先生初學靜坐時很認真,自定功課,早上三四點就靜坐一兩個小時。坐後洗漱,出門向東,迎初升太陽緩緩行一個小時。回家吃飯後,學習工作後再打坐。一天至少三次幾個小時。
三、因是子靜坐的高級方法
蔣維喬先生靜坐法被追捧還有一個原因,就是他講到腹部的幾次震動,然後身體發生轉化,這個可以不理會。一般人堅持都可以有腹部震動或者身體自動抖動,熱氣升騰等等。
第一次出版的靜坐法,對于坐前後調和講得比較簡單,以簡化入門。續編中,則增加了調和功夫和止觀法門。
調和法主要講一些常識,現代人多熟悉了。如調飲食宜清淡,調睡眠,調三毒,調身,調息,調心。
其中,調身細節可參考:
靜坐開始時,姿勢擺好,手勢放好。後左右搖動身七八次,即端正其身,令脊骨勿曲勿挺。次正頭頸,令鼻與臍如垂。次開口吐氣,吐畢,舌抵上腭,由口鼻徐徐吸入清潔之氣,如是三次。
靜坐畢,開口吐氣數次。後微搖其身,次動肩胛及頭頸。次徐舒放兩手兩足。次以兩大指背搓熱,摩兩目,後開眼。次以指背擦鼻,擦兩耳輪。次以兩手搓熱,遍摩頭及腹背手足。坐時血脈流通,身必發汗,待汗稍斂方可随意動作。
蔣維喬後來北京學習高級法門後,講靜坐的高級法主要還是:止觀的方法。
1. 靜坐的修“止”法
這主要是針對妄念升起的具體心理管理辦法。有通過頭頂、發、鼻端、臍下、地上。但一般采取肚臍下,即小腹,将注意力專注在小腹。就降低升起其他念頭的幾率。
又更進一步的是“制心止”,就是通過注意到念頭,讓念頭停止。其實這也屬于觀法一種。
再更進一步是“體會真”,這個過于複雜,不詳解。
2. 靜坐的修“觀”法
蔣先生的角度,是轉化身心來說觀,其實對于靜坐而言,有點複雜了。主要介紹了,不淨觀來理解自身、慈悲觀以共情他人、因緣觀通達世界。
事實上,止觀一般都是同時作用。對于靜坐而言,通過觀察升起的念頭,讓念頭自動消滅,已經是很好的方法了。
後來,20世紀80年代後,一直到現在,火爆全球的正念冥想,其實是通過“與呼吸在一起”來止妄念,通過“身體掃描”來觀察自身,并通過瑜伽動作來理解身體。
對于初學靜坐而言,能夠用關注腹部呼吸,達到初步入靜也已經很好了。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