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準定位:膏肓俞穴(簡稱膏肓穴)在背部,當第4胸椎棘突下,旁開3寸。
膏肓俞穴的準确位置圖
膏肓俞穴位于背部,第四胸椎棘突下旁開3寸處;一說“除脊各三寸取穴”《針灸資生經》。
尋找穴位時通常采用俯卧姿勢,膏肓穴位于背部,當第四胸椎棘突下,旁開三寸(或左右四指寬)處,肩胛骨内側,一壓即疼。
俯卧位,兩手抱肘,平第四胸椎棘突下,督脈旁開3寸,當肩胛骨脊柱緣處取穴。
膏肓俞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斜方肌筋膜、斜方肌、菱形肌、第四肋間隙。有肋間動脈後支及頸橫動脈降支。分布着第二、三胸神經後支的内側皮支,深層為外側支及肩胛背神經。皮膚由第三、四、五胸神經後支内側支分布。
層次解剖:皮膚→皮下組織→斜方肌→菱形肌→豎脊肌。
布有第二、三胸神經後支的内側皮支,深層為外側支及肩胛背神經;并有肋間動脈後支及頸橫動脈降支通過。
膏肓穴意義:肓膜中的脂類物質由此外輸膀胱經。
氣血特征:氣血物質為較幹燥的濕熱之氣與不溶于水的膏脂。
運行規律:熱氣循膀胱經上行,膏脂出體表後散熱降下行。
膏肓穴功效:散熱排脂。膏肓俞有補肺健脾、甯心培腎、治痨益損、補虛益損、調理肺氣的作用。
膏肓俞穴主治肺、心、胸背及衰弱性疾患:如羸瘦虛損、五勞七傷、骨蒸潮熱、盜汗自汗、脾胃虛弱、四肢倦怠、翻胃噎膈、久嗽痨瘵、咳血吐血、肩背痛風、癰疽發背、癫狂、不眠、健忘、夢遺失精等。
現代又多用膏肓俞治療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肺結核、胸膜炎、神經衰弱及一切慢性虛衰性疾病等。久病體虛,常灸此穴有強壯效應。
膏肓俞主治肺痨,咳嗽,氣喘,咳血,盜汗,遺精,健忘,四肢倦怠,癰疽發背等。
呼吸系統疾病:肺結核,支氣管炎,哮喘;
泌尿生殖系統疾病:陽痿,遺精;
其它:慢性胃炎,胃出血,神經衰弱,胸膜炎,乳腺炎,貧血。
本穴為各種慢性虛損性疾病的常用穴。
膏肓俞穴配尺澤穴、肺俞穴治喘咳。
膏肓俞穴配足三裡穴、膈俞穴,有健脾生血補虛的作用,主治骨蒸勞熱,盜汗。
膏肓俞穴配天突穴、大椎穴,有理肺降氣平喘的作用,主治咳嗽,支氣管哮喘。
治法:寒則補之或多灸,熱則瀉針出氣。
注意:膏盲穴對應的膀胱正經穴位為厥陰俞穴,它們的氣血物質皆來自心室之外衛心包之中。厥陰俞穴的氣血物質以較高溫度的水濕之氣為主要特征,而膏盲穴的氣血物質則以幹熱的陽氣和脂類物質為主要特征。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膏盲穴所處為外、為高,穴内環境的溫度比厥陰俞穴要低,膏脂之物在厥陰俞穴的較高溫度場中不會凝固,而到了本穴的較低溫度場中之後則會散熱冷卻凝固。脂類物質在本穴的散熱冷凝為本穴氣血變化的主要特征,故名之為膏盲穴。
一般向椎體方向斜刺0.5~0.8寸。
斜刺0.5~0.8寸,局部酸脹,針感可向肩胛部放散;不可深刺,以防氣胸。
艾炷灸5~9壯,艾條灸10~20分鐘。
膏,膏脂、油脂也。肓,心髒與膈膜之間也。膏肓名意指膜中的脂類物質由此外輸膀胱經。
穴外輸膀胱經的氣血物質為心髒與膈膜之間的膏脂(此膏肓由五谷精微所化),故名膏肓。(膏脂為提供心火燃燒之柴薪,在火熱作用下所處為液态,今心室燃燒後氣化蒸發的部分在胸腔内壓的作用下随濕熱之氣外滲體表膀胱經,故名膏肓。)
膏肓為經穴膏肓俞之簡稱。見《醫學入門》。
膏肓俞為經穴名(Gāohuāngshù BL43)。出《備急千金要方》。《醫學入門》作膏肓。屬足太陽膀胱經。膏即膏脂,肓指肓膜,在此指心下膈上的膏脂肓膜,因近于心包故被看作心包的組成部分,此穴與厥陰俞并列,故名膏肓俞。
針刺實驗性失血性貧血家兔的“膏盲”部位,可使血紅蛋白增加,紅細胞數上升,提前糾正貧血狀态。
《備急千金要方》:膏肓俞無不治,主羸瘦虛損,夢中失精,上氣咳逆,狂惑忘誤。
《銅人腧穴針灸圖經》:發狂健忘。
《針灸聚英》:傳屍骨蒸。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