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醫坤卦秘方--口腔及脾胃疾病秘方
坤為地。坤卦在天時代表陰;在地理代表田;在人物代表母;在人事代表柔順;在身體代表腹、脾、胃、肌肉;在時序代表辰時;在五味代表甘;在顔色代表黑色。從字面上來看,在醫學上坤卦應與人體的腹、脾、胃、肌肉方面的疾病有關。脾、胃在人體開竅于口,因此凡是治療口腔疾病和脾胃疾病的藥方,皆歸于坤卦範疇。
方1:觀音救苦散
方藥來源于武當山道教珍藏的《武當秘方》手抄本,書名旁有清戊子,菊月于紫霄宮幾字。
方藥:黃連、青黛、薄荷、僵蟲、白礬、樸硝各15克。
将上藥研為細面,另取臘月公豬苦膽五六個,将其剪一小口,倒出膽汁少許,将上藥面分别裝入膽内,用黑紙将膽裹嚴,在地上挖三尺深坑,橫竹竿一根于坑上,将豬膽用線系好,懸于竹竿上,下不着地,坑上用竹竿竹席搭蓋,掩土壓緊,臘月十五以前埋人,至次年立春取出,去掉黑紙及豬膽幹皮,将一本藥研為極細面,加入冰片l0克,麝香2克,裝入瓷瓶,勿令洩氣。凡遇老少口瘡久不愈者,取藥末少許吹入創面,二至三次即愈。
方2:王靈宮降火膏方藥
來源于《武當秘方》一書。
方藥:大附子10克,吳茱萸20克
将二味研極細末,用醋為膏,軟硬适中。主治老少口瘡久治不愈,對頭痛、咽痛皆有神效。取藥膏棗核大兩粒,敷于雙腳心湧泉穴,每日一換,一日見效,三日能好。
注:此藥膏筆者常用之,效果确實很好,但極少數人有過敏反應,敷藥後局部癢疹,遇此情況莫慌,按過敏處理,幾天會愈。
方3:祖師和胃丹
方藥來源于武當山道教珍藏《濟世妙方》,為清代武當山道人吳妙清手抄于“遇真宮”,沒有作者署名。
方藥:陳皮、高良姜、砂仁、神曲、生蒲黃、武當參(九蒸九曬)、丹參、肉桂、大黃、木香、厚樸、海螵蛸、武當梭羅果、生山楂,吳萸、黃連、雞内金、半枝連、象皮各50克。
上藥選地道藥材,按古法炮制研為細面,煉蜜為丸。每次用自開水送服6—10克,
每日3次,30日為一個療程。主治九種胃病,脘腹脹痛、嘔惡吐酸、納食減少,腹痛腹瀉等中焦一切病症皆可服之。用于慢性胃炎、縮萎性胃炎、胃潰瘍,治療效果甚為理想。
方4:神仙九轉長生方(又名神仙餌蒼術法)。
方藥來源于武當山道教珍藏明代醫書《攝生衆妙方》。
方藥:白術二斤(秋冬采之,去須皮雜質),蒼術二斤(秋冬采之,去須皮及雜質)。
将二藥洗淨,用石臼搗碎,用淨水浸泡一晝夜,次人砂鍋内煎汁一次(約煎煮2小時)過濾留藥汁約五斤,藥渣再煎煮一次,過濾去渣,再得藥汁五斤,人大砂鍋用桑柴火緩緩煮至成膏。瓷罐收之蓋好,埋人坤土七天取出,以去火毒,選取天德日開始,每次服膏10克,每日3次,忌食桃、李、雀、蛤及海味,如此服之為一轉也。
二轉,用武當參半斤,煮2次取汁,熬膏入前膏内;名目長神膏,增強補氣之力。
三轉,加黃精一斤,煎二次,取汁熬膏,加入前膏内,名日益算膏,增強養陰之力。
四轉,加茯苓、遠志各半斤,煎兩次,取汁熬膏,名日四仙求志膏,有增強除濕氣,增強記憶之力。
五轉,加當歸半斤,無灰酒浸泡一日夜,取出煎煮兩次,取汁熬膏,名日五老朝聖膏,增加養血之力。
六轉,加枸杞子、制首烏各半斤,煎2次,取汁熬膏加入前膏,名日六合膏,增加補腎之力。
七轉,加松節半斤,牛膝半斤,煎2次,取汁熬膏,加入前膏,名日七真祛邪膏,增活血利關節之力。
八轉,加棗仁、柏仁各半斤,煎2次,取汁熬膏,加入前膏,名日八仙膏,增加養血安神之力。
九轉,加肉苁蓉1斤,黃芪1斤,煎2次取汁熬膏,加入前膏,名日九龍膏,增加益氣通便之力。功能補脾益氣,兼理諸濕。主治飲食無味
,精神短少,四肢無力,面色萎黃,肌肉消瘦及脾濕下注之症。
以上九轉之法,可根據病情,酌情用之,天德日,是吉日,由此日開始服用,可提高治療效果。
方5:化滞丸
方藥來源于《攝生衆妙方》。
方藥:木香、丁香、青皮(去瓤)、陳皮(薄者去白)、黃柏皮各lO克,莪術(慢火煨)l6克,半夏(姜汁搗為餅曬幹)l0克,巴豆(去殼去油)6克,烏梅I6克。
将以上諸藥放砂鍋内,用好醋浸泡一日夜,慢火熬幹,炒黃,共研細末,用好面醋打糊為丸,如黍米大。每次用白開水送服3~5丸.每日三次。
主治諸積,如酒積、食積所緻胸膈膨脹,嘔吐酸水,洩瀉痢疾等症。
方6:孫真人止瀉法
方藥來源于《正統道藏》。
方藥:五月初五午時,采艾葉,曬幹備用,越陳越好。将艾葉去粗筋,制成艾絨,作成棗核大艾柱,取鮮姜切片,刺數孔,放在止瀉穴上(在外踝尖直下,腳部赤白肉間)灸7~l5炷,每日一次:
主治傷食瀉痢,濕熱瀉痢及一切水瀉或久瀉不止者。
方7:太乙真人止瀉丸
方藥來源于《武當秘方》一書。
方藥:苦參、五倍子各32克,補骨脂47克,吳茱萸、肉豆蔻、五味子、川續斷、茯苓各47克,烏梅31克。
選地道藥材,共研細面,好醋打糊為丸。每次用白開水送服6克,每日3次。
功能健脾止瀉,用于五更清,瀉下紅、白粘液,久治不愈者。用此方治療“慢性潰瘍性結腸炎”,效果比較理想。
方8:老君健牌肥兒丸
方藥來源于《正統道藏》。
方藥:人參、白術、砂仁、陳皮、茯苓、蓮子、雞内金、炒麥芽、炒山楂、炒山藥、炒黃芩、烏梅、酒大黃、沙參、石斛、地骨皮各32克。上藥共研細面,糯米汁為丸,如黍米粒大,2歲以前服l0~20丸,2歲以後5歲以前,每服30丸,每日3次,白開水送服。
用于小兒疳積,久瀉不止,五心煩熱者。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