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根據五髒和五體的對應關系,肺應主
A.筋
B.脈
C.肉
D.皮
E.骨
2.在竅為口的是
A.肝
B.心
C.脾
D.肺
E.腎
答案:D C
細目三:五髒與五體、五官九竅、五志、五液和季節的關系
要點
1.五髒與五體的關系
五體是指脈、筋、肉、皮、骨五種形體組織。
(1)心在體合脈
指全身的血脈統屬于心,由心主司。
(2)肺在體合皮
又稱肺合皮毛。肺對皮毛的作用有二:一是肺氣宜發,将衛氣外輸于皮毛,以發揮其“溫分肉,充皮膚,肥腠理,同開阖”及防禦外邪的作用;二是肺氣宣發,将水谷精微和津液外輸于皮毛,以發揮其渦養,滋潤的作用。若肺津虧、肺氣虛,既可緻衛表不固而見自汗或易感冒,又可因皮毛失養而見枯槁不澤。皮毛對肺的作用也主要有二:一是皮毛宜散肺氣,以調節呼吸。《内經》 把汗孔稱作“玄府”,又叫“氣門”,是說汗孔不僅是排洩汗液之門戶,而且是随着肺氣宣發肅降進行體内外氣體交換的場所。二是皮毛受邪,可内合于肺。如寒邪客表,衛氣被遏,可見惡寒發熱、頭身疼痛、無汗、脈緊等症;若伴有咳喘等症,則表示病形已傷及肺髒。故治療外感表證時,解表與宣肺常同時并用。
(3)脾在體合肉
指脾氣的運化與肌肉的壯實及其機能發揮之間有着密切的聯系。全身的肌 肉,都有賴于脾胃運化的水谷精微及津液的營養滋潤,才能壯實豐清,并發揮其收縮運動。
(4)肝在體合筋
筋依賴肝血的濡養,才能運動靈活而有力。能耐受疲勞,并能較快地解除疲勞,故稱肝為“罷極之本”。
(5)腎在體合骨,生髓
髓分骨髓,脊髓和胸脅,由腎精化生。腎藏精,精生髓,健居于骨中稱骨髓。骨的生長發育,有賴于骨髓的充盈及其所提供的營養。脊髓上通于腦,腦由髓聚而成,故稱“腦為髓海”。腎精的衰減不僅影響骨骼的發育,而且也影響脊髓及腦髓的充盈。故《素問·蘭秘典論》說:“腎者,作強之官,伎巧出焉。”齒與骨同出:源亦由腎精充養,故稱“齒為骨之餘”。
2.五髒的外華内在髒胞精氣的盛衰及其功能的強弱,可顯露于外在相應的體表組織器官
(1)心之華在面
心血、心氣的盛衰,可從面部的色澤表現出來。由于全身血氣皆上往于面,故心的精氣盛衰及其生理機能正常與否,可以露于面部的色澤變化。
(2)肺之華在毛
由于肺氣直發,将輸送肺的津液和部分水谷之精向上向外布輸布全身皮毛腠理以滋養,使之紅潤光澤。
(3)脾之華在唇
口唇的色澤可以反映脾精、脾氣的盛衰。
(4)肝之華在爪
爪甲,包括指甲和趾甲,乃筋之延續,所以有“爪為筋之餘”之說。爪甲亦賴肝血的滋養。因而肝血的盈虧可以影響到爪甲的榮枯,而觀察爪甲的榮枯,又可以測知肝血是否充足。
(5)腎之華在發
發的生長,賴血以養,故稱“發為血之餘”。但發的生機根源于腎。腎藏精,精化血,精血旺盛,則毛發相壯而有澤,由于發為腎之外候,所以發之生長與脫落,潤澤與枯槁,常能反映腎精的盛衰。
3.五髒與五官九竅的關系五液的生理機能可通過相應官竅反映出來
(1)心在竅為舌
又稱心開竅于舌,心之精氣盛衰及其機能常變可從舌的變化得以反映。因而觀察舌的變化可以了解心的主脈及藏神機能是否正常。另外,《素問·金醫真言論》有“南方,本色,人通于心,開竅于耳”的說法。
(2)肺開竅于鼻
鼻為呼吸道之最上端,通過肺系(眼睛、氣管等)與肺相連,具有主通氣 和主嗅覺的機能。鼻的通氣和嗅覺機能,都必須依賴肺氣的宣發運動。鼻為肺之門戶,主司發音,有賴于肺髒的溢養與肺氣的推動。肺津充足,喉得滋養,或肺氣充沛,宜降協調,則呼吸通暢,聲音洪亮。若各種内傷或過用,耗損肺津、肺氣,以緻有失滋養或推動,發音失常,出現聲音嘶啞、低微,稱為“金破不鳴”。若外邪襲肺,導緻肺氣宣降失常,抑郁不暢,出現聲音嘶啞、重濁甚或失音,稱為“金實不鳴”。
(3)脾開竅于口
指人的食欲、口味的運化密切相關。脾的經脈“連舌本,散舌下”,舌又主觀味覺,所以食欲和口味都可反映脾的運化機能是否正常。
(4)肝在竅為目
目為視覺器官,具有視物的機能,故又稱“精明”。目之所以能視物辨色, 依賴肝血之調養和肝氣之疏散的協調。肝的經脈上連目系,肝之血氣循此經脈上注于目,使其發揮視覺作用。肝血充足,肝氣調和,目才能正常發揮其視物辨色的機能。除肝之外,目的視物辨色還依賴于五髒六腑之精的滋養。《靈樞·大感論》說:“五髒六腑之精氣,皆上往于目而為之精。精之窠為眼,骨之精為瞳子,筋之精為黑眼,血之精為絡,其窠氣之精為白眼,肌肉之精為約束。”後世在此基礎上發展了“五輪”學說, 為眼科疾病的辨證論治奠定了理論基礎。
(5)腎在竅為耳及二陰
耳是聽覺器官,耳的聽覺靈敏,與腎氣的盛衰密切相關。臨床常以耳的聽覺變化,作為判斷腎精及腎氣的重要标志,故說腎開竅于耳。二陰,指前陰和後陰。前陰是指排尿和生殖的器官,後陰是指排洩糞便的通道,都與腎精、腎氣及前陰、後陰的關系密切。
4.五髒與五志的關系
情志活動由髒腑精氣和外在環境因素的作用下所産生,髒腑精氣是情志活動産生的内在生理基礎。
(1)心在志為喜
喜是心之精氣對外界應急的應答而産生的良性情緒反應。心精、心血、心氣充沛;心陰、心陽協調,是産生喜樂情緒的内在基礎。喜樂愉悅有益于心主血脈的機能,但喜樂過度則可使心神受傷。如《靈樞·本神》說:“喜樂者,神憚散而不藏。”心為神明之主,不僅喜能傷心,而且五志過極均能損傷心神。所以《靈樞·邪氣藏府病形》說:“愁憂恐懼則傷心。”
(2)肺在志為憂(悲)
悲憂皆為人體正常的情緒變化或情感反映,由肺精、肺氣所化生。過度悲傷或過度憂傷,又可損傷肺精、肺氣,或導緻肺氣的宣降運動失調。
(3)脾在志為思
思即思慮,屬人體的情志活動。思雖為脾志,但與心神有關,故有“思出于心,面脾應之”之說。思慮過度,或所思不遂,最易妨礙脾氣運化,緻使脾胃之氣結滞,脾氣不能升清,胃氣不能降濁,從而出現不思飲食、脘酸脹悶、頭目眩犖等症。
(4)肝在志為怒
怒是人在情緒激動時的一種情志變化,由肝血、肝氣所化。一般來說,怒氣人人皆有。一定限度内的情緒發洩對維持機體的生理平衡有重要的意義,但大怒或郁怒不解,對于機體是一種不良的刺激,可引起肝氣上逆或肝氣郁結的病機變化。
(5)腎在志為恐
恐,是一種恐懼、害怕的情志活動,由腎精、腎氣對外在環境的反應而産生,人人皆有。過度恐懼可傷腎精、腎氣,出現二便失禁,甚則遺精、滑精等症。
5.五髒與五液的關系五液包括涎、淚、汗、唾、涕,這些都是人體官竅正常的分泌液,其生成和代謝,又都依賴于髒腑的正常生理活動才得以進行。
(1)心在液為汗
指心精、心血為汗液化生之源。汗液的生成、排洩與心血、心神的關系密 切。心主血脈,血液與津液同源互化,故又有 “血汗同源”,“汗為心之液”之說。心又藏神,汗液的生成與排洩又受心神的主宰與調節。
(2)肺在液為涕
鼻涕由肺津所化,由肺氣的宣發運動布散于鼻竅,有潤澤鼻竅、防禦外邪、利于呼吸的作用。肺津、肺氣的作用是否正常,亦能從鼻涕的變化中得以反映。
(3)脾在液為涎
涎為口律,即唾液中較清稀的部分。由牌精、脾氣化生并轉輸布散。涎具有保護口腔、潤澤口腔、助食物的咀嚼和消化的作用。
(4)肝在液為淚
淚由肝精、肝血所化。肝開竅于目,淚從目出,有濡潤、保護眼睛的作用。
(5)腎在液為唾
唾,即唾液中較稠厚的部分,由腎精化生。經腎氣的推動作用,沿足少陰腎經,從腎向上經過肝、心、肺系,直達舌下之金律、玉液二穴,分泌而出。有潤澤口腔,、滋潤食物及滋養腎精的作用。
6.五髒與季節的關系
五髒和自然界的四時陰陽相通應。
(1)心氣通于夏
夏季氣候炎熱。在人體則心為火髒而陽氣最盛,同氣相求,故夏季與心相應。
(2)肺氣通于秋
時令至秋,暑去涼生,草木皆調。人體肺髒主清肅下行,為陽中之少陰,同氣相求,故與秋氣相應。
(3)脾氣與四時之外的“長夏”(夏至—處暑)相通
長夏之季,氣候炎熱,雨水較多,天氣下迫,地氣上騰,濕為熱裁,蘊釀生化,萬物華實,合于土生萬物之象。而人體的脾主運化,化生精氣血津液,以奉周身,類于“土爰稼牆”之理,故脾與長夏,同氣相求。另外,脾氣通于四時,又稱脾主四時。《素問·太陰陽明論》說:“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時長四髒,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獨主于時也。”提出脾主四季之末的各十八日,表明四時之中有土氣,而脾不獨主一時。人體生命活動的維持。依賴脾胃所化生的水谷精微的充養:心、肺、肝、腎的生理機能,賴脾氣運化及其化生的精微物質的支持。脾氣健運,則四髒得養,功能正常發揮,人體康健,正氣充足,不易得病,既病也易于康複,即所謂“四季脾旺不受邪”。
(4)肝氣通于春
春季為一年之始,用氣始生,自然界生機勃發,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人體之肝主疏洩,其氣升發,惡抑郁而喜條達,為陰中之少陽,故與春氣同氣相求面相通應.
(5)腎氣通于冬
冬季是一年中氣候最寒冷的季節,一派霜雪嚴凝,冰淩凜例之象。自然界的物類,則靜谧閉藏以度冬時。人體中腎為水生,有潤下之性,藏精而為封藏之本。同氣相求,故腎與冬氣相對應。
上一篇
人際交往妥妥的7個潛規則
下一篇
投資的本質是“提前占有”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