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左”、“右”二字趣釋

  “以手助手”和“以口助手” ——“左”、“右”二字趣釋

漢字中,一些與人體有關的字,大多是根據人體不同的器官取象的。如“左”和“右”就是根據左手和右手取象的。
  “左”字甲骨文為“”,看上去就像一隻手指張開的左手,象形字。金文則為“”,小篆形體與金文相同,在甲骨文“”字的下面加了一個“工”字。《說文解字·左部》:“左,手相左助也。從、工。”段玉裁注:“左者,今之佐字。……者,今之左字。……以手助手是曰左,以口助手是曰右。”許慎和段玉裁認為此“左”并非甲骨文的“左”,“左”為會意字,是由“”(zuǒ,左手形)和“工”組成。“工”有的學者認為是木工使用的斧锛之類的工具,也有的人認為“工”是木工量方形的矩。可見“左”的本義是左手執斧锛(或矩)等工具幫助幹活,所以說“左”是“佐”的本字。後來“左”專用于指“左右”之“左”,于是人們在“左”字的左邊加一個“亻”成為“佐”,以此表示“輔佐”、“幫助”的意思。
  由于人面朝南時,左手一方為東方,因而稱東方為“左”。如《晉書·溫峤傳》:“元帝初鎮江左。”其意思是元帝初鎮江東。
  甲骨文的“右”為“”,像人的一隻右手,其本義則為右手。金文增加了一個“口”,即為“”;小篆與其形體基本相同,但“右”的本義再不是“右手”了,而是幫助的意思。《說文解字·又部》:“右,手口相助也。從又,從口。”段玉裁注:“右者,手也,手不足以口助之,故曰助也。”許慎認為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是“手口”互相幫助,而段玉裁則認為在用手做事時,由于手顯得力不從心,因此用口助之。
  現代有的學者則認為“右”中的“”(手)有“幫助”的意思,它和“口”合起來的意思是“幫助的手”。在生活中人們講話時,常用右手做手勢幫助談話,幫助我們每天吃飯的也常是右手,總之人們生活主要靠右手幫助。(參見安子介《解開漢字之謎》第128頁)
  “右”由“幫助”引申為“保佑”的意思。如《漢書·翟方進傳》:“是天反複右我漢國也。”這裡的“右”就是“保佑”的意思。不過“右”的“幫助”義古人另造一字來表示,在“右”的左邊也加一“亻”,即為“佑”。“佑”字從“人”,從“右”,“右”亦聲。其意思是“人助”。而“保佑”的意義也另造一字來表示,在“右”的左邊增一意符“示”(示是祭台,也是神靈的象征),即為“”。“”字從“示”,從“右”,“右”亦聲。其意思是“神助”。“右”的“幫助”義和“保佑”義分别另造新字表示後,“右”則專表“右手”之義。在簡化字中,“”簡化為“佑”,從此“”被“佑”取代了。“右”指“右手”引申為指右邊後,“右”又常指西邊,這是因為古人面向南時,則右邊為西。如《儀禮·土虞禮》:“陳三鼎于門外之右。”鄭玄注:“門外之右,門西也。”其意思是把三隻大鼎陳放到宮門的西邊。
  根據我國傳統的習俗,春秋以前以左為尊。《老子》:“吉事尚左,兇事尚右。”說明古人以左為吉,以右為兇。《禮記·雜記》孔疏:“左為陽,陽,吉也。”《荀子·号令》:“男子行左,女子行右。”古人平時乘車時,尊者在左,馭者居中,另有一人居右。戰國至秦漢則以左為卑,為下。如左丞相比右丞相的地位要低,左将軍比右将軍的權力要小。被貶職的官員則稱為左遷,不能登大雅之堂的技藝被稱為“旁門左道”。漢以後,各朝尚左尚右均有不同,但總的來說仍是尚右的。如古籍中稱許人時常說“無出其右者”。古人寫字是從右到左,貼對聯時以右為上聯,左為下聯。這種習俗一直保持到今天。現代則又尊左,革命派被稱為“左派”,反革命派被稱為“右派”。不過,民間流行的“左眼跳财,右眼跳災”以及“男左女右”等說法仍然是尚左的。

(《漢字的故事》作者:吳東平)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