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烈日下從事勞動的人們
——“衆”、“昆”二字趣釋
“衆”和“昆”二字的古文字形體皆像衆人在太陽底下從事勞動。下面分别對二字作簡要分析。
“衆”的甲骨文為“”,上部為“日”,即一輪懸空的烈日,其下部為三個人,“三”在古代表示多數,“”即為衆人。是會意字。合起來的意思是:許多人在烈日下從事勞動。“衆”所描繪的與唐詩中所說的“鋤禾日當午”的情形十分相似。這些在烈日下從事勞動的是些什麼人?據後人推測,在奴隸社會,從事田間勞動的不會是奴隸主或貴族,而是受壓迫的奴隸。這就是“衆”字的最初意思。甲骨文的“衆”字向人們展示了商代的奴隸是何等的辛苦,以及他們所受的迫害之深。
金文的“衆”字為“”,“”為“目”。周人将甲骨文“衆”字上的“日”字換成了“目”字,更繪聲繪色地表現了奴隸主對農奴的殘酷。在那時,奴隸主或管理農業勞動的大奴隸經常在田間監督奴隸從事農業勞動,眼睛總是瞪得大大的看着奴隸們,奴隸們稍有怠慢,則舉起皮鞭狠狠地打在他們的身上,這就是周人将“衆”字上的“日”改成“目”的原因。小篆的“衆”字承金文而來,仍然從“目”。《說文解字·部》:“,多也。從目。”“”即為古“衆”字,會意。許慎所說的“多”,顯然不是本義,而是引申義,本義是在烈日下從事勞動的人們,或者指在烈日下從事勞動的古代農業奴隸。
簡化字的“衆”,從三“人”,同樣為會意字。三“人”為衆,體現“衆人”的意義。因為今天的農民再不是過去的奴隸了,他們的勞動條件也得到了改善,人身自由也有了保障。簡化字的“衆”,既形象生動地體現了“衆人”的意思,又具有濃郁的時代色彩,且易寫、易記。
“昆”字比“衆”字出現要晚,早見于金文,其上為日,其下為比,“比”的意思是二人肩并肩,很親密地站在一起。是會意字。其意思是:二人在太陽底下一起肩并肩從事勞動,并且十分親密。在古代,那些一起從事勞動,并且十分親密的人多為兄弟輩。由此“昆”引申指“兄”。如《詩·王風·葛》:“終遠兄弟,謂他人昆。”毛傳:“昆,兄也。”其意思是:終于遠離我的哥哥和弟弟,而稱呼别人為哥哥。《說文解字·日部》:“昆,同也。從日,從比。”段玉裁注:“從日者明之義也,亦同之義也;從比者,同之義。”“同”并不是“昆”的本義,而是“昆”的引申義。“昆”的初義是兩個人一同在太陽下勞動,所以便引申為“同”或“一起”的意思。如揚雄《羽獵賦》:“群嬉乎其中,噍噍昆鳴。”顔師古注:“昆,同也。”
又由于“昆”是指兩人一起勞動,兩人就為衆,所以“昆”便引申為“衆、衆人”的意思。《大戴禮記·夏小正·二月》:“昆,小蟲,抵(注:抵,擠擠的意思)。昆者,衆也。”這就是說“昆”有“衆、衆多”的意思。所謂“昆蟲”,本來就是許多蟲的意思。如《禮記·禮運》:“故無水旱昆蟲之災。” (《漢字的故事》作者:吳東平)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