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古代,宰相是皇帝的輔佐,是最高的官職。這個有着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地位的官職,到了明朝才廢除。宰相這一職位廢除,意味着中央集權制度到達頂峰。
曆史上有名的宰相很多,比如張居正、魏征、長孫無忌等等。今天要說的這位宰相,叫張儉。他并不著名,曆史上關于他的記載不足六百字,但是他卻為一代帝國奠定了豐厚基業。
漢人才子遠走契丹,原因是被“獻寶”?
張儉是漢人,還是個地地道道的北京人。他生活的時代,石敬瑭已經把燕雲十六州割讓出去。導緻宋遼兩國分而治之。
張儉在宋太宗時期通過遼國的科舉考試,在山西大同一個節度使手下做官。作為漢人,考上遼國的進士并不容易,可見張儉這個人十分地有才能。在山西為官後,他名聲很好,才幹突出,深受同僚和上司好評。
當時,宋朝和遼國以黃河為界,分割而治,遼國統治着黃河以北,而宋朝統治黃河以南,張儉所在的地方正好是兩國的交界地區。
一天,當時的遼國皇帝遼聖宗遊訪民間。主管張儉的這個節度使對聖宗說,有一個寶貝要進獻給他。遼聖宗正因和宋朝割地和親被拒絕而煩惱,聽說有寶貝,以為是什麼奇珍異寶,沒想到,節度使送來的是個大活人,這個人就是張儉。
遼聖宗本來很納悶,一個地方官員算什麼寶貝?但是聽了張儉的名字以後就感興趣了。因為遼聖宗為了和宋朝周旋而一籌莫展的時候突然做了一個夢,夢見自己有四個仆人,一人喂兩口飯。
在古代,“儉”字是一個人字旁,右邊上下三個人字頭,一橫,兩個口。這不是正對上了遼聖宗的夢嗎?遼聖宗非常高興,認為張儉是天降祥瑞,是來幫他的聖人。加上張儉胸藏文韬武略,在大殿上對答如流,懇切建言,提了三十多條建議,個個切中要害,深合聖宗的心意。于是聖宗重用了他。
高歌猛進,一路升遷,成為遼國最年輕的正國級領導
聖宗派他到大遼首都上京,今天的内蒙古自治區巴林左旗擔任監察禦史。這是個七品小官,但比從前擔任地方官的幕僚要好上很多,這給了張儉一個施展才能的機會。
上任後的張儉沒有讓遼聖宗失望,屢建功績。遺憾的是,或許是遼國的官員缺乏編撰史冊的能力,或是因為史書流失,張儉的豐功偉績沒有明确的記載。史上唯一能證明這個人卓越才能的,就是他十多年高歌猛進的升遷之路。張儉在正七品位置上待了沒兩年,就升遷為次五品司門外郎。
47歲的時候,父親去世,張儉丁憂三年。終于回朝後,皇帝看見張儉就像看見久别重逢的情人一樣熱情,立馬任命他為禮部郎中、知制诰,入職樞密院工作。掌管了遼朝文化宣傳、教育、外交等一系列工作。張儉此時就相當于副部級幹部了,皇帝還給了他柱國的封号,意思是身負重任的大臣。
兩年後,張儉奉命出使宋朝,取得了令人滿意的外交成果。回來後,皇帝很高興,封他當政事舍人、知樞密直學士,相當于遼國漢族地區事務及對宋戰略委員會首席專家。
短短十幾年,張儉從一個幕僚,成功升級為國家級的領導。證明這個人能力确實不可小觑。
衣服上的窟窿帶了一年,皇帝驚了!
一個漢人,在遼國的升遷速度比遼國本國的人都快,這當然會引人嫉妒。加上張儉這個人非常廉潔,很容易被人質疑。所以有人說,張儉是假模假樣地在皇帝面前裝清廉、裝好人,實際上是個奸佞小人。
這話開始沒人敢傳,因為張儉是聖宗的心腹大臣,是皇帝的高級幕僚,但是在張儉六十九歲那年,遼聖宗因病去世了,他的兒子耶律宗真即位了。傳謠言的人一看,新皇帝即位了,覺得是個中傷張儉的好機會,于是就把這些話想辦法傳到了新皇帝的耳朵裡。
其實張儉作為聖宗留給興宗的“非物質文化遺産”,是很得興宗的信任的。但是這謠言傳播甚廣,激起了興宗的好奇心。興宗把這話聽進去了,他也有心想試試這個俸祿多到拿不過來的大臣,到底是不是如同傳聞中那樣的清廉。
一天議論國事,興宗跑了一會兒神兒,他發現張儉總穿着同樣的一件皮袍子上朝,這個年輕的皇帝玩心大起,他故意在張儉的衣服上燒了一個小窟窿,張儉無知無覺,還在認真地研究國事。
暑往寒來又一年,又是興宗召見大臣們議論國事。他記着去年在張儉衣服上燙了個洞,他就特意去看去年燒壞的那個地方,這一看興宗就驚了——那個洞還在衣服上!已經一年了,張儉都沒換一件冬衣。
按說張儉可不窮啊,他當時有“食賦三百石”的待遇。别說買一件皮袍子,他就是一天買一件他也買得起。遼興宗一問才知道,這件皮袍張儉穿了三十年!
可是他的俸祿都去哪了呢?他都拿去接濟親友和窮人了,自己依然保持着儉樸的生活習慣。
興宗這才相信,張儉是真的人如其名,非常節儉,非常清廉。他大受感動,立馬讓内官去開國庫,告訴張儉,國庫裡有的,他想要的,盡管拿。
張儉呢,也不貪婪。他隻拿了三匹布就出來了。興宗一看,張儉放着绫羅綢緞不拿,拿的是三匹粗布就更感動了。張儉用自己的行動,一力辟謠,從此以後再也沒人質疑他的德行了。
諸葛亮在《誡子書》中說,“夫君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不為外人的言行所影響,有自己的人生準則和行事風範,這才能得到獨立的人格。其實儉以養德還有另外一層含義。如果一個人能堅持儉樸的生活,不貪婪,這是需要強大的自制力的。
一個自制力強大的人,就不會做出有損他人利益和自己人格的事情。這也是儉以養德這句話的由來。我們雖然不用像張儉一樣,三十年不買一件新衣服,但是在浮躁的世界裡,保持一份初心是非常必要的,你說呢?
免責聲明:以上内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将盡快删除相關内容。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