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星光(ID:hrxg2020)原創内容
作者:華人星光
轉載請聯系後台授權
人民日報突然點名一個人:他叫
劉永坦,
想必絕大多數國人,第一次聽說這個名字,而他的真實身份是共和國院士,22歲就成為世界一流大學的教師。後來他被隐藏了很久,
是他讓中國完成從零到一的突破,是他築起我國海防“鋼鐵長城”,他還拿出近1000萬人民币,做的這件事令國人十分震撼!
1936年12月1日,劉永坦出生在江蘇南京,一個剛烈的知識分子家庭,父親是工程師,母親是教師,生活在山河破碎的年代,即便他們這樣的家庭,也無法擺脫日寇鐵蹄帶來的沉重苦難,國家蒙難,民以何安。
他還不滿一歲就開始逃難生涯,
一直到十來歲才得以尋到安栖之地,那些苦難的日子,父親對他最多的教誨就是:
國破山河在,科學興中華。他的名字“永坦”,寄托了父母對他,也是對祖國未來命運最殷切的期盼。永遠坦蕩,一生坦途,他沒有辜負這樣的命運。他的未來正如他名字一樣,坦坦蕩蕩!
1953年,一切塵埃落定,劉永坦懷着報效祖國的決心,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哈爾濱工業大學,随後他被派往清華進修進修。兩年過去,他超額完成學習任務,也從這一年開始,22歲的他成為哈工大的一名教師。
哈爾濱工業大學的地位極高,如今是985、211,當年是
中央直管副部級建制,位列國家
首批世界級一流大學A類。能進入哈工大已是常人要望其項背,可劉永坦,能在
22歲的年紀,成為這所世界級一流大學的教師!真的是很不可思議!
七年後,
一項國家級任務找上了他。研制國家“單脈沖延遲接收機”年僅29歲的他,擔任這項機密任務的總設計師。遺憾的是,整體研制任務剛剛有了明顯效果,時代的沖擊就撲面而來。
他被安排到黑龍江偏遠的小縣城,施肥種地。讓一個冉冉升起的科技之星,去面朝黃土背朝天,可想而知他的心裡有多難過,那些被落下的科研,可能在之後幾十年裡都無法再彌補。但他滿懷信心,即便是黑暗之中,他也相信一定會有光明:“愛國就要真正了解我們的國家,千萬農民不都是這麼辛勤勞苦嗎?我有什麼好抱怨的?”
1978年一切終于過去,劉永坦憑借紮實的科研“内功”,考入英國伯明翰大學進修班。也從這個時候開始,
他的命運,中國海防的命運,
有了千絲萬縷的聯系。
在伯明翰大學,聚集了世界知名的雷達技術學者,劉永坦的教授謝爾曼就是其中之一。在劉永坦到來之前,這裡接收的中國留學生屈指可數,并且他們都不能接觸到核心,隻能做一些簡單輔助,了解之後,劉永坦心裡十分不是滋味,他覺得中國人很聰明,也很努力,憑什麼要被外國人所看不起呢?他常常提醒自己,
我是中國人,我代表着中國的形象,
我一定要為國争光!
他的勤奮、刻苦和才華,得到了謝爾曼的賞識。謝爾曼破例讓他幫帶博士生,并參與重大科研項目。這個項目對劉永坦來說,是無比艱巨的挑戰,無數個日日夜夜悄無生息的溜走,設計、試驗、失敗、總結,再試驗……400天後,劉永坦完成了信号處理機研制工作,切爾曼的評價是完全具備國際先進水平。
也是通過這次科研任務,劉永坦第一次認識了世界“千裡眼”:
雷達。世界上很多國家,已經就此開展了争先恐後的追逐,為使“千裡眼”練就“火眼金睛”的本領,别的國家已經研制更先進的雷達,
中國絕對不能落下,劉永坦說:
“這就是我回國要做的事。”
英國想留住他,承諾他豐厚的酬勞,可劉永坦說:“我學有所成,隻為回國,在英國,無論我工作多麼努力,取得了多大的成績,終歸是在給别人幹活。回到中國,我可以堂堂正正署上'中華人民共和國’,這種心情是何等舒暢!”
兩年後,進修剛結束的劉永坦啟程回國,踏上祖國土地那一刻,他心中萌生出一個宏願,
開創中國的新體制雷達之路!而當時,中國面臨的局面非常艱難。我們有近300萬公裡海洋面積,但能有效監測的不到20%。看不到、管不到,當别人闖入我們的海域,我們根本就不知道。如何把我們的海域全都保護起來?如何守衛我們的海防鋼鐵長城?這是海防安全最迫切的需求,劉永坦說,中國必須開啟新體制雷達的研發。
但要建新體制雷達,在當時的中國簡直就是異想天開,難于登天,因為新體制雷研發難度太大,國外又實行技術封鎖,除了基本的一些理論之外,劉永坦找不到任何資料。
很多專家心裡沒底說“中國頂尖的研究所,根本就不具備這樣的條件和能力。”還有人勸他,新體制雷達的研究風險實在太大,國外的一些國家也想研制,但從沒有人做到過,國外都已經是零了,沒有先例可循,你還要做這個研究嗎?這很有可能是一搭上一輩子,也不會有一點希望!
劉永坦卻鐵了心,他一個一個找人談,
艱難拉起六個人的攻關團隊,申請課題時,别人問他:“美國做過嗎?英國做過嗎?沒有人做過,你隻是有一點理論就可以了?你還是放棄吧。”種種艱難困阻都在他意料之中,可是他有自己的信念:
“我相信将來一定能完成,
所以必須要堅持下去。”
一年後,劉永坦提出中國新體制雷達的方案,一份20多萬字的,《新體制雷達的總體方案論證報告》。兩位老專家看過報告之後,激動不已:“我們已經很多年,沒有看到過如此詳細的論證報告了。”
中國海防海防的輝煌曆史,
就此掀開了嶄新的第一頁。
1983年,中國新體制雷達,正式開始艱難的攻堅戰,這是一項神秘而充滿未知的研究,也從這一刻開始,劉永坦走向充滿風險的未來,前途未知,在荒無人煙的試驗廣場,危險未知。
800多個日日夜夜,劉永坦主持的預研項目進行了,數千次實驗,以及數萬個測試數據的獲取。最終,他完成了,遠距離深海探測信号,及系統模型設計等基礎理論,新體制雷達理論體系基本構建完成!
但這也隻是這場浩渺征途的開端而已。
接下來的試驗艱苦到無法想象,他們大部分時間在條件惡劣的事業現場,一幹就是幾個月,調試初期系統死機頻頻出現,問題究竟出在哪裡?
大型控制程序,加上發射、接受、信号處理、顯示,如此龐雜的系統,任何一個微小故障,都會導緻整個系統無法運行。劉永坦拼了命,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從每一個程序開始查起,作為主帥,他承擔着比别人更繁重的工作。
在荒蕪的實驗場地,風沙撲面,有時候趕不上吃飯就用黑饅頭充饑,困了就在闆凳上湊合一睡,超負荷的腦力和體力付出,擊垮了劉永坦,他的腰間盤突出變得越發嚴重,疼痛難忍。甚至有一次在攻克某個關鍵技術時,他因為勞累過度直接倒在了現場,在病床上,醫生給他下了禁令:“絕對不能再回試驗場地,必須要卧床休息幾個月!”可劉永坦憂心于實驗攻堅,他就是躺在床上也要堅持遠程指揮。
缺少資金,沒有技術,人才無幾,頂風冒雪日曬雨淋,日夜攻堅絕不止息。終于1990年4月3日,這是中國海防最難忘的日子,
劉永坦
第一次完成了,
我國對海面艦船目标的遠距離探測試驗!這标志着,新體制雷達技術已經實現重大突破。當被雷達監測到的目标出現在屏幕上時,團隊所有人喜極而泣。
當初誇下的海口,許下的宏願,如今終于得到實現,很多人覺得他也該歇歇了,畢竟已經是快60歲的老人,可劉永坦說:“事情沒完,必須繼續往前走。”
這是一條隻能進不能退的路,海防安全關系到整個國家的安全,遠距離探測雷達還未實現,這些國際性技術難題,就是美國和英國至今都沒有完全破解。而60歲的劉永坦帶着團隊,繼續進行了上千次的試驗,終于在2000年,攻克了新體制雷達性能發揮的,一系列國際性難題!劉永坦成功研制出我國具有全天候、遠距離探測能力的新體制雷達。與國際最先進的同類雷達相比,
我國的雷達系統規模更小,精度更高、造價更低,
核心技術已經屬于世界領先地位!劉永坦說:“我們中國人最大的特點就是不服輸,絕不像外面的封鎖低頭,不怕别人卡我們脖子,往前走就對了!”
一年之計,莫如樹谷;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劉永坦不光成為卓越的雷達技術帥才,還是桃梨滿天下的育人恩師,
他的團隊從此被
稱為“雷達鐵軍”。
而在劉永坦獲得“雙院士”之後,2018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揭曉,劉永坦摘得桂冠。2020年8月3日,他做了一件讓人震撼的事:
将所得獎金800萬元,
全部捐出!設立永瑞基金,用于哈工大人才培養。
這位老科學家,兢兢業業了一輩子,奉獻了一輩子,勞累了一輩子,隐秘了一輩子,他沒有去享受國家給他的更好待遇,而是選擇了将一切全部都奉獻給國家。捧着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今年他已經83歲,還是住在單位分的房子裡,還是穿着簡單樸素的衣服,卻将如此高額的獎金,用于人才培養,這位老人的心裡,裝着海防,裝着國家,裝着祖國未來,唯獨沒有他自己......
碧海鑄劍,哪管它巨浪滔天,丹心一片,六十年風雨無悔。君視名利如糞土,許身國威壯河山。劉永坦,拉開了共和國海防曆史上最壯麗的篇章。是他,在一片荒蕪中無中生有,催生了我們保家衛國的火眼金睛,是他,以并不偉岸的身軀,生生将中國落後的雷達領域,拉到了世界領先的位置!
個人生命在危險之中,卻領國家走向安全地帶,心懷梅風傲骨,胸有千裡江河,此一生,他隻為中華而生!今天讓我們一起,向劉永坦這位偉大的科學家,道一聲感恩:
感謝您一生為國奉獻,
緻敬您一身坦蕩風骨!
EN
D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