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一頭81英尺(24.7米)的藍鲸被沖上海岸,這是當時非常有名的報道。
據報道顯示,該鲸魚非常臃腫,體積已經超過了其正常大小的2倍,空氣中彌漫着惡臭。孩子們對這個大家夥非常感興趣,都想靠近摸一摸,戳一戳,在其身上跳一跳。
大人們認為如此腫脹的鲸魚,非常危險,會危及生命,因此再三叮囑自己的孩子遠離鲸魚屍體,并向有關部門反應,希望盡快處理這頭鲸魚。事與願違,鲸魚屍體一直吸引着孩子們的關注,甚至引來遊客圍觀。
縱觀曆史,鲸爆危及生命的說法并沒有實例,但人們的擔憂并無道理。
就以最近的一次鲸爆為例,2013年11月,2頭抹香鲸擱淺死亡後,為了收獲鲸魚的骨頭用于博物館展覽,就有人近距離切開鲸魚,因為是專業人員,當時并沒有發生任何事故,但是,比較難以接受的是,黏糊糊的,帶着惡臭的内髒噴出好幾米遠。
2004年台南也發生過鲸爆,發生在一個繁華的街道。在鲸魚屍體轉移路上發生的,路邊的店鋪和車輛,都被濺出的鮮血和内髒沾染,圍觀的人和聚集的商販大約有600多人,沒有一人受傷,就是着實被臭氣惡心到了。
據當事人回憶,當時花了好幾天時間清理街道和店鋪,清理完幾個月,還能聞到惡臭。
圖:用炸藥來處理鲸魚屍體
從科學角度出發,為什麼鲸魚屍體會爆?
簡單來說,因為分解,在鲸魚體内聚集大量氣體,氣體越來越多,像一個過渡膨脹的氣球,一戳就有可能爆。
當動物死亡的那一刻開始,分解就開始了。
分解有兩種方式,一種是自身的分解,也叫自溶。當身體各項機能停止後,細胞内的酶就會被釋放,開始分解身體細胞。
另一方面,細菌的分解也同步進行,分解的目标是身體内部器官和組織,以及腸道内殘留的食物。
分解過程中,體内會産生多種氣體,例如甲烷、氨和硫化氫,若分解時間久一點,還會産生惡臭難聞的物質,例如屍胺和腐胺。
在這個基礎上,外部的環境因素也會加劇屍體的腫脹。
首先,我們要明确一點:鲸魚生活在海洋中,擱淺後死亡,一般也是被沖到了海岸邊,而且大多是比較偏僻的地方。
因此,當一頭鲸魚屍體被發現的時候,它常常已經在岸邊好幾個小時了,在陽光長時間的照射下,溫度慢慢攀升,分解隻會加劇。産生的氣體就會越來越多,體積也會越來越大。
但是,鲸魚的内腔體積是有極限的,身體就那麼大,隻能膨脹到這個程度。到極限後,鲸魚就好比一個密封的容器,體積不變,産生的氣體越來越多,壓強就越來越大。
這個時候,如果鲸魚的某一處皮膚比較脆弱或者人工切開,氣體突然釋放,就會引起爆炸。
圖:釋放氣體後,人工切割處理鲸魚屍體
人的屍體腐敗會出現“爆炸”嗎?
無論生前人類是多麼特殊,死後的身體就和鲸魚沒有什麼區别。人死後,分解過程和鲸魚是一樣的,高度腐敗會出現“巨人觀”現象。
這個時候,整個屍體是腫脹的,難以辨認,胸腹部會因為聚集大量氣體而隆起腫脹,四肢也會變大變粗,可以說是平時的“巨人版”。
原則上來說,巨人觀屍體内部也有大量氣體,若氣體一旦找到“突破口”,也會傾瀉而出的,但這個過程并不像鲸爆那樣劇烈。
根據一位法醫的描述:高度腐敗的屍體,會釋放大量難聞的氣體,但氣體的溢出方式不是“爆開”,而是“彈出”,有時還會伴随着液體一起飛濺出來。
同時,他也表示,從未見過一具“爆炸”的屍體。而且随着屍體的繼續分解,腫脹會慢慢消失,逐漸液體化,最終完全被分解,留下難以分解的組織和白骨。
最後
同樣會腫脹,為什麼鲸魚會發生鲸爆,而人體不會呢?
鲸魚體型大,體腔大,皮厚脂肪厚,能容納更多的氣體;吃的大多是高蛋白的食物,分解時産生的氣體也很多;死在海灘上屍體容易被暴曬,分解也很劇烈。
僅從這些因素來看,鲸魚屍體很适合“鲸爆”,在現實中應該很常見。
然而,事實是,在大自然中,鲸爆是非常罕見的。除了對鲸魚自身的身體有要求(大小、死亡原因、死亡地點等),對外界因素也有要求,溫度、濕度、壓強都需要滿足才會出現。
對于鲸魚這樣的個體,出現都是罕見級别的,那對于人類遺體,體腔小,皮下脂肪也沒有鲸魚厚,死亡後大多數遺體會選擇火化,即使選擇掩埋,有的地方也會優先做防腐措施,自然分解腐敗的極少。
總之,人類遺體出現“爆炸”,幾乎是不可能的。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