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健康養生 > 正文

【跟肖師學中醫專欄】望舌診斷之神技

跟肖師學中醫2022.03.14年第16期

升降散,是楊栗山由賠赈散變化而來,對于賠脤散,張良佐評價說“此藥計重一錢八分二厘五毫,下咽即蘇,半日全愈,全活者不可勝計”

這描述的是什麼?是臨床效果!

用現代醫學看,藥需入胃,吸收進入血達到一定的血藥濃度,方能見效果,無法理解“下咽即效”,認為是吹牛,然而事實确實如此,好幾個病人跟我講過“下咽即效”現象!

楊栗山說:晉之後的溫病學都是僞學,這話傷人面太廣了,因此人們都不提他!

然而有識真金者,蒲鋪周捧着楊栗山的十五方,成為著名中醫學家!

那些不愛聽楊栗山之語的人,依然是凡夫俗子。

為何楊栗山說晉之後的溫病學是僞學?

因為都用傷寒法清下陽明呗,病輕者可以,熱毒至深時不行了,這是因為熱毒降則郁呀!

降則郁,郁則熱邪未燼矣,這咋辦?揚之則越,同時發揚呗,則郁熱外洩,即辛涼宣透。

“揚之則越,降之則郁”,故降之,兼以揚之。妙極了!于是楊栗山拿下烈性傳染病!

溫疫包括烈性傳染病,溫疫概念比烈性傳染病概念大!

下咽即效,我曾經截圖發到群裡一次,都看見了吧。

楊栗山說,劉河間治溫病的雙解散對,之前的人說的都不對,他采納了,又采納了吳又可的“下之不厭早”,再采納了賠赈散,創立十五方而大獲成功!

升降散,升則解表,降則解裡,雖然名叫升降,但是也有雙解之義。

與劉河間的雙解散并駕齊驅,本來就是取雙解散之意。

雙解散有個缺點,用麻黃太熱!

用調胃承氣湯隻降,降則郁,這不行,咋辦?

合升降散,又有濕,咋辦?

再合六一散,這就是楊栗山的“增損雙解散”,為十五方之一。

傷寒病,是感受風寒之常氣,郁在外而見表證,自外傳于内,非辛溫之藥,何以開腠理而逐寒邪?

溫疫病,是感受溫邪之雜氣,郁在内,由内達于外而見表證,若用辛溫解表,是為抱薪救火。

《内經》内外五原則說“由外之内者,調之外。由内之外者,調之内”。

溫疫是“由内之外”者,側重調内,調外用辛涼宣透。

楊栗山說了一句真經——晉以後的溫病學都是僞學,卻得罪了一大批人!

一直到劉河間的《傷寒直格》才糾正過來,但是劉大師沒講透。

也不想一想,沒有真知灼見,豈能當金元四大家嗎?!

郁熱由内達外而見表證,卻認為是外寒内熱,效果不好,超大劑量用石膏,還振振有詞呢!

劉河間認識到了是火郁,一是沒論述透,二是解表用麻黃,楊栗山接力,都完成了。

《複習·望舌診斷之神技》

《難經》說:“望而知之,謂之神”,望舌而知之的技術講述于下:

一,【望診紫舌】

無論是淡紫舌、還是青紫舌,或者是紅紫舌,凡是舌質顔色中含有“紫”色,都主瘀血。

有瘀血則經脈中的血液運行不暢通,供給五髒六腑的血液不足,導緻五髒六腑功能減弱。

治瘀血證主要是消除形成瘀血的原因。

瘀血形成的原因有虛寒,氣虛,氣滞,熱盛,痰濕。

從舌上除了能看出有瘀血之外,還能看出形成瘀血的原因,分述于下:

1,如果是由虛寒(陽虛)形成的瘀血,舌質除了紫之外,還會有虛寒的迹象,可見舌質“青”或”淡白”。青色或淡白是原因,紫色是結果,最終形成青紫舌或淡紫舌;

2,如果是由熱盛形成的瘀血,舌質除了紫之外,還會有熱的迹象,可見舌質“紅”。紅色是原因,紫色是結果,最終形成紅紫舌;

3,如果是由痰濕形成的瘀血,舌除了舌質紫之外,舌苔還會有痰濕迹象,可見舌苔“膩”。苔膩是原因,紫色是結果,最終形成舌苔膩的紫舌;

4,如果是由氣滞形成的瘀血,舌除了舌質紫之外,舌還會有氣滞迹象,可見舌兩邊厚鈍,有“腫”的感覺。兩邊厚鈍是原因,紫色是結果,最終形成舌兩邊厚鈍的紫舌。

5,如果是由氣虛形成的瘀血,除了舌質紫之外,舌還會有氣虛迹象,可見舌兩邊有齒痕。

二,【實例分析】

全舌青紫,并且苔膩。

舌質青證明有虛寒(陽虛),舌苔膩證明有痰濕,此為虛寒(陽虛)和痰濕複合因素導緻血瘀,使舌質出現紫色,最終形成青紫舌。

舉一反三,摸脈不但能摸出血瘀,也能摸出血瘀的原因,例如:脈澀主血瘀,如果是熱導緻的血瘀,脈澀的同時還數。

其餘的您自己整理好,爛熟于胸,這叫先勝,之後到臨床上摸脈,這叫後戰,先勝後戰必赢也!

我都幹完了,我把您帶懶惰了,我之過也!

楊栗山與绮石先生有個共同的點,都是師前人之意,而不用其方,取得了名垂醫史的傑出成就!

楊栗山的“增損雙解湯”,就是取劉河間的“雙解散”之意,他為何這樣做?

因為看出缺點與不足了呗。

郁熱經治療後,判斷已經外透的标志:

1,脈由沉伏逐漸浮起,由細小逐漸洪滑數大且兼和緩之象。

2,舌由绛紫而幹轉紅活而潤。

3,四肢由逆冷轉暖。

4,神志由昏昧轉清。

5,由無汗轉出汗。

某男,3歲,在外玩耍出汗受風寒,當夜惡寒發熱,頭痛,曾服闆蘭根沖劑,肌注青黴素,第四日仍高熱達40度,陣汗,脈沉而躁數,舌質紅。

1,分析辨證:《醫碥》說:“外感則寒熱齊作而無間”,病人惡寒發熱屬于“寒熱齊作而無間”,主外感表證。脈沉而躁數,舌質紅,主内有都熱。

2,診斷結論:外感表證,兼内有郁熱。

3,治療方法:辛涼解表,祛内郁熱。

4,施治方藥:僵蠶8克,蟬蛻3克,姜黃4克,大黃2克,豆豉9克,炒栀子6克,連翹15克,薄荷5克。兩劑,每日一劑,分三次服,水煎服。

5,治療效果:服三次即汗出,第二天早晨熱退病除。

不是細菌緻病,故抗生素無效。(都說西醫科學,也是亂治),雖然用了清熱解毒藥,但是降則郁,解不了郁熱。用兩個升降劑豆鼓湯與升降散,問題就解決了。

表證,有汗桂枝湯,無汗麻黃湯,如果千篇一律這樣,就麻煩了。

陣汗,這是不是“有汗”?

記牢使用升降散的原則,我講過了。中醫幹事非常講究原則!

楊栗山說:溫病(指溫疫)得天地之雜氣,由口鼻入,直行中道,流布三焦,散漫不收,去而複合,受病于血分,故郁久而發。”

說明以下幾點:

1,邪氣不是從表入的。

2,受邪氣未必當時發病。

3,是血分證,郁久了發病。

發病先見表證,表中之邪,不是從外入表,郁在表中,而是郁熱由内達外過程中,郁在表中了。

解表不是将邪趕出去,是給邪以出路。傷寒解表是将表中之邪趕出去。

因此,治溫疫怕表氣郁閉,辛涼解表是非常重要環節,楊大師隻列了恒久不變的兩味藥僵蠶與蟬蛻,根據具體情況加味,由咱們來定。

邪氣阻氣機運行,使陽郁化熱,産生郁熱,因此逐邪是治溫疫第一要義。楊大師隻列了一個恒久不變的大黃。

血分證,用姜黃。

現代醫學說傳染病有潛伏期,這與楊大師講郁久發病一緻。

郁熱内伏的典型症狀是外寒内熱,最易誤診!用麻杏甘湯,第一錯是解表熱上加熱。第二錯是用石膏使郁熱冰伏,更郁熱了。

楊大師的傳世之作,放在那了,人人可見,不去看。專聽凡夫俗子亂嚷嚷,犯傻呢!

楊大師這套醫術,打個比喻,室内毒氣重,開窗(解表),開門(逐下),還有個空氣加速循環機(升降散),室内的毒氣立刻沒有了。

楊栗山,是将吳又可的“下法是逐邪,不僅是瀉大便”拿來,将《二分析義》的賠赈散拿來,将劉河間的“怫郁”拿來,整合到一體,形成治溫疫療效顯著的一套醫術,與傷寒一縷關系都沒有!

傷寒病與溫病截然不同,傷寒病是感受天地之常氣,風寒從肌表入,由氣分傳入血分,治療以解表為第一要義。

溫病是感受天地之雜氣,邪毒從口鼻入,由血分而發出氣分,治療以逐穢濁為第一要義。

傷寒與溫疫之異:

病因:傷寒是常氣,溫疫是雜氣。

途徑:傷寒是從皮膚入,溫疫是從口鼻入。

傳變:傷寒由外傳内,自氣分傳血分。溫疫由内達外,自血分傳氣分。

病位:傷寒是六經,溫疫是中焦。

治法:傷寒解表是第一要義,溫疫逐穢是第一要義。

可見傷寒與溫疫天地之差。例如同是潮熱手足出汗,傷寒用大柴胡湯,而溫疫用增損大柴胡湯。

人身之病不出六經,這話一點意義都沒有。那我可以說人身之病不出表裡。

弄清楚傷寒與溫疫,既不會亂用辛溫藥,也不會亂用苦寒藥。

該用什麼就用什麼。

否則陷入亂批判怪圈,傷寒批溫病亂用苦寒,溫病批傷寒亂用辛溫。

弄清楚傷寒與溫病之異,既精“下不厭遲”,又通“下不嫌早”,成為下法之高人,可治大病!

楊栗山,就是這樣的古今第一高人!

學中醫,不要當“瞎子摸象”典故中的瞎子。

現在許多講經方的人,其中一類人是根本就不知楊栗山,另一類是不敢提楊栗山。還有一類人是真正高手,講經方,又大講楊栗山。

堅決好好學《傷寒論》,這是基礎,否則人家講溫病,聽不明白。

講述丨肖春宏恩師

整理丨林佳明

編輯丨林佳明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