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不傳之秘在于藥量:
附子:李可先師自創破格救逆湯:附子30~200g,幹姜60g,炙甘草60g,山萸肉60~120g,大大超過了常用量,卻能使垂死病人起死回生。關于附子的用量大小,曆代及近代醫者頗多經驗,都值得我們認真參考。據我所見,用量有1~200克之懸殊,并未曾目睹中毒表現。我認為其中奧秘定是病情需要,切中病機。《傷寒論》所載附子諸方,已經為我們清晰地注明了用量和用法。在不同的方證裡,附子有一枚至三枚不等。在用法中,還有“一枚,破八片”的注腳。本人在臨床上絕大部分病例中,就在10~30克之間,療效均十分理想。
補充: 李可先師善于使用有毒中藥治療頑症、難症。有毒中藥中,如附子、烏頭、細辛、吳茱萸、馬錢子等用量均較大。如破格救逆湯中,附子最大用量200g;使用烏頭的方劑中,烏頭用量常達30g。“使用量最多的是附子,一生總計超過5噸,川烏次之,亦在3噸以上,經治人次萬名以上,無一例中毒”。
生黃芪:30g以上補氣不助火,降壓效果好,30g以下升陽助火。45克行氣去水濕。 黃芪——其利尿作用在20克以内明顯,30克以上就趨向抑制;其對血壓影響,15克以内可升高血壓,35克以上反而降壓。有氣虛症狀時,用炙黃芪,無氣虛症狀,則用生黃芪。慢肝病人多數都有乏力等氣虛症狀,所以黃芪在此處顯得很重要,但我要提示的是它的劑量,我一般用100到150G,4日内即可獲效,如果劑量在60以下,時有不效者,且見效緩慢,更重要的是,它還可以扶正以祛邪,對于沒有氣虛症狀的也很有必要用。
生杜仲:30g以上治腰痛奇效,不效則加至60-90g。
萆薢、土茯苓:30g以上消除蛋白尿。
沙參:30g以上補氣,小劑量則可滑腸。
薏米:30g以上治關節痛。
茜草:30g以上治口瘡。
萊菔子、槐花:30g以上降壓。
4,陽起石,幾年前治療一10年病史的病人,諸多治療方法無效,我以此藥為主,劑量達到70,佐以枸杞防其燥烈,病人于用藥第2日獲得成功房室。取效後減量鞏固治療一些時日,2年來未複發。中醫之密在于量,在此處可見一斑。通常情況,它的劑量隻是15到30G,随病情調節藥量。此藥過量會引起咽幹等,但未發現其他不适。
細辛:用量曆來有争議,《本草别說》言“細辛若單用不可過半錢,多即氣悶塞不通者死。”《本草備要》認為“其味厚性烈,不可過用,不可過1錢,多則氣不能,悶絕而死。”《中藥大辭典》用量0.3~1錢。載現代藥理研究“細辛揮發油對蛙、小鼠、兔等初呈興奮現象,繼即陷入麻痹狀态,逐漸使随意運動及呼吸運動減退,同時反射消失,終以呼吸麻痹死亡。”煎劑則使血壓上升,對血壓有腎上腺素樣作用。《傷寒論》中用細辛的方子有5張。其中小青龍湯、當歸四逆湯、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姜湯中,細辛用量3兩;麻黃附子細辛湯中,細辛用量2兩;烏梅丸中細辛用量6兩。其用法烏梅丸為丸劑,其餘均為湯劑。根據《簡明中醫詞典》考證,東漢時期的1兩,相當于現在的13.92g。在烏梅丸中用6兩,與方中其他藥物共研末為丸,如梧子大,每次10丸,細辛所占量極微。
柴胡——在小柴胡湯中為君藥,用量大于其它藥一倍有餘(能透邪外出),而在逍遙散中為臣藥,用量與各藥相等(起疏肝解郁作用),在補中益氣湯中為佐藥,用量極小(取其升舉清陽的功能)。?
白術——常用量能健脾止瀉,大劑量用至30~60克,則能益氣通便。?
紅花——少用可養血,稍多則活血,再多則能破血。?
薄荷——用3克以疏達肝木,用至15克以發散風熱,清利頭目。?
桂枝——用量不到5克,取其溫通陽氣,增加膀胱氣化功能的作用;用至10克,則溫經散寒,解肌發表,以祛除在表之風邪。?
川芎——小劑量可使子宮收縮加強,大劑量反而麻庳子宮。?
枳實——小劑量能使心髒興奮,大劑量使之抑制。?
炒麥芽150克 可以回乳:炒麥芽150克 神曲50克 牛肉半斤煮肉喝湯,1--2付即回。
李可:大劑量土茯苓對重症濕疹,确有覆杯而愈之效。
枳實——小劑量能使心髒興奮,大劑量使之抑制。
生杜仲——30g以上治腰痛奇效,不效則加至60-90g。
萆薢、土茯苓——30g以上消除蛋白尿。
沙參——30g以上補氣,小劑量則可滑腸。
茜草——30g以上治口瘡。
萊菔子、槐花——30g以上降壓。
代赭石——9~18g有鎮胃降氣、止嘔止噫之功,适用于胃氣虛弱的嘔吐、嘔逆、呃氣、胃脘滿實等。24~30g用于治療實證氣喘及肝陽上亢所緻頭暈、目眩等症狀。
丹參——大劑量可以治療失眠。
茯苓——研究結果發現,茯苓在 25g以下無明顯利尿作用,至少達 30g才有利尿作用,認為100g時利尿作用最強。
附子——1枚-輕量-陽虛;2~3枚-重量-祛風濕、止痛--《傷寒論》(一枚炮附子的重量約12克。)制附子120-300克水煎3-5小時有甘溫補脾腎之陽,溫補中下焦元陽之氣,無辛燥熱之弊的效果。
蟬蛻——常用量為5~6g,治破傷風時需用25~30g。
半夏——小劑量6g降逆和胃,中劑量15g化痰開結,大劑量30~60g(宜用姜半夏30g,生姜30g開始使用,逐漸加量至60g)可鎮靜止痛。
浙貝母——9~15g,有清肺熱、潤肺躁、清熱化痰之功,用于外感及内熱咳嗽。18~30g有解毒散結之功,用于治療肺癰、乳癰、瘰疠、發背及一切癰瘍腫毒。
白果——定喘湯白果用量在21枚(約為25g左右),動物實驗證實,定喘湯中白果重用的定喘效果優于常規劑量。
艾葉——3~5g可開胃,8g左右溫經止血、止痛。而大劑量可使肝細胞損害,出現中毒性肝炎;另外,大劑量還會引起胃腸道炎症。
槟榔——用以消積、行氣、利水,常用劑量為6~15g,當用以殺姜片蟲、縧蟲時,即須用到60~120g。
蒼耳子——少量則輕而上至颠頂,重用則通下走足膝。
細辛——治療風寒表證的劑量一般用3克,最多不超過9克。而當用細辛治療各類痛證時,用量常常超大,有時用至30克,甚至更大。顯然,當風寒表證時用超大劑量的細辛,不僅于證無益,而且還會引起不良反應;同樣,如果要發揮細辛的鎮痛作用,而用常用劑量,顯然是杯水車薪,于痛無濟。
薏苡仁——系藥食兩用中藥,其常用劑量的上限為30克,而臨床上有經驗的醫師用該藥治療風濕、腰腿痛等病證時,該藥的用量達到45~90克。
夏枯草——常用劑量的上限是15克,而臨床以該藥治療病程較長的甲狀腺瘤時,用量一般都超過30克。
三棱——破血行氣之藥,常用劑量的上限為9克,但臨床上以該藥配合其他中藥主治各類晚期惡性腫瘤病時,其每日用量達到45~75克,相當于權威規定劑量上限的5~8.33倍。
烏頭,附子——用至15克必須先煎4小時左右,用至30克必須先煎8小時左右,經過蒸制的就不必煎這麼久了。劑量逐漸加大到30克為宜,得效後宜逐漸減量,超過30克的超大劑量沒有經驗的最好不要去用,一不小心可以導緻病人死亡。不過在某些情況下,使用超大劑量會起到良好的效果。例如:烏頭止痛,8兩(240克)口麻欲吐,效毒兩刃。
石膏——清氣,一日可至600克,關鍵要識證。
生地——涼營,極量800克。
棗仁——安眠,最大180克。
人參——強心,救急30克。
大黃——排洩尿毒,可用30克。
麻黃——頓止暴喘,30克分服。
茯苓——滲頑水500克,豬苓消浮腫120克。
土茯苓——解毒240克,赤芍——療急黃120克起。
蘆根——降溫120克無慮。
葛根——降糖3兩無毒。
投用単味蟬蛻120g,分2次上下午口服,服2劑抽搐止,燒減退,連用6劑痊愈。治破傷風。
烏頭至15克必須先煎4小時左右,用至30克必須先煎8小時左右,經過蒸制的就不必煎這麼久了,用時逐漸加大到30克為宜,得效後宜逐漸減量,超過30克的超大劑量沒有經驗的最好不要去用,一不小心可以導緻死亡的烏頭止痛,8兩(240克)口麻欲吐,效毒兩刃;石膏清氣,一日可至600克,關鍵要識證;生地涼營,極量800克;棗仁安眠,最大180克;人參(家種)強心,救急30克;大黃排洩尿毒,可用30克;麻黃頓止暴喘,30克分服;茯苓滲頑水500克,豬苓消浮腫120克;土茯苓解毒240克,赤芍療急黃120克起;蘆根降溫120克無慮,葛根降糖3兩無毒;桔梗治咽1兩安全。魚腥草拌涼菜,薤白可當小菜。圓機活法組方,巧在識證準确,用足劑量,何慢之有?(注:本段所提“兩”為舊制,折合今為30克)
黃芪治萎,四兩起步(16進制市斤秤四兩一錢是3克),佐以陳皮以防壅滞。
柴胡——在小柴胡湯中為君藥,用量大于其它藥一倍有餘(能透邪外出),而在逍遙散中為臣藥,用量與各藥相等(起疏肝解郁作用),在補中益氣湯中為佐藥,用量極小(取其升舉清陽的功能,我的經驗是用3-6克)。
白術——常用量6-10克能健脾止瀉,大劑量用至30~60克,則能益氣通便。
紅花——少用可養血,稍多則活血,再多則能破血。
薄荷——用3克以疏達肝木,用至15克以發散風熱,清利頭目。
桂枝——用量不到5克,取其溫通陽氣,增加膀胱氣化功能的作用;用至10克,則溫經散寒,解肌發表,以祛除在表之風邪。
川芎——小劑量可使子宮收縮加強,大劑量反而麻庳子宮。
川芎外感頭痛,用量宜輕:最多不超過4克,高血壓肝陽頭痛,用量宜重:習用9~12克,瘀血頭痛,宜重劑量:可用至30~40克
曆代認為是治療頭痛之要藥。前人有謂“頭痛必用川芎”。然頭痛一症,病因殊多,川芎性味辛溫,功能活血行氣、祛風止痛,臨床常用以治療血瘀頭痛。
用王清任血府逐瘀湯治療血瘀頭痛,方中川芎常重用15~30g。清陳士铎《百病辨證錄》散偏湯治偏頭痛,療效明顯,方中亦重用川芎,用量達30g之多,若減少川芎的用量,則療效不佳。若用川芎治高血壓頭痛時,亦應大劑量使用,可用10~15g。無論高血壓或低血壓所引起的頭痛,隻要是血中有滞,放膽使用川芎,不但止痛效果良好,同時對血壓也有相應的調節作用。
川芎引經少陽勝于柴胡,用量不宜多,一般在4.5~6g,治療頑固性頭痛時,劑量宜大,有效量在30g以上,最多可用至45g,配伍得當立竿見影!
據近代藥理研究認為,大劑量使用川芎能降低血壓,小劑量使用能使血壓上升。有人認為川芎辛溫香竄,上行頭目,高血壓患者宜慎用。但中醫認為本品有上行頭目,下行血海的雙向性作用。川芎15克桑葉45克,這樣的劑量與配伍治療血管性頭痛有奇效
山茱萸固脫3兩(90克)見功,必與參附搭配.
穿山龍,味苦,性平,對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均有調節作用,所以近年來成為治療風濕類疾病的妙藥。根據《中華本草》謂其幹品用量為6~9克,《中草藥手冊》多為15克,少數達30克,東北地區常用量也為15~30克。但根據朱良春經驗,若要取得較好的療效,其用量須40~50克,30克以下收效不明顯。
黃連最苦,然治糖尿病這一甜病特效,通常劑量為每日30克(30克是基本,配幹姜以防傷胃),而治療糖尿病酮症,每日劑量多達120克,降糖迅速.
益母草調經用10-15克,據朱良春觀察,益母草的利尿作用,每日用到30~45克尚不見效,須加至60~75克,始奏明顯之效。90~120克時其效更佳,常用以治療急性腎炎之尿少、浮腫之候,常一劑知,二劑已。
枳實——小劑量能使心髒興奮,大劑量使之抑制。
丹參大劑量可以治療失眠
半夏 止嘔、除濕 10~15g 開胃 15~30g 安神大于30g;小劑量6g降逆和胃,中劑量15g化痰開結,大劑量30~60g(宜用姜半夏30g,生姜30g開始使用,逐漸加量至60g)可鎮靜止痛。
浙貝母 9~15 g,有清肺熱、潤肺躁、清熱化痰之功。用于外感及内熱咳嗽。18~30g有解毒散結之功,用于治療肺癰、乳癰、瘰疠、發背及一切癰瘍腫毒。
白果 定喘湯白果用量在21枚(約為25g左右),動物實驗證實,定喘湯中白果重用的定喘效果優于常規劑量。
1,紅參,肥胖,體力差等證見氣虛陽虛者,紅參可以大補元氣,對陽痿症狀也有很明顯的效果,我通常是在常規治療效果不顯時才加,起絕招之用,劑量在20到30.(養殖)
2,枸杞,對房勞過度引起的精血不足比較适宜,古語有離家千裡,勿服枸杞,說明它有強陽道之功。雖然它的作用很平和,但卻很實用,一可以補腎填精以起痿,二可以與補陽藥相伍,抵制補陽藥之燥烈。枸杞用量到50以上,效果會很明顯
細辛治療風寒表證的劑量一般用3克,最多不超過9克。而當用細辛治療各類痛證時,用量常常超大,有時用至30克,甚至更大。
薏苡仁系藥食兩用中藥,其常用劑量的上限為30克,而臨床上有經驗的醫師用該藥治療風濕、腰腿痛等病證時,該藥的用量達到45~90克。
夏枯草的常用劑量的上限是15克,而臨床以該藥治療病程較長的甲狀腺瘤時,用量一般都超過30克
三棱為破血行氣之藥,常用劑量的上限為9克,但臨床上以該藥配合其他中藥主治各類晚期惡性腫瘤病時,其每日用量達到45~75克,相當于權威規定劑量上限的5~8.33倍。
當代名醫方藥中教授深得《金匮要略》用升麻之真谛,臨床重用升麻治療病毒性肝炎,也是取其解毒之偏性《藥典》中規定黃芩的每日劑量為3~9克,川芎為3~9克,而《千金翼方》中以單味黃芩治療淋、下血諸症,黃芩的劑量為每日四兩,折合公制為57.68克,顯然已大大超出黃芩權威規定劑量的上限,劑量一般為每日30~45克。
《小品方》中以單味川芎治療婦人崩漏,每日劑量用至八兩,折合公制115.36克,也明顯是屬于超大劑量應用。
萆薢(bì xiè 音必謝)又名:黃萆薢、黃山姜、土黃連、黃薯,為多年生蔓性草本植物萆薢的塊根。味苦性平,功可利濕祛濁,祛風除痹。現代研究,萆薢薯皂甙有抗真菌作用。筆者在臨床實踐中認為本品滲濕祛濕功效頗佳,取其外治某些皮膚病變,療效顯著。
水疱型足癬(外洗):萆薢50克,土茯苓30克,白鮮皮30克,土槿皮30克。水煎适量,待溫浸泡,每次30分鐘。每日兩次,兩日一劑。
糖尿病足:萆薢60克,黃柏30克,薏苡仁30克,紫花地丁30克,白及30克。水煎适量,待溫浸泡,每次30~60分鐘。每日兩次,兩日一劑。
結節性癢疹:萆薢50克,蛇床子30克,地膚子20克,苦參20克,皂角刺15克。水煎适量待溫,紗布蘸藥液洗擦患處,每次20分鐘。每日2~3次,兩日一劑。
汗疱疹:萆薢50克,土茯苓30克,地膚子30克。水煎适量待溫浸泡,每次20分鐘。每日兩次,兩日一劑。
浸漬性皮炎:萆薢50克,黃柏30克,栀子30克。水煎适量,待溫浸泡,每次20分鐘。每日兩次,每日一劑。
足癬:萆薢50克,蒲公英20克,紫花地丁20克,金銀花20克。水煎适量,待溫浸泡。每次30分鐘,每日兩次,每日一劑。
滑膜炎:萆薢50克,牡丹皮20克,栀子20克,金銀花20克。水煎适量待涼,紗布蘸藥液頻洗。每日數次,每日一劑。
陰囊濕疹:萆薢50克,土茯苓20克,地膚子20克。水煎适量,待溫坐浴,每次20分鐘。每日兩次,每日一劑。
濕疹樣皮炎:萆薢50克,金銀花15克,穿心蓮15克,白鮮皮15克。水煎适量待涼,紗布蘸藥液擰至不滴水為度,濕敷患處。每日數次,每日一劑。
膿疱性細菌疹:萆薢50克,土茯苓20克,苦參20克,穿心蓮20克,連翹20克。水煎适量待溫浸泡,每次30分鐘,每日兩次,每日一劑。
陳景河先生大劑量用藥之特點:
1、川芎,35---40克,治療頭痛。2、萹蓄,50克。治療尿道炎。3、生椿根皮,60克。治療崩漏。4、貓爪草100克,治療結核。5、柴胡50克,黃芩50克,闆藍根30克。治療外感高熱。6、百合40,石斛30克,魚腥草50克,白花蛇舌草30克。治療肺熱咳嗽。7、知母40克,生地30克,熟地30克,山藥30克。治療肺虛咳嗽。8、天冬30克,淫羊藿30克,補骨脂30克,黃精50克。治療寒飲咳嗽。9、沙參50克,玉竹30克。治療肺燥咳嗽。10、黃芪80克,白芍50克,龜闆30克,丹參30克。治療虛勞咳嗽。11、側柏葉50克,化痰止咳。12、天花粉50克,治療咽喉幹燥。13、生石膏30克,治療口腔潰瘍。14、黃芪40克,黨參40克,連翹50克,防風30克。治療頑固性口腔潰瘍。15、菟絲子30克,用于心動過速。16、磁石30---50克,用于心悸。17、雞血藤50克,何首烏50克,玉竹50克,千年健35克,菟絲子30克,威靈仙30克。治療風濕性心髒病。18、珍珠母40克,用于冠心病。19、小茴香100克,外敷治療腹痛。20、葛根40克,澤瀉30克,牛膝303克,代赭石30克,川芎40克。治療高血壓。
21、益母草80克,何首烏70克,葛根50克。治療中風。22、柿蒂75克,治療頑固性呃逆。23、茯苓50克,白術40克。治療胃脘痛。24、黃芪70克,白芍50克。治療慢性腹瀉。25、桑葚50克,生地30克。治療便秘。26、白頭翁50克,黃芪50克,蚤休30克,石斛30克,白芍30克,黃柏30克,白及30克,山藥30克。治療膿血便。27、闆藍根50克,茵陳50克,敗醬草35克,山豆根35克。治療急性黃疸型肝炎,降低谷丙轉氨酶。28、土茯苓30克,虎杖30克,闆藍根50克,敗醬草30克,連翹30克、石斛30克,蠶砂20克,柴胡40克。治療慢性肝炎。29、鼈甲50克,沙參50克,丹參30克,黃芪30克,敗醬草50克,連翹40克。治療慢性肝炎,脾大,肝硬化。30、白花蛇舌草50克,山慈姑50克,半枝蓮330克,茵陳50克,五加皮50克。治療癌性黃疸。31、金錢草50克,芒硝20克,海金沙30克。治療膽管結石。32、葶苈子50克,白茅根50克,茯苓40克,黃芪50克,丹參30克。治療胸腹水。33、黃芪50克,白茅根50克,茯苓30克。治療癃閉(前列腺肥大所緻尿閉)34、桑螵蛸30克,用于遺尿。
35、萹蓄60克,瞿麥30克,玉米須60克,黃芪100克,生椿根皮60克、菟絲子30克。治療慢性腎炎。36、夜交藤50克,龍骨30克,牡蛎30克,磁石30克。治療失眠。37、山茱萸50克,益母草50克,沙參50克。治療虛性眩暈。38、麻黃根50克,沙苑子50克,龍骨50克,牡蛎50克,防風50克。治療多汗。39、紫草30克,白蒺藜30克,白鮮皮30克,黨參30克。治療帶狀疱疹。40、何首烏50克,陳皮100克,千年健30克,地楓皮30克赤芍30克,生地30克,熟地30克。治療痿證。41、雞血藤50克,地楓皮30克,何首烏50克,千年健30克,薏苡仁40克。治療肩周炎。42、薏苡仁100----200克,用于痹症。43、雞血藤50克,伸筋草50克,豨莶草40克,何首烏40克,威靈仙40克。治療痛風。44、當歸100克,丹參100克,玄參100克,雞血藤50克,牛膝30克,黃芪30克。治療脫疽。45、防風60克,艾葉60克,幹姜20克,附子20克,紅花15克,雞血藤60克。水煎外洗治療産後足跟疼。46、生地100克,白芍70克,龍骨50克。治療熱傷血絡之牙龈出血。47、生椿根皮50克,劉寄奴50克。治療血便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