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故宮裡的最大石雕——保和殿禦路

三大殿鳥瞰(網絡圖片)

禦路也叫丹陛,是皇帝專用的台階。

但皇帝自己不走,而是坐龍辇讓太監擡上去,所以禦路就不再有台階的實用功能,而成了一種純粹顯示皇帝至高無上地位的裝飾物。

故宮裡有很多禦路,上面高浮雕蟠龍鸾鳳、海水江崖等,以顯示“龍行天下”、“龍鳳呈祥”、“ 有鳳來儀”、“福山壽海”等吉祥美好的寓意。

我們今日看到的這條保和殿禦路,一共分成了四級,它比前面的太和殿禦路還要多一級,雕造時用了一整塊艾葉青石,全長十六米五七,寬三米零七,厚一米七零,有人估算重達二百五十多噸,上面流雲襯地,下端海水江崖,中間是群龍戲珠,雕工細膩,造型極為生動。

保和殿側影

自下而上,第一級禦路最長,從地面到第一層台基,雕刻九龍戲珠,第二級稍短,雕刻五龍戲珠,第三級又短一些,雕刻三龍戲珠,最上面的第四級最短,雕刻二龍戲珠。

保和殿雲龍大石雕禦路

那麼問題來了,保和殿的禦路為什麼比太和殿的禦路還要大,相信很多人心裡都會有這樣的疑問。

剛才說了,由于三大殿是建在一個“土”字形的三層須彌座台基上,太和殿排在最前,它前面的台基是很大一片向前凸出來的部分,好像一個月台,禦路修到這裡就斷了,必須走過這段凸出的平台,才能登上太和殿的殿基,進入太和殿。

而後面的情況就不同了,三大殿台基往北延伸到保和殿後面就戛然而止了,台基地面之上就是保和殿殿基,于是就又加了禦路的第四級,從第三級禦路登上三大殿台基後,通過第四級禦路,就可直達保和殿殿基上的後門。

所以保和殿後面的禦路要比太和殿前面的禦路更大更長。

保和殿禦路的第四級 “二龍戲珠”

明朝建築工程名家賀盛瑞,曾擔任工部營繕司郎中一職,從萬曆二十四年(1596)起主持遭火焚的乾清、坤甯兩宮的重修。

那時候,每項皇家工程可都是大肥肉,一些王公重臣往往與各類供應商相互勾結,或以次充好,或虛報價格,通過打招呼遞條子等方式,暗中要求項目主官多加照顧,以便中飽私囊。

影視劇中的明朝官員(網絡圖片)

萬曆皇帝——明神宗朱翊鈞

賀盛瑞則一心為朝廷省錢,沒有理會這些要求,卻惹惱了一群貪官污吏,被以“虛報建築工料”的罪名,告到了皇帝那兒,最後反而被罷了官。

他去世後,其子賀仲轼根據父親生前所著的《辨京察疏》,寫下了著名的《兩宮鼎建記》一書,以嘉靖三十六年(1557)重修三大殿時花費之巨,與其父重修兩宮時各項費用之儉,兩相對比,為父鳴冤。其中涉及石料和禦路的一段有載:

“三殿大石窩采石,……三殿中道階級大石長三丈,闊一丈,厚五尺。排順天等八府民夫二萬,造旱船拽運。派同知、通判縣佐貳督率之。每裡掘一井,以澆旱船、資渴飲。計二十八日到京,官民之費,總計銀十一萬兩有奇。

鼎建兩宮大石……,造十六輪大車,用騾一千八百頭拽運,計二十二日到京,計費銀七千兩而縮。

三殿拽運木石車騾,盡派順天等八府;

鼎建兩宮,…造官車一百輛,招募殷實戶領車拽運,計日計騾給值,……”

由此我們知道,不論是太和殿前面的禦路,還是保和殿後面的禦路,所用的石料都産自北京房山的大石窩,調遣了民工兩萬人,在隆冬季節,采用旱船(冰船)拽運的方法運輸。

旱船模拟造型(網絡圖片)

所謂旱船,即先在沿途地面修出斜坡,每一裡路鑿一口井,把井水潑在路面,結冰後再用撬杠、人拽、馬拉等方式,把采好的石料緩緩移動到用木排做成的旱船上。

拖拽時還要在冰面上澆熱水,以降低摩擦阻力。

少則二十天,多則一個月,走上百餘裡路,才能運到紫禁城。

在沒有現代運輸機械設備、交通道路也不發達的古代,人們搬運一塊石料都這麼艱難,更遑論建造一整座恢弘浩大的紫禁城了,不禁令人感慨萬千,我們勤勞智慧的中華民族,真的是太偉大了!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