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健康養生 > 正文

感冒肺腎陰虛證治

感冒之肺腎陰虛證,乃因肺腎兩髒陰液虧耗,複感外邪,出現以發熱惡風,頭痛,幹咳,五心煩熱,腰膝酸軟等為主要症狀的感冒證候。

臨床表現

主症:①發熱惡風,頭痛;②幹咳痰少,或痰中帶血,口燥咽幹;③腰膝酸軟,五心煩熱;④盜汗,顴紅。

次症:①頭暈乏力,耳鳴,聲啞;②或有遺精,或月經量少。

舌脈:舌質紅,苔少或無苔,脈浮數無力或細數。

辨證分析

感冒之肺腎陰虛證,多見于慢性虛損者。或見于熱病後期,陰液耗傷,累及肺腎兩髒者;或見于素體消瘦,陰津不足。蓋陰虛之體,蘊有内熱,熱氣内熏,毛竅松弛,易感外邪。感于風溫者,兩陽相搏,自生熱證。感于風寒者,亦多從熱化。故感冒病之肺腎陰虛證,表證多熱。發熱惡風,是邪傷營衛所緻;經氣不舒,故見頭痛;肺屬金,主發聲,肺陰素虛,感邪之後,肺絡受傷,故輕則咳嗽,或聲啞,甚則痰中帶血;腦為髓海,耳為腎竅,腰為腎府,腎陰不足,則頭暈耳鳴,腰膝酸軟,肺腎陰虛,金水不生,内熱疊起,又迫液外洩,故見口燥咽幹,盜汗,顴紅,五心煩熱等。脈數舌紅,是陰虛内熱的表現。陰虛火旺,男子或見遺精;陰液内耗,女子或見月經量少。綜合脈症,本證屬陰虛勞熱感受外邪所緻的體虛外感範疇。

診斷要點

凡具備主症①、②、③者;或①、③、④者;或①、④與次症①者;或①、③與次症②者,并伴見典型舌脈,即可診斷為感冒之肺腎陰虛證。

疑似證鑒别

1.肺陰虛證與肺腎陰虛證 兩證的體質因素分别是肺陰虛與肺腎陰虛。“陰虛生内熱”,故感邪之後,從熱化者居多。其表證及裡證均呈現一派熱象。如發熱惡風,頭痛,幹咳,痰中帶血,口燥咽幹,聲啞等。但肺腎陰虛證,病變涉及到肺與腎,腎之府為腰,藏精,主水,故腎陰不足,虛熱内迫,可見腰膝酸軟,盜汗,遺精,五心煩熱等。其病勢較單純肺陰虛感冒嚴重。

2.腎陰虛證與肺腎陰虛證 兩證均屬陰虛内熱體質感受外邪所緻的感冒虛證。其外感表證基本相同。不同的是後者具有肺陰虛證,見如幹咳少痰,痰中帶血,聲啞等,依此便可鑒别。

論治法則

滋養肺腎,疏風解表。

方劑選要

1.百合固金湯加味 本方以百合為主藥,滋養肺腎之陰,達到固護肺金的目的,故稱之為百合固金湯。方中百合、二地為主藥,滋養肺腎之陰,并可清熱保肺甯心;麥冬、玄參為輔藥,滋陰降火,能壯水制火而甯金;當歸、赤芍、川貝母、桔梗共為佐藥,歸芍甯血平肝,不使肝火伐金,貝桔清熱止咳;甘草為使藥,調和諸藥,并與桔梗相伍利咽化痰。諸藥相合,使肺腎陰液充足,虛火安熄,肺金自然無虞。若外感風熱者,加桑葉、金銀花疏風散熱;若咯血者,加茅根、側柏葉、仙鶴草涼血止血;痰不易咳出者,加瓜蒌清肺潤燥化痰;若盜汗重者,加五味子、浮小麥、煅龍骨、煅牡蛎斂陰止汗。

2.滋陰退熱飲 方中沙參、麥冬、玉竹、生地黃、知母為主藥,滋養肺腎之陰,并有滋陰清熱作用;白薇、地骨皮、牡丹皮、銀柴胡、青蒿為輔藥,退熱除蒸,并可止汗;桔梗為佐藥,止咳化痰;甘草為使藥,調和諸藥。全方具有育陰清熱,潤肺止咳,除蒸斂汗的功效。臨床應用時,酌加薄荷,以利解表。

成藥簡介

1.百合固金丸 本丸藥為百合固金湯的成方制劑。有養陰清熱,潤燥化痰的功效。若遇肺腎陰虛感冒,可用桑葉10克,金銀花10克煎湯送服,變單純養陰清熱為育陰解表劑。

2.桑葉薄荷煎湯送服麥味地黃丸 麥味地黃丸為肺腎陰虛證的常用方劑。方中地黃、麥冬滋補肺腎之陰為主藥;山茱萸、山藥養肝脾之陰為輔藥;牡丹皮洩火除蒸,五味子澀精止汗為佐藥;茯苓、澤瀉清熱利尿,瀉火利濕為使藥。全方具有滋補肺腎之陰,清熱瀉火的功效。用桑葉、薄荷煎湯,疏散風熱,如此表解裡安,自無遺患。

3.扶正養陰丸 方用天冬、麥冬、沙參養肺陰,地黃養腎陰,共為主藥;輔以菊花、桑葉清熱疏風;佐以百部、川貝母、阿膠潤燥養陰,止咳祛痰,山藥、茯苓培土生金;使以三七活瘀止血。諸味合用,具有滋養肺腎,止咳祛痰,潤燥止血的功效。對于肺腎陰虛,素有咳嗽痰血、潮熱并感受外邪者尤為适宜。

4.增液沖劑 本沖劑系《溫病條辨》增液湯之制劑。原方為增液行舟而設。但對肺腎陰虛内熱不解者亦相當合拍。方中玄參、生地黃滋腎水,麥冬養肺陰。3味合用,用于肺腎陰虛引起的内熱心煩,口幹咽燥,幹咳少痰,潮熱盜汗等。對于肺腎陰虛感冒可作為扶正藥物服用。

5.清熱養陰丹 本方有養陰清熱,消腫止痛之效。方用生地黃、玄參養腎陰,麥冬養肺胃之陰,白芍養肝陰,共為主藥;輔以牡丹皮清血熱,石膏清氣熱,薄荷透表熱,栀子清心熱,黃連清胃熱;佐以山豆根清咽喉之熱,浙貝母清化熱痰;使以甘草瀉火解毒。本方适用于髒腑陰虛,熱毒内攻所緻的口舌生瘡、煩躁口渴、咽喉腫痛、咳嗽聲啞、頭暈頭痛、大便秘結等。肺腎陰虛之感冒,可單獨服用。

飲食療法

1.炖雪梨山萸肉川貝 雪梨1個,山萸肉6克,川貝母6克。

将雪梨挖去核,川貝母納入梨中,蓋好孔,用白線紮好,放鍋内水炖,1小時左右,梨熟爛,飲湯食梨,每日1次,連服3~5天。

本方用于肺腎陰虛感冒之發熱、咳嗽等。有滋陰潤肺,清熱化痰的功效。

2.桑菊薄荷飲 潔淨的桑葉、菊花各5克,苦竹葉、白茅根各30克,薄荷3克。

上5味一并放入茶壺内,用沸水溫浸10分鐘,頻飲。也可放涼後飲用。對肺腎陰虛證之感冒,外解風熱有益。

3.絲瓜花蜜飲 潔淨絲瓜花10克。以沸水沖泡,溫浸10分鐘,加入蜂蜜适量,溫服,每日3次。

4.鮮藕姜汁 去節鮮藕500克,生姜50克。

将藕與姜洗淨,切碎,以潔淨紗布絞取汁。1日内分數次服完。

5.白鳝魚沙參湯 活白鳝魚250克,沙參15克,玉竹15克,百合24克,百部10克。

将鳝魚去腸雜,洗淨切碎與餘藥共加水适量炖熟,入少許鹽調味,吃肉喝湯,每日1劑,連服數日。

以上3、4、5三方,對肺腎陰虛證感冒解表有益。

其他療法

1.針刺療法

取穴:風池、大椎、肺俞、尺澤、孔最、陰郄。

手法:平補平瀉。

2.按摩療法

汗法:一指禅推拿風池、風府;按拿合谷、外關;并按揉大椎、風門、肺俞;拿肩井。

清法:輕擦腰背;輕推膀胱經(自上而下)。

3.塗抹療法

(1)清熱止咳湯:黃芩、桑皮、瓜蒌、天花粉、枳殼、桔梗、石膏、青黛、蛤粉、玄明粉各10克。

以上各藥煎水塗抹背部。

(2)展金湯:桑皮、知母、地骨皮、天冬、甘草、五味子各10克,生地黃15克,桔梗、紫菀各10克,姜汁、蘿蔔汁、梨汁各30毫升。

以上各藥煎水塗抹胸背。

驗案選萃

案一 張某,女,54歲。

1960年3月10日初診:近來發熱。且伴頭痛,咳嗽氣促,口幹喜飲,汗出,溲黃。舌質紅無苔,脈象洪大。

辨證:冬寒内伏,郁久化熱,複感時邪,伏氣外出氣營。

立法:宣透伏熱,清氣生津。

方藥:桑葉10克,連翹10克,薄荷5克,甘草3克,黃芩5克,山栀子6克,天花粉10克,玄參10克,生地黃10克,麥冬10克,生石膏15克,知母10克,粳米3克(2劑)。

複診:進清透增液後,外邪得洩,内伏邪郁熱漸次輕減,傷陰之象明顯好轉,熱勢漸退,舌幹轉潤,餘症均有好轉,因咳逆有痰,宗原意加化痰利肺之品。去桑葉、薄荷、黃芩,加牛蒡子、苦杏仁、桔梗(3劑)。病情近愈,繼以清養肺胃善其後。方藥為竹葉石膏合沙參麥冬二方加減。

伏氣溫病,非同一般外感一汗即解。内熱之症,得清即愈,必須在清透之中,配以養陰之品,始能取得滿意效果。

(據《臨證治驗》摘編)

案二 道光戊子冬,郡城饒君揚翁公郎厚卿兄病,初起寒熱、頭痛、咳嗽,服辛散藥1劑,次日單熱不寒,口渴煩躁,嗽痰帶血,下午突作昏暈。當晚折簡逆予,黎明至郡。見其面目俱赤,舌黃耳聾,嗆咳脅痛,汗出熱不衰,診脈洪大數疾。謂君翁曰:“公郎之恙,乃風溫犯肺,邪在上焦,速為清解,免緻蔓延中下,辛散之品不宜用也。”方用黑豆、甘草、桑葉、蒌皮、苦杏仁、桔梗、牛蒡子、川貝母、梨皮之屬。诘朝複召,問知夜來熱甚煩谵,咯血甚多。望其面目仍赤,診畢昏暈又作,額汗淋漓,翁甚彷徨。适黃就唐表兄至,予告之曰:“此證确屬風溫為病,但質虧病重,虛難支持,昨日力薄,故不應效。”考風溫名載仲景傷寒論中,但隻言脈證及誤治之變,并未出方,叔和以下,亦皆無治法。宋元迄今,名賢代出,所論風溫證治,未有一言折衷可為法守者。惟近時休邑汪廣期先生所立風溫湯一方,隻葳蕤、黑豆、甘草3味,藥簡功專,頗有深意。予治此證,每宗此範圍而擴充之,往往獲驗。于是照方加入沙參、生地黃、牡丹皮、地骨皮、知母、川貝母、黃芩,引用蘆根、梨汁、白蜜,服之大效。診視數次,熱勢漸退,苦寒漸減,轉手養陰潤肺,調理2個月,幸得保全。予常語人曰:“凡起一大證,務須病家能笃信,醫者有主持,旁人不妄議,三者失一,不可為矣。”

(據《杏軒醫案并按》摘編)

辨治按語

陰虛外感,不可單用發散,若妄用汗法,津液不堪重傷,腎陰更虧,其病必劇。肺屬金,最畏火灼;腎主水,肺為水源。肺腎陰虛,複受外邪,治當兩顧,不可顧此失本。案一為伏氣溫病,病邪伏于陰分,至春陽萌動,由裡外出。案二為素體陰虧,風溫犯肺,發有重證。伏氣溫病,若不滋陰,豈能作汗;素體陰虧,若不養陰濡液,何能潤澤皮毛以固表;故兩案均選用滋養肺腎之陰的生地黃、沙參、玄參、知母等品。古有“留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機”,這對單純風邪犯表的溫病如此,對陰虛外感尤為如此。明代張景嶽創滋陰作汗之說,發千載之未發,如麻桂飲加熟地黃、左歸飲加黃芪等。但昧于此理者不乏其人。或攻而不滋,或滋而不攻,總未如法。其次,素體陰虛,戒房事,忌辛辣,遠厚味,志淡泊,也是十分重要,犯此也難治愈。

作者:冷方南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