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健康養生 > 正文

【劉保和:抓主證-治腹痛】精

劉保和:抓主證治療腹痛
左少腹疼痛:桂枝茯苓丸;
右少腹疼痛:少腹逐瘀湯;
臍上疼痛:旋覆花湯;
臍下疼痛:金匮腎氣丸;
臍中疼痛:當歸芍藥散;
臍左疼痛:四逆散;
臍右疼痛:奔豚湯。

桂枝茯苓丸

别名

奪命丸(《婦人大全良方》卷十二)、牡丹丸(《普濟方》卷三五七)、奪命丹(《校注婦人良方》卷十二)、桂心茯苓丸(《張氏醫通》卷十五)。

處方

桂枝 茯苓 牡丹(去心)桃仁(去皮、尖,熬)芍藥各等分

制法

上藥五味,研末,煉蜜為丸,如兔屎大。

藥理作用

對血液流變學的影響 《中成藥研究》1986(5):24~26,實驗表明,靜脈注射或口服本方,能明顯降低全血比粘度,全血還原比粘度,血漿比粘度,纖維蛋白原濃度,增加紅細胞電泳速度。實驗發現,該藥顯效于靜注、口服兩種給藥途徑,前者作用快,後者作用持久。且口服降低血漿比粘度的作用特強。

功能主治

活血化瘀,緩消症塊。治婦人宿有症病,經斷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胎動在臍上;月經困難;經停腹脹痛;難産;胎死腹中;胞衣不下;産後惡露不盡而腹痛拒按者。

用法用量

每于空腹時服1丸,不知,加至3丸。

備注

方中桂枝溫陽通脈,芍藥養血和營,桃仁破血消症,丹皮活血散瘀,茯苓益氣養心。以蜜為丸,取其漸消緩散之義。

摘錄
《金匮要略》卷下

少腹逐瘀湯

處方

小茴香(炒)7粒 幹姜(炒)0.6克 延胡索3克 沒藥(研)6克 當歸9克 川芎6克 官桂3克 赤芍6克 蒲黃9克 五靈脂(炒)6克

小茴香七粒炒、幹姜二分炒、元胡一錢、沒藥一錢炒、當歸三錢、川芎一錢、官桂一餞、赤芍二錢、蒲黃三錢生、五靈脂二錢炒。水煎服。

功能主治

活血祛瘀,溫經止痛。治少腹積塊,疼痛或不痛,或痛而無積塊,或少腹脹滿,或經期腰酸、小腹脹,或月經一月見三五次,接連不斷,斷而又來,其色或紫或黑,或有血塊,或崩或漏,兼少腹疼痛,或粉紅兼白帶者。

用法用量

水煎服。

備注

本方所治證屬小腹寒滞瘀積,或婦女沖任虛寒,瘀凝内阻,血不歸經所緻。方中當歸、川芎,赤芍活血散瘀,養血調經;小茴、幹姜、官桂散寒通陽,溫暖沖任;蒲黃、五靈脂、延胡索、沒藥活血祛瘀,散結定痛。諸藥相配,共成化瘀散結、溫陽散寒、調經止痛之功。

方解

少腹逐瘀湯取《金匮要略》溫經湯之意,合失笑散化裁而成。方用小茴香、幹姜、官桂溫經散寒、通達下焦;延胡索、沒藥利氣散瘀,消腫止痛;失笑散(蒲黃、靈脂)活血通瘀,散結止痛,其中蒲黃生用,重在活血祛瘀,靈脂用炒,重在止痛而不損胃氣;當歸、川芎乃陰中之陽藥,血中之氣藥,配合赤芍用于活血行氣,散滞調經。全方氣血兼顧,溫通兼行。曆經數代醫家驗用,具有活血祛瘀、溫經止痛的作用,被譽為“調經種子第一方”。

本方臨床應用廣泛,還可以治療先兆流産、崩漏、帶下、腸粘連、腸套疊、卵巢囊腫、老年前列腺增生等。

現代研究

少腹逐瘀湯能調節腸蠕動,促進腸道氣體排出;有較明顯的鎮靜、解痙、止痛功效,尤能抑制紅細胞和血小闆聚集功能,溶解血栓,降低血液粘稠度,改善血液循環及血液的理化性質,增強吞噬細胞的吞噬功能,促進炎性病竈的消退及增生性病變的軟化和吸收。

方歌

少腹逐瘀小薔香,芎歸桂花與幹姜,延胡靈脂蒲黃沒,祛寒化瘀效力強。

摘錄
《醫林改錯》卷下

旋複花湯

處方

旋複花9克 蔥14莖 新绛少許

功能主治

理氣通陽,活血散瘀。治肝着,胸悶不舒,甚或脹痛,用手按捺捶擊稍舒,喜熱飲,婦人半産漏下,脈弦大。

用法用量

用水600毫升,煮取200毫升,頓服之。

摘錄
《金匮要略》卷下

金匮腎氣丸

出處

金匮腎氣丸,出自漢·《金匮要略》。本方又名“八味腎氣丸”。

配方組成

幹地黃8兩240克、山茱萸4兩120克、山藥4兩120克、澤瀉3兩90克、茯苓3兩90克、牡丹皮3兩90克、桂枝1兩30克、炮附子1兩30克。

用法用量

制成蜜丸,每次服15丸(6克,可加至25丸(10克),酒送下,每日2次。臨床應用可改為湯劑,水煎服,每日2次,各藥劑量按比例酌減至湯劑常用量。

功效

補腎助陽。

主治

主治腎陽不足證,症見腰酸腳軟,少腹拘急.小便不利或小便清長,煩熱不得卧而反倚息,舌質淡而胖,脈虛弱。

臨床應用

臨床主要用于治療慢性腎炎、支氣管哮喘緩解期、前列腺增生症、男性不育症等病症。

1.慢性腎炎:金匮腎氣丸加味治療50例,以臨床症狀消失,尿檢蛋白、潛血均轉陰為治愈結果:臨床治愈41例,好轉7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96%。(《陝西中醫》2010年第5期)

2.骨痨(骨結核):用金匮腎氣丸内服,每次9克,口服2次或用本品原方水煎服治療骨痨能取得較好療效,其中一例患病3年,經抗痨、鎮痛、封閉及中藥治療半年多未見好轉的骨結核病人,服藥40天諸症減輕,服藥3個月諸症悉除,能自理生活,X線複查原病竈修複有骨橋形成,未見新的骨質破壞,随訪多年未複發。(《中國中醫藥科技》2007年第2期)

3.男性不育症:加味治療少弱精子不育症42例,與枸橼酸氯米芬(克羅米芬)、肌苷治療21例對照,以配偶受孕為痊愈,以雖未受孕但精子密度、數量、活力、活動率以及畸形率均正常為顯效,精子功能檢測雖不正常,但精液常規檢查有群級間改善為有效,療程90日。結果:治療組痊愈18例,顯效15例,有效4例,總有效率88.10%;對照組痊愈4例,顯效3例,有效5例,總有效率57.14%。(《醫藥論壇雜志》2007年第22期)

方解

金匮腎氣丸是為腎陽不足之證而設,故以補腎助陽為法,“益火之源,以消陰翳”,輔以利水滲濕。方用桂枝、附子溫腎助陽,熟地黃、山茱萸、淮山藥滋補肝、脾、腎三髒之陰,陰陽相生,剛柔相濟,使腎之元氣生化無窮;再以澤瀉、茯苓利水滲濕,牡丹皮擅入血分,伍桂枝可調血分之滞。諸藥合用,助陽之弱以化水,滋陰之虛以生氣,使腎陽振奮,氣化複常。

臨床應用以腰酸腿軟、小便不利或反多、尿舌淡胖、脈虛弱而尺部沉細為辨證要點。畏寒肢冷者,可将桂枝改為肉桂,并加重桂、附之量;若用于陽痿,可加淫羊藿、補骨脂、巴戟天等以助壯陽起痿之力;痰飲咳喘者,加幹姜、細辛、半夏等以溫肺化飲。

現代研究

早期文獻報道金匮腎氣丸可治療糖尿病、糖尿病神經源性膀胱、高血壓、低血壓、慢性支氣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心力衰竭、尿路感染、遺尿、神經衰弱、自發性氣胸、白内障、陽痿、更年期綜合征、功能性子宮出血、席漢綜合征、不孕症、神經症、骨質增生症、荨麻疹、口腔潰瘍、複發性口瘡等證屬腎陽不足的病症。

實驗研究表明,金匮腎氣丸具有抗衰老與促智的功效與作用,還能提高免疫功能,增強性腺功能,提高性激素水平以及促進骨痂。

方歌

金匮腎氣治腎虛,熟地淮藥及山萸,丹皮苓澤加桂附,引火歸原熱下趨。

摘錄
漢·《金匮要略》

當歸芍藥散

别名

六氣經緯丸(《元和紀用經》)。

處方

當歸三兩(9克),芍藥一斤(30克),澤瀉、川芎半斤(15克),茯苓、白術四兩(12克)。

制法

上六味,杵為散。

藥理作用

抗貧血作用 《中藥通報>1957(1):42,本方有明顯治療貧血作用,各組成生藥及混合制劑中均含有葉酸、複合葉酸、煙酸堿和維生素H等抗貧血成分,其中以當歸、川芎、芍藥含量最高。

功能主治

疏肝健脾。主婦人妊娠,肝郁氣滞,脾虛濕勝,腹中疠痛。現用于婦女功能性水腫、慢性盆腔炎、功能性子宮出血、痛經、妊娠闌尾炎,以及慢性腎炎、肝硬化腹水、脾功能亢進等屬脾虛肝郁者。

用法用量

每服6克,溫酒送下,一日三次。

備注

本方主治婦人肝虛氣郁,脾虛血少,肝脾不和之證,重用芍藥以斂肝止痛,白術、茯苓健脾益氣,合澤瀉淡滲利濕,佐當歸、川芎調肝養血。諸藥合用,共奏肝脾兩調,補虛滲濕之功。

據《元和紀用經》所載,本方原用于養生,能"祛風,補勞,養真陽,退邪熱,緩中,安和神志,潤澤容色;散寒邪、溫瘴、時氣。安期先生賜李少君久餌之藥,後仲景增減為婦人懷妊腹痛方。"

當歸芍藥散

出處

當歸芍藥散,出自漢·《金匮要略》。本方又名“當歸芍藥湯”“當歸茯苓散”。

組成

當歸三兩(9克),芍藥一斤(30克),澤瀉、川芎半斤(15克),茯苓、白術四兩(12克)。

用法

上為散。每服方寸匕,酒和服,一日三次。現代臨床應用多改散為湯劑,水煎服,每日2次。

功效

調血養肝,健脾利濕。

主治

主治婦人妊娠或經期,肝脾兩虛,腹中拘急,綿綿作痛,頭暈心悸,或下肢浮腫,小便不利,舌質淡,苔白膩者。後又用于糾正胎位。

方解

方中重用白芍柔肝木而緩脾土,養血斂陰,柔肝緩急以解腹中之痛;當歸養血和血活血,川芎活血行氣,川芎、當歸合用散寒止痛;白術、茯苓健運脾氣,使氣血生化有源,氣血盛則易流通,不生壅滞。

本方臨床應用廣泛,還可以治療經前期緊張綜合征、産後小便難、白帶過多、眩暈、血管神經性頭痛、高血壓、心絞痛、泌尿系結石、腦血管性癡呆等。

現代研究

現代藥理研究證實當歸芍藥散主要有調節下丘腦一垂體一卵巢軸功能,改變血液流變性,抑制血小闆聚集,改善微循環,抗炎等作用。

方歌

當歸芍藥散川芎,茯苓白術澤瀉同,主治妊娠腹痛症,疏理肝脾有奇功。


摘錄
《金匮要略》卷下

四逆散

處方

甘草(炙)枳實(破,水漬,炙幹)柴胡 芍藥各等分

制法

上四味,搗篩為細末。

藥理作用

對平滑肌和心血管系統的作用 《泸州醫學院學報》1980(2):9,四逆散複方對巨噬細胞機能有較明顯的促進作用(P<0.005),對兔腸管有明顯抑制作用和抗痙攣作用,可升高血壓,使心肌收縮力加強,心搏加快。認為四逆散對上述平滑肌及心血管系統的作用,與其中所含枳實有關。

功能主治

疏肝和脾,解郁透熱。治少陰病,陽郁于裡,緻患熱厥;以及肝失條達,氣郁緻厥,手足厥冷,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洩痢下重,脈弦細。

用法用量

白飲和服3克,一日三次。

咳者,加五味子、幹姜,并主下利;悸者,加桂枝;小便不利者,加茯苓;腹中痛者,加附子;洩利下重者,加薤白。

備注

本方為疏肝解郁,調和肝脾的祖方。方中柴胡既可疏解肝郁,又可升清陽以使郁熱外透,用為君藥;芍藥養血斂陰,與柴胡相配,一升一斂,使郁熱透解而不傷陰,為臣藥;佐以枳實行氣散結,以增強疏暢氣機之效;炙甘草緩急和中,又能調和諸藥為使。

摘錄
《傷寒論》

奔豚湯

處方

甘草2兩,川芎2兩,當歸2兩,半夏4兩,黃芩2兩,生葛5兩,芍藥2兩,生姜4兩,甘李根白皮1升。

功能主治

益元氣,洩陰火,破滞氣,削其堅。疏肝清熱,降逆止痛。主由驚恐惱怒,肝氣郁結,奔豚氣上沖胸;肝胃不和,氣逆上攻,脅助疼痛,噫氣嘔呃。腹痛,往來寒熱。腎之積,發于小腹,上至心,如豚奔走之狀,上下無時,久久不己,病喘逆,骨痿,少氣,其脈沉而滑。胸膈脹悶,時覺氣上攻沖,或口苦咽幹,舌苔由微黃,脈弦者。

臨床應用

奔豚氣《遼甯中醫》(1978;4:36):潘某某,男,50歲,工人。八天前遇事突然驚恐,遂緻陣發性氣從少腹上攻心下,劇痛難忍,伴有腹脹,失眠,飲食不下,平均每二小時發作一次,一次持續5-30分鐘,發作時有氣從少腹上沖心胸,心下悶亂,惡聞人聲,時時欲嘔,手足厥冷,痛楚欲死,痛甚則大汗出,神志蒙昧,但發作後諸症消失,一如常人。住院經用西藥鎮痛劑、解痙攣、輸液等對症治療無效。患者面色不華,舌苔白厚有裂紋,脈濡弱無力。診斷為奔豚氣。症脈合參,治以疏肝解郁,下氣緩急,和血調肝,清熱平逆。以奔豚湯加減:葛根20g,半夏15g,生姜10g,當歸15g,芍藥15g,川芎15g,黃芩15g,甘草10g,牡蛎50g,蒼術15g。服藥三劑,發作停止,稍有打呃腹脹,遵上方去生姜,加陳皮20g,厚樸20g,繼服三劑,諸症悉退而愈。

用法用量

以水2鬥,煎取5升,溫服1升,日3次,夜1次。

注意

忌海藻,菘菜、羊肉、饧。

各家論述

①《金匮要略編注》:此因肝膽風邪相引,腎中積風乘脾,故氣上沖胸而腹痛。厥陰受風,相應少陽,則往來寒熱,是以芎、歸、姜、芍疏養厥明、少陽氣血之正,而驅邪外出;以生葛、李根專解表裡風熱,而清奔豚逆上之邪;黃芩能清風化之熱;半夏以和脾胃而化客痰,俾兩經邪散,木不臨脾而腎失其勢,即奔豚自退。②《古方選注》:君以芍藥、甘草奠安中氣,臣以生姜、半夏開其結氣,當歸、芎入血以和心氣,黃芩、生姜甘李根白皮性大寒,以折其沖逆之氣,雜以生葛者,寓将欲降之,以先升之之理。③《金匮要略法釋》:奔豚湯為小柴胡的變方。陳遜齋老師認為,方中生葛,系柴胡之誤。葛主汲升,水逆上犯,決不宜升提;李根白皮以治熱性奔豚;歸、芎、芍以和肝鎮痛,黃芩清解肝膽之熱;姜、夏和胃降水逆。

摘錄
《金匮要略》卷上

劉保和腹診方證運用四則

作者: 彭智平 趙家有 中國中醫科學院

腹診乃為中醫四大診法“望、聞、問、切”中切診的内容,在七版教材《中醫診斷學》中屬于按診的内容。七版教材對按診定義為:按診是醫生用手直接觸摸或按壓病人某些部位,以了解局部冷熱、潤燥、軟硬、疼痛、腫塊或其他異常變化,從而推斷疾病部位、性質和病情輕重等情況的一種診斷方法。

關于運用腹診法診查疾病,早在《内經》、《難經》中就有記載,如
《素問·至真要大論》說:“諸脹腹大皆屬于熱……諸病有聲,鼓之如鼓,皆屬于熱。”
《靈樞·百病始生》說:“其著于膂筋在腸後者,饑則積見,飽則積不見,按之不得。”
《難經·五十五難》 說:“積者,陰氣也,其始發有常處,其痛不離其部,上下有所終始,左右有所窮處。”
東漢末年醫聖張仲景“勤求古訓,博采衆方,撰用《素問》、《九卷》……為《傷寒雜病論》”,将腹診與方藥有機地結合起來,開創了腹診辨治疾病的先河,如《傷寒論》第138條言:“小結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則痛,脈浮滑者,小陷胸湯主之。”《金匮要略·腹滿寒疝宿食病脈證治》說:“按之心下滿痛者,此為實也,當下之,宜大柴胡湯。”此後曆代醫家各有發揮,或有專篇論述。

河北中醫學院劉保和教授在近40餘年臨床過程中,始終秉承《内經》、《傷寒論》之旨,并對腹診有其新的認識。他在腹診過程中讓患者仰卧,兩腿屈曲,暴露腹部,主要以大拇指用力由輕到重對患者腹部具體部位進行按壓,以探查是否具有陽性反應,并與脈診和患者主訴互參,臨床診治疾病療效突出。
劉保和善于在辨證論治的基礎上抓主症,腹診是其抓主症的一個方面,即有是證用是方。他認為在患者的複雜症狀中,有二至三個症狀體現了疾病的本質,将這些症狀命名為主症,根據主症指導選方用藥,療效卓著。

筆者撷其腹診方證運用4則,以觀其法。

案2 臍上一寸壓痛──膈下逐瘀湯加減
石某,男,32歲。2009年8月31日初診。患者反應遲鈍,時有短暫意識喪失,發時自覺頭痛欲裂,頸項闆滞不舒。去年5月份因昏迷入住北京協和醫院,在協和醫院昏迷10天,确診為病毒性腦膜炎。詢問病史,知2000年騎摩托車出車禍,當時右額頭受過嚴重外傷,無他不适。舌暗苔薄白,脈細澀。
腹部按診:臍上一寸壓痛。
處方:桃仁、丹皮、赤芍、烏藥、延胡索、當歸、川芎、五靈脂、紅花、枳殼、香附各5克。7劑,水煎服,日1劑。
9月7日複診,頸項闆滞感稍減,臍上壓痛減輕,後宗此方加減調治月餘而愈。
按:《靈樞·邪氣髒腑病形》指出:“有所堕墜,惡血留内。”患者因外傷而緻瘀血停聚于臍上,使“清陽不升,濁陰不降”,清竅失養而緻反應遲鈍。且肝主藏血,惡血歸于肝則影響肝的生理功能,而《素問·靈蘭秘典論》說:“肝者,将軍之官,謀慮出焉。”肝主謀慮,失常則出現意識障礙。《素問·金匮真言論》說:“東風生于春,病在肝,俞在頸項”。肝血不暢可緻頸項闆滞不舒。臍上壓痛為瘀血停聚于臍上之象,故治以活血祛瘀,消散惡血,方宗膈下逐瘀湯而取效。

案3 臍右下兩橫指壓痛──少腹逐瘀湯加減
金某,女,17歲。2009年8月13日初診。患者主訴痛經已3年。11歲初潮,從14歲開始即出現行經第一天小腹痛,且伴有劇烈嘔吐,月經量少色暗夾有血塊,經行期間小腹喜熱捂,初潮後曾吃大量涼物,末次月經8月9号。舌淡暗苔薄白,脈沉澀。
腹部按診:臍右下兩橫指壓痛。
處方:小茴香10克,炮姜10克,延胡索10克,五靈脂10克,沒藥6克,川芎10克,當歸10克,蒲黃10克,肉桂10克,赤芍10克。7劑,水煎服,日1劑。
8月20日複診,右少腹壓痛減輕,予原方基礎上佐以生黃芪、黨參類補氣藥,加減調治月餘而愈。
按:血得溫則行,得寒則凝。初潮後曾吃大量涼物,損傷陽氣,而緻寒與血結,寒遏胞宮,凝血成瘀,寒凝血瘀則緻痛經、經色暗有血塊、小腹喜熱捂。胃主通降,寒凝導緻胃氣不降,上逆而作嘔吐。故先以少腹逐瘀湯活血祛瘀,溫經止痛。且《素問·上古天真論》言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沖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因患者經行過早,血海未充則量少,故佐以補氣養血藥。

案4
臍左下兩橫指壓痛──桂枝茯苓丸加減
闫某,女,48歲。2009年4月26日初診。患者主訴高血壓20年,伴頭暈頭痛,間斷發作,近一年明顯。刻下血壓140/100mmHg,自訴血壓升高在20年前産後出現。頸項後背發皺不舒,月經尚正常,時夾血塊。舌淡紅苔薄白,脈沉細澀。
腹部按診:臍左下兩橫指壓痛。
處方:桂枝、茯苓、桃仁、白芍、丹皮各10克,益母草30克,茺蔚子10克,赤芍、川芎、川牛膝各10克。7劑,水煎服,日1劑。5
月3日複診,頭暈頭痛大減,後背發皺感亦減,續與原方14劑而愈。
按:此患者因産後調理不當,緻瘀血内留阻于少腹,使氣血運行不暢而見頸項後背發皺臍左下兩橫指壓痛、瘀血内阻使陰陽升降失常,上部之陽不得以順降,陽氣亢于上而緻血壓升高,亢陽擾動清竅則頭暈頭痛。故以桂枝茯苓丸佐以益母草、川牛膝等活血祛瘀,平肝潛陽。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