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健康養生 > 正文

中風的病因病機、類證鑒别和辨證論治

中風的病因病機、類證鑒别和辨證論治
www.toutiao.com2018-09-29 12:05
中風
一、概述
1.中風的定義中風又名卒中。因本病起病急驟,症見多端,變化迅速,與風性善行數變的特征相似,故以中風名之。本病是以卒然昏仆,不省人事,伴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語言不利,或不經昏仆而僅以歪僻不遂為症的一種疾病。
2.中風的源流有關中風的記載,始見于《内經》,其症狀,根據發病的不同階段而有着不同的記載,對卒中、昏迷有仆擊、大厥、薄厥等描述,對半身不遂又有偏枯、偏風、身偏不用、痱風等不同的名稱。
3.古代醫家對外風、内風、真中、類中和非風的認識在唐宋以前主要以“外風”學說為主,多以“内虛邪中”立論。治療上則多采用疏風祛邪,扶助正氣的方。唐宋以後,特别是金元時代,突出以“内風”立淪,其中劉河間力主“心火暴盛”,李東垣認為“正氣自虛”,朱丹溪主張“濕痰生熱”。王履從病因學角度歸類,提出“真中”、“類中”。《醫經溯洄集·中風辨》指出:“因于風者,真中風也;因于火、因于氣、因于濕者,類中風,而非中風也。”張景嶽又倡導“非風”之說,提出“内傷積損”的論點。
4.主要相關西醫疾病的診斷:腦出血:50歲以上的中老年高血壓患者在活動和情緒激動時突然發病,迅速出現偏癱、失語等局竈性神經缺失症狀。頭顱CT檢查可提供直接證據。腦血栓形成:突然發病,迅速出現局限性神經功能缺失症狀,并持續24小時以上,具有腦梗死的一般特點,神經症狀和體征可以用某一血管綜合征解釋者。再經CT/MRI發現梗死竈,即可診斷。
二、病因病機
1.中風的常見病因(1)積損正衰年老體衰,肝腎陰虛,肝陽偏亢,或思慮煩勞過度,氣血虧損,真氣耗散,複因将息失宜,緻使陰虧于下,肝陽鸱張,陽化風動,氣血上逆,上蒙元神,突發本病。(2)飲食不節嗜酒肥甘,饑飽失宜,或形盛氣弱,中氣虧虛,脾失健運,聚濕生痰,痰郁化熱,阻滞經絡,蒙蔽清竅;或肝陽素旺,橫逆犯脾,脾運失司,内生痰濁;或肝火内熾,煉液成痰,以緻肝風夾雜痰火,橫竄經絡,蒙蔽清竅,突然昏仆,歪僻不遂。(3)情志所傷五志過極,心火暴盛,或素體陰虛,水不涵木,複因情志所傷,肝陽暴動,引動心火,風火相煽,氣血上逆,心神昏冒,遂至卒倒無知。(4)氣虛邪中氣血不足,脈絡空虛,風邪乘虛人中經絡,氣血痹阻,肌肉筋脈失于濡養;或形盛氣衰,痰濕素盛,外風引起痰濕,閉阻經絡;而成歪僻不遂。
2.中風的主要病機中風之發生;主要因素在于患者平素氣血虧虛。與心、肝、腎三髒陰陽失調,加之憂思惱怒,或飲酒飽食或房室勞累,或外邪侵襲等誘因,以緻氣血運行受阻,肌膚筋脈失于濡養;或陰虧于下,肝陽暴張,陽化風動,血随氣逆,夾痰夾火,橫竄經隧,蒙蔽清竅,而形成上實下虛,陰陽互不維系的危急證候。
3.中風的病理因素病理性質多屬本虛标實。肝腎陰虛,氣血衰少為緻病之本,風、火、痰、氣、瘀為發病之标,兩者可互為因果。發病之初,邪氣鸱張,風陽痰火熾盛,氣血上菀,故以标實為主;如病情劇變,在病邪的猛烈攻擊下正氣急速潰敗,可以正虛為主,甚則出現正氣虛脫。後期因正氣未複而邪氣獨留,可留後遺症。
4.中經絡的病機及轉變肝風夾痰,橫竄經絡,血脈瘀阻,氣血不能濡養機體,則見中經絡之證,表現為半身不遂,口眼歪斜,不伴神智障礙。
5.中髒腑的病機及轉變風陽痰火蒙蔽神竅,氣血逆亂,上沖于腦,則見中髒腑重證。絡損血溢,瘀阻腦絡,而緻猝然昏倒,不省人事。
6.中風恢複期的病機及轉變氣血失調,血脈不暢而後遺經絡形證。中髒腑者病情危重,但經積極搶救治療往往可使病人脫離危險,神志漸趨清醒,但因肝腎陰虛,氣血虧損未複,風、火、痰、瘀之邪留滞經絡,氣血運行不暢,而仍留有半身不遂,口歪或不語等後遺症,一般恢複較難。
三、診斷和類證鑒别
1.中風的診斷要點(1)具有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偏身麻木,口舌歪邪,言語謇澀等特定的臨床表現。輕證僅見眩暈,偏身麻木,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等。(2)多急性起病,好發于40歲以上年齡。(3)發病之前多有頭暈、頭痛、肢體一側麻木等先兆症狀,常有眩暈、頭痛、心悸等病史,病發多有情志失調、飲食不當或勞累等誘因。
2.中風與口僻的鑒别口僻俗稱吊線風,主要症狀是口眼歪斜,但常伴耳後疼痛、口角流涎,言語不清,而無半身不遂或神志障礙等表現,多因正氣不足,風邪入脈絡,氣血痹阻所緻,不同年齡均可罹患。
3.中風與厥證的鑒别厥證:昏迷時多見面色蒼白,四肢厥冷,無口眼歪斜,手足偏廢。中風:昏迷時可見口眼歪斜,半身不遂,清醒後多有後遺症
4.中風與痙證的鑒别痙證:項背強直,四肢抽搐,甚至角弓反張,或見昏迷,但無口眼歪斜及半身不遂。中風:昏迷時可見口眼歪斜;半身不遂,清醒後多有後遺症。
5.中風與瘿證的鑒别痿證可有肢體癱瘓,括動無力等類似中風的表現;中風後半身不遂,日久不能恢複者亦可見肌肉瘦削,筋脈弛緩。但痿證一般起病緩慢,以雙下肢癱瘓或四肢癱瘓,或肌肉萎縮,筋惕肉艄為多見。
6.中風與痫病的鑒别痫病:昏迷時四肢抽搐,多吐涎沫,或發出異常叫聲,醒後一如常人。中風多伴有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等證。
四、辨證論治
1.中風的辨證要點
(1)辨中經絡、中髒腑中經絡者雖有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語言不利,但意識清楚;中髒腑則昏不知人,或神志昏糊、迷蒙,伴見肢體不用。
(2)中髒腑辨閉證與脫證閉症屬實,因邪氣内閉清竅所緻,證見神志昏迷、牙關緊閉、口噤不開、兩手握固、肢體強痙等。脫證屬虛,乃為五髒真陽散脫、陰陽即将離決之候,臨床可見神志昏愦無知、目合口開、四肢松懈癱軟、手撒肢冷汗多、二便自遺、鼻息低微等。
(3)閉證當辨陽閉和陰閉陽閉有瘀熱痰火之象如身熱面赤、氣粗鼻鼾、痰聲如拽鋸、便秘溲黃、舌苔黃膩,舌绛幹,脈弦滑而數。陰閉有寒濕痰濁之征,如面白唇紫、痰涎壅盛、四肢不溫、舌苔白膩、脈沉滑等。
(4)辨病期根據病程長短可分為三期。急性期為發病後兩周以内,中髒腑可至一個月;恢複期指發病兩周後或一個月至半年内,後遺症期指發病半年以上。
2.中風的治療原則中經絡以平肝熄風,化痰祛瘀通絡為主。中髒腑閉證,治當熄風清火,豁痰開竅,通腑洩熱;脫證急宜救陰回陽固脫;對内閉外脫之證,則需醒神開竅與扶正固脫兼用。恢複期及後遺症期,多為虛實兼夾,當扶正祛邪,标本兼顧,平肝熄風,化痰祛瘀,滋養肝腎,益氣養血并用。
3.中風的分證論治
(1)中經絡
②風陽上擾[症]平素頭暈頭痛,耳鳴目眩,少寐多夢,突然發生口眼歪斜,舌強語謇,或手足重滞,甚則半身不遂,舌質紅或苔膩,脈弦細數或弦滑。[法]平肝潛陽,活血通絡。[方]天麻鈎藤飲加減。常用藥:天麻、鈎藤、珍珠母、石決明、桑葉、菊花、山栀、牛膝等。
③陰虛風動.[症]平素頭暈耳鳴,腰疫,突然發生口眼歪斜,言語不利,手指潤動,甚或半身不遂,舌質紅苔膩,脈弦細數。[法]滋陰潛陽,熄風通絡。[方]鎮肝熄風湯。常用藥:白芍、天冬、玄參、枸杞、龍骨、牡蛎、龜闆、牛膝、當歸、天麻等。
(2)中髒腑
閉證
①痰熱腑實[症]素有頭痛眩暈,心煩易怒,突然發病,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強語謇或不語,神識欠清或昏糊,肢體強急,痰多而黏,伴腹脹,便秘,舌質暗紅,或有瘀點瘀斑,苔黃膩,脈弦滑或弦澀。[法]通腑瀉熱,熄風化痰。[方]桃仁承氣湯加減。常用藥:桃仁、大黃、芒硝、枳實、黃芩、瓜蒌、牛膝、丹皮等。
③痰濁瘀閉[症]除上述症狀外,還有面白唇暗,靜卧不煩,四肢不溫,痰涎壅盛,苔白膩,脈沉滑緩滑。[法]化痰熄風,宣郁開竅。[方]滌痰湯。常用藥:半夏、茯苓、橘紅、竹茹、郁金、菖蒲、膽星、天麻、鈎藤、僵蠶等。
脫證[症]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目合口張,鼻鼾息微,手撒肢冷,汗多,大小便自遺,肢體軟癱,舌痿,脈細弱或脈微欲絕。[法]益氣回陽,救陰固脫。[方]急用大劑參附湯合生脈散。常用藥:人參、附子、麥冬、五味子、山萸肉等。
(3)恢複期
①風痰瘀阻[症]口眼歪邪,舌強語謇或失語;半身不遂,肢體麻木,苔滑膩,舌暗紫,脈弦滑。[法]搜風化痰,行瘀通絡。[方]解語丹。常用藥:天麻、膽星、天竺黃、半夏、陳皮、地龍、僵蠶、全蠍、遠志、菖蒲、桑枝、丹參等。
②氣虛絡瘀[症]肢體偏枯不用,肢軟無力,面色萎黃,舌質淡紫或有瘀斑,苔薄白,脈細澀或細弱。[法]益氣養血,化瘀通絡。[方]補陽還五湯。常用藥:黃芪、桃仁、紅花、赤芍、歸尾、川芎、地龍、牛膝等。
③肝腎虧虛[症]半身不遂,患肢僵硬,拘攣變形,舌強不語,或偏癱,肢體肌肉萎縮,舌紅脈澀。[法]滋養肝腎。[方]左歸丸合地黃飲子。常用藥:幹地黃、首烏、枸杞、山萸肉、麥冬、石斛、當歸、雞血藤等。
4.常見證候治療的加減變化
(1)中經絡①風痰人絡語言不清者,再加菖蒲、遠志祛痰宣竅;痰瘀互阻,舌紫有瘀斑,脈細澀者,可酌加丹參、桃仁等活血化瘀。②風陽上擾夾有痰濁,胸悶,惡心,苔膩,加陳膽星、郁金;頭痛較甚,加羚羊角、夏枯草以清肝熄風③陰虛風動痰熱較重,苔黃膩,泛惡,加膽星、竹瀝;陰虛陽亢,肝火偏旺,心中煩熱,加栀子、黃芩清熱除煩。
(2)中髒腑
1)閉證①痰熱腑實頭痛,眩暈嚴重者,加鈎藤、菊花、珍珠母平肝降逆;煩躁不安,徹夜不眠,口幹,舌紅,加生地、沙參。②痰火瘀閉若痰熱阻于氣道,喉間痰鳴辘辘,可服竹瀝水、猴棗散以豁痰鎮驚;肝火旺盛,面紅目赤,脈弦勁有力,可酌加龍膽草、山栀。③痰濁瘀閉若兼有動風者,加天麻、鈎藤以平熄内風;有化熱之象者,加黃芩、黃連。
2)脫證陰不戀陽,陽浮于外,津液不能内守,汗洩過多者,可加龍骨、牡蛎斂汗回陽;防精耗傷,舌幹,脈微者,加玉竹、黃精以救陰護津。
五、預防與調護
1,中風的預防朱丹溪提出:“眩暈者,中風之漸也。”元·羅天益在《衛生寶鑒·中風門)也提到:“凡大指、次指麻木或不用者,三年中有中風之患”。明·李用粹在《證治彙補·預防中風)中也強調:“平人手指麻木,不時眩暈,乃中風先兆,需預防之。宜慎起居,節飲食,遠房帏,調情志”。以上論述表明,應識别中風先兆,及時處理,預防中風發生。平時在飲食上宜食清淡易消化之物,忌肥甘厚味、動風、辛辣刺激之品,并禁煙酒,要保持心情舒暢,做到起居有常,飲食有節,避免疲勞,防止卒中和複中。
2.中風的護理遇中髒腑昏迷時,須密切觀察病情變化,注意面色、呼吸、汗出等變化,以防向閉脫轉化。加強口腔護理,及時清除痰涎,喂服或鼻飼中藥時應少量多次頻服。恢複期要加強偏癱肢體的被動活動,進行各種功能鍛煉,并配合針灸、推拿、理療等。偏癱嚴重者防止患肢受壓而變形。語言不利者,宜加強語言訓練。平時進行适當的鍛煉,如太極拳;氣功等,以增強體質,提高防治效果。
3.中風的綜合治療措施除采用内法外,還可用外法,針灸療法,康複,心理調治等。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