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某某,男,61歲,2021年初診。患者有糖尿病史10年餘,近1年血糖控制不佳,近因小便困難來就診。刻診:渴欲飲水,小便多,大便幹結,饑而不能食,食則胃感脹滿,心煩,舌紅,苔黃膩。
證屬:濕熱水氣,彌漫三焦。
治則:清解邪熱,化氣行水。
拟方:五苓散合白虎湯加減。
處方:豬苓15g,茯苓15g, 白術15g,澤瀉15g,桂枝10,寒水石15g,先煎十分鐘,滑石15g,布包,石膏45g,先煎十分鐘,知母15g,粳米15g,甘草6g。7劑,每日一劑,每劑分7次服。
4月22日複診:患者小便通利。再以前方繼服7到。
4月29日三診:患者諸症基本控制,血糖明顯下降,繼方7劑。
5月6日四診:患者諸症己基本消除,血糖正常,守方續服以善後。
體會:《内經》認為,消渴症發病與體質虛弱、過食肥厚油膩、情志因素等有關。明代中醫根據前人論述,對消渴症做出更精确的描述,煩渴多飲為上消,消谷善饑為中消,渴而多飲為下消。上、中、下消的病變部位,主要與肺、脾胃、腎有關,尤其與腎的關系最為密切。《金匮要略》第十二4條:”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宜利小便,發汗,五苓散主之。”其病機是水濕内停,膀胱氣化不利,津液不得輸布,故見消渴。在中焦有饑而不能食,食則胃感脹滿,在下焦有小便困難且短小色黃,參合舌紅,苔黃膩辨證為濕熱水氣彌漫三焦。以白虎湯清熱洩濁,以五苓散利水滲濕,溫陽化氣,寒水石,滑石解熱除濕,粳米,甘草固護胃氣,方藥相互為用,以建其功。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