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朋友跟我說:自己交易很多年了,但還感覺什麼都不懂,明明有豐富的經驗,但虧損還是一如往昔。
為什麼呢? 今天聊聊這個話題。
在我看來,人的記憶由三分部組成:直觀感覺、短期記憶、長期經驗。
長期經驗,我們所總結的交易系統、我們對于市場運動規律的認識、對自己以往交易經驗的知識點提煉。
從生理角度上來說,大腦的記憶力很差,我們所經曆過的教訓和啟發在一天後就會遺忘很多細節,隻記得大概思路;在一個月後,幾乎隻想得起其中幾個重點,能記住輪廓就不錯了;而在一年以後,大多數人隻能想起自己曾經經曆過某件事情,但具體當時如何思考,留下什麼感悟,對不起,已經忘光了。
就像一句名言:“從危機中,短期而言我們學到很多,中期而言我們學到一些,長期而言我們什麼都沒學到”
短期記憶,對近期發生的事情記憶猶新,則容易在潛意識上高估近期經驗的重要性,很多人在做決策時并非用理性在思考,而是受記憶力的影響,把“内心感受”作為重要的衡量要素來進行考量。
會出現,較為相似的走勢案例、交易經曆,時間較近的記憶清晰則潛意識上覺得它更有“意義”,而遠期的則記憶模糊會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視,不被重視。
舉個例子,就像同一類趨勢突破信号,昨天的虧損比去年的盈利經驗更加深刻,更能影響當前信号的執行效果。
所以很多交易者,你看他做了十年十五年的應該經驗豐富, 實際上他就像一條記憶力隻有七秒的金魚,隻是活在近期經驗中不斷的原地轉圈,重複和遺忘罷了。
直觀感覺,人都是通過和曆史價格“對比”來得出具體概念的,交易者通過對曆史價格範圍的理解,來評估當前價格“高了”還是“低了”。
類似于一個“價格錨點”,就像某個交易者做了一年,品種價格都在圍繞150左右震蕩,那麼他就會本能地習慣認為,150代表了“真實價值”,低于這個價格說明市場出現了定價錯誤,産生了價值窪地(公【巴赫交易論】号),既而強化了低價買入的意願。
同理價格漲幅超過這個幅度,也會讓他下意識的認為價格明顯“過熱”,既而産生了離場賣出的傾向。
但趨勢卻非如此,未來價格變化并不取決于曆史均值,而是未來市場群體的買賣意願和市場情緒強弱,隻對比曆史無疑會讓你想象力變的極其匮乏。
總體而言,近期思維總是讓我們内心産生各式各樣的偏見,隻看到走勢中有利于佐證自己看法的依據。
比如最容易出現“矯枉過正”的問題,長期計劃總會被短期得失所幹擾。
不考慮系統的長期化效益,總因為一兩筆失敗的信号或者等待中的耐心不足,去懷疑信号,推翻系統從而放棄執行。(沒有系統的,可以看看文末課程介紹)
解決方案:堅持寫交易日志,并把自己的曆史交易記錄做出分類,單個策略最好也去回測一下做出績效統計,強化自己對于信号的正面認知,避免自己被短期不利結果所影響,因噎廢食。
實際上,困擾很多人的執行問題,說到底還是認知不足,清楚策略的使用邏輯,卻不明白它的曆史數據。
堅持做總結,等日志數據積累到一定程度,可以看看那些成功的交易操作有什麼共同點,拟合了自己什麼性格優勢才抓到了好成績。
反之,也需要去統計分析那些失敗的交易,看看原因是客觀還是主觀,都集中在什麼市況下出現,又因為什麼樣的性格缺點,導緻自己做出了不理性的決定。
要知道,複盤回測可以算上市場中為數不多的“你做了就絕對有收獲”的事了。
對于交易這種“終生技能”而言,花幾個月功夫去做一下驗證和訓練,基本已經算得上“速成班”了,但可惜,大道甚夷,而民好徑; 終得所誤
當然有條件的可以做一個“自我畫像”,五個維度:A.執行力高的交易信号 B.虧損風險承受限度 C.交易系統适宜的市況背景 D.交易紀律的貫徹程度 E.完全不擅長的交易類型
所有虧貨都是有共同點的,他們既不了解市場,也不了解自己。
或許有些是聰明人,解讀曆史頭頭是道,理論技術談天論闊,但他們從來沒想過市場就算是真給了機會,你接得住嗎?能力又能支撐你做到哪個限度?
不了解自己,會高估自己的交易水平,随意參與高難度的走勢,會引發更高的虧損風險。
不了解市況,則會缺乏必要心理準備,在波動活躍信号出現時,依然反應不足,錯失重大機遇。
無論是承擔風險,還是錯失交易機遇,隻要其中一種失去控制,距離失敗也就不遠了。
還有震蕩市,反應過度;單邊市,反應不足的問題。
反應過度的本質原因,是交易者在盯盤時内心滋生的過度樂觀情緒,他們總認為自己有能力把握短線走勢,通過高空低多的操作在波動中分一杯羹。
其中多數人的虧損,主要集中在震蕩期過度交易或者缺乏耐心提前進場,在潛意識上把“低波動走勢”和“安全環境”畫上了等号,導緻警惕性下降,低估了市場風險和交易難度。
這裡有一個很奇妙的現象:
高手總會認為自己對市場所知甚少,價格走向模糊不定,碰見趨勢衰竭,波動減弱,馬上就會意識到市況變化,通過對自我的了解知道自己很容易在某些市況中失去控制, 然後警惕變化,停手離場
高手,在沒把握的時候,總有很強的危機感。
而新手則總是認為自己能看懂走勢,有能力解讀價格運動,能“看懂”就會産生控制錯覺,讓他們覺得無論市場如何變化都是有參與價值的,過于自信認為自己有能力調整節奏,順應市場的變化。
無知帶來了過度自信,它能衍生出任何自己想要的交易依據。
同時單邊市反應不足,這句話讓很多朋友有誤解,他們會說“ 事前無法預測是不是單邊市,如何反應地恰到好處?”
我們想象趨勢預估是一個競猜遊戲:
假設展台上有個限量版手表即将進行拍賣,競價前讓大家來猜它的最終成交價,誰猜的價格最接近就能赢取大獎。
那麼參與者會按照真實價值(生産成本)來競猜嗎?不會!
他們會按照同款手表(非限量版)以往的售價來競猜嗎?也不會!
真正聰明的人不會再考慮真實價值和曆史價格,而是要結合稀缺性和買賣熱情,去推測一個其他競拍者最可高的出價上限去競猜。
從某個角度上來說,趨勢幅度和級别的預估,從來不是依據曆史價格來孤立判斷,而是必須考慮未來市場共識可能發生的變化,所謂我預判了你的預判。
很多散戶最容易出現的錯誤行為就是不考慮市場情緒,當價格止跌形成支撐時他們就會有更強的做多意願,普遍認為已經接近真實價值,價格不會跌的更多,隻要有一點反彈苗頭就傾向于判斷已經見底。
反之,高于這個範圍則賣出意願更加強烈,潛意識會産生上漲潛力枯竭的錯覺,内心不願意承受過高的持倉風險,傾向于賣出了結,而當他清倉時會更加強化這個立場,隻要有一點遇阻的苗頭,可能就去猜頂做空了。
所以很多新手,運氣好踩中了趨勢開頭,但卻扛不住趨勢加速,抓住個魚頭卻虧掉個魚身。
無視市場共識和交易情緒是很多交易者在趨勢中虧損的直接原因。
當趨勢打破心理阈值,展現出更強勁的勢頭時,交易者往往會滋生狂熱的追勢情緒,更強的買賣意願承擔更高的“風險溢價”。
就像股市中那個笑話段子:
回顧曆史 上一輪大牛市(2006-2008)中國股民都說了啥?
從2005年6月,開始的上漲途中
1000點:中國股市必須推倒重來!
1300點:超跌反彈短線頂部
1500點:階段性頂部
1800點:極限高點
2200點:大盤處于高危點位
2500點:出現泡沫
3000點:九成機構認為突破3000點難度很大
3500點:整體泡沫出現
4000點:泡沫可能破裂
4300點:股市極度瘋狂,出台加稅政策
4500點:牛市剛剛開始
5000點:十年黃金股市第一年
5500點:股市新起點
6124點:中國股市踏上新的征程,萬點可期!
下跌途中(從2007年10月開始):
6124點:千金難買牛回頭
5500點:短線回調洗盤是為了更好上漲
5000點:長期鐵底,大膽買入
4500點:大盤已經跌無可跌了
4300點:做空相當危險
4000點:中線建倉機會來臨
3500點:目前點位不宜盲目殺跌
3000點:印花稅行情,政策鐵底
2500點:八成機構認為大盤已見底
2000點: 永遠不可能跌破
1800點: 中國股市已沒有希望
1664點: 中國股市必須推倒重來!
你能抓住這個節點,一定程度上就能把握到趨勢的脈搏,清楚理性和非理性市場的“節點”在哪裡。所謂“别人貪婪我恐懼,别人恐懼我貪婪”,很多人把這句話理解成了抄底猜頂,有夠扯淡的。
其真正的本意,應該是劃分趨勢結構來評估交易者的共識心理變化,這是一些開放性的問題,我就不細寫下去了,留給大家思考:
1.趨勢開啟後,大多數人對未來價格的共識是什麼?當共識被打破時會引發什麼群體行為?
2.當前趨勢運行是否流暢強力,圖表本身會對交易者産生什麼樣的情緒影響?
3.當多空趨勢結構發生變化,突發消息出現後,短線走勢的波動波幅有沒有反應市場偏好,是存在選擇傾向的,還是平淡消極的?
其實對于趨勢的預判,很大程度上來源于這種主觀層面的、抽象的對市場共識的預判,你想得越明白,信心就越充足,利潤來源于你的觀點。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