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綜合 > 正文

胡煥庸線,一條什麼樣的線?03

公元307年,長達16年的八王之亂,使西晉瀕臨崩潰,司馬睿渡江至建康(南京),建立東晉王朝,“永嘉南渡”是中原政權首次南遷,北方前往南方的人口達到90萬之衆。

北人南遷

使得南方人口增長

經濟得到發展

至唐代初期

南北人口數量呈對分之勢

唐中期

中國經濟中心逐漸南移

長江中下遊平原開發了大量耕地

為養活大量人口創造了條件

唐“安史之亂”

宋“靖康之變”

戰亂、饑荒以及苛政

再度促動人口向南大遷徙

至南宋時期

南方人口已約占全國的70%

制圖丨地理公社丨杜卓異

安史之亂後,南重北輕的人口分布格局最終形成。雖然19世紀以後,曾出現北人回歸北方和中原人口向周邊省份遷移的浪潮,但南重北輕和東南密西北疏的人口分布格局始終未有根本性的變化。

明清時期及民國時期

曆經

山西洪洞大槐樹移民

湖廣填四川

闖關東

走西口

幾次大規模遷徙

中國人口分布格局

經曆了多次調整

曆史學家葛劍雄教授

在分析了大量曆史文獻後認為

胡煥庸線所呈現出的人口密度格局

大緻就定型于清朝晚期

重慶湖廣會館。湖廣填四川是清朝一次百萬級規模的移民,其中湖廣行省的移民占當時四川總人口的40%。攝影丨Fan_W

4

胡煥庸線,穩定與變遷

在劃分中國人口地理分布格局時

胡煥庸強調了兩個因素

一是地形

二是氣候

胡煥庸線

與中國地形的

第二、三台階分界線

天然重合

這是胡煥庸線穩定性的内在邏輯

制圖丨地理公社丨鲸遊源

通過地形圖,可以清晰看到胡煥庸線兩側的不同,西北部分以高原為主,高海拔地區衆多;東南部分則以丘陵、平原等低海拔地形為主。

華東師範大學人口所丁金宏教授認為

胡煥庸線的偉大

在于它是中國人口分布的突變線

不僅人口

地形地貌、山川河流、水熱植被等

同樣在此突變

東南

地形多以平原、丘陵為主

青山綠水

田園風光

農耕經濟發達

西北

地形多以高原為主

草原牧歌

雪山荒漠

以畜牧業為主

喜馬拉雅雪山下的牧民。攝影丨南卡

第二、三台階分界線

決定了胡煥庸線天然的穩定性

而氣候的變化

則影響到這條中國人口突變線的穩定性

近代的400毫米等降水量線

與胡煥庸線非常貼近

這是一條

揭示氣候與人口密度高度相關性的

分界線

制圖丨地理公社丨鲸遊源

有些地理學家傾向于從氣候角度理解胡煥庸線的存在:在北方,中國年降水量400毫米等值線與其在許多地方重合,也就是說,這條線的一邊是半幹旱區,另一邊則是濕潤區。

王铮

中科院科技政策與管理科學研究所教授

他認為胡煥庸線本身也是

氣候變化的産物

漢唐時期

西部的黃土高原及關中地區

氣候溫暖濕潤

能夠承載大量人口

一度成為曆代政治和經濟中心

始于晚唐的氣溫降低

基本奠定了中國此後的氣候趨勢

宋以後的氣候變化

400毫米等降水線所形成的

農牧交錯帶

表現出日益貼近胡煥庸線的趨勢

明清兩代

雖大力經營西北試圖改變人口格局

仍收效甚微

越到近代

400毫米等降水線與胡煥庸線

日趨吻合

一切正如胡煥庸判斷的那樣

地形及氣候條件

對人口突變線的作用

客觀存在且綜合疊加

它既受地形限制相對穩定

同時又随氣候而不斷發生變遷

這是民國二十四年,即1935年公開出版的中國人口密度圖,已根據胡煥庸最初的原版圖有所改進,采用色彩深淺來表示密度大小。

探索和發現

是許多地理人畢生的使命

胡煥庸線的發現

是前人在跳躍變幻的曆史時空中

對人口密碼的一次重要破解

這是奮鬥的意義

後人得以站在他們的肩膀

看到未來和遠方

當端詳這張86年前的地圖

我們會發現

盡管有明确的描述

盡管在兩萬點的加持下已經呼之欲出

胡煥庸

當時卻并未将這條線畫出

對此

後人有很多的猜測

但這或許

正是在曆經無數日夜枯燥的演算後

胡煥庸先生凝望着地圖

心底湧出的最樸實的理解

這條線

本就是一條看不見的線

先生用智慧

讓它于華夏大地上顯現

而他堅信

有心人必會用思想

将它相連

騰沖人口地理分界線主題公園。攝影丨王坤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