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成宮醴泉銘》是唐貞觀六年(632)由魏征撰文、書法家歐陽詢書丹而成的楷書書法作品(碑刻者不可考)。現存于陝西麟遊縣博物館。
唐貞觀五年(631),太宗皇帝李世民修複隋文帝的仁壽宮,作為避暑之所,改名為九成宮。“九成”意思是“九重”,比喻其高大。次年,太宗皇帝來到九成宮避暑,在遊覽宮中景觀時,偶然發現一清泉,欣喜之餘,下令由魏征撰文,歐陽詢書寫,匠工刻碑紀念。
《九成宮醴泉銘》叙述了九成宮的來曆和其建築的雄偉壯觀,歌頌了唐太宗的武功文治和節儉精神,介紹了宮内發現醴泉的經過,并刊引典籍說明醴泉的出現是由于“天子令德”所緻。特别的是, 銘文後半部是魏征的治國安邦的政治主張,至今猶有借鑒價值。“黃屋非貴,天下為憂”,“居高思墜,持滿戒溢”的名句就出于此碑。
《九成宮醴泉銘》充分體現了歐陽詢的書法結構嚴謹、圓潤中見秀勁的特點。此碑書法高華莊重,法度森嚴,筆畫似方似圓,結構布置精嚴,上承下覆,左揖右讓,局部險勁而整體端莊,無一處紊亂,無一筆松塌。用筆方整,緊湊,平穩而險絕。《九成宮醴泉銘》是歐陽詢七十五歲的作品,最能代表他的書法水平,用筆慎重、嚴謹,沒有過分的表現,曆來為學書者推崇,視為楷書正宗,被後世譽為“天下第一楷書”或“天下第一正書”。
原文:
九成宮醴泉銘。
秘書監、檢校侍中、钜鹿郡公,臣魏征奉敕撰。
維貞觀六年孟夏之月,皇帝避暑乎九成之宮,此則随之仁壽宮也。
冠山抗殿,絕壑為池,跨水架楹,分岩聳阙,高閣周建,長廊四起,棟宇膠葛,台榭參差。
仰視則迢遞百尋,下臨則峥嵘千仞。
珠璧交映,金碧相晖,照灼雲霞,蔽虧日月。
觀其移山回澗,窮泰極侈,以人從欲,良足深尤。
至于炎景流金,無郁蒸之氣,微風徐動,有凄清之涼。信安體之佳所,誠養神之勝地,漢之甘泉不能尚也。
譯文:
九成宮醴泉銘。
秘書監、檢校侍中、钜鹿郡公,臣子魏征奉皇帝旨意撰寫碑文。
貞觀六年(632)四月,皇帝到九成宮避暑。這裡原是隋代的仁壽宮。
覆蓋着山野興建宮殿,堵截山谷形成了池沼和護城河。跨水立柱來架橋,開辟險峻之地建起聳立的宮阙,周圍建起高閣,長廊環繞四周,房舍縱橫錯雜,台榭參差錯落。
仰望山巅,悠遠缥缈,高達百尋;俯視谷底,險峻深邃,壁立千仞。
輝煌如珠玉相映,金色和碧色交輝,光彩能照亮雲霞,日月光彩為之減色。
為了興建宮殿移山改澗,極盡奢侈之能事,如此放縱人的欲望,真是應該大加責備。
在熾熱熔金的酷熱暑天,這裡沒有悶濕蒸熱的暑氣;微風徐徐吹來,清涼舒适。
的确是居住的好場所,是頤養心神的勝地,漢代的甘泉宮也不能超出其右。
注解:
1.醴:甘、甜;
2.秘書監:掌管朝廷圖書典籍的長官,少監是其副職;
3.檢校:南北朝時期,當官被派到某一個地方去處理事務,就在官職前加“檢校”,如檢校秘書等,當時不是正式官銜;隋朝時才有“檢校”這一正式官銜;唐中前期,加“檢校”官職雖然不是正式拜授,相當于“代理”官職,但有權行使該職權;
4.侍中:門下省的長官;唐代中央政府分中書、門下、尚書三省,門下省負責審诏署奏之事,三省的長官分别是“中書令”“侍中”“尚書令”;
5.秘書監檢校侍中:秘書監兼任門下省侍中;
6.钜鹿郡公:钜鹿是封地,郡公是爵号;
7.随:隋文帝楊堅受封于随,公元581年滅北周,改随為隋,作為國号。
8.敕:皇帝旨意;
9.維:用在句首的語氣詞,沒有含義;
10.乎:文言介詞,意思是“在”;
11.抗:興建;
12.絕:截堵;壑:山谷;池:既指池沼,也指宮外的護城河;
13.楹:柱子,這裡指的是橋柱;
14.分:開辟;岩:險峻之地;竦:通“聳”;阙:一種建在道路上的門類示意物,用來表示由此開始,進入一個區域;這裡說的是在宮門外建兩個台,台上建樓,中間阙而為道路,所以叫“阙”;
15.周:環繞;
16.棟:屋子的正中;宇:屋子的四周;棟宇:泛指房屋;膠葛:縱橫交錯;
17.迢遞:高遠的樣子;尋:古代八尺為尋,大約是今天的160cm;
18.峥嵘:山勢高峻;仞:周制八尺為仞(和尋相同),漢制七尺為仞(大約是今天的140cm);
19.蔽:遮、擋;虧:虧缺、短少(本應有而缺少);
20.窮:過度;泰:奢侈;
21.以:因;從,古同“縱”,放任;
22.尤:怨恨、歸咎;
23.炎景:暑天的酷熱;流:熔化;流金:高溫熔化金屬,後來用于形容天氣酷熱;
24.信:證實、應驗;
25.漢之甘泉:漢代的甘泉宮,在陝西淳化縣西北甘泉山,原是秦朝的離宮,漢武帝年間進行了增廣,作為避暑行宮;
26.尚:超過;
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文:
皇帝爰在弱冠,經營四方。逮乎立年,撫臨億兆。始以武功壹海内,終以文德懷遠人。
東越青丘,南逾丹徼,皆獻琛奉贽,重譯來王。西暨輪台,北拒玄阙,并地列州縣,人充編戶。
氣淑年和,迩安遠肅,群生鹹遂,靈贶畢臻。雖藉二儀之功,終資一人之慮。
遺身利物,栉風沐雨,百姓為心,憂勞成疾。
同堯肌之如臘,甚禹足之胼胝。針石屢加,腠理猶滞。
爰居京室,每弊炎暑,群下請建離宮,庶可怡神養性。
聖上愛一夫之力,惜十家之産,深閉固拒,未肯俯從。
以為隋氏舊宮,營于曩代,棄之則可惜,毀之則重勞,事貴因循,何必改作。
于是斫雕為樸,損之又損,去其泰甚,茸其頹壞,雜丹墀以砂礫,間粉壁以塗泥,玉砌接于土階,茅茨續于瓊室。
仰觀壯麗,可作鑒于既往;俯察卑儉,足垂訓于後昆。
此所謂“至人無為,大聖不作”,彼竭其力,我享其功者也。
譯文:
皇帝二十歲時,開始征讨四方,平定天下,三十歲做了億萬百姓的君主。開始是用武力統一國家,後來用文明道德使遠方的國家和民族親附。
東到青丘(在今山東菏澤市境内),南到邊疆,西到輪台(今新疆西部),北到玄阙,諸侯們輾轉來朝觐皇帝,奉獻珍寶作為晉見之禮;都設置了地方州縣,人民編入戶籍受朝廷管轄;
陰陽之氣溫和,年景風調雨順,遠近和平肅敬,萬物和平安詳,神靈都來降福,這雖然是憑借天地的功德,但畢竟要依靠皇帝一人的謀略。
皇帝舍身以利天下黎民,風裡來雨裡去,一心為百姓着想,憂國憂民積勞成疾。
皇帝的皮膚和堯帝一樣變成了幹肉的形态,手腳上結的老繭超過了大禹,雖經針灸石砭治療,而血脈仍不通暢。
住在京都,炎熱的暑天往往使人疲困,群臣請求另建避暑行宮,可以讓皇帝療養從而心曠神怡。
聖上愛護每一個黎民的勞力,心疼老百姓的疾苦,于是堅決拒絕,不肯聽從群臣的請求。
提出隋代建築的舊宮殿,是過去建造的,舍棄它感到可惜,毀掉它還會勞民傷财,應當因循既成之事實,又何必重新再建宮殿呢。
于是去掉隋代舊宮的文飾而使之變得質樸,一再節儉,把原來過多奢華的部分去掉,已經損壞的部分加以修正。原來殿前紅色石階修補時混雜了沙礫,原來白色的牆壁修補時新塗了泥土;原有的台階是玉石的,這次用土階相接;原來的居室像神仙居所一般,這次再建修補的都是茅屋。
仰看原有宮殿的壯麗,可吸取過去隋代由奢侈而敗亡的教訓,俯察今天修茸的求卑求儉,足以作為後嗣子孫的楷模。
正體現了“至人無為,大聖不作”的精神(能夠理解順應自然規則的高明人士不妄為,不做違逆自然大道的事)。隋代大興土木,卻使我們安享了成果。
注解:
27.爰在弱冠:爰:yuán,助詞,用在句首或句中,起調節語氣的作用;弱冠:男子20歲;
28.經營四方:出自《詩經·小雅·北山》。這裡指從事策劃和組織統一天下的活動;
29.逮乎立年:逮:到,及(例如:力有未逮);立年:30歲;
30.撫臨億兆:撫臨:據有,統治;億兆,指庶民百姓;
31.丹徼:古代稱南方的邊疆;
32.獻琛奉贽:琛:珍寶;奉:恭敬地用手捧着;贽:古時指初次拜見人時所送的禮物;
33.重譯來王:重譯:輾轉;來王:古代諸侯定期朝觐天子;
34.暨:及,到,至;
35.玄阙:古代傳說中的北方極遠之地;
36.編戶:編入戶籍;這是始于西漢的一種戶口登記制度;
37.迩安遠肅:迩:距離近,與“遐”反義;肅:恭敬;
38.靈贶畢臻:贶:kuàng,賞賜;靈贶:神靈降福;畢:都;臻,來到;
39.甚禹足之胼胝:甚:超過;胼胝:腳上的老繭;
40.腠理猶滞:腠理:皮膚、肌肉的紋理;滞,凝積,不通順,不流通;
41.弊:疲困;
42.曩:nǎng,從前,以往;
43.墀:chí,台階上面的空地,也指台階;
44.茨:cí,用茅或葦蓋的屋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文:
然昔之池沼,鹹引谷澗,宮城之内,本乏水源,求而無之,在乎一物,既非人力所緻,聖心懷之不忘。
粵以四月甲申朔旬有六日已亥,上及中宮,曆覽台觀,閑步西城之陰,躊躇高閣之下,俯察厥土,微覺有潤,因而以杖導之,有泉随而湧出,乃承以石檻,引為一渠。
其清若鏡,味甘如醴,南注丹霄之右,東流度于雙阙;貫穿青瑣,萦帶紫房;激揚清波,滌蕩暇穢;可以導養正性,可以澄瑩心神。鑒映群形,潤生萬物,同湛恩之不竭,将玄澤于常流,匪唯乾象之精,蓋亦坤靈之寶。
謹案:《禮緯》雲:王者刑殺當罪,賞錫當功,得禮之宜,則醴泉出于阙庭。
《鹖冠子》曰:“聖人之德,上及太清,下及太甯,中及萬靈,則醴泉出”。
《瑞應圖》曰:王者純和,飲食不貢獻,則醴泉出。飲之令人壽。
《東觀漢記》曰:“光武中元元年,醴泉出京師,飲之者痼疾皆愈”。
然則神物之來,實扶明聖;既可蠲茲沉痼,又将延彼遐齡。是以百辟卿士,相趨動色,我後固懷撝挹,推而弗有。
雖休勿休,不徒聞于往昔,以祥為懼,實取驗于當今。斯乃上帝玄符,天子令德,豈臣之末學所能丕顯?!但職在記言,屬茲書事,不可使國之盛美,有遺典策。敢陳實錄,爰勒斯銘。
譯文:
但是以前的池沼,水都從澗谷引來,宮城裡面,本來就缺乏水源。想求得水源,這不是人力所能辦到的,如何解決無水的問題,皇帝心裡一直念念不忘。
貞觀六年四月十六日,皇帝來到中宮,沿途觀賞樓台亭榭,閑步走到西城的背面,在高聳的樓閣下徘徊,看到這裡的土地,微微有些濕潤,于是用手杖掘地并加以導引,結果泉水随之流湧出來,砌上石檻,引水流入形成水渠。
泉水清澈如鏡,味道甘甜如醴酒。泉水往南灌注在丹霄宮的右邊,往東流淌于雙阙之下;流泉貫穿于镂刻圖紋的宮門,萦繞着太後所居的宮殿;泉水激揚起的清波,能将濁穢的渣滓蕩滌;它可以使人養成純正的禀性,使人的心神玲珑透剔。泉水如鏡能照映出各種形态,滋潤萬物生長,就如同皇帝的深恩永無休止,天子的恩澤永遠流布人問,它不僅是天象的精華也是大地的靈寶。
據文獻記載:《禮緯》:“帝王對犯人量刑得當,論功行賞不偏不倚,能達到禮儀規範的要求,那醴泉就會在宮廷内出現”。
《鹖冠子》說:“聖人的恩德,能上達于天,下達于地,中達于萬民生靈,就會出現醴泉”。
《瑞應圖》說:帝王生性純正平和,飲食簡樸不用臣下進貢的珍奇之物,那醴泉就會湧出,飲用能長壽”。
《東觀漢記》說:“漢光武帝中元元年,在京師〔洛陽)出現醴泉,喝了能使積久難治的病痊愈”。
如此說來,神奇靈異的醴泉之所以出現,是為了扶助聖主明君。它既可祛除陳年舊疾,又能延年益壽。對此,公卿大臣們都奔走相告,喜形于色,隻有皇上胸懷謙遜,并不認為醴泉的出現是由于自己的聖明。
雖有美德而不自居,這不單單是古代聖賢能做到的了;因祥瑞的出現而心存謹慎,這是汲取了隋朝奢侈誤國的教訓。醴泉的出現是上天顯示的瑞征,也說明天子的聖德,這些,不是像我這樣學問不深的人所能表述清楚的,但我作為史官的職責在于“記言”、“書事”,不能讓國家的盛美之事遺漏于典籍史冊,所以才冒昧地如實陳述,撰寫成這篇銘文來刻碑。
注解:
45.鹹:都;
46.懷:懷藏,心裡存有;
47.粵:古同“聿”、“越”、“曰”,文言助詞,用于句首或句中;
48.四月甲申朔旬有六日己亥:幹支在古代也用來紀日,60天一個循環。所以可以這樣斷句:四月甲申朔,旬有六日,己亥。朔是初一,旬為十天,有同“又”,所以整句意思是:四月甲申這天為朔(初一),十六己亥日;
49.陰:背面;
50.厥:通“掘”;
51.青瑣:典故名,出自《漢書》卷九十八〈元後列傳〉。原指裝飾皇宮門窗的青色連環花紋,後借指借指宮廷。此代指宮門。
52.萦帶:環繞;紫房:皇太後居宮室;
53.澄:原文為“澂”,意思是水清而靜;
54.玄澤:聖恩;
55.匪:通“非”,不;唯:僅僅;
56.禮緯:漢代無名氏創作的谶緯類典籍,詞語奇詭,内容神秘。所謂“谶緯”,都是指以占蔔征驗為特征的神學著作,谶是先起之名(含義是“預言”),緯是後起的(與“經”相對)。因該書是承《禮記》而作的儒術與神學相結合的作品,故名《禮緯》;
57.錫:通“賜”;
58.鹖冠子:道家著作,相傳是戰國時期楚國隐士所作,一共十九篇,《醴泉銘》引用的這幾句,見該書《度萬第八》。隐士居深山﹐以鹖為冠(用鹖鳥的羽毛編成帽子)。鹖是一種類似雉雞的鳥;
59.太清:天道、天空;太甯:甯靜的境界;太清太甯萬靈指天地人;
60.瑞應圖:古代一種圖文并茂的瑞物圖典,圖是主體,描繪各種瑞物形象,文字對其征兆意義進行說明;
61.東觀漢記:是一部記載東漢光武帝至漢靈帝曆史的紀傳體史書,因官府于東觀設館修史而得名,經過幾代人的修撰才最後成書。作者有班固、陳宗、尹敏、孟異、劉珍、李尤等;
62.光武中元元年:公元56年;
63.蠲:juān,祛除;
64.百辟卿士:出自先秦的《詩經·大雅·假樂》。百辟:衆諸侯;卿士:各級官員的泛稱;
65.撝挹:huī yì,謙讓;
66.以祥為懼,實取驗于當今:對祥瑞的出現心存畏懼,是有當今的先例作為教訓的。指隋代出現了“小石變玉”、“河清”、“龍見”,卻帶來災禍;
67.上帝:上天;玄符:天符,符命,指上天顯示的瑞征;
68.丕:大;
69.記言,書事:古代史官的職責,左史記言,右使記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文:
其詞曰:
唯皇撫運,奄壹寰宇,千載膺期,萬物斯睹;
功高大舜,勤深伯禹,絕後承前,登三邁五。
握機蹈矩,乃聖乃神,武克禍亂,文懷遠人,
書契未記,開辟不臣,冠冕并襲,琛贽鹹陳。
大道無名,上德不德,玄功潛運,幾深莫測。
鑿井而飲,耕田而食,靡謝天功,安知帝力。
上天之載,無臭無聲,萬類資始,品物流形,
随感變質,應德效靈,介焉如響,赫赫明明。
雜沓景福,葳蕤繁祉,雲氏龍宮,龜圖鳳紀,
日含五色,烏呈三趾,頌不辍工,筆無停史。
上普降樣,上智斯悅,流謙潤下,潺湲皎潔,
萍旨醴甘,冰凝鏡澈,用之日新,挹之無竭。
道随時泰,慶與泉流。我後夕惕,雖休弗休,
居崇茅宇,樂不般遊,黃屋非貴,天下為憂。
人玩其華,我取其實,還淳反本,代文以質,
居高思墜,持滿戒溢;念茲在茲,永保貞吉。
兼太子率更令勃海男歐陽詢奉敕書。
譯文:
銘文:
皇帝順應時運,統一天下,這是千載難逢的承受期運受天命為帝王,世間萬物都目睹了這一事實;
他的功績高于大舜,勤勉勝過大禹,真是空前絕後,甚至超過三皇五帝。
他掌握天下的權柄并遵守禮法,既聖德又神明,用武力平定禍害變亂,用文化懷柔遠方的百姓。
史書從未記載過像這樣開疆拓土征服四方的皇帝,來朝的外國君臣很多很多,敬獻珍寶作為見面禮物。
大道不能用語言表述,上德之人雖然得道卻不以得為得,宇宙自然之力默默地運行着,高深莫測。
我們鑿井得飲,耕田得食,天下太平,安居樂業,卻不懂得感謝上天的功德,又怎能知道帝王的作用!
天道運行,悄無聲息,人們感知不到,但萬物賴以生存和變化形态。
萬物感應天道來變化,天道能應人們的德行來緻福,即使德行細微,也很快會緻福,這是十分嚴明的。
曆史上曾經出現過很多福祉,如“雲氏”、“龍宮”、“龜圖”、“鳳紀”、太陽呈現五種顔色、太陽中出現三足神鳥等等,樂官沒有停止過歌頌,史官沒有停止過記載。
今天由于皇帝的善德和明智,上天降臨吉祥,給世人帶來喜悅,祥瑞醴泉滋潤人間,解決了京城的缺水情況,潺潺流動,透明潔淨,味美甘甜,冰涼清澈,日用日新,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事物随着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好,吉慶和醴泉一起流淌,而我們的天子卻日夜健強振作,警惕慎行。
居住崇尚茅屋,不以遊樂為樂,不以身為帝王為貴,而為天下百姓憂心。
很多人喜歡浮華,我選擇樸實,回歸淳厚本真,以質樸代替文飾。
在高處要想到有下墜的危險,端着盛滿水的容器要留心不要把水灑溢,對此念念不忘,時時提高警惕,就能永遠保持純正美好。
兼太子率更令,勃海男歐陽詢奉皇帝旨意書寫。
注解:
70.唯:句首語氣助詞,無義;
71.撫運:順應時運;
72.奄:同;
73.膺期:承受期運,指受天命為帝王;
74.伯禹:夏禹,治水功高,被後人尊為聖君。禹曾被封為伯爵,所以稱“伯禹”;
75.登:超過,勝過;
76.握機:掌握天下的權柄;蹈矩:遵守理法;
77.乃:助詞;
78.克:平定;懷:親附;遠人:遠方的國家和民族;
79.冠冕:古代大夫以上官職之帽子,此處代指外國來朝之君臣;并襲:重重疊疊;
80.大道:自然法則,萬物必由之路;無名:不可言說;
81.上德不德:出自《老子》三十八章,意思是:上德的人雖然得道,但自己不以得為得;
82.鑿井而飲,耕田而食:相傳堯時,有老人擊壤而歌曰:“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何力于我哉?”,後來成為歌頌太平盛世的典故;
83.靡謝天功,安知帝力:這是“帝何力于我哉?”的意思。靡:不,無;
84.載:運行;
85.資:賴以;始:生;
86.品物:衆物;流:演變、變化;
87.介:通“芥”,比喻輕微纖細的事物;
88.赫赫明明:出自《詩經·常武》,威嚴嚴明;
89.雜沓:衆多紛雜;景:大;
90.葳蕤:草木茂盛的樣子;祉:福;繁祉:多福;
91.雲氏:傳說黃帝受命時有雲瑞,故以雲紀事,即設置各部門長官都用雲字命名;
92.龍官:古伏羲氏時,有龍瑞,故以龍命官,春官為青龍,夏官為赤龍,秋官為白龍,冬官為黑龍,中官為黃龍。百官各隸其部,以中官為首;
93.龜圖:洛書。傳說堯與群臣賢者到翠妫川,有大龜來投堯,龜背有圖,堯命臣下錄寫,寫完後,龜才回到水中;
94.鳳紀:據《在傳》記載,少皞即帝時,有鳳鳥飛來,所以設置部門長官用鳥來命名。鳳鳥氏,是執掌曆法的官名,所以稱歲曆為“鳳曆”。上面所稱“雲氏”、“龍官”、”龜圖”、“鳳紀”,都是祥瑞;
95.日含五色:太陽呈現五種顔色,據《易傳》記載這是一種祥瑞;
96.烏呈三趾:在中國古代神話裡,太陽中央有一隻黑色的三足烏鴉,周圍金光閃爍,所以也稱“金烏”,這是祥瑞。後來也用“金烏”指代太陽;
97.流謙:出自《周易》“天道虧盈而益謙,地道變盈而流謙”意思是充實謙虛之處;
98.湲:水流動的樣子;
99.旨:會意字。“匕”本指進食用的小勺子,轉義指“食物”。“甘”隸變為“日”,意為“味美”;
100.萍旨醴甘,冰凝鏡澈:像浮萍一樣味美,像醴酒一樣甘甜,像冰塊一樣凝結(很涼),像鏡子一樣清澈;
101.挹:舀取;
102.我後:我君;
103.夕惕:出自《易·乾》“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意思是“夜間還警惕慎行”;
104.般遊:遊樂;
105.黃屋:帝王車蓋,以黃缯為蓋裡,故名。此處代指帝王;
106.反:同“返”,返回;
107.戒:警惕;
108.念茲在茲:出自《書·大禹谟》,後用以指念念不忘于某一事情;
109.貞吉:純正美好;
110.太子率更令:官職名。北齊開始設置,主管東宮周衛禁防、漏刻鐘鼓;唐朝時增加了掌管東宮宗族次序、禮樂、刑罰的職責;歐陽詢與李淵交情深厚,622 年被授予侍中一職,兼任太子率更令;
111.渤海男:歐陽詢的爵位。渤海是歐陽氏的郡望。“郡”是行政區劃,“望”是名門望族,“郡望”表示某一地域或範圍内的名門大族。事實上,歐陽詢祖上早已經從渤海南遷至潭州臨湘(今湖南長沙)。男是男爵之意;
補充知識:
唐代官員的官銜,分為“散官”、“職官”、“勳官”和“爵位”。散官表示官員地位與資曆高低,作為升遷的序列,有時與出身門第有關;職官是實際職務;勳官根據勳勞所授,一般不作為身份的品級。
說到歐陽詢,後來被授予的“銀青光祿大夫”就是散官(從三品),《皇甫誕碑》、《虞恭公碑》都署了此銜;“太子率更令”是職官(從四品上,《九成宮》、《化度寺》署此銜)。渤海男是爵位。
唐碑中常見的勳官是“上柱國”(正二品,但勳官職的重要性比較低),這個我們在《玄秘塔碑》中接觸過。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