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現在都說學習書法要從楷書開始,甚至有時候辨别一個人的書法水平,也總要以其書寫楷書的功底作為一個很重要的評判标準。但我們大部分人所謂的“楷書”,還是以“唐楷”形式進行劃定的。
“楷書”這個名稱,曆史上主要有三個意思
一、
在一定程度上代表某一時代的規範字而言,所以在特定的曆史時期,篆書、隸書乃至草書都可以稱之為楷書,有其具有法度,可作為楷式、模範的書法的意思。衛恒《四體書勢》說:“上谷王次仲始作楷法”,這裡是指八分(隸書)為楷。又說:“伯英下筆必為楷”,則是指草書為楷。清代劉熙載《藝概》中說:“楷無定名,不獨正書當之。漢北海敬王睦善史書,世以為楷,是大篆可謂楷也。”這是稱大篆為楷。
二、
隸書。東漢末年蔡瑁《勸學篇》:“上谷次仲,初變古形”。《晉書·衛恒傳》:“上谷王次仲,始作楷法。”王愔《古今文字志目》:“王次仲始以古書方廣少波勢;建初中以隸草作楷法,字方八分,言有楷模。”張懷瓘《書斷·八分》:“八分已減小篆之半,隸又減八分之半,然可雲子似父,不可雲父似子,故知隸不能生八分矣。本謂之楷書,楷者,法也,式也,模也。”清劉熙載《藝概》:“'衛恒言王次仲始作楷法’,指八分也。”這裡将隸書專指楷書。
三、
則是指正楷字,即指我們現在意義上的楷書。“楷書”一詞作為漢字的重要字體名稱,較早見于王獻之的外甥羊欣的《采古來能書人名》:“(韋)誕字仲将,京兆人,善楷書,漢魏宮館寶器,皆是誕手寫。”韋誕是三國魏時著名書法家。啟功也說:“楷這一形容詞當作獨立書體的專名,則是晉代以後的事。”這種說法和羊欣提出楷書概念的時間基本相符。
楷書也叫正楷、真書、正書。由隸書逐漸演變而來,更趨簡化,橫平豎直。《辭海》解釋說它“形體方正,筆畫平直,可作楷模”。這種漢字字體端正,給人點畫精緻、結構嚴密,體式雍和的享受,就是現代通行的漢字手寫正體字。
楷書也是一種官名。《新唐書·百官志二》記中書省史館有楷書二十人,寫國史楷書十八人。楷書作為官名也稱作楷書手,掌繕寫之事,在同一機構中并置,因具體分工有所不同。《通典·職官二十二》記楷書手為流外勳品官。宋代無楷書手之稱,惟稱楷書。
從上述名稱可以看出,楷書是一種規範的、端正的、成熟的書體。
有話要說...